-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2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新 课 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 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6 导 入 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1、区位的含义: 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播放图片: 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 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 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 (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 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 (3)茶园景观图 (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 问题探究: A、案例分析: 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a)陡坡上种庄稼 (b)开垦草场种庄稼 区位的含义不做为重点内容讲授,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能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 说明气候(水分、热量、光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 6 (c)围湖造田 B、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 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A、花卉、乳牛景观图 B、高速公路图 C、农民种植水稻图 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 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 (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 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出: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 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待问题。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6 讲 授 新 课 1、农业地域的概念: 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 案例探究:阅读 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 思考: (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 图片展示更能清楚明了地说明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课 堂 小 结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只能发展种植业,山区只能发展畜牧业 B.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这是改造自然的结果 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D.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6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方面的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业,但不是不能进行别的农业生产活动;山区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但山区如果气候、土壤适宜,在缓坡处修筑梯田也可发展种植业。 (2)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其中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可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将天然橡胶的种植向北推广到北纬22°的地方,是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而不是改造自然条件的结果。 【例2】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热量 【答案】A 【剖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方面的知识。 (1)需了解沼泽地和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地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大,长期潮湿、缺氧。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的碱性成分物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2)在沼泽地、盐碱地发展种植业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地需排水,盐碱地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 【例3】将以下地区要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自然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华北平原低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江平原沼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南丘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海滩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2)土壤含水量过高 (3)酸性红壤、土壤贫瘠 (4)土壤含盐量过高 6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