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万州二中高2022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第一卷 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①卫星 ②吉林1号陨石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④按航线飞行的飞机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的概念,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所以题中①卫星属于天体;②吉林1号陨石、③返回地面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④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均不属于天体,故选A。‎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 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A. 太阳 B. 地球 C. 月球 D. 哈雷彗星 ‎3. 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A. 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 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 C. 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 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答案】2. A 3.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 ‎【2题详解】‎ 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 它的母星是橙矮星,故“橙矮星”是恒星,与太阳是一类天体;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哈雷彗星是彗星。选A正确。‎ ‎【3题详解】‎ 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恒星与行星的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有厚厚的大气,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的水。与形态特征、与地球的距离、及组成物质关系不大。选D正确。‎ ‎【点睛】地球是太阳系的恒星,也是太阳系目前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即是日地距离适中、质量和体积适中及液态的水。‎ ‎4.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未来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选择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作为新家园。人类带地球逃离太阳系期间,暂居在距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并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获得动力逃离太阳系。 ‎ 据此,回答下题。‎ 有关《流浪地球》的讨论合理的是 A. 木星是类地行星,由岩石组成 B. 地下城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 C. 流浪地球的新家园在河外星系 D. 太阳活动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木星是巨行星,不属于类地行星;地下城距地面5千米,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属于银河系,不是河外星系;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据此分析选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5.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能即由太阳活动释放出来的能量 B.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岩浆活动等自然现象的能量来源 C.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所以这些能源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D.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太阳辐射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太阳辐射能是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A错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太阳辐射不是地球上唯一的能源,如地热能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BC错误。故选D项。‎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cūn)乌”。踆乌,古代传说中太阳里的三足乌。下图示意太阳外部结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 日中出现的踆乌出现在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日中有踆(cūn)乌”所描述的太阳活动 A. 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B. 只考虑距日距离,地球是最先受其影响行星 C. 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增加 D. 爆发后1分钟左右引起两极大量极光产生 ‎【答案】6. A 7. C ‎【解析】‎ 考查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6题详解】‎ ‎“踆乌”亦称三足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汉族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故日中出现的踆乌出现在图中的①光球层。故选A。‎ ‎【7题详解】‎ ‎“日中有踆(cūn)乌”所描述的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有大约11年的周期,A错误;只考虑距日距离,水星是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B错误;太阳活动与水旱灾害发生有相关性,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增加,C正确;日地距离1.5亿千米,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大量极光产生,D错误。故选C。‎ ‎8.下图1952~2002年太阳黑子数和青岛严寒日数曲线图。完成问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正相关 B. 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负相关 C. 1992年太阳电磁辐射急剧增加 D. 1976年全球农业普遍增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1984年以前,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正相关,1984年之后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相关性不大,故AB错误。1992年太阳黑子数增多,故太阳电磁辐射急剧增加,C正确。严寒天气发生在冬季,对农业生产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明确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青岛严寒日数相关性。‎ ‎9.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大气循环 ②水循环 ③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能是题干中①、②、③物质循环的重要能量来源,而④中能量来源则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答案为B项。‎ ‎10.下图为中心点为地球某一极点的示意图,M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箭头表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方向。关于该通信卫星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M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比a点大 B. 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个恒星日 C. 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4小时 D. 在b点观察到M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 ‎【答案】B ‎【解析】‎ 同步卫星角速度与地面的点相等,线速度同步卫星大于地面的点,故A错误;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是24小时,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故B正确,C错误;在b点观察到的同步卫星几乎不动,故D错误。故答案选B项。‎ ‎11.下图是两幅位于某大河河口的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岸最终和陆地相连 B. 丁岸最终和陆地相连 C. 乙岸不断被侵蚀而后退 D. 甲、乙之间的小岛7月露出水面的面积最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纬度可知,右图在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丁岸侵蚀,丙岸最终和陆地相连,B错。结合纬度,左图区域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甲岸侵蚀,乙岸最终和陆地相连,A正确,C错误。北半球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夏季7月多雨,冬季1月干燥,河流水位低,甲、乙之间的小岛1月露出水面的面积最大,D错。故选A。‎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径示意,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 2019年10月18日万州二中高一年级迎来第一次月考,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置最接近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⑤‎ ‎13. 假设地理考试的北京时间定为10月18日上午10:00,请问此时伦敦的地方时是 A. 18日6点 B. 18日2点 C. 18日18点 D. 18日12点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并向北移动,为春分,故A不符合题意;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夏至,故B不符合题意;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并向南移动,为秋分日,9‎ 月23日左右,据10月18日相差30天左右,故C正确;⑤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并向北移动,为春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题详解】‎ 北京时间(东八区)定为10月18日上午10:00,伦敦的地方时为0度经线的地方时,晚8个小时,为18日2:00,故选B。‎ ‎2017年1月12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瓦尔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飘至50公里外的首都圣何塞,位于圣何塞的国际机场运行受到影响,数百架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大批旅客滞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里亚瓦尔火山物质来自 A. 地球表面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上地幔 ‎15. 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14. D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图里亚瓦尔火山物质是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对。地球表面、地壳上部、地壳下部不是岩浆的来源地,A、B、C错。故选D。‎ ‎【15题详解】‎ 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存在于大气圈中,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首先是大气圈。然后作为凝结核通过水汽凝结进入水圈、生物呼吸等进入生物圈,最后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A对。B、C、D错。故选A。‎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可以发现地球内部有三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C. A和B在向上通过D界面时,波速均明显减少 D. 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D、F界面 ‎17. 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不是( )‎ A. 莫霍界面 B. 不连续界面 C. 古登堡界面 D. 以上都不是 ‎18.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目前主要依靠的是( )‎ A. 深层钻孔 B. 岩浆喷发 C. 地震波 D. GPS ‎【答案】16. C 17. C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地震波范围横波和纵波其传播速度随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速度较快,能通过三相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A错误。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可以发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B错误。A和B在向上通过D界面时,波速均明显减少,C正确。横波不能通过F,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限,为不连续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限是古登堡界面,故选C。‎ ‎【18题详解】‎ 科学家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深层钻孔无法达到需要的深度。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GPS主要用于地表的定位。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9. 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若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a为陆地,b为海洋 D. 若表示城郊间热力环流,则a为郊区,b为城区 ‎20. 若此图是城区与郊区间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温、减湿 ‎【答案】19. D 20. B ‎【解析】‎ 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19题详解】‎ 热力环流产生的基础是地面的冷热不均,a地气流下沉,其对应近地面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多晴朗天气,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且近地面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但大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温度:b>a,气压abcd。若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因没有条件判断季节与昼夜,所以无法判定海陆。若为城郊环流,因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则b为城市位置,D正确。‎ ‎【20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对为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a表示的是郊区,b表示市区,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流经3绿地对城市空气气到净化、增湿的作用,B正确。‎ 在下图中,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 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 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 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22. 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 A. 18时—次日7时 B. 8时—当时16时 C. 16时—次日8时 D. 6时—次日18时 ‎23.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则引起该地盛行风向的主要成因是:‎ A. 人类活动变化 B. 天气系统不同 C. 气压带、风带移动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21. B 22. A 23.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 ‎【21题详解】‎ A. 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所以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故A错误。‎ B. 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所以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故B正确。‎ C. 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陆地升温降温都比较快所致,故C错误。‎ D. 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升温降温都比较慢所致,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22题详解】‎ 图乙中风为陆风,即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要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时,海洋温度高,形成低压时才能出现。由图甲推断,陆温低于海洋温度的时间是在18时—次日7时,故正确答案为A。‎ ‎【23题详解】‎ 旗帜飘动方向飘向海洋,则反应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即季风气候区的冬季风,则引起该地盛行风向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 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25. Q地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偏东风 D. 偏南风 ‎【答案】24. D 25. D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及天气系统。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Q地风向是偏南风。‎ ‎【24题详解】‎ 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选D正确。‎ ‎【25题详解】‎ 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Q地风向是偏南风。选D正确。‎ ‎26.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 ‎③地转偏向力   ‎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原因,②③正确;海陆热力性质的主要影响海陆风的形成,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错误;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B。‎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27. 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 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 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 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28. 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27. D 28. B ‎【解析】‎ 考查太阳系结构,行星的特征。‎ ‎【27题详解】‎ 金星、火星等行星都是不透明,不发光的天体,我们能看到它们很明亮,是它们反射的太阳光。D错,符合题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共面,近圆的特征,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A正确;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等方面较相近,称为类地行星,B正确;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C正确。故选D。‎ ‎【28题详解】‎ 读表格数据,火星的自转周期相近 ,公转时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也相差不多,所以火星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也会有南北回归运动。所以也会有极昼、极夜现象,①对;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地球的很相近,长度都较适中。②对;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不太远也不太近。③对;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公转周期长很多,所以四季长度不可能太接近,④错。故选A。‎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9. 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C.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D.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0.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的过程是因为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C. 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答案】29. B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既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正确。气候会影响植被,会影响土壤;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30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为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主要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了,因此温度下降,故选B。散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小,故A可排除。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会使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冷”影响小,C错;大气的保温效应减弱,D错。‎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 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B.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C.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32. 如图中与15点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 A. A B. B C. C D. D ‎【答案】31. C 32. 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热力环流 ‎【31题详解】‎ 白天,以15点为例,水库中心气温低于两侧,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由水库吹向四周,C正确;晚上,以3点为例,水库中心气温低于两侧,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风由四周吹向水库;热力环流方向白天和夜晚会发生变化。故选C。‎ ‎【32题详解】‎ 从图中看,15点水库中心气温低于两侧,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相反,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凹,对应C图,C正确。故选C。‎ ‎【点睛】高压中心等压面向高空凸,低压中心等压面向低处凹。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计(单位:C)。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环流最旺盛的时间段是 A. 8:00-12:00 B. 12:00-14:00 C. 20:00-24:00 D. 0:00-8:00‎ ‎34. 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向为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35. 该城市可能是 A. 乌鲁木齐 B. 哈尔滨 C. 上海 D. 重庆 ‎【答案】33. D 34. B 35. A ‎【解析】‎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0:00—8:00这一时间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最大,该时间段环流最强,故D项正确。‎ ‎【34题详解】‎ 城市气温始终高于郊区气温,故环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南郊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B项正确。‎ ‎【35题详解】‎ 该地昼夜温差大,且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的16时,某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午后14点左右,说明该地地方时较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左右,在东经90度附近,故该地最有可能是乌鲁木齐,A项正确。‎ 下图是某大陆白天沿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图中M、P表示高空等压面。‎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6. 此时②地吹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37. 此时下列地区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36. D 37. C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热力作用。注意会进行等压面的判断,理清气温、气压、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36题详解】‎ 图中M、P表示高空等压面,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故太平洋高空为高压,近地面气压相反,太平洋近地面为低压,则大陆为高压,②地风由陆地吹向太平洋,南半球向左偏,吹西南风,D对。‎ ‎【37题详解】‎ 大陆为高压,气温低,①③处高于②④处;白天多云的地区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①处多云,故③处气温最高。故选C。‎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中遗成功。“二十四节气”(如下图)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8. 2019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 秋分 B. 寒露 C. 霜降 D. 冬至 ‎39. 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A. 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 太阳直射点运动 C. 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 月亮的阴晴圆缺 ‎【答案】38. C 39. B ‎【解析】‎ ‎【38题详解】‎ 秋分为9月23日左右,冬至为12月22日左右,每半个月一个节气,寒露为10月7日左右,霜降为10月23日左右。故2019年10月19日最接近节气是霜降,故选C。‎ ‎【39题详解】‎ 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可知,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主要作用是方便农业生产活动安排。故选B。‎ ‎40.下列关于四季和五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文含义划分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B. 北温带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将3、4、5月划为春季 C.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D. 万州(31°N,108°E)位于北温带,有阳光直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天文意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的季节,故A正确。在北温带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将3、4、5月划为春季,B正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回归线变大,极昼极夜范围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C正确。万州(31°N,108°E)位于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D错误。故选D。‎ 第二卷 非选择题 ‎41.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和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的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别比较A、B两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 日,时间长度是 。‎ ‎(3)点A位于 线(晨或昏)。‎ ‎(4)左图所示的光照图表示的节气是 ,对应右图的 (填图中甲、乙、丙、丁)。‎ ‎(5)右图甲、乙、丙、丁四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6)地球公转由甲向乙运动期间,万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 (“大”或“小”),昼逐渐变 (“长”或“短”)‎ ‎【答案】(1)角速度A=B,线速度A<B ‎(2)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晨 ‎(4)夏至 乙 ‎(5)乙 ‎(6)大 长 ‎【解析】‎ ‎【分析】‎ 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从侧视图看: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从俯视图看: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 ‎ 一般可以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 ‎【详解】(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A、B两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B纬度较低,线速度较大。‎ ‎(2)地球自转一圈时间,若以太阳为参照,则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24小时,自转角度为360°59',为一个太阳日,而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自转角度为360°,为一个恒星日。‎ ‎(3)图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点A位于晨线。‎ ‎(4)左图所示的光照图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为极昼,为夏至;右图的乙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为极昼,为夏至。‎ ‎(5)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乙位置为夏至日,离7月初最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6)甲为春分日,地球公转由甲向乙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万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其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昼逐渐变长。‎ ‎4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G、I表示的辐射名称依次是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 。‎ ‎(3)当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时,G会 (增强或减弱)。‎ ‎(4)与晴天相比,阴天B会 (增加或减少)。‎ ‎(5)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说明建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答案】(1)A是太阳辐射,G是大气逆辐射,I是地面辐射 ‎(2)地面(地面辐射)‎ ‎(3)增强 ‎(4)减少 ‎(5)塑料薄膜和玻璃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热量)却无法散失,从而增温。温室大棚相当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较基础。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是解题关键。‎ ‎【详解】(1)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故A为太阳辐射,B为太阳辐射中的到达地面的部分,I是地面辐射,G为大气逆辐射。‎ ‎(2)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 ‎(3)当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时,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的吸收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G会增强。‎ ‎(4)与晴天相比,阴天大气削弱作用增强,B会减少。‎ ‎(5)而塑料薄膜和玻璃是透明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太阳辐射可以进入。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出不去,热量散失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相当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为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充足的热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