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6章第2节 城市化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2节 城市化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基础梳理] 1.城市化的概念 (1)定义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①人口的集中 ②地域的转换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理解—要点突破] 1. 城市化过程的时间差异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城市化过程的时间差异 (2018·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 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1.D 2.A [第1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2012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年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更慢。2010~2012年与2015~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均高于2020~2030年,因此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50%以下),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A项正确。] 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距市中心距离人口密度的变化判读。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产业构成 初期阶段 以第一产业为主 中期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 后期阶段 以第三产业为主 考向2 城市化过程的空间差异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思维流程】 3.B 4.A [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1965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识记—基础梳理]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娱乐活动的中心。 (2)不利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会带来环境、交通、住宅、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含义 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①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实例分析——以城市建筑为例: a.建筑布局: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欧洲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b.建筑风格 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内涝的成因 [理解—要点突破] 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5.D 6.A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7~8题。 7.据图推测,2003~2013年城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8.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7.D 8.C [第7题,由图可知,该市2003~2013年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大;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略有增加。第8题,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硬化地面会使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可能会因建设用地增加而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口增多,生产生活释放的废热增多,最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考向2 城市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 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1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9.D 10.B [第9题,“绿色出行”是指环保、无污染的交通方式。图中三种出行方式中自行车属于绿色出行,其出行所占比例1986~2011年一直下降,2011年后开始上升,故2011年是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第10题,B对:自行车出行所占比例上升,会减轻小汽车等增多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A、C、D错: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变化无关,更不会扩大城市的地域范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