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部分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学案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部分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 ‎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一)‎ 人 口 的 增 长 读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比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4.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5.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 ‎6.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          (二)‎ 人 口 增 长 模 式 及 其 转 变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增长模式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 名称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等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多数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4.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在进入现代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5.原始型与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相似,但原始型是出生率、死亡率处于高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而现代型则是低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 ‎(三)‎ 环 境 人 口 容 量 与 人 口 合 理 容量 ‎1.读我国人口容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环境人口容量;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填“环境人口容量”或“人口合理容量”)‎ ‎(2)制约A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还包括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 ‎(3)谋求实现B的措施:‎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要谋求实现该容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①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②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2.思考: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它的环境人口容量就一定越大吗?‎ 提示:不一定。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获取资源的可能性越大,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但资源的绝对数量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 区别 某一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数值大于环境人口容量 某一国家或地区所能养活人口的最大数量(警戒值)‎ 联系 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数量,即最少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为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 ‎(1)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最佳人口)。‎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共同点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          ‎ ‎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一)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人口增 长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型)‎ 传统型(“高—低—高”型)‎ 现代型(“低—低—低”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 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降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 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1)定性描述:‎ 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2)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题组冲关]‎ ‎1.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图1)、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图2),回答(1)~(2)题。‎ ‎(1)图1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个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图1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 B.②-乙 C.③-丁 D.④-丙 解析:(1)D (2)A 第(1)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仅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第(2)题,根据图2中①②③④四点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和数值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①为原始型,③为传统型,②④出现负增长;根据图1判断,甲为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为现代型。‎ ‎2.(2015·上海高考·节选)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解析:(1)B (2)B 第(1)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因此B项正确。第(2)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市人口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3.如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1)B (2)A 第(1)题,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至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不相等。第(2)题,选项所列国家中韩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4.读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1)~(2)题。‎ ‎(1)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  )‎ A.2012年 B.2010年 C.2000年 D.1995年 ‎(2)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 A.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 B.总量呈下降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总量呈增长态势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左侧分别是全国和黑龙江省的人口死亡率,右侧分别是黑龙江省与全国的人口出生率。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黑龙江省与全国同期的差异大小。1990年相差2.7,1995年相差2.6,2000年相差3.6,2010年相差2.4,2012年相差3.6,故2010年相差最小,B对。第(2)题,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黑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A错。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故总量仍呈增长趋势,B、C错,D对。‎ ‎ ‎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 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 (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典题示例]‎ ‎ (2017·江苏高考) 如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审题指导]‎ ‎1.获取信息 ‎(1)横轴表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城镇人口占比越。‎ ‎(2)纵轴表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农村人口占比越。‎ ‎(3)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东部地区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2.调用知识 ‎(1)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2)由我国国情可知,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密集,大量劳动力外迁到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 (1)A (2)B ‎[题组冲关]‎ ‎1.2008~2014年,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下表示意河南省2008~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据此回答(1)~(3)题。‎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高考报考人数/万人 ‎98.8‎ ‎95.9‎ ‎95.24‎ ‎85.5‎ ‎80.5‎ ‎75.8‎ ‎72.4‎ ‎(1)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大量迁出 B.适龄学生数量减少 C.出国留学人数增加 D.男女比例不平衡 ‎(2)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劳动力素质下降 B.男女比例失衡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不能有效应对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 B.延迟退休 C.提高人口素质 D.平衡性别比例 解析:(1)B (2)D (3)D 第(1)题,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导致适龄学生数量减少,所以高考报考人数减少;河南省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出国留学人数即使有所增加,影响也较小;性别比对高考报考人数影响不大。选B。第(2)题,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说明未来几年河南省劳动力将减少,而劳动力减少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选D。第(3)题,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减少。全面放开二孩、延迟退休、提高人口素质都可以缓解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平衡性别比例与缓解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不大。选D。‎ ‎2.与子女长期分开居住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读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四国中更多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原因 B.城乡差距 C.农村发展 D.计划生育 解析:(1)D (2)B 第(1)题,四国中丁国老年人口比重最大,人口老龄化最严重,会出现更多“空巢老人”现象。第(2)题,近十几年,由于城乡存在差距,去城市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 ‎3.(2018·湖南十三校模拟)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解析:(1)A (2)B 第(1)题,四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2岁,但人口平均年龄不一定为37.2岁;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小,但人口总量少,不是男性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第(2)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由于表格中只显示了一年的年龄中位数,无法体现美国、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 ‎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 [图解考点]‎ ‎(一)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生活)‎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 ‎1.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消费水平 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题组冲关]‎ ‎1.(2016·上海高考)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选C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短板;丙省水资源总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2.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 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如图示意我国1949~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交通运输 ‎(2)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增加荒地开垦 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D.提高机械化水平 解析:(1)B (2)C 第(1)题,结合土地承载指数含义和图示信息分析知,我国1949~2009年期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人均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说明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而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第(2)题,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是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的,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3.(2018·苏州模拟)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2)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1)A (2)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2)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 图表专攻(九)‎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 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  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考图示]‎ 图1 曲线图 图2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图3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 图4 人口金字塔图 ‎[判读技巧]‎ ‎(一)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 阶段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第一步: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第二步: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第三步: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 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典例示法]‎ ‎(2015·福建高考)如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解题示范]‎ ‎  [答案] (1)D (2)B ‎[应用体验]‎ ‎1.(2018·山东青岛二中模拟)近几年,“民工荒”“招工难”问题愈发突出。对此,有专家指出,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与劳动力短缺阶段的交点)已经到来,我国长期被抑制的劳动力收入将迎来抬升的转折。如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富先老,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B.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C.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D.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人口减少 ‎(2)下列工业部门受“刘易斯拐点”出现影响较大的是(  )‎ A.生物技术工业 B.家具制造业 C.玩具制造业 D.高档时装业 ‎(3)针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政府应(  )‎ A.提倡多子多福,鼓励生育 B.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 C.接纳海外移民 D.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 解析:(1)C (2)C (3)D 第(1)题,根据题意,“刘易斯拐点”指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与劳动力短缺阶段的交点,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C对。未富先老,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是“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结果,不是原因,A错。“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减少无关,B、D错。第(2)题,“刘易斯拐点”出现,意味着劳动力短缺,受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玩具制造业,C对。第(3)题,针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要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D对。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会使人口增长加快,加大环境的压力,A、C错。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不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B错。‎ ‎2.(2018·深圳模拟)我国台湾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的传宗欲望是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如图示意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台湾下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与低谷期可能分别出现在(  )‎ A.2023年、2022年 B.2024年、2025年 C.2026年、2025年 D.2024年、2022年 ‎(2)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  )‎ 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 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 解析:(1)D  (2)C 第(1)题,结合材料中“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 ‎。属相每12年一个轮回,图中2010年为虎年,故2022年为出生低谷期,2012年为龙年,故2024年为出生高峰期。第(2)题,图中显示,2010~2014年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死亡率波动比较小;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台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已经进入现代型,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老龄化问题。‎ ‎3.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表,如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年份 项目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苏南人口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结合不同年份全省的人口总数,可以算出不同年份苏中人口的数量,比较后可知,这一数量也在减少。第(2)题,根据该三角形坐标图可知,2000~2010年,江苏省15~64岁的人口比例上升,这会加大江苏省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说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在加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如图表达了四个国家4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最快的是甲 B.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 C.丙国正处于高增长阶段 D.目前丁国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2.按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甲、丁、乙、丙 D.丙、甲、丁、乙 解析:1.D 2.A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最快;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甲国;丙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属于低增长阶段的现代型模式;丁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属于现代型模式,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因此死亡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顺序应是甲、乙、丙、丁。‎ ‎(2018·河北定州中学模拟)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将拿出延迟退休方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读我国某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图中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 B.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迅速增多 C.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明显减少 D.图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是③‎ ‎4.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  )‎ A.延迟社保支付,增加就业 B.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C.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大 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老年人从业意愿强烈 解析:3.A 4.B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拐点甲是国家的人口政策调整,是“‎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拐点乙是计划生育中的只生一胎政策,具有强制性,所以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A对。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增多,但不会增长太快,B错。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仍是增长状态,只是增速减慢,C错。图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阶段是③,D错。第4题,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减轻社会养老负担,B对。该方案的推出不能增加就业,A错。男女性别比与老年人从业意愿对该方案的推出影响不大,C、D错。‎ ‎(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如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较高 B.死亡率较低 C.迁入率较高 D.迁出率较低 ‎6.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图例,结合图中曲线形态判断,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较高,C对。1964年后,该地0~1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出生率较低,A错。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死亡率可能较高,B错。迁出率较低不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D错。第6题,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且人口总数增加,故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A错。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增长趋势但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对。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但人口总数增加,0~14岁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的,C错。1982年该市老龄人口约占5%~6%,人口结构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 ‎(2018·山东日照一模)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如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9.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是(  )‎ ‎①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7.A 8.C 9.D 第7题,本题可以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约是1990~2030年,A正确。第8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是成正比,A错误;就业比与经济增长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增加就业压力,B错误;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与“全面二孩”政策有关,D错误。第9题,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比例,可采取的措施有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是不现实的,故选D项。‎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 ‎ ‎10.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1.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10.C 11.C 第10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判读,并结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则判读即可。由图可知,①地人口潜力大于450,②地人口潜力位于400~450之间,③地人口潜力小于150,④地人口潜力位于150~200之间。第11题,根据图示美国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安徽滁州月考)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之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概括该省人口抚养比的特点。(8分)‎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示省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10分)‎ ‎(3)有人建议该省完全放开生育政策,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从人口总抚养比的高低、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抚养比的高低及变化趋势等角度分析归纳。第(2)题,抚养比变化的可能原因,可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及劳动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回答;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老龄化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数量减少等。第(3)题,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时应注意:①全面二孩政策与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区别;②需表明自己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回答,要言之有理。‎ 答案:(1)人口总抚养比较高,且逐渐增长;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少年人口抚养比在2016年后开始增加。‎ ‎(2)原因:部分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老龄化人口序列,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降低,造成少年人口增长缓慢;因为经济原因导致劳动人口迁移等,造成该地人口抚养比增加。‎ 影响: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数量减少等。‎ ‎(3)赞同。该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影响部分产业发展;社会负担加重,影响生活水平提高等。‎ 或不赞同。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压力大,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可能造成人口短期内快速增长;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等。(言之有理即可)‎ ‎13.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1)读图甲,说明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6分)‎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8分)‎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人口金字塔读出数据即可,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该时段劳动人口数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带来就业、住房压力较大的问题。第(3)题,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又出现增加的趋势;近郊、远郊人口增多。第(4)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上海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 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5%(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1.5%(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人口老龄化。‎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一)‎ 人 口 的 迁 移 ‎ 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A阶段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表现为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青藏和东北等地区迁移。‎ ‎②B阶段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南沿海和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1.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率,而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当人口迁移率大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当其小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4.解题中常见的人口迁入地:发达的沿海、繁华的城市、富饶的资源地、宜人的居住地。‎ ‎(二)‎ 影 响 人 口 迁 移 的 因 素 ‎1.如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正相关的是(  )‎ A.甲、乙B.甲、丙 C.乙、丙D.乙、丁 答案:(1)D (2)A ‎2.将下列人口迁移案例与影响因素连线。‎ ‎3.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4.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 ‎          ‎ ‎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如下:‎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起 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三)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典题示例]‎ ‎(2017·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社会经济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文化基础设施、交通等。‎ ‎2.审材料 ‎“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商贸发达,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外来人口比重大,义乌市生活水平高。‎ ‎[答案] 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任答两项即可)‎ ‎[题组冲关]‎ ‎1.‎ 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5日,全国铁路春运累积发送旅客达2.08亿人次。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据此完成(1)~(2)题。‎ ‎(1)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最大,反映出(  )‎ 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 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 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 D.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农村之间 ‎(2)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解析:(1)B (2)C 第(1)题,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区经济、科技发达,有大量人口前来务工、求学,主要为人口的迁入区;春运期间客流方向复杂,不一定是在城市之间或者在农村之间。第(2)题,北京等地务工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关,学生流的形成主要与科教发达、高等院校众多有关,而与政治、环境因素关系不大。‎ ‎(2015·北京高考)如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2.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选C 由牵挂程度的排名可知,前5名的城市中有3个位于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等),而北方地区中只有北京,因此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低,故A项错误;我国的直辖市的数量少,省级行政中心的数量多,因此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低,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甲地牵挂城市珠江三角洲(深圳所在地)明显多于四川盆地(成都所在地),说明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甲地牵挂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而内陆城市较少,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漳州质检)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读下表回答(1)~(3)题。‎ 结婚时期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低山地区 近距离 ‎(≤5 km)‎ 婚迁比例 ‎/%‎ 平均婚迁距离/km 近距离 ‎(≤5 km)‎ 婚迁比例 ‎/%‎ 平均婚迁距离/km 近距离 ‎(≤5 km)‎ 婚迁比例 ‎/%‎ 平均婚迁距离/km ‎1950~1959年 ‎68.89‎ ‎9.26‎ ‎50.72‎ ‎10.40‎ ‎21.05‎ ‎9.79‎ ‎1960~1969年 ‎64.70‎ ‎29.34‎ ‎51.58‎ ‎8.64‎ ‎43.18‎ ‎13.71‎ ‎1970~1979年 ‎60.13‎ ‎16.75‎ ‎49.45‎ ‎16.12‎ ‎41.41‎ ‎11.36‎ ‎1980~1989年 ‎66.29‎ ‎13.80‎ ‎45.17‎ ‎13.84‎ ‎36.97‎ ‎18.46‎ ‎1990~1999年 ‎52.03‎ ‎23.84‎ ‎48.76‎ ‎17.17‎ ‎48.21‎ ‎21.32‎ ‎2000年后 ‎46.43‎ ‎37.55‎ ‎30.96‎ ‎39.17‎ ‎34.68‎ ‎44.28‎ ‎(1)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迁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  )‎ A.平均婚迁距离平原地区均大于丘陵地区 B.平均婚迁距离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C.各时期近距离婚迁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 D.近距离婚迁比例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2)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迁距离均比之前大,与其原因无关的是(  )‎ A.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 ‎ C.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 D.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 ‎(3)1950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体动力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B.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C.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 D.居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解析:(1)C (2)D (3)B 第(1)题,读表,根据表中数值,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迁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平均婚迁距离平原地区有的时期小于丘陵地区,A项错误。平均婚迁距离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B项错误。各时期近距离婚迁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C项正确。近距离婚迁比例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D项错误。第(2)题,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迁距离均比之前大,主要与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与平均婚迁距离增大无关,选D。第(3)题,1950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体动力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B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只在1978年后,不是1978年以前的动力,A项错误。前期婚姻观念没有改变,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不是前期婚迁的动力,C项错误。居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是婚迁的主要动力,D项错误。‎ ‎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二)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1.产生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 ‎3.“民工流”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题在书外]‎ ‎(2013·全国卷Ⅱ)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审题指导]‎ ‎1.审材料 ‎“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审图表 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人口迁入为主,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 ‎3.调知识 人口迁入→缓解老龄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人口迁出→加快老龄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 ‎[答案] B ‎[把握规律]‎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题组冲关]‎ ‎1.(2018·福建师大附中期中)图1为2012年M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图2为2012年M市从业人员构成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M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迁入人口各年龄段都是女性多于男性,这可能会引起M市的婚育问题 B.迁入人口的性别差异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C.人口的迁入主要是因为M市重工业发达 D.人口的迁入导致M市就业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2)下列关于人口迁入对M市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缓解就业压力 B.制约经济发展 C.减轻环境污染 D.造成基础设施紧张 解析:‎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M市迁入人口30~44岁年龄段女性少于男性;迁入人口中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15~29岁年龄段,与该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有关;人口迁入主要是因为M市第三产业发展快;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城市相应产业的工作,不会导致M市就业结构发生彻底改变。第(2)题,大量人口迁入对M市造成的影响是增加就业压力;推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加重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压力增大,造成基础设施紧张。‎ ‎2.(2015·山东高考)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析:(1)C (2)A 第(1)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故C项正确。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故A项错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故D项错误。第(2)题,“有院无人住”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有地无人种”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题。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老龄化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3.(2018·泰安检测)如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A.①② B.③④ ‎ C.②③ D.①④‎ ‎(2)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解析:(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江西省净迁移率小于0,江西省人口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人口增长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天津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大于四川,故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移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之和大于0,所以人口净增加,②③正确。第(2)题,由图中可知,北京、上海、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移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降低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正确、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 故B错误;广东、浙江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C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1.A 2.C 第1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故A项正确。第2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2018·江西新余二模)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3.C 4.B 第3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第4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14·海南高考)如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6.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5.A 6.D 第5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第6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8.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7.C 8.B 第7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不以“90后”为主,所以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化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所以B、D选项错误;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第8题,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但城市教育费用较高,会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 ‎(2018·湖北新联考模拟)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9~11题。‎ ‎9.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10.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11.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9.B 10.A 11.C 第9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丁地的人口净迁移率在0附近,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北京市,乙表示广东省,则A、D错误。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第10题,甲表示北京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第11题,乙表示广东省。1995年以前,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5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导致1995年以后,广东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回落,故C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扬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10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3.(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如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10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12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先明确观点,若限制外来人口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若不限制则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或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