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章末综合提升(学案)
章末综合提升 [学生用书P128] [学生用书P128]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 1.以某城市的图表资料为载体,考查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以城市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审答流程] 第(1)、(2)题, 第(3)、(4)题, [标准答案]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 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 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④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 不利 资源问题:①耕地减少;②淡水资源短缺等 生态问题: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地面下沉;③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社会问题:①交通拥堵;②住房紧张;③社会秩序混乱等 解决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读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年) 降水 量(%) 蒸发 量(%) 地表径 流(%) 地下径 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解析:(1)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地租自市中心向外呈现递减趋势,故地租水平A地最高,B地次之,C地最低。(2)高级住宅区一般选择地势较高、上风地带、河流上游、靠近文化区和行政区的位置,故D地位置最佳。(3)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变化,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4)本题具有开放性,主要从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建设等方面回答。 答案:(1)地租水平A地最高,B地次之,C地最低。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B地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的交会处,地租较高;C地远离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地租较低。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靠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