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题

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1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年11月16日整,兰新高新乌鲁木齐到哈密段正式开通运行,新疆上此迈入高铁时代,结合新疆“四纵四横”铁路骨架示意图(预计2020年全面完工)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景观最能反映该区域风情特色的是 ( )‎ A. 麻辣菜肴、吊脚楼房 B. 喇嘛寺庙、石砌碉房 C. 雪山戈壁、坎儿井渠道 D. 马头琴声、那达慕节庆 ‎2. 造成新疆南北铁路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形状况 B. 气候差异 C. 资源状况 D. 经济因素 ‎3. 为提高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下列措施中最为可行的是 ( )‎ A. 倡导少生优生,减轻人口压力 B.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C. 严格控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 D. 加快土地开发,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麻辣菜肴、吊脚楼房属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域特色,A错。喇嘛寺庙、石砌碉房属于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B错。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为减少水分蒸发,修建坎儿井,山脉纵横且海拔较高,有雪山分布,风力很大,风力侵蚀地貌广布,属于新疆地域特色,C对。马头琴声、那达慕节庆属于内蒙古地域特色,D错。故选C。‎ ‎【2题详解】‎ 影响铁路布局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新疆北部地区经济发达,所以铁路密度较大,故选D。‎ ‎【3题详解】‎ 新疆人口密度小,倡导少生优生,不是可行措施,A错。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B对。严格控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降低生活水平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错。加快土地开发会产生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因素 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 中国分区地理 研发部门的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种:技术跟踪型,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因需要及时获取某方面的最新技术而进行的转移;资源利用型,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因需要目标转移地的一类或某些类的资源而进行了转移;生产支撑型,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需要与生产紧密结合而进行的转移。结合相关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4. 2010年美国某IT产业研发部门向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转移属于 A. 技术跟踪型 B. 资源利用型 C. 生产支撑型 D. 以上都不是 ‎5. 印度本土IT公司惠普罗承接美国微软等知名企业的外包业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先进技术水平 B. 开拓印度市场 C. 劳动力成本 D. 避开贸易壁垒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外包产业的中心。低廉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班加罗尔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美国某IT产业研发部门向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转移,解决了因本国软件人才短缺而导致海外扩张步伐放缓的问题,属于资源利用型,B对。技术跟踪型目的是及时获取某方面的最新技术,A错。生产支撑型是研发部门与生产紧密结合而进行的转移,C错,D错。‎ ‎【5题详解】‎ 印度本土IT 公司惠普罗承接美国微软等知名企业的外包业务,解决了这些企业因本国软件人才短缺而导致海外扩张步伐放缓的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印度有低廉而优质的人力资源,C对。印度技术水平比美国低,A错。开拓印度市场、避开贸易壁垒不是主要因素,B、D错。‎ 点睛: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外包产业的中心。低廉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班加罗尔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美国某IT产业研发部门向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转移,解决了因本国软件人才短缺而导致海外扩张步伐放缓的问题。‎ 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角,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但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该地区第一、第三产业绝对联动程度远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主要原因是 A. 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 B. 丰富的灌溉农业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 C. 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特色农业的有效结合 D. 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的有效结合 ‎7. 该地区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低主要受制于 A. 生态环境恶劣 B. 干旱缺水严重 C. 工业化水平低 D. 基础设施落后 ‎8. 为提升伊犁河谷地区产业联动效应,应该 A. 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二产业 B.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C. 以各产业技术升级来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D. 加大第三产业开发,打造优势龙头产业 ‎【答案】6. D 7. C 8. C ‎【解析】‎ ‎【6题详解】‎ 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第一、第三产业绝对联动程度大是源于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的有效结合,选D。‎ ‎【7题详解】‎ 图示表明一、三产业联动大,区域农业、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矿产丰富,但工业化水平低,工业联系少,导致区域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都要少一些,选C。‎ ‎【8题详解】‎ 结合图示,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应重视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不可盲目优先发展第二产业这会导致新的偏差,发展应立足实际,发展科技,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高科技劳动力,本区域目前显然不满足本条件,据此选C。‎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环境、科技 B. 科技、市场 C. 市场、环境 D. 成本、人才 ‎10.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  )‎ A. 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 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 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11.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 A. 农业经济消失 B. 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 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 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答案】9. A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故D正确,A、B错误。 经济发展速度应是波动上升,故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B正确。故选B。‎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下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A. 长江三角洲 B. 重庆、四川 C. 珠江三角洲 D. 新疆、陕西 ‎13.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 A. 2002—2005年 B. 2005—2008年 C. 2008—2011年 D. 2011—2014年 ‎【答案】12. D 13.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空间定位能力。‎ ‎【12题详解】‎ 观察统计图表,发现2000年至2003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向北和向西迁移,反映出西北地区天然气的消费量大幅提升,带动天然气消费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本题选顶中,只有新疆和陕西位于西北,因此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13题详解】‎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2005-2008年,消费重心向东迁移幅度最大,B对。其它时段迁移距离小,A、C、D错。‎ 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与自然景观一致 C. 无具体自然标志 D. 圈内地理差异显著 ‎15. 国界外的虚线表示(  )‎ A. 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 B. 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 C. 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 D. 饮食文化传播受政区的限制 ‎16. 吃生肉、冻菜、冻水果可避免一味吃热食导致维生素缺乏,冬季吃雪糕的嗜好最可能为(  )‎ A.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B. 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C. 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D. 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答案】14. C 15. A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划分,有划分指标依据,A错。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与自然景观不一致,B错。划分属于人文因素指标,无具体自然标志,C对。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D错。‎ ‎【15题详解】‎ 国界外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A对。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B错。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C错。饮食文化传播不受政区的限制,D错。‎ ‎【16题详解】‎ 地域饮食文化圈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吃生肉、冻菜、冻水果可避免一味吃热食导致维生素缺乏,冬季吃雪糕的嗜好最可能为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与当地多冰雪的寒冷环境关系密切,A对。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区,降水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缺少冰雪环境因素影响,B错。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冬季气温较高,缺少冰雪环境,C、D错。‎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2016年里约热内卢(43°11′47″W)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9时举行,并同时全球直播,中国的同学们观看开幕式开始的时间是( )‎ A. ‎8月5日22时 B. ‎8月6日22时 C. ‎8月5日20时 D. ‎8月6日20时 ‎18. 开幕式时,地球位于“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的( )‎ A. ab之间 B. bc之间 C. cd之间 D. da之间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由经度可知,里约热内卢位于西三区。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区时比西三区的区时早11小时,“早加晚减”,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9时开幕,因此此时北京时间是5日20时。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由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a位置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夏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c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 前后。由此可推断b位置为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d位置为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开幕式时,日期是‎8月5日,因此地球位于“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的ab之间,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说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其四时之景不同,是因为( )‎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 C. 昼夜交替 D.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四时之景指的是一年中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A错。地球绕日公转时,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产生了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明显的四季变化。B对。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与公转无关,C错。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北半球夏半年比南半球长的原因,与季节变化无关,D错。‎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公转、自转的地理意义。‎ 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图中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④⑤ D. ③④‎ ‎21.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 12时 B. 0时或24时 C. 18时 D. 6时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同一经线上的点,地方时相同,图中④、⑤在同一经线上,故C正确。‎ ‎【21题详解】‎ 图示分界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因此0°经线的地方时为16点。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0°经线的地方时早8小时,早加晚减,所以北京时间是24点或第二天0点。故B正确。‎ 高考结束后几位同学相约去青海西宁的青海湖旅游,计划‎6月12日在图中黑马河乡看日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查询得知当日青海湖黑马河乡昼长为14小时,该日青海湖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  )‎ A. 5:20 B. 6:‎20 ‎C. 7:00 D. 8:00‎ ‎23. 当地牧民忠告他们观日出时需穿厚衣服或者羽绒服,而此时北京早已穿着短袖夏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民俗文化 D. 地形地势 ‎【答案】22. B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由“黑马河乡昼长为14小时”可推知,当地日出地方时为5:00‎ ‎。图中信息显示黑马河乡位于100°E附近,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因此北京时间比黑马河乡早80分钟。“早加晚减”,则北京时间为6:20。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两地服饰的差异说明黑马河乡气温低于北京。黑马河乡位于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因此青藏高原是中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北京纬度高于青海湖黑马河乡,纬度高,气温低。故D正确,A、C错误。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故B错误。故选D。‎ 下左图示意M地的地理位置,右图是‎12月22日在M地海边拍摄的风光照片。‎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图示时刻太阳所处方位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25.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 A. ‎12月21日18时10分 B. ‎12月22日7时20分 C. ‎12月22日16时40分 D. ‎12月23日5时50分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日出方位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大陆东部,此时拍摄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则说明在A地拍摄应该面向东方,这也说明太阳大致在东部,且处于日出时刻;‎12月22日,除极圈内之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由此判断太阳所在方位为东南,答案选A。‎ ‎【25题详解】‎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A地位于南半球,所在经度大约位于50°W,所以该地在 ‎12月22日时,昼长夜短,日出时间应介于0:00-6:00之间;北京时间指120°E的地方时,根据两地经度差可求出两地时差为大约为11小时,且北京时间较早,因此可求出此时北京时间大约介于‎12月22日11:00-17:00之间,最接近的选项是C。‎ ‎【点睛】本题以某地的区域图示为背景,以太阳的日出景观为材料考查太阳日出方位的判断和时间的相关计算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总结)日出日落的方位的变化规律:‎ 规律一: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规律二: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规律三: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26.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图中①②在北半球,②在河流右岸,侵蚀作用强,①在河流左岸,沉积作用为主,最终可能和小岛相连;③④在南半球,③在河流左岸,侵蚀作用强,④在河流右岸,沉积作用为主,最终可能和小岛相连。据此分析选C。‎ ‎【点睛】受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7.有一艘轮船于‎3月18日10时(区时)起,经过1小时40分越过了180°经线,则此时它到达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 A. ‎3月18日11时40分 B. ‎3月19日11时40分 C. ‎3月17日8时20分 D. ‎3月17日11时40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经过1小时40分后,时间为11时40分。18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在某些地区发生弯曲,所以轮船越过了180°经线有三种情况,一是由西向东既过日界线也过180°经线,区时不变,日期减去一天,D正确;二是由东向西既过日界线也过180°经线,B正确;三是无论是由西向东还是由东向西都是只过180°经线,不过日界线A正确。第一、二种情况过日界线,要发生日期的变化,第三种情况只过180°经线,没有日期的变化,只有时间的变化。本题要求选择不可能的一项,故选C。‎ ‎【点睛】日界线又称国际改日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上各处的日出时刻因东西位置的不同,而有早晚的差异。向东航行的人迎着太阳,必定感到日子变短;向西航行的人追赶太阳,必定感到日子变长。为了避免这些差异,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180的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的界线。由于要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性,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的经线划分,而是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向东航行的船只过这一线时即减去一天,如二日正4 改为一日正午;反之则增加一天。 ‎ 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又叫“人为日界线”。‎ 下图所示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8.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9.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28. C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图示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左右,应是中纬度地区;且其线速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递减,是南半球,据此分析选C。‎ ‎【29题详解】‎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b的自转线速度大于a 地,说明b的海拔高,故选D正确。‎ ‎【点睛】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左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垂直 D. 黄赤交角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31. 若黄赤交角变小,下列关于地球五带范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带范围变大,热带范围变大 B. 寒带范围变大,热带范围变大 C. 寒带范围变小,热带范围变小 D. 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小 ‎【答案】30. D 31.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5度,A错误;图中ß是黄赤交角,B错误;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C错误,故答案D正确。‎ ‎【3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回归线和极圈是温度带的分界线,分析可知C正确。‎ ‎32.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在下图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的判读。当地时间为19时,判断为昏线,则B、D符合;而当地19时日落说明该地昼长夜短,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则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越往北昼越长,故B图符合。‎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下图①所示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当日远在纽约(西五区)的乔虹同学十分自豪地看完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时,纽约区时为 ( )‎ A. 3日7时43分 B. 3日8时13分 C. 4日9时43分 D. 4日10时13分 ‎34. 与酒泉、太原和西昌比较,我国最大推力火箭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 ‎①发射窗口更优 ②发射纬度更低 ③交通条件更优 ④回收空间更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3. B 34. B ‎【解析】‎ ‎【33题详解】‎ 注意题目关键词“进入预定轨道时”;由材料可知3日20时43分发射,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所以北京时间3日21时13分进入预定轨道;根据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所以纽约区时=3 日 21 时 13 分-13 时=3 日 8 时 13 分,B 正确。故选B。‎ ‎【34题详解】‎ 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发射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任何一个发射基地都有最优发射窗口,故排除①;目前火箭发射我国还没有回收技术,可以排除④;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①地为我国文昌发射基地,该地所处纬度较低,具有较高的发射初速度,可以节省燃料,而且临海,海运便利,有利于大推力火箭的运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列是四地 ‎6 月 2‎2 日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甲、乙、丙、丁四地,自转线速度相同的是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乙、丁 ‎36. 当丁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A. 5 时 B. 12 时 C. 20 时 D. 22 时 ‎【答案】35. D 36. B ‎【解析】‎ 试题分析:‎ ‎【35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由图可知,两地昼夜等分,地处赤道地区,而乙地和丁地的昼长相等,且昼夜时间相反,即乙、丁两地纬度值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所以乙、丁两地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故D项正确。‎ ‎【36题详解】‎ 由图可知,丁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时,而国际标准时间为零时区的区时,因此,可以计算出世界标准时间为20-(8-0)=12时,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考查区时的计算 ‎【方法技巧】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5)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0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α=0P/0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 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 12:00 B. 12:‎40 ‎C. 11:20 D. 11:00‎ ‎38. ‎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 英国伦敦(0°) B. 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 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39. 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0. 该学校大约位于( )‎ A. 21.5‎‎°N B. 21.5°S C. 45°N D. 45°S ‎【答案】37. B 38. B 39. D 40. A ‎【解析】‎ ‎【37题详解】‎ 测量影长时间为地方时 12 点(即 110°E 为 12 点)时,北京时间为 120°E(东八区区时);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因此北京时间与110°E相差40分钟;越向东时刻越早,北京时间(120°E)比当地早 40 分钟;“早加晚减”,则北京时间为12:40,B正确。故选B。‎ ‎38题详解】‎ ‎3月 21‎日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6 点日出,18 点日落。当 110°E为12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算出此时伦敦为4:40;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为5:56;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地方时为6:36;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地方时为18:08,匈牙利布达佩斯即将迎来旭日东升,B正确。故选B。‎ ‎【39题详解】‎ ‎③处影长最长,应为冬至日(‎12月 22‎日)。由此可推知①为夏至,进而推断②为秋分,④处为春分日(‎3月 21‎日),D正确。故选D。‎ ‎【40题详解】‎ 从图中一年多影长变化情况看,三次影长为 0可断定其纬度在回归线内,故排除C、D;据图中纵坐标指示方向看,影子多数时间指北,该地应位于北半球,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经度一个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加法。‎ 二、综合题 ‎41.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示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日期为_____,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 ‎⑵此时此刻,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等于0°的是_____。‎ ‎⑶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只考虑纬度因素)。‎ ‎⑷此时此刻,A点地方时是___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小时。‎ ‎【答案】 (1). 冬至 (2). ‎12月22日 (3).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4). B、C ‎ ‎(5). C (6). B (7). D (8). 12:00 (9). 2:00 (10). 8‎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读图可知,极夜扩展至北极圈 ,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出现极昼的范围是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2)太阳高度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图中位于晨昏线上的点为B、C。‎ ‎(3)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极夜扩展至北极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四点中C点距离南回归线最远,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图中 B点昼弧在其所处纬线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白昼最长。只考虑纬度因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D点位于赤道,因此线速度最大。‎ ‎(4)沿地球自转方向,过EF线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因此EF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A点所在经线位于地方时为6点的经线以东90°,因此A点的地方时为12点。‎ B点所在经线位于地方时为6点的经线以西60°,因此B点的地方时比6点晚4小时,为2:00;B点位于晨线上,故B点的日出时间是2:00。‎ 做出过C点的纬线,昼弧所占比重为2/6,因此C点昼长为2/6*12*2=8小时。‎ ‎4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图1)和法国示意图(图2)。‎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m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h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975.3‎ Q ‎1111‎ ‎-8.4‎ ‎23.3‎ ‎1.2‎ ‎42.2‎ ‎193.7‎ ‎2975.7‎ ‎(1)分析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海拔高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解析】‎ ‎【详解】(1)引起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但R地纬度较高,所以R地温度较高主要从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分析。结合中国和法国地形特点可知,R地海拔较低 Q地低;R地南临地中海,而Q地深居我国大陆内部,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纬度相近,冬季沿海气温高于内陆;R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西风将 海洋暖湿气流带至R地,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 ‎(2) 葡萄种植有利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从自然条件看:Q地深居大陆内部,R地位于沿海,因此Q地受大陆影响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作物品质优良。由材料三表格可以看到,贺兰山东部Q地夏季高温,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Q地气温低,害虫无法过冬,作物病虫害少。 ‎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R地为法国著名葡萄产区,与Q地相比农业技术、市场、交通具有明显优势,但Q地农业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因此劳动力丰富廉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