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篇中国地理第四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5课时课件(人教版)(54PPT课件)
地 理 区域地理 · 新课标版 新课标导学 第三篇 第四单元 中国地理概况 第 5 课时 中国的自然资源 高考考点 高考导航 1 .我国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2 .我国耕地、林地、草场的主要分布地区,主要水电站,主要能源和非能源矿产地的分布。 3 .我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分布地区。 4 .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主要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1 .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规律。 2 .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 .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 .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1 读图夯基 2 精讲点拨 3 跟踪演练 4 课时作业 读 图 夯 基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 .总量大,种类多 —— 国土面积广,自然环境多样。 2 .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 —— 人口众多。 3 .形势严峻 —— 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二、土地资源 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1)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2)________ 多,平地少, ________ 少、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3) 土地资源总量多, _______________ 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4)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 A________ , B________ ,分布在 _________ 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林地 分布在 ________ 、 ________ 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东南部的山地 C________ 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山地 耕地 人均占有量 水田 旱地 东部平原 东北 西南 草地 2.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 、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2) 措施:合理用地、 ____________ 、保护耕地,把 “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水土流失 节约用地 三、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____________ ,居世界第六位,但 ________________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1/4 。 (2)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总量丰富 人均拥有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匀 2 .我国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 (1) 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 (2) 地区分布不均,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 ________ 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和 ________ 地区;按河流来说, ________ 流域最丰富。 (3) 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很大。 (4) 开发利用率低。 西南 西北 长江 四、矿产资源 1 .分布特点: ________ ,相对集中。 分布广泛 2 .能源矿产 (1) 煤炭:储量丰富,产量第一;主要集中在我国 ________ ,以新疆、内蒙古、 ________ 和陕西为主。 北方 山西 所在省区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煤矿 名称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西山 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2) 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 ________ 、华北、 ________ 以及 ________ 盆地、柴达木盆地和东部沿海大陆架及 ________ 海域。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山东 山东和河南之间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胜利 中原 开滦 峰峰 大同 阳泉 东北 西北 四川 南海 3. 金属矿产 (1) 铁矿:以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三省储量最多。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湖北 海南 四川 主要 铁矿名 迁安 白云 鄂博 鞍山 本溪 马鞍山 大冶 石碌 攀枝花 河北 辽宁、四川 (2) 有色金属矿:相对集中。 所在地 ① ____________ ② 江 西大 余 ③ ____________ ④ 湖 南锡 矿山 ⑤ __________ ⑥ 甘 肃金 昌 ⑦ __________ ⑧ 湖 南水 口山 ⑨ __________________ ⑩ 广 西平 果 主要有色金属 名 汞矿 钨矿 锡矿 锑矿 铜矿 镍矿 金矿 铅锌矿 稀土矿 铝土矿 贵州铜仁 云南个旧 江西德兴 山东招远 内蒙古白云鄂博 五、海洋资源 1 .基本特点: __________ 、条件优越、 ____________ 。 2 .主要类型及特点 (1) 多样的生物资源: B___________ 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附近,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2) 丰富的矿产资源: ________ 、天然气、滨海砂矿。 海域辽阔 资源丰富 舟山渔场 石油 (3) 巨量的化学资源: 3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海洋灾害频繁、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 长芦 莺歌海 1 .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 (1) 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 (2) 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 (3) 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该海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4) 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5) 位置适中,处在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2 . 为什么要进行战略石油储备? 答案: 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兼具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在现代社会石油储备的作用非同一般,首先它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其次它关乎国家军事安全;再次它影响社会稳定。 精 讲 点 拨 知识点 1 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少,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①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 ( 湿润、半湿润区 ) ② 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 ( 干旱、半干旱区 ) 地区 ③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① 鱼类:集中于东海 ( 舟山渔场 ) ② 海盐:集中于渤海 ( 长芦盐场 ) ③ 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 ① 水土流失严重; ② 土地沙化严重; ③ 森林资源减少; ④ 草场资源超载 ① 乱采滥挖; ② 破坏环境; ③ 浪费严重 ① 过度捕捞; ② 海洋污染 对策 ① 跨流域 调水; ② 兴 修水库; ③ 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① 依法管理 ②“ 开源 ”“ 节流 ” ③ 建设保护 ① 贯彻 《 矿产管理法 》 ② 合理使用 ③ 综合利用 ① 捕养结合; ② 防治污染 [ 归纳总结 ] 1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原因 (1) 现状。 ① 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 能源消费不合理,以煤为主,且单位产值耗能高,使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大,难控制; ③ 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这些地区政局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 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的现状;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2 .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 开源。 ① 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②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③ 稳妥发展核电,利用乙醇汽油; ④ 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水电、风能、海洋能等; ⑤ 石油进口采取多元化战略。 (2) 节流。 ① 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 ②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公众节约能源的意识; ③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3) 储备: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3 .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条件 (1) 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 (2) 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 (3) 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4) 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5) 位置适中,处在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4 .长芦盐场和莺歌海盐场的形成条件 (1) 长芦盐场:位于渤海沿岸,有适于晒盐的平坦海滩;属温带季风气候,晴天多,光照强,蒸发旺盛。 (2) 莺歌海盐场:有平坦的海滩;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2018 届 · 江西协作体高三联考 ) 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成熟, “ 烃源岩 ”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该岩石形成于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环境。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图 ( 单位:米 ) 。 读右图回答 (1) ~ (2) 题。 (1) 在沉积烃源岩的地质年代,图中地势最低的地区可能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从烃源岩的丰富程度,可以推测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是 ( ) A .所处地块是从热带漂移过来的 B .所在区域气候发生巨大变化 C .所属岩层经历过强烈变质作用 D .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比较稳定 C B 解析: 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沉积岩的形成,难度中等。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 烃源岩 ” 属沉积岩。沉积岩厚度主要与其沉积环境相关。从图示来看,丙处烃源岩沉积厚度最大,为 700 ~ 800 米,说明该地在烃源岩沉积的地质年代地势最低,能容纳的沉积物最多,因此厚度最大, C 项正确。第 (2) 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难度中等。题目材料和图示中都没有证据显示该沉积岩中含有热带地区的古生物化石等热带地区物质,因此无法推测该地块是从热带漂移过来的, A 项错误;该岩石形成于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的环境,说明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繁多。随着地壳运动,该区域地势逐渐抬升形成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势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 B 项正确, D 项错误;该岩层从形成到现在仍然是沉积岩,因此没有发生过变质作用, C 项错误。 1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知识点 2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地 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草原区 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区 因素 地形 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 高原、山地 山地、丘陵 气候 年降水量> 400 毫米的湿润、半湿润的地区 年降水量< 400 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区 差异 因降水量南多北少,形成北方旱作,南方水作的耕作模式 草地类型和产草量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东北林区:松林成海;西南林区:树种繁多;东南林区:经济林盛 2 .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基本国策 具体措施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制定并颁布法律法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开展 “ 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 ” 宣传活动 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禁止乱占耕地 3 . 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1)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形成该特点的原因是:南方比北方雨季长、降水多。东部比西部离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2) 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水资源紧张是从人类利用角度衡量,水资源紧张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 归纳总结 ]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 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 1 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 某公司拟在图 2 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 (3) 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 (1) 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 1 可知:地表组成物质以风化物为主,且风化层较厚;在 30km 距离内高差大致为 200 米,地形上起伏较小。风化物松散利于地表水下渗,风化层厚度大、地形起伏小使地表水下渗时间充足,从而使地下水量较丰富。第 (2) 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相对于甲地,乙地远离经济发达区,地价和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乙地位于东北部山区,污染少,水质好,生产效益高。第 (3) 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地下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易造成地下水水质下降。为此必须保护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要采取措施 ( 如生物治虫、使用有机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 ) ,防治水体污染。 答案: (1) 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影响:地表组成物质松散,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量的补给增加。 (2) 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 ( 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 ) ;劳动力成本低。 (3) 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 或增加森林覆盖率 )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 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 。 跟 踪 演 练 课 时 作 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