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线上测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线上测试地理试题

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线上测试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 美国的圣劳伦斯岛位于白令海峡南口,曾经是白令海上一个最荒凉的火山岛。随着太平洋至北冰洋航线的开通,预计21世纪中期,该岛上的甘伯尔小渔港将成为太平洋北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港”。下图示意圣劳伦斯岛所在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甘伯尔小渔港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B.靠近城市,经济腹地广阔 C.天然港湾,水深,风浪小 D.岛上捕鱼人口数量较多 ‎2.图中虚线为昏线时( )‎ A.甘伯尔刚好发生白夜现象 B.甘伯尔比萨文格稍晚看见日出 C.岛上会出现成群的企鹅 D.岛上火山正在频繁喷发 ‎【答案】‎ ‎1.C ‎2.B ‎【解析】‎ ‎1.由图可知甘伯尔湾三面被陆地环绕,有利于避风避浪,是天然港湾,故选A;白令海峡附近没有大渔场,排除A。选项B、D不属于自然条件,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2.‎ 甘伯尔位于萨文格的西侧,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甘伯尔比萨文格晚看到日出,故选B。根据昏线倾斜方向可判断此时直射点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甘伯尔纬度较高靠近极圈,会出现白夜现象,此时甘伯尔已经进入夜半球一段时间,所以并不是刚刚发生白夜,A错误。企鹅多分布于南半球,C错误。火山喷发受地壳运动影响,与晨昏线无关,D排除。所以选B。‎ ‎ 多米尼加是中美洲的一个岛国,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接海地,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美)相望,首都圣多明各。下图为多米尼加地形图及西部城市希马尼气候资料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多米尼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国地势起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 B.该国降水丰富,夏秋常受飓风袭击 C.该国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震、海啸多发 D.该国河流短促,水能资源丰富 ‎4.希马尼附近的主要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5.多米尼加是世界上重要的香蕉生产国,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农业技术先进 B.香蕉为生活主食 C.美国市场需求量大 D.气候高温多雨 ‎【答案】‎ ‎3.C ‎4.B ‎5.C ‎【解析】‎ ‎【分析】‎ ‎3.据材料可知,该国地势起伏大,再加上纬度低,水热资源风度,故生物多样性丰富,A对。该国位于飓风移动路径上,降水丰富,夏秋常受飓风袭击,B对。该国地势起伏较大,故河流短促,水能资源丰富,D对。多米尼加是中美洲的一个岛国,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因此多米尼加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海域,应属于美洲板块内部,C描述不对。故选C。‎ ‎4.根据希马尼的气候资料及地理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在10°—20°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别对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等,ACD排除。故选B。‎ ‎5.美国缺乏热带气候,热带水果品种和产量少,对香蕉等热带水果需求量大;多米尼加靠近美国,可就近出口。影响多米尼加香蕉种植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市场,C对。该地技术水平不发达,农业技术不够先进,A不对。香蕉一般不能作为生活主食,B不对。气候高温多雨不属于社会经济条件,D不对。故选C。‎ ‎【点睛】‎ 熟练掌握世界理想大陆气候分布简图,有利于快速解题。‎ 南美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不仅被誉为“石油湖”,且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水北淡南咸 B.图中①点受东南信风影响小,受风浪影响小 C.委内瑞拉湾的海水常年倒灌注入马拉开波湖 D.该湖属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 ‎7.关于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马拉开波湖与委内瑞拉湾连接通道狭窄,鱼在湖中集聚 B.水温较高,鱼类生长、繁殖速度快 C.河流众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与大洋相连,鱼类丰富 ‎【答案】‎ ‎6.D ‎7.A ‎【解析】‎ ‎【分析】‎ ‎6.据图可知,湖泊南部有多条河流的流入,可以稀释湖水,湖水较淡,故湖泊北咸南淡,故A项错误;图中①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风浪较大,故B项错误;委内瑞拉湾的海水季节性倒灌注入马拉开波湖,故C项错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断裂下陷形成构造湖,故D项正确。‎ ‎7.马拉开波湖位于热带地区,水温较高,有利于鱼类生长,而且繁殖速度较快;多条河流注入该湖泊,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与大洋相连通,鱼类种类多样;湖泊与海洋连通通道的宽窄与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无关,故A项符合题意。‎ ‎ 左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右图示意左图中①②两点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①②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A.富士山区 B.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 D.墨累—达令盆地 ‎9.与图中③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A.动物复杂程度 B.植被产草量 C.流水侵蚀力度 D.岩石风化程度 ‎【答案】‎ ‎8.B ‎9.D ‎【解析】‎ ‎8.‎ 根据图中经纬网和海陆轮廓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A项错误;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B项正确;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C项错误;墨累-达令盆地是印度洋板块内部的向斜盆地,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 ‎9.根据右图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增高,①③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随着①③之间地势的逐渐增高,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③处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在下降,ABC项错误;而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化程度增强。故D项正确。‎ ‎【点睛】‎ 通过经纬网和海陆轮廓,确定该地为南美洲中南部。‎ 下面是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和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0.南极地区多大风,a图中甲、乙两地比较 A.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 B.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C.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 D.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 ‎11.b图中丙处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 B.位于背风区域 C.纬度高 D.盛行下沉气流 ‎12.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a图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 B.a图‎0 ℃‎等温线向北移动 C.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 D.a、b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 ‎【答案】‎ ‎10.D ‎11.D ‎12.C ‎【解析】‎ ‎10.读图a比较,图中甲地等值线较乙地稀疏,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所以甲地风力比乙地小,AC排除;图示为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是东南风,B错误D正确。故选D。‎ ‎11.据图可知,b图中丙处地处南极大陆内部,受极地高压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降水少。故选D。‎ ‎12.若全球变暖,极地温度升高,a图等温线温差变小,等温线变得较稀疏,A错误;a图‎0℃‎等温线向南移动,B错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水汽增加,降水增多,所以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C正确;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升高,a、b两图中大陆面积缩小,D错误。故选C。‎ ‎ 2014年,我国对南极实施了第31次科考,科考队员在南极点上放置了喜庆的中国结。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对这个中国结照片的拍摄日期、科考队员所在的位置及中国结影子朝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3月12日,中国结影子朝向正南方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10月1日,中国结影子朝向东北方 D.‎12月4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北方 ‎14.与北极及其周边地区相比较,南极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状况是 ‎①1月份冰雪厚度更大   ②3月份白昼累计时间更长 ‎③9月份平均气温更高  ④7月份近地面的气压更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3.D ‎14.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方向的判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两极地区的地理环境等相关知识 ‎13.南极科考时间应选择南极地区为极昼的时间。由于该中国结位于南极点上,位于地球的最南点,因此中国结向外延伸的所有方向均位于中国结的北方,D正确。‎ ‎14.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附近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冰雪厚度较小,①错;‎3月21日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日之前的3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附近为极昼现象,北极附近为极夜现象,该日之后的3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因此3月份南极附近白昼积累时间更长,②正确;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北极附近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南极附近为极夜,接受太阳辐射减少,且南半球由于西风漂流阻隔了高纬度与中低纬度的热量交换,因此南极的平均气温更低,③错;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极附近气温更低,空气下沉更为强烈,气压更高,④正确,故选D。‎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这里的印第安人发现夏季整夜天存在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白夜”现象。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 A.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D.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 ‎16.该地夏天可以看到“白夜”现象的原因( )‎ A.大气散射作用 B.晴天多,光照充足 C.海拔高 D.纬度高,有极昼现象 ‎【答案】‎ ‎15.D ‎16.A ‎【解析】‎ ‎15.K城距海远,且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阻隔,不受海洋暖流影响,A错;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若形成高压(反气旋),则为冷高压,下沉气流干冷,不能融化雪,B错;该地纬度高,冬季南部的暖空气难以北山,C错;50°N附近,受西风带控制,西风翻越落基山后,气流下沉增温,形成干热风,愈接近地面,温度愈高,干热的气流使雪快速融化,D对。‎ ‎16.大气的散射作用能将位于地平线下的部分太阳光散射到地平面以上,使地面亮度仍较大,黑夜近似白天,A对;光照充足、海拔高并不能形成白夜现象,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全年都没有白夜,B、C错;极昼现象出现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该地为中纬地区没有极昼,D错。‎ ‎【点睛】‎ 注意白夜与极昼现象的区别: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现象;极昼是指极圈以内的地区(即纬度高于南北纬66.5度),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于地平线以下(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的现象。‎ ‎ 索尔顿湖形成之前,周边虽有多条河流汇入,但鲜少形成湖泊。索尔顿湖成为湖泊源于1905 年的一次河流大决口。20世纪以来,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在索尔顿湖南端谷地,修建连通科罗拉多河的人工水渠进行自流灌溉,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原本很难维持的索尔顿湖面才得以长时间维持稳定但索尔顿湖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图为索尔顿湖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索尔顿湖形成于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 ‎18.索尔顿湖在20世纪以来湖面得以长时间维持的原因不包括 A.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B.修建人工水渠引水流入 C.科罗拉多河泛滥,洪水流人 D.农田灌溉排出大量余水 ‎19.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索尔顿湖生态不断恶化之表现的是 A.干涸裸露的湖床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 B.湖泊蒸发旺盛致使湖水盐度增加 C.湖水持续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D.湖底长满湖藻且到处是鱼和鸟类的尸体 ‎【答案】‎ ‎17.D ‎18.A ‎19.C ‎【解析】‎ ‎17.读图可知,索尔顿湖谷地与周边高差十分显著,可以判断为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陷落形成的断裂谷。D对,ABC错。故选D。‎ ‎18.读图可知,索尔顿湖所在地区位于330N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不是20世纪以来湖面得以长时间维持的原因,A符合题意。20世纪以来湖面得以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包括修建人工水渠引水流入,科罗拉多河泛滥,洪水流入,和农田灌溉排出大量余水,都使湖水得到补给,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地下水位上升,并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C符合题意。湖床干涸裸露、湖水盐度增加和鱼类、鸟类大量死亡等都属于索尔顿湖生态不断恶化的表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4年2月8日‎,我国泰山站(73°‎51’‎ S,76°‎58’‎E)正式建成开站,该东经76度58分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读我国南极考察站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0.据图可知,长城站应位于泰山站的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1.我国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初七)‎ A.泰山站盛行东北风 B.长城站出现极昼现象 C.中山站可以观赏到北极星 D.昆仑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 ‎22.“天宫二号”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我国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此季节对发射最有利的气象条件是 A.昼短夜长,有利于观察 B.晴天多,对发射干扰少 C.风力较大,有利于升空 D.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考验飞船适应太空的情况 ‎【答案】‎ ‎20.D ‎21.D ‎22.B ‎【解析】‎ ‎【分析】‎ ‎20.长城站的位置是(62︒‎13’‎S,58︒‎55’‎W)泰山站的位置是(’73°‎51’‎ S,76°‎58’‎E)。根据经度数,一个东经一个西经,精度数相加小于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所以长城站在泰山站的西方,根据纬度可知,长城站低于泰山站,说明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北方,故D正确。‎ ‎21.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此时泰山站盛行东南风,故A错,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故B错,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而在北半球才可以观赏到北极星,故C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间并向北移动,昆仑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故D正确,‎ ‎22.‎9月15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故A错,秋季降水少、晴天多,对发射干扰少,故B正确,风力大小,对升空影响不大,故C错,昼夜温差大,对飞船没什么影响,故D错。‎ ‎ 舍尔金井位于俄罗斯雅库茨克市(62°N,130°E),水井的挖掘前后历时10年,总深度达‎116.5 m。由于舍尔金井在科学方面的意义,之后一直有专人保持长期的温度监测,并将井深延伸到了‎140 m,然而舍尔金井作为水井却始终未能取到饮用水。如图示意近150多年舍尔金井的地温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井中温度和地面气温的差异会影响井中新鲜空气的置换,由此推断舍尔金井适宜挖掘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4.舍尔金井未能取到井水主要因为该地 ( )‎ A.冻土深厚 B.气候干旱 C.无地下水 D.技术落后 ‎25.运用近150多年舍尔金井的地温变化资料,可研究该区域 ( )‎ ‎①土地荒漠化问题 ②多年冻土退化问题 ③水资源缺乏问题 ④气候变化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23.D ‎24.A ‎25.C ‎【解析】‎ ‎23.据题干可知:井中温度和地面气温的差异会影响井中新鲜空气的置换,冬季井外地面温度低,工人在井底呼出的空气(含C02)相比而言温度高,对流上升后排到井外。夏季,周围气温高,井内C02无法通过对流排出,工人在井底呼吸困难,所以冬季最适合在井底作业,故D正确。‎ ‎24.据材料可知:舍尔金井位于俄罗斯雅库茨克市(62°N,130°E),纬度高气温低,井水是地下水渗进井壁积少成多形成的。雅库茨克气候严寒多冻土,这是难以获得井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故A正确。‎ ‎25.根据近150多年舍尔金井的地温变化,可知气温有明显的增高的趋势,可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和气候变暖问题,故C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