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三章第27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三章第27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学案)

第27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 热带雨林为例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   1.森林的主要作用。(重点)‎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重难点)‎ ‎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3.湿地的生态功能、破坏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难点)‎ ‎4.掌握湿地的生态功能、破坏原因及保护措施。‎ 考点一 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学生用书P196]‎ ‎1.森林的作用与现状 ‎(1)森林的作用 ‎①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②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a.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b.森林在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续 表 地区 生态功能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2)森林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部分林地已永久性地变为农田和牧场。‎ ‎(3)森林破坏导致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 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不是。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雨林中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②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要求。‎ ‎(2)开发计划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 ‎①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 (2016·泉州质检)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            ‎ A.二氧化碳减少 ‎ 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 ‎ D.全球气候变暖 ‎(2)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伐木与深加工 ‎ B.开发矿产资源 C.由毁林到造林 ‎ D.严禁砍伐森林 ‎[解析] (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森林面积变小,这会使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气候变暖。(2)从图上可以看出,1990~2000年亚洲森林面积减小,2000~2010年亚洲森林面积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由毁林到造林。伐木与深加工、开发矿产资源将导致森林破坏,使得森林面积减少。严禁砍伐森林不合理也不现实。‎ ‎[答案] (1)D (2)C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2014·高考全国卷Ⅰ,T7~T9)‎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故选A。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D。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答案:1.A 2.D 3.D 考点二 湿地资源的保护[学生用书P198]‎ ‎1.湿地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2.湿地资源的功能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 湿地破坏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      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湖泊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其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 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 ℃)、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 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      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 ‎(2015·高考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第1题,艾比湖的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选项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 C。第2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选项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选项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选项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选项错误。‎ 答案:1.C 2.B ‎[学生用书P199]‎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的判读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多以森林的变化为载体,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图1 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示意图 图2 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示意图 ‎1.明确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判读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时首先要掌握不同地区森林的生态效益,如山区和水源地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干旱地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城市内的森林具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音的作用;森林还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掌握不同地区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山区森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进而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干旱区森林的破坏会导致土地沙化等问题,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针对具体图分析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及森林破坏后的影响 如图1大量种植速生桉后,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沼泽、天然次生林、灌丛减少,环境恶化等。图2中植被减少,导致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增大,易出现洪涝和干旱等灾害。‎ ‎(2016·湖北浠水实验高中月考)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征。下图示意植物截留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 D.冬季的天山山脉 ‎1.问题探究 ‎(1)植物截留雨水的总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植物截留雨水的总量与降雨历时、降雨量多少和植被茂密程度等有关。一般地,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植物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植物截留总量越大;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2)什么情况下,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最强?‎ 提示:植被越茂密,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C (2)A ‎(2016·江西南昌三中月考)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指出这一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1)甲位于山前地带,坡度大,其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乙处是滨海平原,其植被具有降低风速、阻挡风沙的作用;丙地处沿海沙地,植被以固沙阻浪作用为主。(2)若荒草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将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面积加大,农药、化肥的施用可加剧水污染。‎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学生用书P200]‎ ‎(2016·福建漳州等四地六校三联)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2.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故排除A、B;深圳纬度低于上海,热量比上海充足,更适合红树林生长,故选C。第2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 答案:1.C 2.B ‎(2016·东北三校联考)下面图2为图1中甲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 ‎①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 ‎②气候由干暖变为湿热 ‎ ‎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④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①扩大开垦面积,充分挖掘林地的生产潜力 ‎ ‎②退耕还林,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 ‎③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3题,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应,对其掠夺式的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遭受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河湖淤积,洪涝灾害频率增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第4题,现有林地面积已经很少,生态环境已经恶化,所以不能扩大开垦面积;要注意退耕还林,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答案:3.C 4.D ‎(2016·南京市、盐城市一模)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 ③人口迁出 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①湿地减少 ②降水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形成土地沙化。第6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洪能力减弱等。‎ 答案:5.A 6.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