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解析版

季延中学2018年秋高二年期中考试地理科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上图中(  )‎ A. 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 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C. 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 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2. 从a到d (  )‎ A. 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 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 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 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各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但不是完全一致,各区域是按照单一的建筑气候指标划分的,各区域的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模糊的。‎ ‎【2题详解】‎ 从a我国东北地区到d 华南沿海地区,纬度逐渐降低,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气温升高,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启动。“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产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对“西湖龙井的地理标志保护生产地域面积为168平方千米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 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 C. 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 D. 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 ‎4. 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应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 RS B. RS+GPS C. RS+GIS D. GIS+GPS ‎【答案】3. A 4. C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含义及地理信息技术。“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产地,说明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但不等于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茶的产地界线是模糊的;西湖龙井茶产地主要分布在西涌风景区周边,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西湖龙井茶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C正确。通过遥感技术可获取春茶的长势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估算春茶的产量,即利用RS+GIS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 ‎【3题详解】‎ ‎“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产地,说明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但不等于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茶的产地界线是模糊的,A错、D正确;西湖龙井茶产地主要分布在西涌风景区周边,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B正确;西湖龙井茶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C正确。选A正确。‎ ‎【4题详解】‎ 通过遥感技术可获取春茶的长势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估算春茶的产量,即利用RS+GIS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GPS是导航和定位功能,不能确定和估算产量。选C正确。‎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IS B. GPS C. RS D. 数字地球 ‎6. 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 A. 大型垃圾处理场 B. 水源保护区 C. 汽车加油站 D. 大型仓储式超市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RS遥感,主要是指从高空获取地球表面图像地理信息;GPS即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空间定位功能;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分析”空间信息,形成成果;数字地球是指地球信息的数据化;由题干可知,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故选A。‎ ‎【6题详解】‎ 注意图中所选地点的各类条件,结合选项中的建设项目要求判断;大型垃圾处理场一般人口较少、荒地较多的地区,建设会破坏植被条件;大型仓储式超市、汽车加油站要求交通便利,应该靠近主要交通要道;人口稀少、远离主要交通要道、植被条件好等有利于水源保护区建设,故选B。‎ 读下面“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  )‎ A. 冬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夏季 ‎8. 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  )‎ A. 人口增长迅速 B.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 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D. 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9. 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A. 太阳辐射强 B. 热量充足 C.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10. 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7. D 8. C 9. A 10. B ‎【解析】‎ ‎【7题详解】‎ 从图例当中可以知道这是条季节河,雨水补给,则我国的河流基本都是夏季降水多;冰雪融水补给是在夏季气温最高,水量最大,因此选择D。‎ ‎【8题详解】‎ 图中表示区域应该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因此人口增加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绿洲退化;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也会使绿洲退化;为了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所以农业用水增多,导致绿洲退化;该地区主要是属于资源型缺水,因此选择C。‎ ‎【9题详解】‎ 图中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阴天少;所以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选择A。‎ ‎【10题详解】‎ a、b、c、d四处都是在绿洲,d处于面积较小的绿洲,不容易形成城镇;b处在河流、道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因此在4地中最易形成城镇的,选择B。‎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是(  )‎ A. 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 B. 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 C. 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 D. 气候变化,冰川加速融化 ‎12. 该区域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  )‎ A. 压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B. 多途径解决能源——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 C. 进行生态移民——加速区域城市化 D. 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次生盐渍化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在绿洲地区水源充足,是主要的灌溉农业区,由于大量的饮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在地表聚集,使土壤含盐量上升,产生次生盐渍化,故选C,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产生的不是次生盐渍化。‎ ‎【12题详解】‎ 此题注意措施和目的一致,压缩农田面积,不是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而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不是为了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是为了减少樵采,减少生态问题;进行生态移民,不是为了加速区域城市化,而是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所以选D。‎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 A. 亚寒带针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热带雨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14. 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 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 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 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15.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 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C. 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 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南美洲,南美洲最主要的森林是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是南美洲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14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2000~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少速度有减缓趋势,但是减少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恢复;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 ‎【15题详解】‎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下列各题。‎ ‎16. 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 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 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17.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8.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 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 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 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答案】16. A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河流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A表示我国宁夏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于糖分积累。‎ ‎【17题详解】‎ 引起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故选B项。‎ ‎【18题详解】‎ 图示B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植被为草原,但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植被而导致了土地退化。‎ 考点:本题考查了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我国西北某区域为载体考查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答时要结合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果实质量高;环境问题除自然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20.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 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19. C 20. C ‎【解析】‎ 本题考查流域的治理对环境的影响。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19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流域的开发中居民点在增加,而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由于植被覆盖下降,该地降水被植被截留的部分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降水量和蒸发量可能减少。选C正确。‎ ‎【20题详解】‎ 曲线①径流量变化大,是因为植被缺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径流量变化加大,对应是图III阶段;曲线③径流量变化最小,洪峰出现的时间明显滞后,是因为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雨水下渗多,径流量变化小,对应的是阶段I;曲线②对应的是阶段II。选C正确。‎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21. 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 大气污染 B. 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 水污染 ‎22. 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1. B 22. C ‎【解析】‎ 试题分析:‎ ‎【21题详解】‎ 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差,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对。大气污染是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A错。南方是湿润地区,材料不能体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错。不能体现水污染问题,D错。‎ ‎【22题详解】‎ 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开发小水电,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①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合实际,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可能导致大气环境污染,③错。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对。C对,A、B、D错。‎ ‎【考点定位】区域主要环境问题,解决途径。‎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23. 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 ‎②经济结构会由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4. 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 B. 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②处 C. 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D. 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25.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   )‎ A. 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生产链 B.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 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 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答案】23. D 24. C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也使以农业为主的小乡镇转变为以工矿业为主的城市,就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促使交通得到更大的改善,却也会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4题详解】‎ 坑口电站的建设可以缓解运煤的压力,但会增加当地的环境污染;由于电站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需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东南风和西北风)垂直的郊外。‎ ‎【25题详解】‎ 煤炭基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 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 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27. 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 A. 9~10月 B. 11~12月 C. 1~2月 D. 4~5月 ‎【答案】26. D 27. A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据图可知,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东南部,故A项错误;上游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故B项错误;气候类型以亚热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故C项错误;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较多,故D项正确。‎ ‎【27题详解】‎ 据上题知,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8—10月份降水较少,说明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拓展】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 上游为山地,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 气候 ‎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季和早春降水多 ‎ 河流 ‎ 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 ‎ 资源 ‎ 水能、煤炭、铁矿、铜等资源丰富 ‎ 问题 ‎ 由于长时间过度开垦,加上滥伐森林和经常性的暴雨,田纳西河流域 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 ‎“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了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 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8. 黑龙江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 ‎ ‎①热量充足 ②生长期长,有机质丰富 ③光照充足 ④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9. 促使黑龙江五常由“种稻禁区”转变为全国最好的稻米产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 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 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 全球气候变冷 D. 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答案】28. D 29. B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故①错误;当地一年一熟,生长期较长,土壤有机质丰富,故②正确;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故③正确;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故④正确,B项正确。‎ ‎【29题详解】‎ 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增加生产效率,故A项错误;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会提高水稻的品质,故B项正确;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是变暖,故C项错误;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能够保证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水源供应,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哈齐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中国纬度最高的高寒高铁。为应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哈齐高铁采用CRH5A型动车组列车,并对车体门窗加装了集水槽。该线于2015年7月4日至8月7日进行试运行。开通后夏季将以250公里/小时的时速运行,冬季以2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读哈齐客运专线行程图,回答下列各题。 ‎ ‎ ‎ ‎30. 高铁实行冬、夏季两张运行图,冬季车速较慢,夏季车速较快,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 冬、夏季风向和风速不同,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 B. 夏季,农事频繁,人流量大,车速较快 C. 冬季为应对严寒低温和冰雪天气,运行较慢 D. 铁道部条例规定高铁必须执行冬、夏季运行图 ‎31. 结合材料,推测列车对门窗加装集水槽的作用是(   )‎ A. 增加车厢用水 B. 增加空气湿度 C. 减小内外温差 D. 防止门窗冻结 ‎【答案】30. C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哈齐客运专线是中国纬度最高的高寒高铁,高铁实行冬、夏季两张运行图,冬季车速较慢,夏季车速较快,主要原因是为应对该地冬季严寒低温和冰雪天气,运行较慢,C对。冬、夏季风向和风速差异,不是列车的运行速度差异的原因,A错。夏季没有冰雪天气,与人流量大无关,B错。铁道部条例没有相关规定,只是在该地高铁执行冬、夏季运行图,D错。‎ ‎【31题详解】‎ 为应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哈齐高铁对车体门窗加装了集水槽。这是中国纬度最高的高寒高铁,列车对门窗加装集水槽的作用是防止门窗冻结,不能打开,D对。在玻璃上凝结的水,不能用做车厢用水,A错。凝结水顺着水槽流走,不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内外温差,B、C错。‎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 河流径流量减小 B. 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 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 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33. 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①政策   ②交通运输  ‎ ‎③劳动力   ④市场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32. C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图示地区由Ⅰ阶段到Ⅲ阶段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森林越来越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村庄数量增多,城镇规模扩大,表明该地区的总人口在增加,出现了城市化现象;而农业产值会增加。故选C。‎ ‎【33题详解】‎ 该地区Ⅲ阶段到Ⅳ阶段农业结构由种植粮食向种植花卉和绿化树转变,这表明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政策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所以选A。‎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4. 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 四月、七月 B. 四月 C. 七月 D. 十一月 ‎35.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分解者 B. 缺少枯枝落叶 C. 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 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答案】34. C 35. D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6月份正值雨季,降水量大。4月、11月份降水少。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六月,C对。A、B、D错。‎ ‎【35题详解】‎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锄草后,表层土壤松散,缺乏植被保护,6月又正值雨季,水土流失严重。表层肥沃土壤被大量冲走,土壤肥力 下降,D对。缺乏分解者、缺少枯枝落叶、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不是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A、B、C错。‎ ‎【考点定位】区域降水分布特征,茶园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名师点睛】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降水分布的特征。在雨季,锄草后地表土壤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过程中,流失的是表层的肥沃土壤,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即题目中的“消瘦”。羊吃草,不伤根,土壤不易流失。‎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6. 有关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②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由点到面发展,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③转型阶段人地矛盾加剧,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④再生阶段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7.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B. 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创新 C.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D.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38.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 a-b-c B. b-c-a C. b- a-c D. c- a-b ‎【答案】36. C 37. C 38. D ‎【解析】‎ ‎【36题详解】‎ 初期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①错;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出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②对;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矛盾加剧,③对;再生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④错。选C。‎ ‎【37题详解】‎ 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地关系基本协调,A错;工业化起步是源于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发展,B错;区域发展的初期即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对、D错。‎ ‎【38题详解】‎ 由左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对应右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对应右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对应右图中b点。选D。‎ ‎【点睛】‎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原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9. 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②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 ④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0. 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9. A 40. C ‎【解析】‎ 考查广东省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39题详解】‎ 关键是对”要素高成本时代”的理解,是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随经济发展发生了相关变化,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是发展成本增加的原因。故选A。‎ ‎【40题详解】‎ 控制工业的规模不合实际,①错误;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在企业,不是依靠政府,②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41.读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 ‎(2)试分析图中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 ‎ ‎(3)③④⑤三个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要分析其原因。‎ ‎(4)为了保护铁路,有些地区的人们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5)在①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2分)‎ ‎(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3分)‎ ‎(3)土壤侵蚀严重 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4分)‎ ‎(4)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2分)‎ ‎(5)B(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 ①地区位于藏北高原,草地退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 ‎(2) 图中①~②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3)读图, ③位于山东丘陵地区,④⑤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侵蚀严重。主要原因是三地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人口密集,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4) 铺设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5)①地区位于干旱区,降水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A错。可以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B对。干旱区,不适宜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C错。该地区以牧业为主,不存在退耕问题,D错。‎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42.‎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3)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 ‎【答案】(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方面:位置适中,外运条件好。‎ ‎(2) 输煤(晋煤外运)——运输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优点——减轻本地区环境污染。输电(晋电东送)——运输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缺点——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地表,造成土地退化;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4分)‎ ‎【解析】‎ ‎【分析】‎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带,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山西的输煤、电距离市场近,需求市场广阔。在当地进行火力发电,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详解】(1‎ ‎)从地理位置看,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从市场条件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需求市场广阔。从交通条件看,山西位置适中,有运煤专线,煤炭外运条件好。 有利于煤炭资源的开发。‎ ‎(2)晋煤外运,指输煤的方式,缺点是煤炭的运输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优点是对当地污染少,能减轻本地区环境污染。晋电东送,指输电的方式,电力输送有专门线路,优点是运输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缺点是需要在当地进行火力发电,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容易造成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开采时会破坏地表,造成土地退化。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开采时伴生的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北大荒”某农场土地利用结构图 ‎(1)从农业发展限制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 ________,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 。‎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和有利的自然条件。‎ ‎(4)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谷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主要原因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答案】(1)热量 水源 ‎(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 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 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 ‎【解析】‎ ‎【详解】(1) 从农业发展限制条件看,“北大荒”主要限制条件是热量条件不足。“西大荒”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限制条件是水源条件不足。‎ ‎(2) 读图,橡胶是热带经济作物,要求水热条件充足。南大荒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有利于橡胶生产。 西大荒位于西北干旱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和后期收摘,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 ‎(3)“北大荒”指的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目前粮食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主要从气候、土壤、地形、政策等方面分析,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耕作。黑土肥沃,利于作物生长。有国家政策扶持。‎ ‎(4)根据材料三所示土地利用结构,“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是耕地比重大,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导致土壤侵蚀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的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减少黑土流失。针对种植业占比重大的特点,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 ‎【点睛】“北大荒”主要限制条件是热量条件不足。“西大荒”主要限制条件是水源条件不足。“北大荒”目前粮食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南大荒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有利于橡胶生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