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鲁教版江苏版)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以区域图、地理事物分布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频度较高。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深度思考1】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提示 不是。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热状况 地形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特别提醒 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应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深度思考2】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 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深度思考3】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三、非地带性现象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 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背风坡,盛行离岸风;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技法点拨 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经典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解析 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考法一 通过景观图判断水平地域分异类型 1.(2017·课标全国Ⅰ,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按当地同一标准栽种的绿化树木,而杂树才是当地的自然树种。照片拍摄于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树发芽,因此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答案选B。第(2)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A。 答案 (1)B (2)A 考法二 通过区域图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2017·北京文综,41(1),10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与自然带。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10°S~15°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考法三 通过旅游路线图判断自然带及分异规律 3.[2017·江苏地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解析 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拿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答案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干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干湿度、经度) 考法四 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 4.(2016·上海地理,22)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答案 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考点二 陆地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1)雪线的分布 (2)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项目 影响因素 过程原理 雪线 ①纬度(温度)②山地降水③坡度、坡向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等 ①纬度越低(高),0 ℃温度出现高度越大(小),雪线越高(低)。②同座高山湿润气流迎风坡固态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坡度大,冰雪重力作用强,不利于冰雪储存,雪线高。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通过影响气温、降水影响雪线高度变化 林线 ①纬度 ②坡向 ①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② 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中的位置 ④风、土壤状况等 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③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④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⑤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2)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解析 第(1)题,该山地位于四川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基带带谱与所在纬度带谱一致,所以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带为荒漠草原带。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答案 (1)B (2)A 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两个关键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考法一 山地磷积累量的垂直分异 1.(2016·新课标全国Ⅰ,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 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结合该山地理位置,该高度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故选A项。第(2)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答案 (1)A (2)C 考法二 山地植被特征分析 2.[(2017·江苏地理,27(3),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 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答案 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多以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山地的坡向、山地雪线高度的分析以及山地名称的判断等内容,也可以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 [典 图 示 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是基带,②是雪线海拔,③是南坡,④是北坡,⑤是各自然带谱名称。 解读信息 (1)珠穆朗玛峰山地位于北半球。 (2)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 (3)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谱复杂。 (4)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海拔比北坡低。 (5)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 [类 图 通 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学 以 致 用] 考法一 通过坐标图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017·北京文综,8)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海拔3 000米左右月均温都在0 ℃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多在15 ℃以上,且山麓海拔低,接近海平面,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二 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下图为我国a、b两座山脉的植被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a山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之间,坡面一侧为山地草甸草原,另一侧为云杉林,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草甸草原一侧降水少,蒸发旺 B.云杉林一侧水热条件更充足 C.草甸草原一侧降水多,利于牧草生长 D.云杉林一侧蒸发弱,土壤水分多 (2)b山脉(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大造成基带差异大 (3)有关甲、乙两植被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落叶林 乙—高山草原 B.甲—荒漠 乙—高山荒漠 C.甲—荒漠 乙—高山草甸 D.甲—温带草原 乙—高山苔原 解析 第(1)题,根据a山的纬度和海拔可推知,a山为我国天山山脉,尽管云杉林所在的北坡为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在山腰处形成地形雨,降水多,但是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之间南北两侧的自然带,热量条件应该是相近的,故B错误;该山草甸草原一侧为阳坡,同时也是背风坡,降水少,光照强,蒸发旺,A正确,C错误;云杉林一侧为阴坡,蒸发弱,土壤中水分多,但影响云杉林分布的主要是气候要素,即该海拔的水热条件满足云杉林的生长需要,D错误。选A。第(2)题,依据b山脉海拔接近8 000米,以及南坡有雨林、季雨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可判断此山为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南坡冰雪带下界低于北坡,故C正确;各自然带的界线是基本固定的,故A错误;图中显示4(针叶林带)上界北坡高于南坡,故B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不同,故D错误。选C。第(3)题,a山脉北坡垂直自然带甲、荒漠草原、草原、云杉林的分布,反映了北坡相应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推知甲植被类型所在区域降水量小,甲应为荒漠,故排除A、D;根据b山脉植被垂直分布图可知,乙植被类型处于针叶林与高山地衣之间,可判断其不可能为高山荒漠,应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C正确。选C。 答案 (1)A (2)C (3)C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江苏金卷阶段性自测)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及周边略图和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乙所示自然带符合图甲中的( ) A.阴山 B.贺兰山 C.吕梁山 D.秦岭 2.水分对该区域山地的影响是( ) A.秦岭的北坡自然带比南坡简单 B.吕梁山西坡的森林带下限高度比西坡高 C.贺兰山东坡森林带下限高度比西坡高 D.阴山的阴坡自然带比阳坡复杂 解析 第1题,依据乙图山地分东西坡、且东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则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只有吕梁山符合,所以选C。第2题,由乙图可知:吕梁山西坡有森林自然带,则B错;贺兰山东坡比西坡水分条件好,东坡森林带分布的下限比西坡低,所以C错;阴山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北坡光热条件不及南坡好,则北坡(阴坡)植被自然带比南坡(阳坡)简单,即D错;同理,秦岭北坡(阴坡)因光热条件差,植被自然带少,带谱结构比南坡简单,所以选A。 答案 1.C 2.A (2018·广东梅州一模)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解析 第3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第4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 3.D 4.C (2018·山西考前质检二)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5~6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5.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6.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 第5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6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答案 5.C 6.A (2018·宿迁期中考试)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其北坡降水深受西风影响。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通过对水热资源的再分配,形成了天山北坡不同地形位置的局地小气候,影响森林的生长,进而控制着林线的分布高度。甲图为天山北坡林线高度示意图,乙图为天山北坡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天山林线垂直高度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8.精河与伊犁河谷相比,林线垂直宽度差异显著,与其相关的是( ) A.坡度大小 B.海拔高低 C.山坡朝向 D.山脉阻挡 解析 第7题,森林生长需要一定范围的热量及降水条件,由于天山东西走向,其北坡纬度差异较小,故北坡相同海拔处气温差异不大,应都能满足森林生长的热量需求;因而只要降水充足,森林即可生长。第8题,据乙图可知,精河西侧和南侧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伊犁河谷面向西,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且河谷宽阔,所以林线垂直宽度较大。 答案 7.B 8.D (2018·郑州一模)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9~10题。 9.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10.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解析 第9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10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 答案 9.A 10.C (2018·泰兴期初测试)下图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植被代表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 C.①至②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决定 D.南半球缺少①自然带 解析 第11题,图中景观在水平方向上由雨林最终变为冰盖,这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2题,①为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①至②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在相对应的纬度缺少陆地,故而缺失针叶林带。 答案 11.C 12.D (2018·全国文综模拟)某科学考察队在1~2月份沿下图的线路进行徒步考察。据此回答13~14题。 13.考察途中,人们不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 ①亚寒带针叶林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③温带草原 ④热带雨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图中盛行风及洋流的画法正确的是( ) A.甲 乙 B.乙 丙 C.丙 丁 D.乙 丁 解析 第13题,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亚寒带针叶林在南半球缺失,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区。第14题,1~2月份南半球为夏季,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排除丙选项;甲处为秘鲁寒流,寒流由南向北流动。 答案 13.D 14.D 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8·镇江一中上学期期中)下图为“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从①地到③地”,“从①地到④地”分别体现自然带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 A.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16.关于序号①~④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①——针叶林 ②——阔叶林 B.①——阔叶林 ②——硬叶林 C.③——草原 ④——阔叶林 D.③——苔原 ④——针叶林 解析 第15题,据图判断,①地为温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地中海气候,③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①地到③地主要是水分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从①地到④地主要是热量的变化,体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第16题,依据上题,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都为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代表的植被为草原或荒漠,地中海气候代表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15.AB 16.BC (2018·南通一调)下图为甲、乙两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导致甲、乙两山垂直自然带类型差异的因素有(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坡度坡向 D.相对高度 18.甲、乙两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的原因分别是( ) A.甲山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阳坡 B.甲山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阴坡 C.甲山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迎风坡 D.甲山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背风坡 解析 第17题,读图,两山的山顶都是冰川带,说明相对高度和坡向不是影响因素,C、D错。甲乙两山山麓地带的植被不同,是纬度位置造成的,A对;甲山雪线北坡低,乙山雪线南坡低,说明迎风坡不同,是海陆位置所导致的。第18题,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热量,在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在阳坡温度高,雪线高。甲山的南坡是阳坡,雪线高。乙山的南坡是迎风坡,雪线低。 答案 17.AB 18.BC 三、综合题(共2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世界的关注。 (1)说出图中沿AB线分布的自然带和反映的地带性规律及影响因素。(3分) (2)说出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4分) (3)分析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多特有物种的原因。(2分) (4)分析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3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气候类型分布可判断自然带分布,南北方向自然带变化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是热量。第(2)题,岛屿东西两侧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形成原因可从地形、盛行风、洋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多特有物种的原因应从岛屿的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第(4)题,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应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自然带分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热量。 (2)自然植被类型:东侧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 原因:东侧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气流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易形成降水,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终年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西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 (3)该岛长期与大陆分离,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较大。 (4)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少;掠夺式猎杀某些种类动物或采伐某些种类植物,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 20.(2018·山东师大附中模拟)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1)图乙是图甲中M山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请判断①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2)在M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4分)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① 自然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而当地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从形成原因来看,该山峰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其山麓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形成了荒漠带。第(2)题,图示流石滩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度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形成流石滩。第(3)题,季节性积雪的雪线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的雪线升高,反之降低。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垂直差异大,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春夏来临,季节性积雪融化,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秋冬来临,高山草原被季节性积雪覆盖,水热条件较差,牧民在山麓地带放牧。 答案 (1)温带荒漠带。M山峰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其山麓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形成了荒漠带。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度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垂直差异大,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春夏来临,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秋冬来临,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下降,高山草原被季节性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牧民在山麓地带放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