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一、单选题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 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 ②到③逐渐加快 C. 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 ④到①逐渐变快 【答案】1. C 2. 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期中考试在11月举行,在秋分日(9月23日)到冬至日(12月22日)之间,读图可知,③点位于秋分日后,冬至日前,故选C。 【2题详解】 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①到②先慢后变快,A错。②到③逐渐加快,B对。③到④先变快后变慢,C错。④到①逐渐变慢,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移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移动位置: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 )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3)移动周期:一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4)移动速度: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移动速度快,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移动速度慢,大约每4日移动1纬度。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详解】图A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A错误;图B中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表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B正确;图C和图D中各纬度昼夜平分,表示二分日,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 经线的交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A. 3月21日 B. 6月22日 C. 9月23日 D. 12月22日 5. 该日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 120E 、23°26′S B. 120E 、23°26′N C. 60°W、23°26′S D. 60°W、23°26′N 【答案】4. D 5. C 【解析】 该题考查光照图、地球运动意义。 【4题详解】 从图示经度分布可判断,图示半球为南半球;因AC段为昏线,所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因此可判断该日期为12月22日。故选D。 【5题详解】 因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所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其纬度为23°26′S;又因120°E经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C,且位于夜半球,所以可判断120°E的地方时为24时,那么60°W的地方时为12时,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度。故选C。 6.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正在日落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晨昏线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过渡到黑夜为昏线;由黑夜过度到白昼为晨线。题中“处于黄昏”即位于昏线,据此图中A在晨线上,B在昏线上,C晨线上,D在晨线上。所以B正在经历日落。故选B。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飞船发射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A. 16日6时30分 B. 16日18时30分 C. 17日4时30分 D. 17日20时30分 8. 下列光照图中,最符合该日全球昼夜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7. B 8. D 【解析】 考查区时计算,光照图判读。 【7题详解】 东八区与西五区相差13小时,用北京时间减去13小时即可得到纽约所在的时区区时,为 2016 年 10 月16 日 18 时 30 分。故选B。 【8题详解】 10 月 17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秋分之后不到一个月,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范围不大,排除AB项;C项是昼夜平分,为春分或秋分日,C错,D图中,北极点及其以周边出现极夜现象,10 月 17 日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接近,D对;故选D。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新的一天占全球范围的 A. 四分之三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二分之一 10. 此时,北京时间是 A. 0时 B. 6时 C. 14时 D. 18时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据图可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点俯视图,该日全球昼夜等长,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图示右侧晨昏线为昏线,位于180°经线上,该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利用地方时“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计算原则可以推算地方时为24点的经线为90°W(自然日界线),因此90°W向东至180°经线(人为日界线)的范围为地球新一天的范围,即270°经度差,故新的一天占全球范围的四分之三,本题选择A选项。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由上题解析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利用地方时“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计算原则可以推算120°E的地方时为14点,即北京时间为14时,本题选择C选项。 11.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 【详解】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A错; B.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B对; C.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北岸侵蚀,南岸堆积,C错;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D错。 12.根据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河流中小岛发育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转偏向力对流水作用的影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左图显示,纬度向北递增,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运动中的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②岸附近河水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①岸附近河水流速缓慢,以沉积为主,最终可能小岛与①岸连接;右图显示,纬度向南递增,说明河流位于南半球,运动中的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③岸附近河水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④岸附近河水流速缓慢,以沉积为主,最终可能小岛与④岸连接。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3.读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黃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①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图中角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故①错误; ②图中角β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所以角为黄赤交角,故②正确; ③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约为23°26′,故③正确; ④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约为23°26′,故④错误; 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北京(40°N)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把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玻璃箱里,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 据此完成下题。 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需经常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在一年中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为( ) A. 23°26′ B. 46°52′ C. 66°34′ D. 9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详解】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从图中可知,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正午太阳高度与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角度互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最大,在冬至日最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73°26′,则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角度是16°34′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26°34′ ,则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角度是63°26′ ,所以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夹角的变化幅度也是46°52′,只有B正确 15.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将向北移动 B. 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将向南移动 C. 此时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为90° D. 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示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为北半球的冬至,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知,地球公转至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将向南移动,选B。 【点睛】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A. 等于1/2 B. 多于1/2少于2/3 C. 等于2/3 D. 多于2/3 17. 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 A. 白昼更长 B. 正午太阳更低 C. 日出方位更偏南 D. 正午时刻更早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通常以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界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图中海口的经度约为110°E,所以当地为1月1日正午即110°E的地方时约为1月1日12:00,因此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70°W。即70°W向东至180°共250个经度进入新年,250/360>2/3,故D正确。 【17题详解】 三亚和海口同在北半球,但三亚纬度较低,1月1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低白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方位越偏北,故A 正确, B、C错误。三亚经度位置比海口靠西,正午时刻应更晚,故D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 18.下图为某地昼长年内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地的纬度是( ) A. 90°N B. 66°34′ N C. 90°S D. 66°34′S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详解】读图可知,该地12月22日时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6月22日昼长为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故该地位于南极圈上,D正确。故选D。 19.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正确说法是( ) A. 夏至日,地球上昼半球大于夜半球 B. 冬至日,极圈以内全部是极夜 C. 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D. 越靠近直射点,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球公转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详解】地球上昼半球始终等于夜半球,A错;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夜,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B错;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C对;越靠近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不一定越长,D错。故选C。 20.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 5月1日 B. 7月1日 C. 8月1日 D. 10月1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也就是这一天日出最早,选项中距6月22日较近的是7月1日,所以7月1日在选项日期中日出最早,升旗仪式最早。故B对。 读下图6月22日地球表面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此日之后一周内,A点 A. 昼长小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 B.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 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D. 正午人影逐渐变短 22. 关于上图中各点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线速度最大 B. B点地方时为12点 C. C点地方时为6点 D. D点角速度最大 【答案】21. C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分析。 【21题详解】 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日为A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长最长的一天,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A点昼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故C项正确。 【22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A错误;图示B点所在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分界线,地方时为0时,B错误;图示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C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D错误。 23.如下图,甲楼房位于北纬21°34′,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 A. 15m B. 18m C. 20m D. 21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详解】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的话,则各楼层全年都能被阳光照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即:90°-21°34′-23°26′=45°,据图可知光线、甲楼(21m)和地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L=hcotH(h为楼高,H为正午太阳高度,L为楼间距)解等腰直角三角形,得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最小不能少于21m,所以本题D正确。 24.下图是“地球上某风带位置示意图”, 该风带表示 A. 北半球信风带 B. 南半球西风带 C. 北半球西风带 D. 南半球信风带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看风向向左偏,可以判断为南半球,从风向看是西北风,只有南半球西风带才是西北风,选择B。 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5. 图中属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 B. ②气压带是由于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的 C. ③风带的风向为东南风 D. ④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和①气压带是相同的 27.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7年9月27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市一位4岁的小女孩6周前放飞的一只气球居然随风飘到了9656km外的中国。放飞时气球所处的风带为() A. a B. b C. c D. d 【答案】25. D 26. A 27. A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副极地低气压带在纬度60 °左右,图中④正确。①位于赤道地区,属于赤道低气压带,②③位于回归线附近,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综上本题选择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①气压带位于赤道,是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辐射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故A项正确;②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形成的。故B项错误;③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故C项错误。④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此区域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气压低,与①的成因不同。故D项错误。综上本题选择A。 【27题详解】 根据世界地理可知,英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小女孩放飞气球所处的风带应该为北半球西风带,即图中a风带,故选A。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8. 图中气压带属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A. ac B. bc C. bd D. ab 29. 当武汉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28. D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判断,a、b图中的图中气压带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作用形成的,cd图中的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辐射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属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据此本题选择D。 【29题详解】 夏至日武汉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判断,a图中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此时位于30°N以北的地区,为夏季,A正确;b图中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此时位于30°S以南的地区,为北半球的冬季。B错误;c图中的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以南,为北半球的冬季。C错误;d图中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上应为春季或秋季,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A。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 甲、乙中有一支一定属于西风带 C. 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 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移动 31. 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 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 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 乙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答案】30. C 31. C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断,由图可知,丙地盛行下沉气流,为高气压带;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属于同一风带,故C项正确。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乙风向有可能相同,为极地东风,故A项错误。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不是中纬西风带,故B项错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风带向高纬移动,南半球风带向低纬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 【31题详解】 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多为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低纬信风带,故A项错误。受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多雨,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西风带,故B项错误。丙为副热带高压带,两侧的风向为信风带或西风带,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 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2. 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③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 ④地转偏向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3. 下列能正确表示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 34. a所在的气压带为()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32. B 33. D 34. A 【解析】 本题考查三圈环流的成因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 【32题详解】 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形成热力型的高低汽压带分布,③对。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动力型的高低气压带分布,④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环流成因,①错。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在三圈环流形成后,②错。B对,A、C、D错。 【33题详解】 图中c气压带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是向南北两侧分开,北侧是西南风,南侧是东北风。图D符合, D对。A、B、C错。 【34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a位于赤道附近,由于纬度低,气温高,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赤道低气压带,A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为c,副极地低气压带为e。据此本题选择A。 35.读世界某区域1月、7月气压分布及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高气压中心和低气压中心分别是( ) A. 蒙古一西伯利亚髙压、印度低压 B. 亚速尔高压、阿留申低压 C. 副热带高压、阿留申低压 D. 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季风知识.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此时亚欧大陆上为蒙古一西伯利亚髙压控制,7月(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此时亚欧大陆上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控制,据此判断A正确 二、综合题 36.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北京(39°N,116°E)。 (1)这是以__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D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 (2)此时D点是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昼长是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______风,北京地方时是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 【答案】 (1). 北 (2). A>B>D (3). 0 (4). B (5). 18 (6). (23°26′N,45°W) (7).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 东南 (9). 22:44 (10). 23 【解析】 【分析】 本题太阳光照图的判断。 【详解】(1)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读图可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 A纬度最低, D纬度最高,所以自转线速度依次为ABD。 (2)读图可知,此时D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上,为地方时0点。此时为北半球俯视图,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图中B纬度最高,昼最长,为18小时(此时B位于昏线上,为地方时21点,计算可得昼长为18小时)。 (3)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地方时12时的交点。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D点为地方时0点,为东经135°,西经45°为地方时12点。故太阳直射点为(23°26′N,45°W);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4)读图,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我国为夏季。根据上题分析,135°E地方时为0:00,则北京时间为23:00,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时间,通过计算为22:44. 37.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C分别表示的日期:A______,C______。 (2)全球气压带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两大气压带名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分别是_____和_____。 (3)A、B、C三图中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发生了季节移动,是由于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在冬季向______移动,夏季向_____移动。 (4)如C图所示时间,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 【答案】 (1). 6月22日前后 (2). 12月22日前后 (3). 赤道低气压带 (4). 极地高气压带 (5). 副热带高气压带 (6). 副极地低气压带 (7). 太阳直射点 (8). 南 (9). 北 (10). 昼短夜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详解】(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A气压带风带偏北,是6月22日前后;C处气压带风带偏南,是 12月22日前后. (2)结合所学知识,赤道低气压带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是因为空气冷却下沉所形成, (3)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由题,C处气压带风带偏南,是 12月22日前后,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 38.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冬、夏)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B处位于_______(风带),其气流来自______(气压带);D处位于______(风带),其气流来自_______(气压带),是_____(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 (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 【答案】 (1). 冬 (2).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移到了南半球) (3). 东北信风带 (4). 副热带高气压带 (5). 极地东风带 (6). 极地高气压带 (7). 热力 (8). 小 (9). A地气流向高纬移动,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使昼夜温差较小(或答B地气流向低纬运动,温度升高,难以成云致雨,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及对气候的影响。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在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偏南,亦即风带、气压带南移,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赤道为中心依次为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因此B为信风带,气流来自副热带高压带;D为极地东风带,气流来自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终年气温低,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风由极地高压带向四周吹,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极地东风,是由于热力作用形成的。 (3)A处由于盛行上升气流,多锋面活动,阴雨天气多,温差小;B处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温差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