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3 大气的运动规律-《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3 大气的运动规律-《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冲刺3 大气的运动规律 考点 考查频次 考法分析 命题预测 大气的受热 状况与气温 Ⅰ卷,5年2考 Ⅱ卷,5年1考 III卷,3年0考 中等难度 选择题,4—8分 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锋面类型的判断和天气特征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非选择题一般是以某特定区域为背景,要求具体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但2018年高考全国Ⅱ、III卷各出了一道非选择题考查天气系统的成因、影响)‎ 气压带风带 与气候 Ⅰ卷,5年1考 Ⅱ卷,5年1考 III卷,3年0考 ‎ 比较容易 ‎ 选择题、综合题 ‎4—8分 ‎ 天气系统 Ⅰ卷,5年0考 Ⅱ卷,5年2考 III卷,3年1考 比较容易 选择题、综合题,8—24分 考点1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 时空表现 分布规律 时间 变化 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年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空间 变化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水 平 分 布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海陆间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内陆地区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沿海地区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 海陆 ‎(2)(3)‎ ‎ ‎ 地形 ‎(3)‎ ‎ ‎ 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4) ‎ ‎5.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6.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 ‎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7.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 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考点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一、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3.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二、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凉爽、干燥 炎热、湿润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具体见下表)‎ 多雨 少雨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特别提醒】 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试题中经常以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为载体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四、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 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 热带 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 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 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 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 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 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极地 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2.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考点3 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与锋 ‎(1)锋面结构示意图 ‎(2)天气特征 ‎①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②气团 ‎2.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风向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北半球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天气 状况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 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 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方法1 气温的判读方法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闭合等温线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B 2.C 3.D ‎【解析】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②对。故选B。‎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故选C。‎ ‎3.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选D。‎ 方法2 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读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2.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 ‎(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4)根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6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A.29日14时 B.29日20时 C.30日02时 D.30日08时 ‎【答案】1.B 2.D ‎【解析】1.由图可知闭合曲线里为一局部高压中心。M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该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右偏,则风向为西北风。‎ ‎2.图中M点西侧的高压中心和M点大致相隔10个经度,与29日08时相比,风向基本逆转时,M点应位于该高压中心的西侧对称点附近,即该高压中心东移20个经度;结合图中M地纬度可大致计算出东移20个经度的距离,再结合75千米/小时的速度,可计算出约耗时24小时。‎ 方法3 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判读 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是描述某地区降水量多少及分布的地图,它是等值线图中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一种形式。常考查的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类型如下所示,判读这些类型的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关键是抓住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图1 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2 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3 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宏观看趋势 ‎(1)依据等降水量线疏密,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等降水量线密集,则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2)根据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一般来说,若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则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由沿海向内陆减小。‎ ‎2.微观看特殊 ‎(1)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小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少。‎ ‎(2)如果某一地区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则降水量多的区域为迎风坡。‎ ‎(3)如果某一区域内,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出现闭合曲线,则闭合区域内降水量出现特殊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读。‎ ‎3.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模式:“从××向××递减”或“××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降水空间差异大(小)。‎ 下图示意我国某县年降水量及水系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县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 B.海陆位置 C.季风 D.地形 ‎2.据图推断,年平均气温 A.N地>M地 B.P地>N地 C.Q地>P地 D.Q地>M地 ‎【答案】1.D 2.B ‎【解析】1.依据山峰及河流,可判断图中有一东西向的山脉分布,且等降水量线在山峰附近密集,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四个地点中,P和N在同一河流附近,且P在下游,海拔低而气温高;N在上游,海拔高而气温低。‎ 方法4 气候成因分析 ‎(2017年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关键是结合惠灵顿的纬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由于惠灵顿濒临海湾,加之地形较高,时常受到海风的侵袭,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刮风,因而有“风城”之称。‎ 方法5 锋面气旋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 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特别提示 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4)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小的部分,则为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方。‎ ‎(2)根据图中锋面的排列推测锋面数量为3个;图中左、右的冷锋和暖锋是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北边的冷锋是西北侧的高压(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水平辐散而形成。‎ ‎(3)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降水、气温变化即可。‎ ‎(4)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时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锋面气旋这种天气系统。这组题中最难的是第(2)、(4)题。第(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如图所示),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完成1—2题。‎ ‎1.树木涂白的主要目的是 A.防虫、防冻 B.整齐、美观 C.减少树皮水分蒸发 D.延长树木的寿命 ‎2.下列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A.降低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 B.减少地面长波辐射 C.延迟树木萌芽和开花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 ‎【答案】1.A 2.A ‎【解析】1.树木涂白使用的涂白剂是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水,可防虫和防冻,利于绿化植物安全越冬。选A。‎ ‎2.树木涂成白色,白天可反射太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降低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少树皮开裂,A正确;不会减少地面长波辐射;对树木萌芽和开花影响没有影响。故选A。 ‎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正确表示市中心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A. B. C. D.‎ ‎4.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3.A 4.A 读等值线图(下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等值线为北半球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5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且等高线数值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