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专题精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专题精练

专题精练  /通夯基增分之道/‎ ‎ (2019·海南地理)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地下水一般是常年性补给,A项错误;材料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可知,大气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不在春季,B项错误;锡林河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冰川较少,冰川融水较少,C项错误;该地虽然降水集中在夏季,但冬季也有一定降雪,春季冰雪融化形成春汛,D项正确。‎ 答案 D ‎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伏汛即是夏汛!锡林河主要流经内蒙古东部,冻土融化从春季开始,如果A选项正确的话,春季也不易形成春汛,故A项错误;生活用水量随季节变化不大,不会在夏季有明显影响,B项错误;主要为草原,达不到植被繁茂的状态,况且蒸腾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影响,河流附近的植被影响力有限,C项错误;该地为主要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牧业和部分种植业)用水量较大,D项正确。‎ 答案 D ‎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 B.草原 ‎ C.荒漠 D.湿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从材料“内蒙古东部、内流河、降水量约为300毫米”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应该为草原,B项正确。‎ 答案 B ‎(2018·河北衡水模拟)海水中的悬浮物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其数量取决于海水的运动、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入海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现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物源丰富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下图是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  )‎ A.洋流状况复杂 B.季节水温变化大 C.入海河流较多 D.人类活动强度较小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悬浮物浓度河流入海口处最大,向外递减,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入海河流较多。‎ 答案 C ‎5.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B.洋流的流向不同 C.离岸风较强 D.海底地形复杂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河流入海口处悬浮物浓度大,故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答案 A ‎6.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正确的(  )‎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一致 B.洋流D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B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解析 读图可知,并不是所有区域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都一致,A项错误。洋流D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较低,B项错误。洋流B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并没有明显增加,C项错误。排除法选D。‎ 答案 D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7~9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7.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B正确、D错误。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A、C错误。‎ 答案 B ‎8.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②③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①错。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 答案 B ‎9.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 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A、B错误。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C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正确。‎ 答案 D ‎(2019·河南省八市测评)每年春季和初夏都会有近千座冰山漂至纽芬兰岛东北海岸,这里被称为是“冰山胡同”。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10~12题。‎ ‎10.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随纬度增加水温升高 C.西部水温温差大,东部水温温差小 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 解析 北大西洋中高纬的西侧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水温低,东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高,同纬度水温西低东高,A错误;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B错误;根据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分布密集程度,可知西部水温温差大,东部温差小。C正确、D错误。‎ 答案 C ‎11.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光照 B.海拔、地形 C.纬度、洋流 D.海陆位置、盛行风 解析 洋流和纬度是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 答案 C ‎12.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全球气温转暖,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  )‎ ‎①出现时间滞后 ②出现时间提前 ‎③数量增多 ④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随着全球气温转暖,春季气温升高快,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B正确。‎ 答案 B ‎13.(2018·东北三校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地处额尔齐斯河南部,属于内流湖,湖水主要依赖乌伦古河补给。约一万年前,吉力湖与乌伦古湖属同一湖泊。之后,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分离成两个湖泊,其间有12千米长的河流沟通。乌伦古河汛期较早,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下图为乌伦古湖周边示意图。‎ ‎(1)据图文资料描述“一湖变两湖”的大体演变过程。‎ ‎(2)说出乌伦古河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及其汛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3)乌伦古湖近年来湖面萎缩现象较明显。请根据材料从“开源”的角度提出一种改善乌伦古湖萎缩局面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解析 整体分析: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最终将湖泊分成两个。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说明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春、夏季多于冬季,水量季节变化大。(1)从一万年前的图分析,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受湖水顶托作用,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将湖泊分割成两个湖。(2)乌伦古河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说明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春、夏季多于冬季,水量季节变化大。7月-次年4月水量较少。在5-6月补给量大,说明补给类型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川(雪)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占比例较少;山地降水较少。(3)“开源”的角度分析,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即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善湖面萎缩现象。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工程量较小;额尔齐斯河的水量较大,水源充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节约能源。‎ 答案 (1)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加之湖水顶托作用)在河口沉积;河口三角洲将湖泊分割。‎ ‎(2)变化特点:春、夏季多于冬季(季节变化大)(5月下旬-6月中旬多,7月-次年4月较少)。‎ 补给类型:季节性积雪融水(此点必答);高山冰川(雪)融水;山地降水。‎ ‎(3)措施: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跨流域调水)。‎ 理由: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工程量较小;额尔齐斯河的水量较大,水源充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节约能源。‎ ‎14.(2019·全国百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某大陆沿海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M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渔场之一,主要生产鳕鱼、沙丁鱼等。‎ ‎(1)说明图中M海域渔场的成因。‎ ‎(2)分析图示沿海和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原因。‎ ‎(3)某国一艘轮船正沿图中航线自北向南航行,分析洋流对该轮船航行的影响。‎ ‎(4)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沙漠分布面积较广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海域位于非洲西南部地区,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该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将深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有利于渔场形成。第(2)题,图示沿海和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原因主要从影响气温的因素进行分析。沿海主要受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故气温较低;而内陆地区为南非高原,海拔高,故气温低。第(3)题,某国一艘轮船正沿图中航线自北向南航行,而航行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反,所以影响航行速度,同时,寒流流经海域多海雾,能见度低,影响航行安全。第(4)题,沿海地区沙漠分布面积较广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洋流等角度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由于降水少,所以气候干旱,沙漠分布广。从大气环流看,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从洋流看,该地沿岸寒流降温减湿,所以沙漠广布。‎ 答案 ‎ ‎(1)该海域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沿海地带的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底层大量的营养盐类物质被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浮游生物繁生,鱼类饵料丰富,利于渔场形成。‎ ‎(2)沿海地区常年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导致沿海气温较低;内陆地区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偏低。‎ ‎(3)受(本格拉)寒流流向(自南往北流)的影响,轮船航行速度较慢,能耗增加;受(本格拉)寒流降温作用影响,沿岸多海雾,能见度较低,影响轮船的航行安全等。‎ ‎(4)沿海地区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降水稀少,地表干旱严重;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南信风影响,空气干燥,水汽较少;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干旱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沙漠广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