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部分第四章 地表形态塑造学案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部分第四章 地表形态塑造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 地表形态塑造 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 内 力 作 用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Ⅰ,形成海山是内力作用的结 果,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岩浆活动、地 震、地壳运动等。 (2)阶段Ⅱ、Ⅲ,平顶海山逐渐下降是 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的结果。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体现了地壳的 水平运动。(√) (2)山脉都是地壳运动造成。(×) (3)变质作用不会影响地表形态。(×) (4)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 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 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 内部,主要是内 部放射性物质 衰变产生的热 能 能量来自地球 外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其次 是重力能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地壳 运动、变质作 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 作用、搬运作 用、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等 对地 表形 态的 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 地,使地表变得 崎岖不平 把高山削低,低 地填平,使地表 趋向平坦 内、 外力 作用 的关 系 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 行的; ②对于某一区域来说,在一定时 期内,往往某一作用在地表形态 的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③对地 (二) 外 力 作 用 1.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 射能。 2.将下列地表事物与其形成的外力作 用正确连线。 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内 力作用,它决定了目前世界海陆 分布和高低起伏的大势 (三) 岩 石 圈 的 物 质 循 环 读图,填写下列内容。 1.岩石的分类 A 是岩浆岩; B 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C 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 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 熔再生。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 的体现。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 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 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 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 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 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 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 和地势起伏 (二)板块运动及其形成地貌 1.图示理解六大板块位置与范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 又有海洋。如下图: [说明]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 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 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 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 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 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 东部岛弧、美洲西岸 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题组冲关] 1.(2018·河南信阳一模)图甲大陆西岸虚线处为一著名山脉,其成因与板块分布图(图乙) 中的哪两个板块有关( ) A.Ⅰ和Ⅲ B.Ⅱ和Ⅲ C.Ⅰ和Ⅴ D.Ⅴ和Ⅵ 解析:选 B 图甲中大陆西岸虚线处是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 压形成的。图乙中Ⅱ是美洲板块,Ⅲ是南极洲板块。故 B 项正确。 2.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 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回答(1)~(2)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顺 序,判断 C 层所处的海陆环境( ) A.深海 B.浅海 C.陆地 D.无法判断 (2)从 E 层到 G 层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 ) 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可知 C 层为砂岩层,由题干信息可知,砂岩是河湖 沉积的产物,因此 C 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应是陆地。第(2)题,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 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E、F、G 分别为石灰岩、砂岩和页岩,可知 E 到 G 经历 了深海到河湖再到浅海的过程,即海平面先降后升。 3.2017 年 6 月 19 日,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 15 000 m,火山本身高度 为 3 283 m,该火山的航空危险级别为“橙色”。据此完成(1)~(2)题。 (1)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 D.垂直运动 (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 )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解析:(1)A (2)D 第(1)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 用三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第(2)题,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 地表形态。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二)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张家界 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 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喀斯特 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 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 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 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 型 雅丹地 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 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 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题组冲关] 1.(2018·浙江绍兴一中期中)如图为某探险穿越地航拍图,该地分布着 灰白色的长条状土丘群。其沿主风向延伸。土丘形如“白龙”,曰白龙堆。 《汉书·地理志》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读图完成(1)~ (2)题。 (1)该探险穿越地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该地盛行(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南风 解析:(1)C (2)A 第(1)题,图中土丘沿主风向延伸,从史书上“白龙堆,乏水草, 沙形如卧龙”的记载,判定槽沟是由外力侵蚀而形成,该地风力作用较强,最可能在我国 西北地区。第(2)题,据指向标可知土丘沿东北—西南延伸,可判定该地吹东北风或西南风; 再根据图中东北部较平坦、西南部土丘和槽沟密集判定,该地吹东北风。 2.(2018·郑州三模)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如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 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 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1)~(2)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解析:(1)B (2)D 第(1)题,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 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第(2)题,图示②④两坡 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3.(2018·甘肃兰州一中月考)读图,完成(1)~(2)题。 (1)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A.挪威 B.新西兰 C.日本 D.西班牙 (2)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解析:(1)A (2)C 第(1)题,图示景观是峡湾海岸,夏季时南坡较暖,可判断是北半 球,具有典型峡湾海岸的国家是挪威。第(2)题,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过的槽谷被海水淹没 后而形成的陡峻海岸;港湾深入陆地,多岛屿和半岛,海岸线曲折。 4.(2014·重庆高考)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 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1)B (2)C 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 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 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 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 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 对圆滑的外表。 [解题技法]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法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①高山上的破碎岩显示为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 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⑤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⑥海边的嶙峋海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 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 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图表专攻(六)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 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 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 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常考图示] 图 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 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判读技巧] (一)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 下,侵入地壳上部,冷 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 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 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 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 玄武岩 出地表冷凝而成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 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 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 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 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 原料;煤、石油是当前 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 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 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 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 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 要原料 2.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 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二)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上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典例示法] (2013·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 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题示范]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第(1)题设问中大理岩为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 (2)第(2)题设问中的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边界处喷出经冷 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 [应用体验] (2018·江苏南京模拟)图 1 是 2017 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 花”,图 2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 d、e 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题。 1.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 2 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 解析:选 D 图示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会变成沉积岩,戊为沉积岩。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为变质岩,故 丁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a 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 为风化作用,c 为岩浆活动,e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2.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 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图 a 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 b 为岩石圈物质 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 a 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 b 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 a 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 岩浆岩,图 b 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第(2)题,该地貌是花岗岩经地壳抬升后,出 露地表,经外力风化所致,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图 b 中①表示风化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 ③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冷却凝固作用。 3.如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 根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2)若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大理岩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三者皆可 解析:(1)C (2)C 第(1)题,昌乐古火山口六棱石柱岩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 呈放射状排列。第(2)题,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应为沉积岩;乙岩石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故乙为岩浆岩,丙则为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的变质岩,大理岩为变质岩,所以对应丙。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 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 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 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 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 1~2 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 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 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 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 貌) 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 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 解析:1.A 2.D 第 1 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 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 A 正确。第 2 题,若位置 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 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 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 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读图完成 3~4 题。 3.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 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④ 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解析:3.D 4.A 第 3 题,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即可选出正确答案。第 4 题,根据材 料,“黑烟囱”是海水溶解的金属从地下喷发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硫化物沉积而成,故在 成因上应为沉积岩。 (2018·安徽淮南二模)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 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 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 世(11 700 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 a、b 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 5~7 题。 5.图中 a、b 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6.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7.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解析:5.D 6.A 7.B 第 5 题,图示 a 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处,则该三角洲应是河流泥 沙堆积而成;b 位于潮汐通道处且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发展,则应是外海涨潮时海浪堆积而 成。第 6 题,图示岩层沉积物由下向上依次为: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和浅海沉 积,说明该处由沼泽逐渐演变为浅海,则海平面不断上升。第 7 题,海平面显著下降,则 通过涨潮进入潟湖的海水会逐渐减少,同时陆地水体进入潟湖后,潟湖水体不断流入外海, 必然使潟湖水体盐度降低。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 8~9 题。 8.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9.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8.D 9.C 甲火山喷发,属内力作用,乙为长期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峰林,丙为 褶皱,由地壳运动形成,丁为大峡谷,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018·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模拟)“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 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 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 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 )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 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 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 11.图中新月形沙丘( ) 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 B.1~4 月移动速度快 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 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 解析:10.D 11.A 第 10 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 洋流为暖流,A 错;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B 错;只受信风吹蚀,没有沙源则 不会形成沙丘,C 错;“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 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 此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D 对。选 D。第 11 题,沙 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A 对、B 错;迎风坡风力大于 背风坡,C 错;该地降水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 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缓两坡降水几乎没有差异,D 错。选 A。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完成 下列问题。(28 分) 设想: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 图。 (1)在上图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4 分) (2)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8 分) (3)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但地表易缺水,分析其原因。(6 分) (4) 该 类 地 貌 在 我 国 典 型 分 布 地 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地形地貌特征的成因是什么?(10 分) 解析:第(1)题,坡度越陡,水的存留时间越短,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低,二者成反 比关系,据此画图。第(2)题,结合植被地上部分对流水的阻挡及地下根系对石灰岩溶蚀进 行分析。第(3)题,根据喀斯特地貌特点对地表水影响进行说明。第(4)题,石灰岩在云贵高 原地区因地壳抬升,后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1)画图。 (2)植被覆盖率高,减少了地表径流,加快了下渗,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 同时植被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3)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多溶洞,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4)云贵高原 沉积岩或石灰岩,经历地壳抬升,隆起为高原,后受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而形成。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8 分)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8 分) (2)说明图中 AB 所在地区与 CD 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12 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 AB、CD 两 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8 分) 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 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 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淀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 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 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第二讲山地的形成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 褶 皱 山 、 断 块 山 、 火 山 1.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C 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 并说明理由。 A.背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岩层__老__,两翼岩层__新__。 B.向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C.断层,判断理由:岩层不连续并有 明显位移。 (2)图中岩层 1~6 的新老关系,依次为 1、2、3、4、5、6(由老到新)。 (3)A 的地貌类型是背斜谷,其形成原 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 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B 的地貌 类型是向斜山,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 部受挤压力,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而形成山岭。 (4)良好的储水构造的是__B__,良好 的储油气构造的是__A__,有泉水出露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 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名 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 斜 未受侵蚀,成为 山岭;久经侵 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 较老,两翼 岩层较新 向 斜 未受侵蚀,成为 谷地;久经侵 蚀,地形倒置, 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 较新,两翼 岩层较老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板块运 动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背离运 动 生长边界 张裂区—裂谷 或海洋 相对运 动 消亡边界 碰撞区—高大 的褶皱山系 的是__C__。适合开挖隧道的是 __A__。(填字母) 2.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2)组成:图中甲火山口和乙火山锥两 部分。 2.断块山 (1)断层 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 种地貌,或在断层 附近派生出若干 地貌 垂 直 方 向 相对下 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 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 地 3.火山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而形成。 (2)组成 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二) 山地 对交 通运 输的 影响 1.山区发展交通,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 是( ) A.公路 B.铁路 C.航空 D.水运 答案:A 2.山区公路多为盘山公路,其主要原因 是( ) A.降低线路坡度 B.地质条件稳定 C.施工难度降低 D.建设成本低 答案:A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 现 以公路为 主,铁路为 辅 主要分布在 山间盆地和 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 因 修建公路 的成本和 难度均低 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 对和缓,施 工难度较 小、建设和 运营成本低 避开地势 起伏大的 地区,以 降低线路 坡度 考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常见地质构造的比较分析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 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 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 系上 中心部分岩 层较老,两翼 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 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 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 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 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 张力,常被侵 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常形 成山岭 图示 (二)常见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 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 透水事故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 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题组冲关] 1.(2018·福建厦门质检)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解析:(1)C (2)B 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 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第(2)题,丁处 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 2.如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m)。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2)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1)D (2)A 第(1)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 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为山谷。第(2)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 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3.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 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 500 m 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 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回答(1)~(2) 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 500/300 300/50 500/300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乙地 D.在甲、丙两地钻井会发现同一煤层 解析:(1)B (2)A 第(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 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起,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第(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 乙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故乙地地形主要是外 力作用的结果;乙地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在背斜岩层下修建隧道,岩 层稳定,水向两侧流走,所以适宜在乙地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甲、丙两地位于背斜 的东西两翼,两地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这两地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 4.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 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如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 3 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 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 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 集,应为向斜构造。第(2)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 的开发,A 错误;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无关,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 B 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 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同时也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C 项正确; 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于其开发,D 错误。 考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 刻直观] [图解考点]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分析 依据上面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方式、线路走向、线网 密度、交通运输点的区位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 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 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 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 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 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 “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 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 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 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 线网 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 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 的客货量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交通 点的 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 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 好 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 水较深的地区 的进出 [题组冲关] 1.(2018·四川资阳模拟)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 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 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 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2.(2018·潍坊质检)如图为沿 87°E 所绘的局部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 题。 (1)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铁路 C.航空 D.管道 (2)影响该地区交通线路走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技术 ③石油分布 ④绿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A (2)B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公路运输是新 疆地区(主要为山地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第(2)题,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设公 路的重要目标,而新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分布在绿洲;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成为影 响公路选线的重要因素。 3.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 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2)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C (2)A 第(1)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 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2)题,高速公 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 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 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 4.读台湾岛地图,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 简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图示台湾铁路线沿海分布,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 平有关。 答案: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呈环形分 布。原因: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 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 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 图表专攻(七)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 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 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 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 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考图示]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 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 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 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 1 中 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 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 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 1 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 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 岩浆岩。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 3 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 3 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 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 3 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 1 中Ⅱ处、图 3 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 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三)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 1 中的断层,岩层未 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 2 中的褶皱、图 3 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 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 动。如图 1 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 2、图 3 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 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典例示法]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 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 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 D.丙处易出露泉水 [解题示范] ————————————————————————————————————— [答案] (1)B (2)D ————————————————————————————————————— [应用体验] 1.(2018·昆明模拟)读某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过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B.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C.三叶虫残骸沉积、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D.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关于图中岩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一定为花岗岩 B.乙处岩石是由丁处岩石转化而来的 C.丙处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 D.乙处岩石形成于丙处岩石之后 解析:(1)D (2)D 第(1)题,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所以地质 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断层形成和岩浆侵 入时间往往比被其切断或穿透的地层晚,但比上覆地层早。第(2)题,甲处为岩浆活动形成 的,不一定为花岗岩;乙处岩石为沉积岩,其下的丙处岩石是受岩浆影响变质而成的,形 成时间早于乙处岩石。 2.如图为我国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吐鲁番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碰撞挤压、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风力堆积 D.断裂下陷、冰川堆积 (2)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巨大天然“水库”,最终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灌溉水源,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山地降水是“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 B.“水库”的形成得益于天然储水结构 C.需人工从“水库”抽水 D.灌溉水源直接取自艾丁湖 解析:(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构造为地堑,是断裂下陷形 成的。而盆地地表的新生代沉积物则是由流水堆积形成的。第(2)题,吐鲁番盆地北侧博格 达峰的冰雪融化,沿砂岩缝隙下渗,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向斜,且向斜底部是坚硬的岩浆岩, 利于储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从山前断层部位出露,成为灌溉水源。艾丁湖为咸水湖, 湖水不适宜灌溉。 3.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上图甲处地形成因相同的是( ) (2)该区域( ) A.河流干流自南向北流 B.河谷仅受流水侵蚀而形成 C.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 D.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解析:(1)B (2)D 第(1)题,甲处为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所以地势最高,甲处的岩层最 新,并由甲向两侧变老,故该处为向斜成山,与 B 形成原因相同。A 是背斜,C 为断层,D 为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形抬升。第(2)题,图中甲处地势最高,为河流支流的源头,为分水岭, 根据支流向偏南方向流动,可知河流干流自北向南流,A 项错误;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与 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B 项错误;图中河流支流较少,流域面积较小,C 项错误;图中 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D 项正确。 4.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 玉白菜(图 a)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图 b 为某地 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 时 a、b 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B.L2 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 C.地表由 L1 演化为 L2 过程中,经历了上升运动 D.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解析:(1)C (2)A 第(1)题,翠玉为变质岩。①②为侵入岩,其周边受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形成③变质岩。第(2)题,L1 时 a、b 地表形态差异,是因为 a 受外力侵蚀作用强于 b, 地质作用差异的结果。L2 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地表由 L1 演化为 L2 过程中, 经历了地壳下沉、外力沉积过程。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8·武汉模拟)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峡谷 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读图完成 1~ 2 题。 1.推测图中的百里绝壁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 B.角峰 C.断层 D.陡崖 2.有关组成峡谷中的岩石的叙述可能的是( ) A.变质作用形成 B.形成于陆地深处 C.含有珊瑚化石 D.坚硬而不易被流水侵蚀 解析:1.C 2.C 第 1 题,百里绝壁即表现为陡崖的形态,地质构造多为断层导致的。 第 2 题,恩施大峡谷中喀斯特地貌发育,说明为石灰岩分布区,此类岩石主要是海相沉积 而成,因此可能含有珊瑚化石。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 3~4 题。 3.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 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 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 4.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 ) A.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 C.瓦斯爆炸 D.塌方事故 解析:3.C 4.C 第 3 题,由地下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缺失 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受外力侵蚀。第 4 题,甲区为含煤岩层, 由于为背斜构造,开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 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 的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 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现象。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 貌剖面示意图,回答 5~6 题。 5.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乙 6.甲处( ) ①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②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 ③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④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5.B 6.D 第 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 为单斜山,故属于倒置地形的是乙和丙。第 6 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 合选做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内力)上地壳破碎, 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018·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如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规划图。读图回答 7~8 题。 7.图中村镇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 A.冲积扇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 D.河流凹岸 8.村镇⑤与村镇③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②两条线路中最终选择了线路②,主要原因 是线路②比线路①( ) A.路程更短 B.离甲河最近 C.沿线少浓雾 D.沿线地形较平坦 解析:7.B 8.D 第 7 题,图中村镇③位于河流中游的曲流处,水流缓慢,所处的河流 地貌类型最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漫滩平原。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三角洲位 于河流入海口处。③处是河流的凸岸。第 8 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线路①走直线,距离虽近,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道路起伏大,坡度大。线路②虽然长, 但基本不穿过等高线,起伏小,工程量较小,安全性高。 9.(2018·天津重点中学月考)如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 最可能是该路段( ) 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 解析:选 D 根据山区公路的修路原则,在陡坡处,为减小坡度,修建成“之”字形 公路。图中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是该路段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 沿线风景优美,方便游客观景不是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应缩短线路 长度;山区聚落人口少,线路增长,不一定能增加交通流量。 (2018·山西太原二模)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 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如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 20 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 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 10~11 题。 10.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11.若在③处钻 40 m 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解析:10.D 11.C 第 10 题,图中③为河流所在地,为河谷;且以③为中心,向两侧 岩层年龄越来越新,故为背斜构造,则图示地区为背斜谷。第 11 题,由于等高距为 20 m, 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 20~40 m;由于四地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③处钻到 40 m 到达该水 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深度为 60~80 m,故 75 m 是可能的。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8 分)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6 分)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6 分)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6 分)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10 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 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 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 本和难度。 13.(2018·开封模拟)甲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乙图是甲图中 O 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 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8 分) (1)说出 M 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6 分) (2)简述 N 地地貌的形成过程。(10 分) (3)简述 O 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12 分) 解析:观察图中的地表形态可知,M 地为谷地,N 地为山地,O 地为岩浆岩出露地; 从图中岩层的弯曲分布状况可知,M 地为背斜,N 地为向斜,因此可知,M 地为背斜成谷, N 地为向斜成山。O 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受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答案:(1)M 地是背斜。地壳运动使 M 地岩层向上拱起。 (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 蚀,反而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 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 逐渐消失。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 河 流 侵 蚀 地 貌 与 堆 积 地 貌 1.读河谷演变图,写出不同阶段的河谷特征。 (1)初期:河谷深而窄,呈“V”型。 (2)中期:河谷拓宽,河流更为弯曲。 (3)成熟期:河谷展宽,呈宽而浅的槽型。 2.读下图,填出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分布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多侵 蚀地貌,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多堆积 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并非只出现在河流的 下游 虽然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河流以侵 蚀作用为主,但当河流冲出山口时, 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 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 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 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3.在弯曲河道,地转偏向力并不是河岸 侵蚀的主要动力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地转偏向力常常 为河流侵蚀的主要动力;在弯曲的河 道,受离心力作用,河流在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二) 河流 地貌 对聚 落分 布的 影响 1.聚落多选址于河流沿岸,其原因是( ) ①取水方便 ②水运便利 ③地形平坦 ④ 气候适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流冲积平原利于耕作,利于聚落发展。 (√) (2)河流沿岸的聚落多呈块状分布。(×) (3)河流沿岸都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区位。(×) (4)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规模较大。 (√)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供水;(2)提供水运便利;(3)河流冲 积平原,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农副 产品。 2.河流影响聚落的规模 (1)河网密布地区:耕地破碎,乡村规 模相对较小。 (2)河网稀疏地区:耕地连片,乡村规 模较大。 3.河流影响聚落的分布 (1)平原低地: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 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考点一 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段差异 河段 形态 成因 上游 河谷狭窄,呈“V”型 河流以向源头侵蚀和向下侵蚀为主 中游 河谷较开阔,河床不对称 以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下游 河谷开阔,呈槽型 以向河谷两岸侵蚀、堆积为主 2.季节变化 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床变深。在河流的枯水期, 河流径流量小,下蚀作用减弱。 (二)河流堆积地貌 堆积 地貌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洪(冲) 积扇 山前 以谷口为顶呈扇形,冲积 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 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中 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 地区 多呈三角洲,地势平坦, 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 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题组冲关] 1.(2014·北京高考)如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 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 A 项正确。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 度小,更易受侵蚀,故 B 项错误。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 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 C 项错误。从图示形 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 故 D 项错误。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 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 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 A、B、C 项错误。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 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 D 项正确。 2.如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解析:(1)C (2)D 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 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作用越来越强,河谷 展宽。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③阶段河谷最窄,河流侵蚀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随着 河流侧蚀作用加强,逐渐发育为①②④阶段。第(2)题,河谷发育到④阶段时,河流下切侵 蚀作用减弱,泥沙在河流凸岸沉积,河谷变宽,该阶段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 3.图Ⅰ为某区域示意图,图Ⅱ反映图Ⅰ中的 P 地河谷剖面,图Ⅲ反映图Ⅰ中的湖泊水 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河流流向及湖泊类型分别为( ) A.自北向南 淡水湖 B.自南向北 构造湖 C.自南向北 冰碛湖 D.自北向南 咸水湖 (2)R 城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湖泊蓄水范围为 a ②湖泊蓄水范围为 b ③S 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④S 城受盛行 西风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的弯曲状态,可推知河流的流向为自 北向南;湖泊深居内陆,河流对湖泊有增盐作用,所以湖泊为咸水湖。第(2)题,根据 P 地 河谷剖面图可知,该河流东岸侵蚀严重,结合河流流向可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其东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侵蚀严重,所以 R 城为地中海气候。若 R 城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则 此时为南半球夏季,R 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湖泊蓄水范围小,结合图Ⅲ可知, 湖泊蓄水范围应为 a;S 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C 正确。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如图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读图回答下题。 4.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 A.西风;自西向东 B.西北风;自东向西 C.东南风;自东向西 D.东风;自西向东 解析:选 A 根据图例和指向标判断,重工业区分布在城市东部,且城市布局合理, 说明该地主导风向是西风。重工业区布局在河流下游,所以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流。 [解题技法] 河流流向的判定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 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 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 反。 4.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 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5.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 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 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6.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 (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考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分析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 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 聚落的形态,分布密度也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 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 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丰富,淤积有 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 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 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 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 游平原等 [题组冲关] 1.地貌对聚落的布局和景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 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中右下角照片),读图回答(1)~(2)题。 (1)砾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2)图中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的砾石堆积物均位于河流凸岸, 是由河流搬运的砾石在凸岸沉积而形成的,故选 B。第(2)题,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地距离 河流源头最远,海拔较低,位于干支流交汇处,且周边地区为砂黏土堆积物,利于农业生 产,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故选 D。 2.(2018·江西模拟)如图为我国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2)下列关于图中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沙掩埋 背风坡 B.水灾 高地 C.水灾 远离河流 D.风沙掩埋 迎风坡 解析:(1)C (2)B 第(1)题,分析地貌变化需要关注两幅图的差异,从等高线的数值差 异可以看出 1311 年该地海拔变高,可知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沉积作用;根据该地处于河 流分汊处,可知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为流水沉积。选 C。第(2)题,从等高线闭合区域 和弯曲状况看,1234 年甲区域海拔低于 52 m,该时期城市迁至海拔高于 54 m 的乙区域; 而 1311 年乙区域海拔低于 56 m,该时期城市迁移至海拔高于 56 m 的甲区域。从城市搬迁 主要追求高地,但始终在河流附近可以看出,城市需要水资源,但又需防水灾,故城市搬 迁原因是防水灾,选址区位为取水方便的高地。选 B。 3.(2018·衡水模拟)如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a ②-b B.①-b ②-d C.①-a ②-c D.①-c ②-d (2)下列关于 a 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解析:(1)C (2)D 第(1)题,①地貌为“V”型谷,位于河流上游;②地貌为冲积扇,常 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a 位于河流上游,出现“V”型谷;b、c 位于太行山区,但 c 位 于黄河流出山口的位置,会出现冲积扇。第(2)题,山区聚落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 地和河流谷地,规模较小,呈狭长带状分布。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8·广东佛山二模)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 变化。如图为 1988~2014 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 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 1~3 题。 1.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89~1991 年 B.1995~2000 年 C.2007~2009 年 D.2011~2014 年 2.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说明了( ) A.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 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 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 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小 3.2001 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 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 解析:1.A 2.D 3.D 第 1 题,河流侧向侵蚀会使河道变宽,图示 1989~1991 年间折 线数值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则主要表现为侵蚀,故该时段该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第 2 题, 河流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 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故 D 正确。第 3 题,图示 2001 年前后,河 岸侵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减小的 缘故。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 4~5 题。 4.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5.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 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该区植树造林 解析:4.C 5.C 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 入海口处堆积而成,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中、上游植被保 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增速减慢。 (2018·南昌一模)左图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 线。读图回答 6~7 题。 6.图示地区( ) A.此时降水较多 B.受信风控制 C.沿岸暖流经过 D.地处北半球 7.图中的河流( )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秋冬发生凌汛 C.此时接受湖泊补给 D.由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6.A 7.D 第 6 题,依据气温判读的“高高低低”规律,图中最冷月等温线必 然向低纬度凸出,则此图区域位于南半球 30°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 气候的冬季降水较多,故 A 项正确。第 7 题,图中显示河流甲、乙处之间有一个湖泊,湖 泊对下游的水量有调节作用,下游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则乙位于湖泊的下游,故河流由甲 流向乙,即由西北流向东南。由上题知,该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 较大,因河流无结冰期,故不会发生凌汛。此时为冬季,降水多,河流补给湖泊。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 8~9 题。 8.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 势 ③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 ⑤相对于河 岸 a、b 和 c,河岸 d 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9.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8.B 9.C 第 8 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 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 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这 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 河岸 d 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 a 和 c 更易决堤。第 9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 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 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如图是 2000 年和 2010 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 1 210 m) 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 10~11 题。 10.2000~2010 年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 )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 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 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 11.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 ) A.农业规模下降 B.暴雨灾害增加 C.生态环境改善 D.环境负荷加重 解析:10.B 11.D 第 10 题,图 a 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较低海拔处,且 2000~2010 年较低海拔处分布面积增长较大,图 b 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区域,且 2000~2010 年坡度小的区域分布面积增长较大,故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第 11 题,读图可知,该流域乡村聚落密度、新增乡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农 业规模增大,A 错。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会使暴雨灾害增加,B 错。为了获得土地资源,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该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向高海拔和较大坡度的区域扩展,这样势必导致 环境负荷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C 错,D 对。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如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 体分布在海拔 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 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24 分)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8 分)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8 分)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8 分)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 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 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 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 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 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 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 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 玉石出露。 13.如图是北纬 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 1949 年和 2016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32 分) (1) 图 中 A 、 B 两 处 河 谷 形 态 差 别 很 大 , A 处 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处呈________。(4 分) (2)C 处 典 型 的 河 流 地 貌 是 ________________ , 成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分)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12 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8 分) 解析:第(1)题,A 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 位于河流下 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 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 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 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 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答案:(1)“V”型 槽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山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 1949 年相比,该地 2016 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 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 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 宜聚落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