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 理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60分)‎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 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3. 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 植被 B. 地形 C. 河流 D. 气候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题详解】‎ 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A对。‎ ‎【2题详解】‎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C不相符,选C。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 ‎【3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形成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B对。‎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B. 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 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5.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现象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秋季银杏树叶由绿到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D对;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A错;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 ‎ 银杏树叶由绿到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错;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C错。‎ ‎【5题详解】‎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两地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这反映出不同纬度之间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雨雪分界线是降雨与降雪(含雨夹雪)的界线。下图示意某年1月19~22日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过境时雨雪分界线推进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影响雨雪分界线推进的天气系统是 ‎①冷锋 ②暖锋 ③气旋 ④反气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 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右上图),可有效地防御冻害,其原理是 A. 阻挡地面辐射 B. 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 减弱大气逆辐射 D. 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6. C 7. A ‎【解析】‎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 ‎【6题详解】‎ 此时为冬季,1月19日前后,影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和高压(反气旋),所以C正确。‎ ‎【7题详解】‎ 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可有效地防止冻害,其原理是阻挡地面辐射,所以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下图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 P地近地面的风向和常见的天气状况是 A. 东南风 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B. 西北风 气温年较差大 C. 东北风 天气晴朗 D. 西南风 气温日较差小 ‎9. Q地的气候是 A. 热带草原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且西侧为海洋,可判断为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盛行西南风,气候温和湿润,气温日较差小,故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9题详解】‎ 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且西侧为海洋,可判断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菻带。故B确。‎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高压脊 B. ②③两地天气晴朗 C. ①、④两地的风向大致相同 D. 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 ‎11. 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下面气压变化,最可能是乙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甲、乙两处天气系统比较,甲一定 A. 气温低 B. 风力大 C. 气压高 D. 降水多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C ‎【解析】‎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特征,过境时的影响。‎ ‎【10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和形态,①地位于高压脊,A对。风在水平面上由高压吹向低压,①、④两地的风向不同,C错。②地位于暖锋锋前,③地位于冷锋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故BD错。‎ ‎【11题详解】‎ ‎④地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D对。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12题详解】‎ 乙处是锋面气旋,中心气压低,过境前气压较高,过境时气压降低,过境后气压升高,曲线①对,A对。‎ ‎【13题详解】‎ 甲是高压中心,气温不一定低,A错。等压线密集区,风力大,B错。一定是气压高的地区,C对。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错。‎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A. a增强 B. b增强 C. c减弱 D. d减弱 ‎15.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 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 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 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 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 结冰期变短 B. 丰水期水位上升 C. 流量更加稳定 D. 结冰期变长 ‎【答案】14. A 15. B 16. C ‎【解析】‎ 考点:水循环及其环节,水文特征 ‎【14题详解】‎ 图中的a是植物蒸腾,b是地表径流,c是下渗,d是地下径流。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弱,地下径流增强,植物蒸腾作用增强,A对;BCD错。‎ ‎【15题详解】‎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16题详解】‎ 结冰期的长短与植物的多少无关,与气候有关,AD错;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丰水期能使城市降水留到该处,使得城市河流水位变化较平稳,故B错C对。‎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洋流 A. 是寒流,向南流 B. 是暖流,向南流 C. 是寒流,向北流 D. 是暖流,向北流 ‎18. 上述洋流 A. 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 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C. 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D. 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识北半球非洲的西海岸,故此处的洋流是加那利寒流,该洋流向南流,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影响。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减慢,A错;寒流对沿岸的气候降温减湿作用,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B错;促进寒流带来的热量不断向低纬度海区输送,C错;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湿度上升,就会凝结,形成海雾.影响航运,D对。‎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 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 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20. 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 A. 阿尔卑斯山脉 B. 冰岛 C. 台湾岛 D. 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储油构造,不能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A错,B对。乙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CD错。‎ ‎【20题详解】‎ 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对。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但是是火山岛,B错。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AD错。‎ 下图为某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所示外力作用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22. 能正确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丙→甲→丁 D. 丙→甲→丁→乙 ‎23. 下列地区中,该外力作用表现最明显的是 A. 非洲刚果盆地 B. 我国西北地区 C. 我国黄土高原 D. 我国南方地区 ‎【答案】21. D 22. C 23. 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1题详解】‎ 图中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崩解破碎,并在原地形成松散的堆积物,是风化作用,故D对。风蚀指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扬或搬运的过程,以及地表受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作用。但该岩石并没有被搬运走,故A错;该图看不到水蚀作用和溶蚀作用,可排除BC。‎ ‎【22题详解】‎ 根据图中岩石变化可知,该过程应该是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岩石变化是由整体坚硬岩石变为松散堆积物,故选项C正确。‎ ‎【23题详解】‎ 仔细读图可知,该地区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在日间升高(乙图),在晚间(丙图)则急剧下降;岩石在日间受热膨胀,在晚间冷却收缩,使得岩石破碎成为松散堆积物,该类型风化主要存在于:类似沙漠等降水稀少的有很大的每日温差大的地方。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其余三地降水较多,故选项B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A. 部分岛屿消失 B. 冰川面积增大 C. 海洋面积缩小 D. 企鹅数量剧增 ‎25. 为达到我国碳强度降低的目标,最有效的措施是 A. 提高森林覆盖率 B. 扩大油气进口 C. 积极开发新能源 D. 降低GDP增幅 ‎【答案】24. A 25. C ‎【解析】‎ 考点:温室效应 ‎【24题详解】‎ 全球变暖以后,平均气温升高,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B错。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增多,海洋面积扩大,以及温度升高以后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A正确,C错。企鹅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将导致其数量减少,D错。‎ ‎【25题详解】‎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但小树长成大树要漫长的过程,时效性不如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故A错,C对。扩大油气进口依旧会大量排放碳,B错;降低GDP增幅,不一定会导致碳的减少,D错。‎ 如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M地位于山地的西侧,该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M地一侧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27. 图中非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 常绿硬叶林 B. 高山草甸 C. 荒漠 D. 雨林 ‎【答案】26. D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位于大陆西岸,又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只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对。温带季风气候在大陆东岸,可排除;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可排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可排除。‎ ‎【27题详解】‎ 该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最可能对应荒漠,C对。不可能出现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常绿硬叶林和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雨林,AD排除。高山草甸在高山地区,当地是平地,可排除B。‎ 早晨5:00,生活在杭州(30°N,120°E)的小丽与在西藏拉萨(29°N,91°E)工作的爸爸通话。‎ 小丽:爸爸,已经天亮了,您起床没?‎ 爸爸:还没有,我这边天还没亮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杭州已经天亮了,而拉萨还没天亮,其主要原因是 A. 海拔不同 B. 纬度不同 C. 天气不同 D. 经度不同 ‎29. 父女俩通话时,拉萨的地方时约为 A. 3:00 B. 5:00 C. 7:00 D. 9:00‎ ‎30. 小丽与爸爸通话的这天,最有可能是 A. 3月21日 B. 5月13日 C. 10月1日 D. 12月28日 ‎【答案】28. D 29. A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杭州已经天亮了,而拉萨还没天亮,说明两地产生了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同一纬度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两地纬度相近,可近似看成是在同一条纬线上,杭州的经度比西藏拉萨大,说明了杭州在西藏东方,故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29题详解】‎ 北京时间是120°E地方时,故早上5:00时,杭州的地方时是5:00,拉萨是90°E,两地经度差30°,时差2小时,依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拉萨的地方时是3:00。A对。‎ ‎【30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杭州日出时间早于6:00,说明该地日出时间早,该地昼长夜短。昼长夜短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在春分后到秋分前这段时间,符合条件的只有B。A是昼夜平分,可排除;10月1日和12月28日是昼短夜长,可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世界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2)乙地附近海域夏季风平浪静,冬季风急浪高,试分析原因。‎ ‎(3)简述风带的移动对丙地夏季降水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都是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或低温)。‎ 不同点: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2) 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较大。‎ ‎(3)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给丙地带来大量降水。‎ ‎【解析】‎ ‎【详解】(1)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地中海气候,相同点:都是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或低温)。不同点: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2) 地中海气候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较大。‎ ‎(3)丙地是南亚的印度半岛,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给丙地带来大量降水。‎ ‎3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 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是世界主要棉花种植区,出产的棉花十分优质。该流域农业不能靠自然降雨,为了灌溉棉田,修建了许多灌渠,每年从阿姆河和锡尔河采走大量的水。但灌渠有30%-75%的水因沙漠高蒸发率和沿途渗漏而损失,水量损失很大,加上各国之间水争不断,咸海失去了80%的水体。‎ ‎(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 ‎(2)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原因。‎ ‎(3)为防止咸海进一步减小,该区域在农业生产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深居内陆,流域内年降水量极少,入湖水量少;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面面积减小。‎ ‎(3)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修建地下引水渠;调整农业结构,减少灌溉面积;加强国家间用水的协商与合作。‎ ‎【解析】‎ ‎【详解】第(1)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岀两河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 第(2)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 第(3)题,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如发展耐旱的农作物,减少灌溉面积;修建地下引水渠,减少水分的蒸发;由于是国际性的河流,加强国家间用水的协商与合作。‎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在河口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 ‎(2)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湄公河三角洲形成过程。‎ ‎【答案】(1)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平原。‎ ‎(3)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由于河口地区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潮的顶托作用,使得河水流速减慢,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 ‎【详解】(1)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是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高的地方变低,低的地方变高。渭河平原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平原。‎ ‎(3) 湄公河上游流经北部山区和高原时,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烈,河流泥沙含量很大。中游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多暴雨,河流冲刷作用强,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很大。下游流经湄公河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加上海潮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至河口地区沉积,形成三角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