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课件(9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课件(95张)

第 3 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 1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第 3 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 1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 1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38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点 39 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区域图的判读 考点 38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考法 2 区域差异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区域概念、特征 ( 1 )区域概念 ①区域产生的前提是地区间存在差异。 ②区域是由人为划分的,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区域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 2 )区域特征 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②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 ③可变性:区域的边界同时具有确定性(确定边界)和不确定性(不确定边界或边界模糊)。 ④差异性:同等级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另外,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 ( 3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其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种影响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者共同决定了该区域的发展方向。 2. 区域特征要素 ( 1 )自然要素 ( 2 )人文要素 3.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 ( 2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4.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 影响 ( 1 )区域发展阶段 ( 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后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 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考法 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首先应从区位入手,然后再整体把握。 ( 1 )地形特征 ①地势特点(起伏、倾斜方向)。 ②主要地貌类型及延伸方向。 ③特殊地形地貌及其分布。 ④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1. 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 2 )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 日较差和年较差)。 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干湿状况)。 ④光照状况。 ⑤气象灾害。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为: 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 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地处湿润区,雨季长,雨量大,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夏秋季节多台风。 ( 3 )河湖特征 ①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落差或峡谷分布、流域面积等。 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河流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④湖泊特征:湖泊成因、分类、水位、面积、汇水区域及变化特征。 ( 1 )农业特征分析 包括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农业经营方式、机械化水平等。 2.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角度 ( 2 )工业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地、工厂、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工业投入要素特征(如劳动力密集)等方面分析。 例如,硅谷工业生产特点为: ①以电子等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单位产值投入的研发费用高等。 ( 3 )城市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 ( 4 )交通运输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以及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等。 (1) 上述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因素进行分析。 【 特别注意 】 例如,对比分析日本和英国 ( 如下图所示 ) : 首先,应抓住两地的位置: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处温带地区;日本在亚欧大陆的东侧,是典型的季风气候,英国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常年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然后,结合两国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两国农业活动的特点:日本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由于平原面积狭小,地块较小,适合小型农业机械耕作;英国气候比较冷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合发展乳畜业。 最后,结合地形和气候可以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进而分析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日本山地丘陵广,降水较多,河流短小湍急,不适合发展航运,但水能丰富,适合发展水电;英国河流流量平稳,且多运河沟通,航运价值大。 ( 2 )在分析时还应把握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在分析青藏高原时,应抓住其高寒的特征,该区域人类活动都会受到高寒的影响:海拔高,气温低,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人口、城市、农业主要分布在相对温暖的河谷地带。 考法 2 区域差异分析 (1)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差异分析首先要明确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具体如下所示 : (2)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一般说来,对于区域差异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思路: 1. 自然要素差异比较 2. 人文要素差异比较 ( 1 )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① 60°N 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可从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比较。 ②印度河与恒河入海口都位于 23°26′N 附近,可从气候特点、主要农产品、附近的工业城市、宗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 知识拓展 】 常见的重要区域比较组合 ③对位于 30°N 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比较,可以从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④回归线附近的巴西圣保罗与印度加尔各答,可从气候类型、矿产、主要农产品、人口与工业、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 2 )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 的地区 ①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 ②比较中亚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③安第斯山脉南段东部与西部气候、自然景观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 ④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的异同。 ( 3 )经济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①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分布和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②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在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整改措施等方面的差异。 ③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与我国东北部商品粮基地的比较,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技术水平等方面来进行。 ④世界棉花主要产区(中国、美国、印度、埃及、中亚地区)共同的优势条件。 考例剖析 例 1 [课标全国 Ⅲ2017·1~3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 1 ) ~ ( 3 )题。 考法 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 1 )图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 2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 3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 川剧 B. 豫剧 C. 粤剧 D. 越剧 【 解析 】 ( 1 )图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特征是“小桥流水,小船,两层砖瓦房临水而建,垂柳拂水面”,说明该地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D 正确。 【 答案 】D 【 解析 】 ( 2 )传统民居的形成主要受区域地形及气候特征影响。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民居分布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河网密布,民居多临河而建,前街后河,用水方便;水流平稳,传统出行工具为船;土地面积有限,房屋紧凑;气候炎热潮湿,民居多两层,以防潮、通风、散热为主。“沟壑纵横,降水集中”反映的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征,故 A 错误;“地势低平,降水丰沛”符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征,故 B 正确,排除 C 、 D 。 【 答案 】B 【 解析 】 ( 3 )根据地方剧种的名称较容易判断,川剧是四川省剧种,故 A 错误;豫剧是河南省剧种,故 B 错误;粤剧为广东省剧种,故 C 错误;越剧起源于浙江,浙江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故 D 正确。 【 答案 】D 例 2 [课标全国 Ⅱ2017·1 ~ 2 ]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 1 )~( 2 )题。 考法 2 区域差异分析 ( 1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 — 淮河线 ( )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 解析 】 ( 1 )秦岭 — 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地形等,有着明确的划分指标依据,但没有明确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无明确的自然标志, C 正确。本题易错选 B ,因为洪泽湖以西以淮河为界,进而习惯性地认为洪泽湖以东也以河道为界,没有注意到材料中河道变化的内容,对自然区界线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般来说,政区边界是确定的,自然区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且存在着一定范围的过渡地带。 【 答案 】C 【 解析 】 ( 2 )长江两岸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等大体一致,没有明显差异, A 错误;长江两岸的人们在生活习惯等人文方面具有相似性, B 错误;长江的存在,天然阻隔了南北的联系,把江苏从地域上分为苏南、苏北两部分,所以 C 错误, D 正确。 【 答案 】D 1.“3S” 技术及应用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9 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2. “ 3S ”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考法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 1 ) GIS 应用 ( 2 ) GIS 图层叠加示意图的判读 ①图层特点 图层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 )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属性一致、特征相同、具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地理实体或地理因子在空间分布上的集合。运用 GIS 图层思考,可将地图看作由多幅不同地理要素专题地图的集合。如下图所示: ②图层叠加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a. 首先要明确 GIS 图层叠加示意图是由哪些专题地图组成的。由于这些专题地图是由许多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在计算机中生成的,所以它们分别反映了某种专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b. 然后要明确不同的专题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如从水系图中可以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而河流的上游从地形上看往往是山地,其在地形图中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为密集,有一定的坡度等特征;在水系图中也可以找到河流的下游,而河流的下游在地形图上常表现为等高线稀疏且数值较小,该地区在土壤分布图上则常表现为土层深厚、肥沃,在居民区分布图上则常表现为聚落或城市密集的特点。 c. 最后要明确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多个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就可以综合考虑各个要素进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的选择评价。 2. 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 ( 1 ) RS 应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 2 )遥感图像的判读 ①遥感图像的判读方法 a. 水体:在可见光波段,清澈而深的水体呈蓝黑色,水浅时呈浅蓝色,含有泥沙时颜色变浅,泥沙含量高时呈乳白色,有水生植物的呈红色或红色斑点。 b. 平原:地面平坦,影像通常色调均一,极少阴影,多分布有耕地农田、居民地和道路等。其中常有水系形成的花纹,耕地形成的色斑,以及不同色调的城镇。有时,平原局部影像的色调变化也很大,如作物覆盖时或土壤湿度差异较大时,色调就变得较深且不均一。 c. 山地:以山脊线为界形成阴阳坡,在影像上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愈高,色调差异愈大。 d. 沙丘:多分布在干旱地区,江河、湖海岸边也有零星分布。沙丘在各波段均呈浅色调,有时陡坡会形成阴影。在判读沙丘时,根据形态和植被可区分活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活动沙丘色调浅,峰脊线尖锐、清晰,平面形状比较规则;固定沙丘则生长有植物,色调较暗,峰顶浑圆,平面形状较为紊乱。 e. 黄土:在各波段均呈均匀的浅色调,由于黄土地区侵蚀沟众多,其影像表现为密集型树枝状水系所组成的花纹图案。 f. 云层:多为白色或灰白色,云层越厚,颜色越深。 ②一般地物遥感影像的简易判读标志 ③遥感影像图片的判读方法 a. 首先要明确遥感影像图片的主题内容,这是进行准确判读的前提。如格陵兰岛冰原面积变化遥感图中需要我们判读的是格陵兰岛冰原面积的变化特征。 b. 掌握遥感影像图片的基本解译标志、解译过程及注意事项,从而了解影像图片中的各种地物的差别及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等。如上图中我们可以抓住色调和形状两个要素进行判读,依据色调可确定图中的白色区域为冰原部分,依据其形状的变化可确定冰原面积的变化。 c. 对主题判读地物进行分析、推理,得到结论。如通过对上图中两幅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明显减少,说明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其冰原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3.GPS 的应用分析 依据全球定位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例3[江苏单科2016·15~16]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考例剖析 考法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1)本题考查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原理。遥感是利用电磁波对地面上的物体进行感知。地下水、岩层位于地下,无法感知,所以可以排除B、C、D,A正确。 (2)本题考查遥感技术应用。农业的适宜性评价就是评价某块土地适合发展何种农业,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水源与农业密切相关,所以②③④⑥正确,C正确。 【 答案 】 ( 1 ) A ( 2 ) C 例4[广东文综2015·1] 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下图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本题考查数字高程模型图的判读。观景平台的视野开阔与否主要取决于海拔、通视状况。根据图例,四地中丙地颜色最浅,故其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因此正确答案为C。 【 答案 】D 例5[经典题]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基本应用。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获取位置信息,D正确。A、B均带有“影像”二字,是RS的主要功能;C分析空间分布为GIS的主要功能。 【 答案 】D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区域图的判读方法 综合考法 区域图的判读方法 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地图作为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从图形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然后熟练、完整地解答题目,在高考中区域图形属于必考内容。以下通过展示典型高考区域图,分析区域图的重要判读方法。 在高考中区域图属重点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特征。区域定位是区域特征分析的前提与基础,区域定位要充分利用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信息。 1. 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有何突出特征?读图时要根据图名锁定主题,结合图例找出图中的关键地理事项及其特征。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区域地理要素提取 ( 1 )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 例如:课标全国 Ⅱ2017·4~5 ,从材料可知,该图为“芬兰伊瓦洛位置图”,可推知该地自然地理特征,从而能确定其气候特征。 ( 2 )细辨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 例如:课标全国 Ⅰ2017·36 ,图中图例能够直观反映出基洛萨兴建剑麻农场的优势区位条件,如离海洋较近,靠近首都和港口;临近铁路线、河流等。 ( 3 )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例如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分界线、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等。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分界线、国界线等也不可忽视。 例如:课标全国 Ⅱ2013·6~8 ,根据北回归线确定热带和亚热带的范围,可知樟树的种植区域。 ( 4 )抓住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例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再如,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意大利、新西兰的轮廓形似“靴子”,智利的轮廓形似“长剑”。 ( 5 )跟踪空间轨迹。寻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顺序去阅读。 例如:课标全国 Ⅱ2015·6~8 ,根据海岸线轮廓,确定 M 国位于北非大西洋沿岸。 ( 6 )注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地图册和课本中的日本地理概况图都有主图和辅图两部分,阅读时就要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位置。 例如:课标全国 Ⅰ2016·36 ,在广西行政区图中,通过辅图展示横县县域图,通过辅图比例尺放大的形式,展示了横县的河流特征。 读图时可根据区域经纬度的位置范围、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进而结合地形,分析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植被类型等,根据人地关系论相关原理推断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地形、气候等条件可确定区域农业类型;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可以推断区域人口、城市、交通线、工业等的分布。 3. 分析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成因 例如,课标全国 Ⅲ2017·37 ,根据图中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图中支流主要发源于阿尔泰山,由北向南流,所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 ( 1 )区域开发利用方向: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条件,找出制约区域发展的因素,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2)区域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区域特征→限制性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综合考练 [课标全国 Ⅰ2015·36 ] (22 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 世纪 50~70 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 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6 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 推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8 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