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 A. 市场优势 B. 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 科技优势 D. 地理环境优势 2. 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 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 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这些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故选D。 【2题详解】 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A正确;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B正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C错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D正确。故选C。 下图为“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 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B.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 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华北平原 D. 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4. 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 ) A.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C. 我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 我国地形以高原为主 5.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 有利于印度洋水汽深入影响我国内陆地区 B. 有利于种植业的均衡布局 C.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D. 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外流河的流向 【答案】3. A 4. B 5. D 【解析】 本题以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我国地形区判断、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题详解】 图中显示,地形区A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且该地形区位于32°N附近,大部分位于东经80°E~100°E之间,由此判断是我国青藏高原,由此排除B、D选项。B地形区位于青藏高原以东,该地形区位于32°N附近,位于100°E~110°E之间,B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因此挂除C,选项A符合题意。 【4题详解】 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在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因此A错误。我国西部整体海拔比东部高,图中也显示这样的地势特征,因此地势西高东低,B正确。我国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因此C错误。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因此D错误。 【5题详解】 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向太平洋倾斜,有利于太平洋水汽深入影响我国内陆地区,A不符合题意。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分布不均,不利于种植业的均衡布局,也不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C不符合题意。我国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多数外流河自西向东流,D符合题意。 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 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 京→冀 B. 闽→川 C. 桂→黔 D. 粤→湘 7. 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 要素综合性 B. 环境复杂性 C. 空间邻近性 D. 条件相似性 【答案】6. D 7. C 【解析】 本题组以2017年春节期间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行政区判断、区域相关性等内容,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6题详解】 图中显示,广东到湖南的箭头最粗,可知广东到湖南的红包单向流动最大。结合所学知识,广东省的简称是粤,湖南省的简称是湘,因此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湘,选项D符合题意。图中箭头粗细显示,京→冀红包流量排名第四,排除A。图中显示,闽→川的红包流量排名未进前五名,排除B。图中显示,桂→黔的红包流量排名未进前五名,排除C。 【7题详解】 图中显示,图中的红包流量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湖南流向广东、广东流向湖南、广东流向广西、北京流向河北、广东流向四川,其中前四名的红包流量发生在临近接壤的省级行政区之间,体现了地理的空间邻近性,选项C符合题意。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不能反映要素综合性、环境复杂性、条件相似性,因此排除A、B、D。 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8. 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量不同 D. 地形不同 9. 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 气候资源优势 B. 动物资源优势 C. 劳动力资源优势 D. 土地资源优势 10. 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⑦⑧ 【答案】8. B 9. D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图示轮廓与经纬度位置,可判断甲为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影响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主要是气候中的热量,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较低,只能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温凉作物;而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地区,热量较充足,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种植喜湿热的水稻等。故答案选B项。 【9题详解】 甲图中 P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该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故答案选D项。 【10题详解】 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乙图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图示长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强;该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耕地类型属于水田,主要是发展水稻种植业,该地沪宁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辽中南地区才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且我国旱地耕作业主要是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项目的是③④⑤⑥,选择B项。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关于A、B两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有( ) ①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②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③B区域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④A区域以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 A、B两个区域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方面 B. 地形方面 C. 气候方面 D. 植被方面 【答案】11. C 12. B 【解析】 本题组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和纬度位置比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两区域特征的比较,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区域为拉丁美洲,B区域为非洲。图中显示,两区域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大,①对。非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但拉丁美洲气候分布不具有这样特征,②错。非洲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面积最大,③对。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热带沙漠气候面积较小,④错。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选项A、B、D。 12题详解】 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是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排除A。非洲高原面积占绝对优势,称为高原大陆,地形相对单一,而拉丁美洲原面积最大,山地和高原面积也较大,地形相对复杂,因此两个区域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地形方面,选项B符合题意。两地区纬度位置相似,两地气候类型相似,气候特征差别不大,因此排除C。由于两地气候类型和特征差别不大,导致植被差别不大,因此排除D。 13.一支地理考察队所用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信号接收机显示如下界面,据此判断该考察队可能( ) 地理坐标 39°30′31.7″N 82°30′50.2″E 海拔1 468 m 误差5.7 m A. 在测量珠峰高度 B. 在河西走廊寻找地下水 C. 在柴达木盆地调查地质结构 D. 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使用地理坐标和地势特征进行定位的能力。 【详解】根据GPS信号接收机显示的信息可知,这个地点应位于(39°30′31.7″N,82°30′50.2″E),海拔高度大约为1 470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珠峰位于30°N以南,90°E以西,该考察队离珠峰太远,排除A。河西走廊位于95E以东,该考察队离此太远,排除B。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左右,与考察队的海拔高度不符,排除C。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5.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14. C 15. D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15题详解】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一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一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对②错。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③对④错。故选C。 【17题详解】 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①错;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②③对,④错。故选B。 【18题详解】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 图8示意非洲部分地区农业类型的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9. 与大牧场放牧业相比,a地农业 A. 集约化程度更高 B. 市场化程度更高 C. 生产规模更大 D.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更高 20. a地农业过度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 C. 湿地退化 D. 土壤盐碱化 【答案】19. D 20. B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详解】 根据地理位置和植被类型判断,a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是一种粗放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地域类型,相比之下,a地农业受降水影响大,对自然依赖程度很高。故选D。 【20题详解】 a地降水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能发生水土流失,A错;过度游牧业会造成草地退化,加上该区环境脆弱,土地退化加剧荒漠化,B对;该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几乎没有湿地,C错。该区地下水缺乏,少灌溉农业,不存在土地盐碱化现象,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土地荒漠化 【名师点睛】荒漠化成因: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右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 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 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 屋顶缓——防暴雨 C. 窗户小——防外敌 D. 石头压瓦——防大风 22. 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 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 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 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答案】21. D 22. B 【解析】 石头屋的特征是房屋低矮,窗户小,便于防大风、风沙。该地四面临海、景观独特、风力稳定,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21题详解】 房子像碉堡,说明石头屋的特征是房屋低矮,便于防大风,A错。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说明该地降水少,多风沙天气,屋顶与防暴雨无关,B错。窗户小,防风沙,C错。石头压瓦,目的是防大风,D对。 【22题详解】 该地位于福建沿海,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少与寒流无关,A错。该地临海、景观独特、风力稳定,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B对。该地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的,C错。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受台风灾害影响少,不能避免,D错。 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4.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 黄土高原 B. 三江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江南丘陵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据图甲可知,在各海拔段中,海拔小于125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故A项错误,C项正确;据图乙可知,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故B、D项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据图甲可知该地人口分布的海拔比较高,故不可能是三江平原和江南丘陵, B、D项错误;据图乙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结合海拔,可判断为黄土高原,A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A。 读下图,完成问题。 25.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6.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25. A 26. C 【解析】 【小 题1】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可判断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纬度大致相当,排除法即可判断甲、乙两城市气 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图中给出的纬线为33°N应联想到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的经纬度32°---34°N、100°----112°E。 结合图中的经度可以判断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1月北下的寒冷气流受到秦岭阻挡,使得汉水谷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黄淮平原地区; 夏季两地温差相差不大。故选A项。 【小题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附近,故选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读“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回的高分卫星融合影像图”,回答下列小题。 27. 获得该图像的主要技术手段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数字地球 28. 利用该技术手段可直接( ) A. 分析水灾损失 B. 获得矿床露头信息 C. 分析矿产种类 D. 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答案】27. A 28. B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回的高分卫星融合影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7题详解】 题中信息表明,该图像为卫星融合影像图,是利用遥感卫星“高分三号”获得的,属遥感技术,选项A符合题意。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不能直接获取卫星融合影像,排除B、C、D。 【28题详解】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水灾影像,判断水灾范围和强度,但不能分析水灾损失,排除A。矿床露头处,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与周边地理事物不同,因此遥感技术可以感知而获得矿床露头信息,选项B符合题意。遥感技术不能分析矿产种类,排除C。确定矿床露头位置,依靠的是全球定位系统,排除D。 下图示意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问题。 29. 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 耕地分类和评价 B. 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 商业分布和规划 D. 学校分布 30. 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涉及到土壤、水系、地形、土地利用及居民点分布,该专题研究可能是耕地分类和评价。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等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所以选A。 【30题详解】 深埋垃圾场选址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厂、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无关。所以选D。 第Ⅱ卷 综合题(40分) 31.读“我国沿109°E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差异? A(渭河) B(汉江) 径流量 含沙量 冬季封冻 (2)从植被类型看,C为 ,D为 ;从代表性粮食作物看,C为 ,D为 ;形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3)A河所在省是 ,B河主要流经的省是 。 【答案】(1) A(渭河) B(汉江) 径流量 小 大 含沙量 大 小 冬季封冻 有 无 (2)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麦、水稻;不同纬度,热量差异。 (3)陕西;湖北。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沿109°E地形剖面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类型、粮食作物、河流流经省区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不大,河流径流量较小;渭河流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渭河位于秦岭以北,冬季1月平均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汉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汉江流域主要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相对较轻,河流含沙量较小;汉江位于秦岭以南,冬季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结冰期。 第(2)题,从图中位置和地形特征判断,C、D之间为秦岭,C位于秦岭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D位于秦岭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C为北方地区,代表性粮食作物为小麦,D为南方地区,代表性粮食作物为水稻。两地植被和粮食作物的差异主要是纬度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所引起。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A河位于秦岭以北,109°E附近,因此其所在省是陕西省,B河大部分流程位于湖北省,因此B河主要流经湖北省。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____区。 (2)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 沙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B 沙漠所在省区是 。 (4)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5)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 ① ;② 。 【答案】(1)干旱;半干旱。 (2)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风日数多(降水稀少,蒸发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3)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 (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破坏等。 (5)建立沙障,人工固沙(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营造防护林。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西北地区为背景,设置五道小题,涉及干湿地区、气候特征、沙漠名称及位置、沙漠化原因、固沙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此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第(2)题,我国沙漠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候大陆性强;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冬春多大风。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沙漠位于新疆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B 沙漠为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第(4)题,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的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破坏了当地植被,导致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强烈,如有为了获得生活能源而过度樵采,为了扩大农业规模而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了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和城市交通建设而破坏植被。 第(5)题,图中显示,图中人工固沙带主要固沙措施是建立沙障等工程治沙,图中草地和林地的固沙措施是封沙育草和营造防护林。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答案】(1) 等雪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 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等值线的综合分析。(1)根据等雪期线可判断出:中部降雪期较短,两侧降雪期较长,而影响雪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影响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题中MN一线纬度接近,所以排除;因此可知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高海拔高,温度低,降雪期长,反之降雪期短。(2)根据图中数据可判断出:甲乙两地的差异,依据上题分析,两地雪期差异由热量(纬度)体现,降雪量则与水汽多少距海远近有关。(3)受融雪侵蚀有自然原因,主要是积雪量和地形地势;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植被。 34.读“巴西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巴西东部海岸的洋流是_____________ ,风带是_____________ ,巴西境内的两大主要地形区是图中①_______平原和②_______高原。 (2)亚马孙河流域主要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巴西暖流 (2). 东南信风带 (3). 亚马孙 (4). 巴西。 (5). 终年高温多雨 (6).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巴西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洋流、风带、地形区、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第(1)题,巴西东部海域的洋流,属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系统,由北向南流,因主要流经巴西沿海,称为巴西暖流。图中显示,巴西东部海岸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区,按照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可知,此处的风带应为东南信风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附近的①地形区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②地形区为世界上最大的巴西高原。 第(2)题,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