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7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74张)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 [ 明确选考要求 ]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合格考 1.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2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3 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内容标准 学业 质量 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合格考 2.1 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2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合格考 3.1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2 利用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合格考 4.1 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4.2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命题调研报告 1.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与等级体系、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四个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以中等难度为主。试题多从推理判断、成因探究角度设置问题,重视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的考查。 2. 命题趋势:可能会从小区域城乡人口数据角度,考查对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认识;或以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布局为切入点,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还可能以区域城市分布为背景,考查城市群特征、构建城市群的措施及意义等。 3. 备考建议:人口特征是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在复习备考中,可适当介绍世界主要区域、中国部分省 ( 区、市 ) 的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特征。运用典型题目来加强各种类型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训练。 [ 构建知识体系 ] 现代型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 商业区 城 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 经济因素 [ 典题领悟 ] 【典例 1 】 (2018· 海南地理, 10 ~ 11)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 ( 半年以上 ) 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达 6 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人。 2001 ~ 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 ~ 0.7% 。 据此完成 (1) ~ (2) 题。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 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 年后该省 ( ) 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 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第 (1) 题,考查安徽省 2005 和 2010 年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中等难度。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 B 选项合理,排除 D 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排除 A 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 C 选项。第 (2) 题,考查安徽省 2013 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 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 0.7% 以上,但 “ 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 ~ 0.7% ” ,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 C 选项正确,排除 A 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 ( 实际上不大可能 ) 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 B 、 D 选项。 答案 (1)B (2)C 人地协调观 区域人口的变化及问题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通过读 2001 ~ 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统计图,分析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判断其人口问题,体现了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考查安徽省人口问题,体现了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分析人口统计图,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1. (2019· 海南地理, 22 , 10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盟 是由东南亚 10 个国家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000 年以来,人口由 5 亿左右增长至现在的 6 亿以上。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东盟年产汽车约 400 万辆,是全球六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汽车除满足当地市场外,还持续扩展外销规模。 指出 东盟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说明人口因素对其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东盟人口变化与汽车产业发展为情境,通过限定词与限定条件的变化 “ 人口因素对其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 ,打破答题模板,并指导考生用动态的眼光,综合的思维,关注产业的变化,区域的发展。 答案 人口变化特点:增长快,劳动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影响:从生产者角度看,劳动力充足且价格较低,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强;从消费者角度看,人口多和增长快使本地汽车市场规模大,劳动人口数量多,收入水平提高,增强了对汽车的购买力。 [ 通关攻 略 ] 1 . 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1) 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 ,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 ,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①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 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 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① 战争; ② 人口迁移; ③ 产业结构; ④ 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 ( 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 2. 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问题的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① 粮食供给不足; ② 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 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 人口素质偏低; ⑤ 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人口增长过慢 ( 人口老龄化 ) 带来的影响 ①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 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 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 ④ 劳动力不足; ⑤ 青壮年负担过重 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结合人口变化柱状图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 1. (2019· 河南商丘三模 ) 中国进入急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 2025 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3 亿人,下图为 2010 ~ 2025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 含预测 ) 图。 据此完成 (1) ~ (3) 题。 (1)2010 ~ 2025 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 ) A.2010 ~ 2011 年 B.2011 ~ 2012 年 C.2012 ~ 2015 年 D.2015 ~ 2025 年 (2) 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② 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 ③ 就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④ 人群 患病 率 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 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 ( ) A. 生活水平的提高 B. 偏低的生育率 C. 医疗条件的改善 D. 退休年龄的推迟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 2010 ~ 2011 年老年人口增加 0.16 亿; 2011 ~ 2012 年老年人口增加 0.08 亿; 2012 ~ 2015 年 3 年间老年人口增加 0.19 亿; 2015 ~ 2025 年 10 年间老年人口增加 0.79 亿。因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2010 ~ 2011 年, A 项正确。第 (2) 题,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比如开设老年大学等, ① 正确;老龄化发展会导致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④ 正确;老龄化快速发展会促进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② 错误;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等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老龄化快速发展吸引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 ③ 错误。故 D 项正确。第 (3) 题, “ 退休年龄的推迟 ” 是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不是老龄化的成因, D 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1)A (2)D (3)D 考法二 结合坐标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2. (2019· 安徽高三联考 ) 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 1% 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常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 ( 人口相应增长 0.1% 为协调 ) 。图 1 为京津冀地区 2000 ~ 2014 年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变化图,图 2 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005 ~ 2014 年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上升 , 京 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加 B.2005 ~ 2014 年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波动上升 , 京 津冀地区人口随之波动 C.2000 ~ 2014 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 , 给 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D.2000 ~ 2001 年和 2010 ~ 2011 年人口—经济 增长 弹性 有明显的下降,人口明显减少 (2) 为推动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 ) A. 北京应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天津转移 B. 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C. 唐山 (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 ) 无须进行产业升级 D. 石家庄 ( 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 ) 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 解析 第 (1) 题,京津冀地区 2005 ~ 2014 年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变化较大,有升有降,波动变化, A 错误;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不能由该比值的变化判断人口的变化, B 、 D 错误; 2000 ~ 2014 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从而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C 正确。第 (2) 题,从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因此应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B 正确;北京、天津经济增速都高,且人口增速都高,不能将北京人口向天津转移,否则会造成天津人口 — 经济增长弹性上升、人口压力加大, A 错误;唐山经济增速高,但人口增速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不高, C 错误;石家庄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虽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会造成环境污染, D 错误。 答案 (1)C (2)B [ 典题领悟 ] 【典例 2 】 (2019· 全国卷 Ⅰ , 4 ~ 5) 下图示意 2015 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 (1) ~ (2) 题。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影响 (1) 与欧盟籍相比, 2015 年非欧盟籍 ( ) A. 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 ~ 50 岁女性比例较小 C. 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 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 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 A. 人均消费剧增 B. 老龄化进程趋缓 C. 人均收入剧降 D . 劳动力供给过剩 解析 第 (1) 题,该图仅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人口的数量,因此不能据图判断出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男性人口数量的多少,选项 A 错误;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 25 ~ 50 岁男性和女性比例均较大,选项 B 错误;劳动人口通常指 15 ~ 64 岁的人口,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的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选项 C 正确;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 50 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选项 D 错误。第 (2) 题,由题干 “ 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 ” 可知,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迁入欧盟。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部分人口迁入欧盟后谋得稳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可能导致欧盟人均收入降低,人均消费降低,选项 A 、 C 错误;欧盟地区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延缓老龄化进程, B 正确, D 错误。 答案 (1)C (2)B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综合角度分析欧盟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角度认识欧盟的人口增长及其人口问题 2. (2019· 安徽黄山八校联考 )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 “ 城归 ” 。据统计,近年来 “ 城归 ” 人数累计约 500 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更多的 “ 城归 ” 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据此完成 (1) ~ (3) 题。 ( 1) “ 城归 ” 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2) “ 城归 ” 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 “ 城归 ” 人员 ( ) A.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B.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D.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3) “ 城归 ” 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析 第 (1) 题,由材料可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更多 “ 城归 ” 返乡创业,说明 “ 城归 ” 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 D 对;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与实际不符, A 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早已存在,不是 “ 城归 ” 的最主要原因, B 错;城市产业并未饱和,经济效益也无下降, C 错。第 (2) 题, “ 城归 ” 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这里的人口红利升级与年龄构成、性别结构、人口数量无关。第 (3) 题,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 “ 城归 ” 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属于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不是最先带来的。 答案 (1)D (2)C (3)D [ 通关攻 略 ] 1 . 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 2 . 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 1) 三个角度 ① 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② 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③ 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 2) 四个 方面 ① 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② 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 ③ 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④ 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 过关 演练 ] 考法 结合统计材料考查人口迁移及影响 1. (2019· 济南市二模 )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 A· 罗杰斯提出了年龄 — 迁移率理论模型。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移民增加以及移民生育子女的增加。美国现行的一些人口措施,旨在使人口增长受到一定控制,最终使人口达到静止目标。 读图完成 (1) ~ (3) 题。 (1)X 2 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2) 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 A. 美国 X 3 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B.X 1 与 X 2 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子女随父母迁移 C. 我国 X 3 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D.X 1 与 X 3 年龄段人口主要为留守儿童和老人 (3) 美国近年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年龄段为 ( ) A.X 1 B.X 2 C.X 3 D.X 1 与 X 2 解析 第 (1) 题, X 2 年龄段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寻找就业岗位或获取较高收入,属于经济因素。选 B 。第 (2) 题,美国 X 3 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即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退休老年人到南部和西部 “ 阳光地带 ” 养老, A 错。 X 1 与 X 2 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即子女随父母迁移, B 对。我国 X 3 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 C 错。留守儿童和老人固定在原聚居地,不是迁移人口,故 D 错误。选 B 。第 (3) 题,由题可知,美国人口增长快主要是因为移民及其生育子女增加,移民主要为青壮年群体,所以美国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的年龄段为 X 2 。选 B 。 答案 (1)B (2)B (3)B 2. (2019· 河南郑州二模 ) 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 完成 (1) ~ (2) 题。 年龄 人口总数 ( 人 ) 常住人口 ( 人 ) 0 ~ 14 岁 14 11 15 ~ 59 岁 49 7 60 岁及以上 16 14 合计 79 32 (1) 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自然灾害 B. 经济 发展 C . 政府政策 D. 宗教信仰 (2) 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 ( ) A. 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B. 城镇化加快 C. 公共设施负担增加 D. 留守儿童增多 解析 第 (1) 题,根据图表可知,该村迁出最多的是 15 ~ 59 岁的青壮年人口,且主要迁入珠三角、重庆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故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B 项正确。第 (2) 题,人口的迁出会使该村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城镇化速度减慢、公共设施负担减小, A 、 B 、 C 项错误。青壮年人口的迁出会使该村留守儿童增多, D 项正确。 答案 (1)B (2)D [ 典题领悟 ] 【典例 3 】 (2019· 北京文综, 8)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 读图,回答下题。 考点三 城市空间结构 该图体现 ( ) A. 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 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 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 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 由图可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两种用地类型截然分开,商业用地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推测是农业用地受到政策保护所致。根据曲线的斜率判断,商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大,农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小,二者差异较大。 答案 D 人地协调观 对比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地租水平,间接考查耕地资源的保护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综合角度分析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分布、发展及成因 区域认知 从城市内部结构角度,认识城市不同区域用地状况 3. [2019· 全国卷 Ⅲ , 36(1) , 6 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 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 500 多万人口, 50 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 100 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 40 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 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 1 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 2 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 结合文字材料 “ 该区有 500 多万人口, 50 多座城市 ” 且 “ 波鸿市人口近 40 万 ” 说明该区城市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结合图 1 可以看出该区的城市建成区连片且分布集中,由此可得出鲁尔区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 ( 数量多,规模小 ) 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 ( 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 。 [ 通关攻 略 ] 1 . 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 ( 1) 商业区 —— 多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 2) 住宅区 —— 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现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3) 工业区 —— 一般在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成片。 2 . 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经济 因素 ( 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 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3 .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方法 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面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所占面积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然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所占面积仍然较大 4.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影响 1. (2019· 天津文综, 8 ~ 9) 读 W 市主城区 2004 年与 2016 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 ( 如下图 ) , 回答 (1) ~ (2) 题。 (1)2016 年与 2004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 A.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 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 的 问题 及有效的对策是 ( ) A. 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 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 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 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 第 (1) 题,比较 2004 年和 2016 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2016 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比 2004 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 A 错误;比较 2004 年和 2016 年的居民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2016 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比 2004 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B 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2016 年较 2004 年工业用地比重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 C 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2016 年较 2004 年居住用地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 D 错误。第 (2) 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背向发展,增加了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D 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 A 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 B 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 C 错误。 答案 (1)B (2)D 考法二 结合坐标图分析城市功能区特点 2. (2019· 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 ) 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和不同功能用地间的相互转换。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 2007 年的 277 平方千米增加至 2016 年的 375 平方千米。下图为 2007 ~ 2016 年该城市某一种主要功能用地的演替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 (3) 题。 (1) 图示城市功能区的区位特点是 ( ) A. 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和主要街道交会处 B. 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C. 该功能区集中区域人口昼夜变化大 D. 地租水平是城市三类主要功能区中最低的 (2) 图示该城市某一种主要功能用地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 ( ) ① 环境污染较重 ② 土地价格较高 ③ 远离消费市场 ④ 基础设施落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2007 ~ 2016 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 ) A. 工业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 B. 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不大 C. 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 D. 不断向外扩展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该功能区内部更替面积始终没有达到正值,而外部扩展为正值,说明该功能区的土地被其他功能区代替,导致该功能区逐渐向城市外缘扩展,符合工业区的布局变化规律。城市几何中心主要为商业区,城市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住宅区,人口昼夜变化大的功能区为商业区,三类主要土地利用形式中,地租水平最低的为工业区。第 (2) 题,由上题可知,该功能用地为工业用地,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区对城市中心区污染较大且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较高。第 (3) 题,读图结合上面两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原工业用地被住宅区等占据。 答案 (1)D (2)A (3)D [ 典题领悟 ] 【典例 4 】 (2019· 全国卷 Ⅰ , 1 ~ 3)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 “ 村村冒烟 ” 现象。 2016 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 ( 抱团 ) 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 ( 飞地 ) 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村村冒烟 ” 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 A. 燃料来源分散 B. 空间布局分散 C. 原料来源分散 D. 产品市场分散 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影响 (2) 实施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可以 ( ) ① 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 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 A. 城乡统筹创新 B. 生活方式创新 C. 农业发展创新 D. 科学技术创新 解析 第 (1) 题, “ 村村冒烟 ” 现象指的是每一个村都发展自己的村办企业,体现出当时该县村办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故选项 B 正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企业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原料多需要从其他地区运入,因此该区域工业生产的燃料和原料来源较为分散,但这对该时期该县村办企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大,故燃料、原料的来源特点对该县 “ 村村冒烟 ” 现象作用不大, A 、 C 项错误;产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影响的是企业生产的下游环节,对企业的生产环节影响不大,故产品市场分散不是该县村办企业呈现 “ 村村冒烟 ” 现象的主要原因, D 项错误。第 (2) 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 在 “ 村村冒烟 ” 的发展模式下,农村地区宝贵的耕地资源被占用,将消耗大量的补贴资金;实施 “ 抱团飞地 ” 的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状况, ② 正确;实施 “ 抱团飞地 ” 的发展模式,可以使村办企业在空间上趋于集聚,有利于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共享利用,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④ 正确;综上可知,选项 D 正确。第 (3) 题, “ 村村冒烟 ” 现象到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村办企业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利用上的变化;由材料可知,村办企业发展模式变化主要是因为县、镇统筹发展;综上可知,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城乡统筹创新,故选 A 。 答案 (1)B (2)D (3)A 人地协调观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综合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及创新模式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角度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乡经济发展 4. (2019· 全国卷 Ⅱ , 1 ~ 3)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 Ⅰ 、 Ⅱ 、 Ⅲ 、 Ⅳ 四个等级类型。图 1 为 2001 年至 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 2 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 (1) ~ (3) 题。 (1)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 Ⅰ 型中的多数城市 ( )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 分布 C .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 Ⅳ 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 A. 均衡性 B. 边缘 性 C . 集中性 D . 对称性 (3) 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 相同 C .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 I 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 A 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 B 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 C 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 D 正确。第 (2) 题,读图可知,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 Ⅳ 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 B 。第 (3) 题,读图可知,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 , 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故选项 A 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 C 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 B 、 D 错误。 答案 (1)D (2)B (3)A [ 通关攻略 ] 1 .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1) 郊区城市化 (2) 逆城市化 (3) 再城市化 2 .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 .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结合三角坐标图考查城镇化发展 1. (2019· 山西太原二模 )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 ( 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 。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图中所示类型中,城镇转型增长的是 ( ) A. 甲 B. 乙 C . 丙 D. 丁 (2) 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 ) A. 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B. 土地空置现象突出 C. 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D.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解析 第 (1) 题,图甲人口在收缩,但经济与用地都在增长,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是转型增长,故 A 正确。图乙人口、用地增长,但经济收缩,是潜在收缩型;图丙经济、人口在收缩,用地基本不变,应是显著收缩型;图丁三个维度同时增长,应是持续增长型。第 (2) 题,图丁是持续增长型,三个要素同步增长,保持良性循环,即通过经济持续发展,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入,从而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因人口增长而土地空置率不高;这类城市多为现代型城市,以高科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答案 (1)A (2)A 考法二 结合城市规划图考查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 2. (2019·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末 )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 2017 年 9 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 ~ 2035 年 ) 》确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 “ 一带、一轴、多组团 ” 的空间结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都按社区设计,不同功能的组团配备了不同的公众服务。 2017 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率先迁往此地。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 A. 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 B. 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 C. 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 D. 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 (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适宜发展 ( ) A. 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 B. 智能手机总装企业 C. 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 D.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 ( ) A. 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 B. 按照职住分离原则设计 C. 投入 — 产出联系紧密 D. 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 解析 第 (1) 题,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分散城市职能,能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问题和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但这不是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 A 、 B 、 C 错。第 (2) 题,根据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两侧的功能区可知,创新发展轴沿线环境质量好,交通通达度高,适宜发展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应分布在地价低、交通通达度高的地区, A 错。智能手机总装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属于工业生产部门,适宜布局在郊外, B 、 D 错。第 (3) 题,由图可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环境质量好。各组团均按社区设计,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现象,不可能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 B 、 D 错。各组团没有投入 — 产出联系, C 错。 答案 (1)D (2)C (3)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