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地理(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地理(理)试题 解析版

地理部分 (第1—50题)‎ ‎(其中第1-40题为单选题,第41-50题为双选题。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大洋洲某岛屿附近漂浮着一座来自南极冰架的巨大冰山,为了航行安全,需对此冰山进行动态监测,可采用的最佳手段是 A. 3S(RS、GIS、GPS的统称)技术 B. 大比例尺地形图量测 C. 实时录像监控 D. 实地调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卫星监测和获取地表影像资料,属于遥感的主要功能。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3S”技术的各自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属于常规考点,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2. 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A. 跟踪航母行踪 B. 监测森林病虫害状态 C. 预报台风路径变化 D. 模拟城市道路交通量 ‎【答案】A ‎【解析】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定位、导航功能,可以跟踪航母行踪,A对。监测森林病虫害状态是遥感的主要功能,B错。预报台风路径变化、模拟城市道路交通量是GIS的主要功能,C、D错。‎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景观所示的地区可能是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4. 下列条件与形成这一居住景观最相关的是 A. 降水丰富 B. 地表平坦 C. 土质特性 D. 水系发达 ‎5. 该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洪涝灾害 C. 地层下陷 D. 土壤盐渍化 ‎6. 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A. 水稻 B. 小麦 C. 青稞 D. 甘蔗 ‎【答案】3. B 4. C 5. A 6. B ‎【解析】‎ ‎3. 图中景观是窑洞,所示的地区可能是黄土高原,B对。内蒙古高原住的是蒙古包,A错。云贵高原位于多雨地区,房屋是尖顶,C错。青藏高原是独特高寒气候区,住的是牦牛毛纺织的黑色毡房,D错。‎ ‎4. 与形成这一居住景观最相关的条件是黄土土质有直立性,C对。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A错。因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B错。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流水系不发达,D错。‎ ‎5.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A 对。高原地区,地势高,洪涝灾害、土壤盐渍化问题少,B、D错。地层下陷主要是平原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C错。‎ ‎6. 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谷子,B对。该地区是半湿润区,水资源不足,不适宜种植水稻,A错。青稞是青藏高原区作物,C错。甘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作物,D错。‎ 点睛:黄土高原区民居特征是窑洞,主要是黄土土质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等耐旱作物。‎ ‎7.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这些不同农业生产地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形条件差异 B. 政策导向影响 C. 水热条件差异 D. 饮食习惯影响 ‎【答案】C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降水总量较少,适宜种植旱作物,因此形成小麦生产基地;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8.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光照充足 B. 热量丰富 C. 降水丰沛 D. 土壤肥沃 ‎【答案】A ‎9. 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加剧,可能导致 A. 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 B.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 C. 华北地区沙尘暴增加 D. 珠江流域出现水体污染 ‎【答案】C ‎【解析】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加剧,沙尘暴的沙源充足,可能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增加,C对。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珠江流域出现水体污染与内蒙古的荒漠化加剧无关,A、B、D错。‎ ‎10. 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土壤沙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 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水体在盐分残留,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退化形成荒漠。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荒漠化 ‎【知识拓展】土壤的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1. 下列环境问题在柴达木盆地发生概率最大的是 A. 酸雨 B. 赤潮 C. 水土流失 D. 土地荒漠化 ‎【答案】D ‎【解析】酸雨一般在重工业发达地区,赤潮在海边,水土流失在水多植被少的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少雨地区,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故选D。‎ ‎12. 下列解决青藏高原牧区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 A. 樵采天然植被 B. 开发利用太阳能 C. 大力发展薪炭林 D. 加大煤炭的开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故开发利用太阳能,且清洁无污染。而樵采植被、开挖煤炭会导致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而当地气候寒冷,不利于薪炭林的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能源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青藏高原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判断不同的能源开发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优势显而易见。‎ ‎13.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A.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 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 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洪涝灾害频发 D. 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B ‎【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B对。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是雨林面积减少的直接影响,A错。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不是雨林减少的直接影响,C、D错。‎ ‎14. “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泊广布。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 A. 红树林 B. 大熊猫 C. 湿地 D. 古村落 ‎【答案】C ‎【解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泊广布。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的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源头地区的河流、湖泊,是湿地,C对。青藏高原上没有红树林、大熊猫、古村落,村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A、B、D错。‎ ‎15. 建设长江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繁衍物种、维护生态多样性 C.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A ‎【解析】上游位于山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建设长江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对。繁衍物种、维护生态多样性不是主要目的,B错。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是北方干旱区防风林的主要功能,C错。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是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D错。‎ 点睛:森林有许多功能,在不同区域的森林主要功能不同。河流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北方地区防风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海防林主要功能是减少海浪侵蚀海岸。‎ 下图为某河流中游一断面不同年份枯水期与洪水期水位线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断面水位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A. 1970 年 B. 1980 年 C. 1990 年 D. 2000 年 ‎17. 2000 年较1990 年水位年变幅减小,其原因可能是1990~2000 年间流域内 A. 上游围湖造田 B. 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大 C. 下游用水增加 D. 下游水土流失减轻 ‎【答案】16. C 17. B ‎【解析】‎ ‎16. 根据图示河流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的差异,该断面水位变化最大的年份是1990 年,C对。其它年份差异较小,A、B、D错。‎ ‎17. 2000 年较1990 年水位年变幅减小,其原因可能是1990~2000 年间流域内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大,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B对。上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位差异增大,A错。下游用水增加、下游水土流失减轻不影响中游地区水位变化,C、D错。‎ 山西省煤炭储量丰富,煤炭的开发利用对该省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 原料工业 B. 纺织工业 C. 加工工业 D. 采掘工业 ‎19.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 采掘工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主体地位 C. 原料工业呈持续上升趋势 D. 采掘工业的比重逐年降低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根据图例,1985年,山西省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最大,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采掘工业,即煤炭开采,D对。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小,A、C错。纺织工业不是该地主要工业部门,B错。‎ ‎19. 读图,根据图例,该地加工工业先呈下降趋势,后有所上升,A错。原料工业逐渐取代采掘工业占到主体地位,B错。原料工业呈持续上升趋势,C对。采掘工业的比重先增加,后降低,D错。‎ ‎20. 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输电就是在煤炭产地建设发电站,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这种做法不会影响当地的 A. 气候类型 B. 产业结构 C. 就业机会 D. 空气质量 ‎【答案】A ‎【解析】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输电就是在煤炭产地建设发电站,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这种做法不会影响当地的气候类型,A对。会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B错。就业机会增加,空气质量变差,C、D错。‎ 点睛:改输煤为输电,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为东部发达区提供清洁能源,减轻东部地区大气污染。对当地经济有促进作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加重了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 ‎21. 山西省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资源丰富 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 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炼铝工业是一种高能耗的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山西有丰富的铝土矿和煤炭资源,煤炭价格便宜,可以提供充足的动力。‎ 石油素有“经济血液”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预计2010年将达到14500万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2. 从上表可以反映出的问题是 A. 美国、日本的能耗量并不高 B. 加大我国石油的开采量,更深入的做好石油勘探工作是保证能源安全的唯一途径 C. 我国工业的生产工艺还有待提高 D. 我国人均石油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低,但我国石油总量排在世界前列 ‎23. 根据上表反映的情况,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压缩生产规模 B. 倡导循环经济 C. 减少资源开发 D. 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 表中可以反映出的问题是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量大,工业的生产工艺还有待提高,C对。美国、日本的单位产值能耗量并不高,总能耗量大,A错。我国石油的开采量有限,保证能源安全的途径是拓宽石油进口渠道,B错。表中数值能反映我国人均石油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低,不能体现我国石油总量排在世界前列,D错。‎ ‎23. 根据上表反映的情况,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人均能源比重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倡导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B对。压缩生产规模、减少资源开发,不利于经济发展,A、C错。控制人口数量不能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量,D错。‎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城市中,有可能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 湖北武汉 B. 吉林长春 C. 黑龙江大庆 D. 广东东莞 ‎2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 依托原有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 B.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 C. 停止开发矿产资源,全面进行矿区复垦 D. 争取更多资金扶持,加大矿区开发力度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 有可能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在资源开采基础上兴起的资源型城市,黑龙江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兴起的,C对。湖北武汉、吉林长春、 广东东莞不是资源型城市,A、B、D错。‎ ‎2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推动经济转型,B对。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依托原有资源的加工型产业,最终面临资源枯竭问题,A错。停止开发矿产资源,和资源枯竭的结果一样,阻碍经济发展,C错。加大矿区开发力度,只能加快资源枯竭,D错。‎ ‎26.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潮汐的形成 B. 树木的生长 C. 信风的移动 D. 石油的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潮汐是由于天体引力形成的,不是太阳辐射;树木的生长,依靠太阳辐射才能生长;信风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造成冷热分布不均而形成;石油是古代动物埋藏在地下经地质变化形成的,而动物生存离不开太阳辐射。选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太阳辐射影响。‎ ‎27. 下列能源中,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是 A. 风能 B. 潮汐能 C. 核能 D. 地热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风能从根本来源上分析,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潮汐能属于天体引潮力形成的能源,核能和地热能均来自于地球内部。‎ 考点: 能源的种类 点评: 难度较小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能源基地”是我国能源建设的重要措施,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水能区域性基地是 A. A B. B C. C D. D ‎29. 核能开发、应用基地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28. A 29. C ‎【解析】‎ ‎28. 水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的区域。图中A位于横断山区,是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位于湿润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图中水能区域性基地是A,A对。图中B区域位于高原内部,落差小,B错。图中C区域位于第三阶梯内部,落差小,C错。图中D位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小,D错。‎ ‎29. 核能是新能源,属于高技术产业,开发、应用基地应是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在图中是C地区,C对。A区域常规能源充足,B区域经济水平较低,能源需求量小,不是核能基地,A、B错。D区域常规能源较充足,高耗能工业较少,核能基地少,D错。‎ 点睛:水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的区域。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阶梯内部一般落差较小。核能是新能源,属于高技术产业,开发、应用基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 ‎30. 广东省实施下列措施中,对减轻酸雨强度没有影响的是 A. 西气东输 B. 兴建小水电 C. 建设核电站 D. 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煤炭燃烧产生的SO₂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成分,西气运输、兴建小水电、建设核电站都会减少煤炭的使用;改良酸性土壤与煤炭使用无关。故D正确。‎ ‎31.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长江的水源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长江流域多位于季风气候区,所以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 考点: 河流水文特征 点评: 难度较小。‎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如图),回答下面小题。‎ ‎32.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 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 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33. 甲地区防洪水库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A. 1~2月 B. 4~5月 C. 9~10月 D. 11~12月 ‎34. 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 ‎④可从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32. D 33. C 34. A ‎【解析】‎ ‎32. 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是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D对。位于美国的东部地区,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A错。上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B错。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C错。‎ ‎33. 根据图中降水量分布分析,甲地区从11月到次年7月份,各月份降水量大,雨季时间长,防洪水库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应在雨季到来之前,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C对。其它选项时间已经进入雨季,时间较晚,A、B、D错。‎ ‎34. 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①对。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②对。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③对。梯级开发不能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④错。A对,B、C、D错。‎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5. 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 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 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 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 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36. 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廉价水电 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⑤廉价水运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37. 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A. 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 B.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 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 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答案】35. C 36. A 37. D ‎【解析】‎ ‎35. 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河流为珠江流域,以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较大,雨季时间长,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A、B、D说法正确;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C说法错误,选C。‎ ‎36. 看图可知,河流流域中上游有色金属原料丰富,有水电站、有河运,但经济和科技并不发达,所以选B。‎ ‎37.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少,故选C。‎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8. 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 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 ‎ ‎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 ④南水北调,引长江入黄河,补充黄河水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9. 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①中游种草植树,控制水土流失 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 ‎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 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38. C 39. D ‎【解析】试题分析:‎ ‎38. 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原因是流域内水资源利用未能够协调好,上游地区用水量大,下游水资源减少。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再加上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缺水补给,所以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补充黄河水量。而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是不正确的。‎ ‎39. 黄河中游地段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多,而上游地段自然条件好,植被覆盖好,河流泥沙含量较少。‎ 考点:流域的综合开发 ‎40. 我国的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下列有关地名均按此规律命名,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沈阳在沈水之南 B. 衡阳在衡山之南 C. 江阴在长江之北 D. 华阴在华山之南 ‎【答案】B ‎【解析】我国的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地名均按此规律命名,由此推断正确的是衡阳在衡山之南,B对。水之北为阳,沈阳在沈水之北,A错。水之南为阴,江阴在长江之南,C错。山之北为阴,华阴在华山之北,D错。‎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 ‎41. 与火电相比,水电的优点是 A. 可再生 B. 投资少 C. 清洁 D. 受气候影响小 ‎【答案】AC ‎【解析】火电主要是燃烧煤、石油等发电,发电过程中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与火电相比,水电是利用水流的落差,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水电的优点是可再生、清洁,A、C对。水电投资较多,受气候影响较大,B、D错。‎ 点睛:火电主要是燃烧煤、石油等发电,发电过程中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水电是利用水流的落差,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水电可再生、清洁。但是受气候影响大,投资较多。‎ ‎4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利于 A. 航运、发电和灌溉 B. 防治水污染,净化水源 C. 鱼类洄游产卵,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D. 调节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抵御洪水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对防治水污染,净化水源,没有作用;不利于鱼类洄游产卵;利于调节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抵御洪水。‎ 考点:本题考查水利枢纽的作用。‎ 点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主要是防洪、航运、发电。‎ ‎43. 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是 A. 源头——规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 上游——开发坡耕地,发展水稻种植 C. 中游——依托天然航道,发展内河航运 D. 河口——利用巨大流量,开发水能 ‎【答案】AC ‎【解析】长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建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下游地区水量大,流速平缓,航运条件好,因此依托天然航道,发展内河航运。故A、C 正确。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应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河口处水流缓慢,水能不丰富。故B、D错误。‎ ‎44.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其所在流域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 增加下游洪峰流量 B. 调节库区周边地区气温 C. 阻塞鱼类洄游通道 D. 增加下游河川径流总量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大型水库的建设会减少下游洪峰流量,故A项错误;会增加库区的蒸发量从而降水量增加,起到调节库区周边地区气候的作用,故B项正确;水库的建设可能会阻塞鱼类洄游通道,故C项正确;河流的总径流量与降水有关,与水库修建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45.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A. 地形复杂崎岖不平 B. 土壤肥沃土质疏松 C. 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D. 河湖淤塞排水不畅 ‎【答案】CD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同样的水位线,1954年容积为314亿立方米,1998年容积为170亿立方米。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46. 洞庭湖对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A. 减少长江中游枯水期径流量 B. 削减长江下游汛期洪峰流量 C. 增大长江上游洪水期径流量 D. 调节湖区周围局地小气候 ‎47. 引起洞庭湖蓄水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入湖泥沙增多 B. 引水灌溉 C. 上游修建水库 D. 围湖造田 ‎【答案】46. BD 47. AD ‎【解析】‎ ‎46. 洞庭湖对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增加长江中游枯水期径流量,A错。削减长江下游汛期洪峰流量,B对。不影响长江上游洪水期径流量,C错。调节湖区周围局地小气候,D对。‎ ‎47.‎ ‎ 根据材料,洞庭湖容积缩小,引起洞庭湖蓄水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入湖泥沙增多,导致容积缩小,A对。引水灌溉、上游修建水库与湖泊容积缩小无关,B、C错。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容积缩小,D对。‎ ‎48. 某大城市推广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因为 A. 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B. 可缓解能源需求压力 C. 太阳能清洁、无污染 D. 太阳能昼夜发电稳定 ‎【答案】BC ‎【解析】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可缓解能源需求压力。故B、C正确。太阳能发电与城市交通拥堵无关,太阳能发电受昼夜更替和天气影响,电量不稳定。故A、D错误。‎ ‎49. 为了有效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合理的做法是 A. 限制国民日常消费品的生产与供应 B. 加快新型能源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节能产业 D. 严格闲置石油消费和燃煤发电 ‎【答案】BC ‎【解析】为了有效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合理的做法是加快新型能源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对。限制国民日常消费品的生产与供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A错。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节能产业,C对。限制石油消费和燃煤发电,影响经济发展,D错。‎ 点睛:减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降低生活质量标准,阻碍经济发展。合理措施是加快新型能源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科技,发展低碳节能产业。‎ ‎50. 能源流动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横向流动是指能源在不同区域间流动,纵向流动是指能源的转化利用过程。下列关于能源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横向流动主要是从能源富裕地区流向能源紧缺地区 B. 横向流动不会导致单位能源成本上升 C. 纵向流动要求区域间交通便捷 D. 纵向流动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 ‎【答案】AD ‎【解析】能源流动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横向流动是指能源在不同区域间流动,纵向流动是指能源的转化利用过程。能源流动横向流动主要是从能源富裕地区流向能源紧缺地区,A正确。横向流动距离,影响单位能源成本,距离远,成本上升多,B错误。纵向流动是指能源转化利用,是在当地延长产业链,与区域间交通便捷无关,C错误。纵向流动可能加重当地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环境污染治理,D正确。‎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