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天津市部分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分析题)两部分。第Ⅰ卷1—5页,第Ⅱ卷6—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考察最新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 A. 黄河干流流量减少 B. 黄土高原植被增加 C. 华北平原退耕还林 D. 下游灌溉用水增加 ‎2. 到本世纪初,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有利于 A. 减缓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沉积量 B.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 C. 加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 黄河入海口附近三角洲的发展 ‎【答案】1. B 2.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影响。第(1)小题,重点在于分析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本身,其输沙量减少,意味着黄土高原表土植被的增加和其他护坡工程的实效。第(2)小题,输沙量的变小对于下游地区意义深远, A是原因,沙源减少,悬河变弱,下游洪涝减轻,三角洲会缩小,据此解答即可。‎ ‎【1题详解】‎ 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黄河中游,即黄土高原,其输沙量减少,意味着黄土高原表土植被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卓有实效,选B。‎ ‎【2题详解】‎ 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指黄河输沙量减少,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好转的结果,该变化不利于靠泥沙淤积形成的地理事物,如悬河、河口三角洲等,但对于河道而言,拓展泄洪能力,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选A。‎ ‎【点睛】解答中要注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选项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关键要注意黄土高原植被的增加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减轻,进而输沙量减少,并非是输沙量减少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不能本末倒置。‎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以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叠层石和古生物化石丰富为特点。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变质作用 B. ②——重熔再生 C. ③——冷却凝固 D. ④——沉积作用 ‎4. 在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分布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应为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甲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沉积岩可以形成变质岩,故丁为变质岩。岩浆岩可以形成沉积岩或变质岩,故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岩浆。据此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融再生作用,据此分析选C。‎ ‎【4题详解】‎ 据材料,在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分布区内的岩石具有地层全、含古生物化石等特点,因此属于沉积岩,结合上题,沉积岩对应甲,选A。‎ ‎【点睛】三大类岩石的转化与地质循环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 上面四幅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形成④图所示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 外力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地壳运动 D. 岩浆活动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 根据图示信息,上面四幅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依次为褶皱、断层、河口三角洲、火山喷发,褶皱、断层、火山喷发均为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外力作用地貌,选C。‎ ‎【6题详解】‎ ‎④图所示地貌景观为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形式,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地貌,选D。‎ ‎【点睛】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B. ‎ C. D. ‎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地冲刷重。弯曲的河道适用于凹凸岸理论。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强,凸岸侵蚀较弱,图中①地是凸岸,侵蚀弱;②为凹岸,侵蚀重。②、④地相比,弯曲度大的地方冲刷力强,则②的冲刷最严重,选B。‎ ‎【8题详解】‎ 读图,①②连线处,①是凸岸,河流的沉积岸,坡度较缓。②是凹岸,河流的侵蚀岸,坡度较陡。与选项中的C对应,A对。B、C、D错。‎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9.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其中位于北半球,且多带来阴雨的天气系统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气旋气流指向中心,反气旋气流向外旋转,气旋带来阴雨,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旋北逆南顺,反气旋北顺南逆。根据图示的天气系统方向可知,A为南半球的反气旋,B为北半球的反气旋,C为北半球的气旋,D为南半球的气旋,据此选C。‎ ‎【点睛】气旋气流指向中心,反气旋气流向外旋转。‎ 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旋过境前,气压高;过境时,气压降低,气流上升带来阴雨天气;过境后,气压又升高。‎ 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反气旋过境前,气压低;过境时,气压升高,气流下沉形成晴朗的天气;过境后,气压又降低。‎ ‎10.下列四幅降水图中,一般可造成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天气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D分别对应对流雨、暖锋、地形雨、冷锋。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天气一般是快行冷锋天气,对应图中的D,选D。‎ ‎【点睛】根据上升气流原因可将降水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等类型,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天气一般是快行冷锋天气。‎ 读“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上面右图中,常年受中纬西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④ B. ⑤ C. ⑥ D. ⑦‎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常年受中纬西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对应右图的④,选D。‎ ‎【12题详解】‎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对应右图中的⑤,选B。‎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在西风的控制下,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下图为“某大洋局部海域洋流模式图”,a、b箭头表示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如果该海域属于太平洋,则 A. 位于南半球,①使沿岸增温增湿 B. 位于南半球,②附近形成著名渔场 C. 位于北半球,③使沿岸降温减湿 D. 位于北半球,④附近形成著名渔场 ‎14. 图中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正确的是 A. a控制下,温和少雨 B. a控制下,高温多雨 C. b控制下,温和多雨 D. b控制下,高温少雨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据图示风向信息可知,a、b分别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风带,结合洋流系统的逆时针方向可知,该洋流系统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①为西风漂流,使沿岸降温减湿,②为寒流,附近形成著名渔场,③为南赤道暖流,④为暖流,均对沿岸增温增湿,据此分析选B。‎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a、b分别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风带,a纬度低,a控制下,炎热少雨;b位于温带,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b控制下,温和多雨,选C。‎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下图中,右图为左图中某河流水文站2014年3月测得的连续两日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导致两日流量日较差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这两日该支流流域 A. 连绵阴雨 B. 气温升高 C. 大风降温 D. 气温降低 ‎16. 此时段该河流的补给方式主要是 A. 融水补给 B. 地下水补给 C. 雨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甲,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图乙中河流水位日变化表明,水量受气温的影响大,午后气温最高时流量最大 。3月份随着气温回升,冬季的积雪开始融化,第一日流量较小,天气第二日流量较大,可能是阴天转晴,气温升高。3月份雨季未到,不会有连阴雨天气,A错。大风降温,气温降低,积雪融化少,水量更小。据此分析选B。‎ ‎【16题详解】‎ 此时段为3月份,雨季未到,该河流的补给量主要是和气温有关,因此应该主要是融水补给,选A。‎ ‎【点睛】河流的补给 ‎1、 雨水补给。最为普遍,河流水量随降水量而变。‎ ‎2、 季节性融水补给。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有春汛现象。‎ ‎3、 永久性积雪融水或冰川融水补给。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需要较高的气温,汛期在夏季。‎ ‎4、 湖泊水补给,河流与干流有互补关系。‎ ‎5、 地下水补给。这是河流可靠而稳定的补给水源。‎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特性或规律是 A.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8. 海河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该图反映了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D。‎ ‎【18题详解】‎ 海河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水量和结冰期方面。水量是由该地的降水量决定的,结冰期是由该地的气温决定的。气温、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是①箭头起作用,A对。②、③、④的影响与水文特征形成没有直接关系,B、C、D错。据此分析选A。‎ ‎【点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环境的整体特征保持一致性;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个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周边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 读地球仪经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关于B、C两点经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点是30°;C点是150°‎ B. B点是30°W;C点是150° E C. B点是30°E;C点是150° E D. B点是30°E;C点是150°W ‎20. 当A点为‎2019年1月1日0点时,则C点的时间为 A. ‎2018年12月30日6时 B. ‎2019年1月1日18时 C. ‎2018年12月31日6时 D. ‎2019年1月2日18时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图示相邻经线的间隔是30°,增大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的是东经度,BC相差180°,据此B点是30°E,C点是150°W,选D。‎ ‎【20题详解】‎ A点120°E,C点150°W,C点比B点晚18小时,故当A点为‎2019年1月1日0点时,则C点的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6时,选C。‎ ‎【点睛】计算时差:根据二者的经度差求取时区差,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1小时,每间隔1个时区,相差1小时,再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即可。‎ 第Ⅱ卷(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读“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图中合理位置,正确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______。‎ ‎(2)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__;地球在B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___;地球在C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___。‎ ‎(3)地球在C位置时,天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_________;所处的季节是_______季。‎ ‎(4)地球从C位置公转到A位置过程中,天津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______;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天津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天津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其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逆时针;逆时针 (2). 北回归线(23°26'N) (3). 赤道(0°) (4). 南回归线(23°26'S) (5). 最低值 (6). 冬 (7). 昼渐长、夜渐短 (8). 昼夜等长 (9). 昼最长、夜最短 (10). 太阳直射点的向北移动(或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解析】‎ ‎【详解】(1)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一致,均为自西向东。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标注位置不同,方法不同。‎ ‎(2)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上,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在B位置时是秋分,太阳直射赤道(0°);地球在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 ‎(3)地球在C位置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天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低值,正值当地的冬季。‎ ‎(4)地球从C位置公转到A 位置过程中,也就是从冬至日至来年的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北移到赤道再到北回归线,直射点距离天津越来越近,天津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渐长、夜渐短;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为春分,天津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等长。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天津昼最长、夜最短:据此分析可知,天津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向北移动。‎ ‎【点睛】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22.分析下面“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A、D两处比较,______处纬度较低,______处纬度较高。引起这个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假如该图为大气三圈环流侧视示意图,据此回答:①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低纬环流,那么,图中A处为_____气压带,D处为_____气压带,丁表示_______风带。②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中纬环流,A、D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不同的气压带,那么图中A处为_____‎ 气压带,D处为_____气压带,丁表示________风带。‎ ‎(3)假如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按照水温,甲洋流属于______(暖流或寒流),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______作用;丙洋流属于_____(暖流或寒流),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_____作用。‎ ‎(4)假如该图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布示意图,那么,此时北半球为______(冬或夏)季,南亚地区盛行________风。该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D (3). 近地面冷热不均 (4). ①:A赤道低 (5). D副热带高 (6). 信 (7). ②:A副极地低 (8). D副热带高 (9). 西 (10). 甲洋流:暖流 (11). 增温加湿 (12). 丙洋流:寒流 (13). 降温减湿 (14). 夏 (15). 西南季 (16).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7).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详解】(1)假如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A、D两处比较,A处气流上升,说明A处温度较高,则A处纬度较低,B处纬度较高。引起这个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加热的不均匀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 ‎(2)①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低纬环流,那么,图中A处为赤道低气压带,D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丁表示低纬信风带。②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中纬环流,A、D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不同的气压带,A处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丁表示西风带。‎ ‎(3)假如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按照水温,甲洋流位于大洋西岸,属于暖流,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丙洋流位于大洋东岸,属于寒流,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4)假如该图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布示意图,由于大洋环流呈现顺时针,故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该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点睛】三圈环流示意图:‎ ‎23.读下面“亚欧大陆部分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从A地到B地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变化为基础的。‎ ‎(2)图中C地到D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它主要是由于________条件差异形成的。造成这种条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3)若在低纬地区有一座高山,该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与图中箭头所示的哪种变化相似?_________。这种相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4)认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 _____。‎ ‎【答案】 (1). 纬度(或从赤道向两极) (2). 热量 (3). 经度(或从沿海到内陆) (4). 水分 (5). 距海洋远近的不同 (6). 与从A到B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 (7). ‎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类似于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一样。 (8). 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合理种植农作物 (9).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等等。‎ ‎【解析】‎ ‎【详解】(1)图中自然带从A地到B地的更替,是由热带到寒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 ‎(2)图中C地到D地自然带的变化,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它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差异形成的。造成这种条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距海洋远近的不同、水分条件差异大。‎ ‎(3)低纬地区山地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图中与从A到B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这是因为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类似于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一样。‎ ‎(4)认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等等。‎ ‎【点睛】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中,地带性规律表现为:(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替;(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环境随着高度发生变化,其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只不过是将这个表现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因地形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