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覃塘高中2019年春季期3月月考试题 高二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3及选修3、选修6。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 ,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纸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 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 ,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 ,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 ,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下图为灯笼家庭制作图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气候温暖湿润 B. 水陆交通便利 C. 竹林资源丰富 D. 消费市场广阔 2. 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透光性 B. 防风防雨 C. 防止烫伤手 D. 增加美观度 3. 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 ,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 材料成本较低 B. 剪断裁弯容易 C. 不可回收再利用 D. 使用寿命较长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题目要求选取的是自然条件,交通和市场均属于社会经济条件,排除BD。根据材料得知,福建莆田的古代灯笼主要采用竹子手工编织。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古代天然竹林茂盛,竹编灯笼原料充足,C正确。竹编灯笼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A不符。故选C。 【2题详解】 灯笼四周用油纸糊裱会减少透光性,故A错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区,降水丰富,风力大,油纸本身防水,灯笼用油纸糊裱后还能防风,故B正确。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烫手或增加美感,CD不选。故选B。 【3题详解】 相比传统竹编灯笼,铁丝灯笼制作的原料需要更高的成本,A错误。另外,竹子剪断裁弯等比铁丝容易,所以铁丝灯笼不具备这优势,B错误。铁丝灯笼使用后铁丝等可回收利用,但竹编灯笼材料易老化无法回收,C错误。相比竹编灯笼的易变形易老化,铁丝灯笼的更方便存放和使用,所以使用寿命更长,D正确。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等高距均为2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图示河流岸边A处的居民观察日出最佳的时间(地方时)可能为( ) A. 3月21日6时左右 B. 6月22日5时左右 C. 9月23日5时左右 D. 12月22日6时左右 5. 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 东北流向西南 B. 西北流向东南 C. 西南流向东北 D. 东南流向西北 【答案】4. B 5. A 【解析】 【分析】 读图可知A点的东北方向为水域,对日出没有明显阻挡,观察日出效果最好。根据所学知识3月21日和9月23日分别为春分日前后、秋分日前后,日出方向为正东,图示A地正东地势较高,观察日出效果不好,故AC错误;12月22日为冬至日前后,该地日出在东南,东南地势较高,观察日出效果不好,故D错误;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前后,日出在东北方向,观察日出效果最好,故该题选B;根据所学知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河流向时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去判定,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定河流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故该题选A。 【4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A地的东北方向为辽阔的水域,对日出没有明显阻挡,观察日出效果最好,可知日出东北方向时是最佳的观察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该季节我国南方日出东北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日,该日日出正东方向,由图可知A点东方海拔较高,对视线可能会有阻挡,因此A项错误;9月23日前后是秋分日,该日日出正东方向,由图可知A点东方海拔较高,对视线可能会有阻挡,因此C项错误;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日,该日我国日出东南方向,由图中信息可知A点东南方向的地势比较高,对观察日出也会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D项错误。 【5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A点附近的等高线向东北方向弯曲,根据等高线地形图里的“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的相关知识可知图中河流流向只能为为东北西南流向,所以B、C、D三个选项不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点睛】第(1)题的解题关键是注意图中东北方向是一片辽阔的水域,对视线无阻挡作用,可初步锁定当日出东北时是最佳的观察时间;第(2)的解题关键是对等高线地形图里“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的知识有所了解。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下列关于甲处地形及影响其7月等温线分布因素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柴达木盆地,太阳辐射 B. 黄河谷地,地形 C. 秦岭山地,大气环流 D. 祁连山地,地形 7. 有关乙地成为我国夏季高温中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 B.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受到的削弱作用小 C.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D. 地表缺植被保护,比热容小,升温快 【答案】6. D 7. B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气温低于四周地区,应当为山地地形,结合其位置,判断为祁连山,影响其气温低的原因为地形。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为吐鲁番盆地,该地夏季气温高,主要是由于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A对。该地纬度高,按照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应当比周围地区低,B错。吐鲁番盆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C对。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升温速度快,D对。故选B。 考点:等温线的判读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018年春,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在一片铺着方形地砖且空着的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下图),且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关于此次北京普降罕见大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强对流天气 B. 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 C. 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 D. 冷气团湿度增大而产生的明显降水 9. 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 ) ①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②地砖中心空洞积雪厚 ③土温比气温低,积雪融化慢④砖面比泥土升温快,温度高,其上积雪融化较快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0. 与水泥地面比,这种方砖铺设的地面使( ) A. 热岛效应更强 B. 地下径流更少 C. 城市内涝减轻 D. 蒸发量比较小 【答案】8. B 9. D 10. C 【解析】 【分析】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8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北京普降大雪的时间在四月清明前后,此时北京虽然气温会出现回升现象,但几乎不会有强对流天气,况且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为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经常出现如冰雹、雷暴、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现象,而本次是降雪且为普降,所以A不正确;春季北方部分地区仍有冷空气活动,受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形成冷锋天气,如果当地水汽充足的话,能带来大范围降雪,因此B项正确;暖湿气流北上的暖锋天气形成的应该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而不是降雪,因此C项不正确;冷气团湿度增大,在没有遇到暖气团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降水,因此D不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从图上可以看出雪馒头是在空心砖的中央空洞部分存在的,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土壤部分和地砖部分的温度不同导致的,地砖上的雪化地快,代表地砖由于升温等原因导致其温度较高一些。地砖中心虽然有空洞,但与地砖相比高度应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且没化的雪向上突起,微弱的差距影响不大,因此②不正确;降雪前土温比气温要高,因为大气的温度来自于地面辐射,故降雪时其表面温度应略高于气温,③不正确;由于土壤的比热容较大,雪后升温速度较慢,砖面升温较快,这样导致砖的温度升温快,再加上由于土壤的含水量高渗水率低,砖渗水率高一些,因此地落在中间土地上的雪会化得慢,①④符合,A、C、B都不正确,所以本题选D。 【10题详解】 水泥路面是直接将路面硬化,而这种方砖可以将路面一部分土层外露。水泥路面与土壤相比,水泥升温快,因此其热岛效应明显,A不对;水泥路面不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因此这种方砖铺设路面的下渗量大,而在降水量一致的情况下,地下径流更大,故B不对;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方砖铺设的地面下渗量大,地表径流量相对减少,可使城市内涝减轻,因此C项正确;蒸发量受气温、风、与外界接触面积、湿度等相关因素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泥路面由于覆盖住土层,土层与外界接触面少,可阻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而方砖由于部分土层外露,其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D错,故本题正确选C。 【点睛】第(1)题D项的干扰性较强,容易误选为D项;第(2)题解题时需要对①②③④四个所给序列进行逐一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错误,①④正确,在做题时要注意不要把序号组合搞错了。 特色杂粮是贵州省的优势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作用,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贵州威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线,推进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小杂粮生产和加工,支持小杂粮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企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 近年来,影响威宁杂粮种植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和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企业”的因素有( ) A. 市场和交通 B. 科技和土壤 C. 市场和政策 D. 气候和土地 12. 威宁县城集聚了100多家杂粮加工企业,与乡村相比,县城杂粮产业集聚的最大优势条件是( ) A. 杂粮种类丰富、品质佳 B. 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C.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价廉 D. 人口稠密,接近消费市场 13. 威宁杂粮产业的发展对周边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是( ) A. 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增加其附加值 B.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 C. 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加快种植速度 D. 加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高科技含量 【答案】11. C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杂粮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量大;当地杂粮产业的形成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12题详解】 县城和乡村中的杂粮种类都丰富,品质都佳,排除A项;县城比乡村交通便利,便于货物集散,基础设施齐全,便于组织生产,这是企业在此集聚的最大优势,B项正确;县城劳动力不如乡村的价廉,C项错误;县城人口多,消费市场相对较大,但这不是企业集聚在此的优势条件,D项错误。 【13题详解】 威宁杂粮产业的发展对周边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二是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以及加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高科技含量等,属于为“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采取的措施;C项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属于此类措施,但加快种植速度的说法不妥当。 从1996年正式实施国际化行动以来,华为在海外的扩张之路艰难而成功。2018年10月18日,华为公布Mate 20 Pro支持40W的快速充电技术,充电速度更快,且实现无线反向快充,被称为“华为领先方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俄罗斯是华为国际化的第一站,从1997年起合资或收购了贝托康采恩等多家公司,最主要目的是为了 A.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B. 分散投资风险 C. 拓展更大市场 D. 利用廉价原料 15. 2015年起华为在印度筹建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及全球服务中心,地点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其选址主要考虑 ①协作条件好②市场广阔 ③中印地缘优势 ④技术人才优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6. “华为领先方案”推行产生的环境效益是 A. 增强市场竟争力 B.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 方便人们生活 D. 树立品牌意识 【答案】14. C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华为在俄罗斯合租收购多家公司,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而不是内部交易成本;华为公司不是原料指向型企业,海外投资依然有风险;最主要目的是开拓俄罗斯广阔的市场,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5题详解】 班加罗尔软件业世界领先,技术人才优势和良好的协作条件,并非主要因为中印为邻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全球服务中心,面向的是国际市场,D对。 【16题详解】 快速充电节约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此题干指向“环境效益”。B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 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 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 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18. 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降水 C. 热量 D. 水分 19. 图中人工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 ) A. 积雪融水 B. 山地降水 C. 冰川融水 D. 湖泊水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为针叶林;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分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混交林,故本题选C。 【18题详解】 早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胯少,土壤中可用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山脉东西两侧均有旱生灌丛分布,可知大气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本题选D。 【19题详解】 该地位于西北,冬季积雪量大,春季融水多。绿洲位于山脉西侧,降水稀少,湖泊少;该山无冰川分布,故本题选A。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赛米蒂国家公园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公园内峡谷、瀑布众多,花岗岩遍布,其中形成于船长峰(海拔约2000米)上的“火瀑布”极为壮观。“火瀑布”是借助夕阳制造的一种光学效应,呈金黄色,就像火焰一般。傍晚时在各种因素齐备时,夕阳的光线才有可能“点燃”这条瀑布,创造魔幻般的色彩。这样的奇观每年只有短短数天,通常发生在二月。到了夏季时节,瀑布就会干涸。下左图为火瀑布景观示意图,下右图为火瀑布地理位置示意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0. 据材料和图示推测,有关“火瀑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瀑布”在二月每天可见 B. 瀑布陡崖朝向西偏北 C. 瀑布的主要补给为积雪融水 D. 其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 21. 若要在日落前形成“火瀑布”,应同时具备的条件是 ①日落前,当地天气晴朗无云;②崖顶附近雨水多;③崖顶积雪多; ④当地气温较低,有锋面活动;⑤当地气温较高;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22. 每年夏季瀑布干涸,其主要成因是 A. 锋面雨带南移,雨季结束 B. 地处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C.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 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 【答案】20. C 21. D 22. C 【解析】 考查“火瀑布”的形成条件。 【2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火瀑布”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二月只有数天可能形成,是一种光学效应,因此不是二月每天可见,A错误;从“二月可能形成”可推知日落方位在西偏南,所以瀑布陡崖朝向应该是西偏南,B错误;因其位于海拔2000米 的高度山脉,因此主要补给为积雪融水,C正确;其形成与火山喷发无关,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火瀑布”是借助夕阳制造的一种光学效应,当夕阳西下时,在特定角度下,太阳光线在瀑布上所反射出来的亮光。形成火瀑布,需要足够的水,而瀑布的水来自山顶的积雪,且气温要高,二月份才会有充沛的水源,②错误③⑤正确;同时天气要好,否则阴天云挡住日落时的光线,不能照亮水流,就不会有火瀑布,①正确④错误。故选D。 3.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因此干涸。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23--2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5--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和丘吉尔河(下图)都是加拿大发源于西部落基山脉、注入哈得孙湾的河流,在河口地区聚集了丰富的鱼类及海豹、北极熊、白鲸等哺乳动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尼托巴水利公司兴建了丘吉尔河引水工程,把约80%的丘吉尔河的流量引入纳尔逊河,集中开发纳尔逊河下游的水能资源。 (1)分析哈得孙湾沿岸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说明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丘吉尔河的水文特征。 (3)分析丘吉尔河引水工程对丘吉尔流域及河口附近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有大面积湖泊作为补给水源,河流流量较丰富;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小;上游河段泥沙沉积,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小;位于温带地区,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有凌汛。 (3)降低了河流水位,削弱了该流域河流、湖泊做为本土野生动物柄息地的价值;导致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减产;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海岸侵蚀加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和丘吉尔河的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沼泽的成因、河流水文及其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第(1)题哈得孙湾沿岸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可从气温、冻土分布、地形、河流密度等方面去组织答案;第(2)题可从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流含沙量、冰期、凌汛等方面去组织答案;第(3)题可从对动物栖息地、当地渔业、海岸侵蚀等方面的影响去组织答案。 【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哈得孙湾沿岸平原处在北纬55度以地区,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哈得孙湾沿岸平原处在中高纬度,该区域冬季寒冷漫长,地下多冻土分布,地下多冻土的话,地表水是不易下渗的;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哈得孙湾沿岸是平原,平原地势地平,水流速度缓慢,排水不畅,地表容易积水形成沼泽。 (2)、由图可知南印第湖的面积较大储水量较大且是其以下河段的重要水源补给,可知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的河流径流量较大;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深受南印第安湖的调节作用,径流量较为平稳,可知其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大量泥沙在南印第安湖沉积且该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可知其河流的含沙量较小;该区域处在温带的中高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可知其河流有结冰期;该区域的河流有结冰期且南印第安湖以下的河段是自低纬流向高纬地区的,可知其河流有凌汛现象。 (3)、从丘吉尔河中往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中大量调水的话,必然会降低丘吉尔河的河流水位,导致其河流及湖泊湿地面积减少,从而破坏动物的栖息地;从丘吉尔河中往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中大量调水,会对当地的淡水养殖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可知会给当地的淡水养殖业造成冲击使其渔业产量降低;丘吉尔河的水大量调往其它流域,其河流入海口就失去了大量的泥沙来源,河口三角洲面积就会萎缩,河口附近的海岸便失去了保护屏障,那么海岸侵蚀就会加剧。 【点睛】第(2)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答题思路,然后再结合图文材料去组织答案,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可以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河流冰期、凌汛这几个方面去回答,另外还可以从河流的流速及其水能资源等方面去回答。第(3)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在回答人类活动尤其是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一般回答的都是负面影响。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娲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 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 (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 (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 (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 【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 (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 (4)建立 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境地,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 【解析】 【详解】(1)多特有物种主要是因为自然进化慢以及人类的影响弱。该岛与大陆分离时间长,物种演化空间独立;人类活动少,干扰小。 (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利于截留降水或大气中的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 (4)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境等方面分析。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在25、2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25.【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1日下午,一名女性驴友在攀爬箭扣野长城镇北楼时,不慎踩空摔下十余米山涧受伤。怀柔消防通过绳索、担架等器械,在悬崖上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营救。近五年来,先后有46名驴友穿“鳌太线”(“鳌太线”是一条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也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时失踪或死亡,2018年10月16日陕西眉县、太白县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相关活动。 (1)旅游资源开放前,旅游部门会选择具有资质的探险队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规划,相对于驴友,指出旅游资源探险队具有的优势。 (2)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从安全的角度说明应如何选择适宜的“旅游地”。 【答案】(1)优势:具备扎实的野外探险和生存的专业知识;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掌握了全面而系统的探险地的资料或信息。 (2)如何选择:到正规(或成熟)景区游玩,不要攀登、游玩未开发的景区;尽量避免选择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或自 然灾害频发的季节)前往旅游;根据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景点,做到量力而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准备、旅游安全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具体旅游问题的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详解】(1)材料信息反映了驴友出行事故多发,其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探险地的地形、地质、河流等状况,或是野外探险技能欠缺、缺少相关探险设备等,具有资质的探险队与驴友相比优势明显,探险队设备配置好,队员的野外生存技能强,可以通过旅游部门、地质部门获得旅游地的详细地理资料。 (2)应综合考虑旅游地的类型、出行时间和自身身体素质情况:不去探险未开发的景点,选择正规的、开发成熟的景点;了解景点信息,避开危险地段和危险季节,如山区洪涝、泥石流多发的景点应避免雨季前往;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景点,主动避开出行强度、难度过大的景点。 2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4月,为了保护云南洱海,洱海保护核心区内的餐饮客栈全部关停整顿,并开展了洱海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了截污治污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于2018 年国庆黄金周“开门迎客”。下图为2016年洱海水质月变化图(水质指数是衡量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水质越差)。海菜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沉水植物,可生长在4米的深水中,有一定的净水能力,喜温暖,要求水体干净。海菜花为中国特有品种,目前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成熟,现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区海拔2700米以下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有专家提出,在治理后的洱海中种植海菜花可实现多重效益。 (1)简析洱海2016年水质最差季节的形成原因。 (2)从水质保护的角度说明在洱海中种植海菜花的具体作用。 【答案】(1)原因:夏季(6-8 月)是农田施肥(和农药)的高峰期,导致由河流带入湖区的污染物增加;夏季(6-8 月)是洱海流域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地表径流量达到最大,将流域内的污染物冲入湖区;夏季(6-8 月)游客数量增加,旅游区生活污水增加。 (2)作用:海菜花的生长对水质要求高,对水质的变化有指示作用;海菜花对湖泊内的污染物有一定净化能力(或净化水质的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区生态保护,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判读地理图像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洱海水质指数8月份最高,水质指数越高水质越差,因此洱海水质最差的季节是夏季。水质差反映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结合材料关停“餐饮客栈”、“农业面源污染”的信息可得出夏季农业污水排放多、夏季游客多生活污水排放大的结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河流流量大,搬运污染物的能力强,入湖污水量大,也会加剧水质恶化。 (2)获取材料信息“有一定的净水能力,喜温暖,要求水体干净”,说明海菜花具有净化水质和指示水质的作用(水质太差则海菜花难以生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