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浙江新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
1.(2019·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下列关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下游的泥沙沉积增加 B.水库下游的水资源减少 C.库区变得温和湿润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C 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植树造林相关的是( ) A.水土流失加快 B.水资源减少 C.昼夜温差减小 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C (2019·温州八校联考)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3~4题。 3.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 ②地势起伏大 ③河流短、急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答案:3.C 4.C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2019·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7.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第6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D错。第7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答案:6.C 7.B 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 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 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 9.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A.土壤肥力提高 B.洪涝灾害加剧 C.三角洲面积减小 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 答案:8.B 9.C (2019·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图,读图回答第10题。 10.对于图中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B.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等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西北地区植被稀少,故水土流失严重,多流水侵蚀地貌 答案:B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1~12题。 1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碳循环,主要分布在大气圈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与人类无关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矿物燃料的燃烧增加,植被减少,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相关。碳循环分布在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各大圈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11.B 12.A (2019·嘉兴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4.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第1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14题,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3.B 14.B 15.(2019·绍兴适应性测试)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增加。 (2)森林被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侵蚀、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循环 更新 水分 (2)土壤 物种 (3)相互联系的整体 制约 (4)①D ②B ③C ④A 16.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渗。 (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并长期受到________(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1)和田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由于河流沿途蒸发、下渗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所以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2)和田河上游流经山区,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形成的籽玉被流水搬运到中游,由于地势落差减小,径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下降,籽玉在河流中游沉积。(3)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草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下游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1)冰雪融水 引水灌溉 蒸发 (2)流水侵蚀 中游 (3)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