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

雅安中学高二地理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是经纬网和中国著名山脉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 3° B. 5° C. 8° D. 10°‎ ‎2. 图中山脉()‎ A. ①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 ②是黄河的发源地 C. ③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 D. ④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3. 图中山脉③的东西两侧分别是()‎ A. 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B. 河北省、山西省 C. 落叶林带、草原带 D. 外流区、内流区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图示最南端与最北端间隔10格,故判断纬线的间隔约为5°,选B。‎ ‎【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①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A错;②是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和我国一二阶梯的界线,巴颜喀拉山是我国黄河的发源地,B错;③是太行山,是我国二、三级阶梯界线。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C错;④是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据此本题选D。‎ ‎【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图中山脉③为太行山,该山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北省、山西省;两侧均为落叶林带、外流区。据此分析选B。‎ ‎【点睛】1、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与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大约重合。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界线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4)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贫乏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2、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年日照百分率是指一地的一年内实照总时数与同时期可照总时数的百分比的累年平均值。下图为中国年日照百分率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年日照百分率 A.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B. 西藏西部地区在70%以上 C. 昆仑山山区小于秦岭山区 D. 太行山山区大于阴山山区 ‎5. 古人因我国某地日照时数少而有“□犬吠日”之说,“□”指 A. 蜀 B. 桂 C. 滇 D. 秦 ‎6. 影响台湾岛年日照百分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昼夜长短 B. 季节变化 C. 太阳高度 D. 地形 ‎【答案】4. B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中国年日照百分率图,再结合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可知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先递增,后来又递减,昆仑山区大于秦岭山区;西藏西部地区可达70%以上;太行山区小于阴山山区。故选B。‎ ‎【5题详解】‎ 蜀犬吠日,成语,出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蜀为四川省简称,吠意狗叫。蜀犬吠日本意是四川晴天的时候狗会对着太阳叫,现多用来比喻少见多怪。故选A。‎ ‎【6题详解】‎ 台湾岛年日照百分率是东部少,西部多,主要是受台湾山脉的影响,所以地形起伏是影响台湾岛年日照百分率分布的主要因素。故选D。‎ 读“部分温度带和四类干湿区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O区在我国没有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洋流 D. 大气环流 ‎8. 我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组合正确的是(  )‎ A. A—B—F—E B. P—J—F—D C. A—G—F—D D. D—E—L—M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我国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是季风影响,未形成亚热带干旱区,是大气环流因素;不是纬度、地形影响,与洋流无关。选D正确。‎ ‎【8题详解】‎ 我国东部由南向北依次为热带湿润区、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和中温带半湿润区,对应的是A—B—F—E。选A正确。‎ ‎【点睛】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是沙漠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的信风的影响;另外沿岸寒流也起到了降湿的作用。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多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多,不能形成沙漠气候。‎ 读我国某内陆河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9. 1956-1994年该河干流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 A. 持续变小 B. 先变大后变小 C. 持续变大 D. 总体趋势变小 ‎10. 影响该河干流流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降水量减少 B. 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C. 跨流域调水 D. 支流区灌溉用水增加 ‎11. 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游地区耗水量总体减少 B. 中游地区耗水量大幅增加 C. 下游地区沙漠化现象加剧 D. 流域内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答案】9. D 10. D 11. 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利用。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干流流量由56.2亿m3降为39.4亿m3,总体呈下降趋势。该河流为内陆河,由表格数据可知,该河流域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增加,而干流流量总体减少,降水量、气温影响不大;导致干流流量逐渐下降的可能是支流区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引河水灌溉用水量大增;没有材料显示该河有调水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地区耗水量总体变大;中游河段耗水量在1956-1994年变化不大;河流干流流量减少,直接导致下游河段水流量减少,加剧其沙漠化现象;干流流量减少,不能说明水资源合理利用。‎ ‎【9题详解】‎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干流流量由56.2亿m3降为39.4亿m3,总体呈下降趋势。选D正确。‎ ‎【10题详解】‎ 该河流为内陆河,由表格数据可知,该河流域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增加,而干流流量总体减少,降水量、气温影响不大;导致干流流量逐渐下降的可能是支流区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引河水灌溉用水量大增;没有材料显示该河有调水现象。选D正确。‎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地区耗水量总体变大;中游河段耗水量在1956-1994年变化不大;河流干流流量减少,直接导致下游河段水流量减少,加剧其沙漠化现象;干流流量减少,不能说明水资源合理利用。选C正确。‎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局部地区区域图 材料二 2011年12月17日黄河乌海河段堤防决口,造成当时的2个乡镇5个村900余户4 000多村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 材料三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大米是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已经由原来的150万亩压减到90万亩,不足灌溉面积的十分之一,大部分都种植在沿黄河两岸的堤防周边,成为宁夏沿黄河经济带的特色景观。‎ ‎(1)甲河属于 (内流或外流)河,该河流出源地后,径流量沿程逐渐 (增多、减少),形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因素除降水外还有 和 。‎ ‎(2)简要说明图中水电站兴建的有利自然条件。‎ ‎(3)根据材料二,此次黄河乌海河段的洪水灾害类型属于 ,并简述其成因。‎ ‎(4)有人认为宁夏平原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说明理由。‎ ‎【答案】(1)内流 减少 蒸发 下渗 ‎(2)①河流水量较大;②(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③水能集中,便于水电梯级开发;④多峡谷,利于筑坝。‎ ‎(3)冰凌洪水(或凌汛)‎ 成因:该河段12月份有结冰现象;该河段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或大致由南向北流);较高纬度河段封冻早,容易形成冰坝,阻塞较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 ‎(4)赞同:①夏季光热充足,日较差大,稻米质量好;②有充足的黄河水源,满足其灌溉条件。‎ 不赞同:①水稻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②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源于内陆并在内陆消失的是内流河,甲河没有流向大海属于内流河。该河流源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该河流域气候干旱,流出源地后,沿途蒸发、下渗量大,径流量沿程逐渐减少。水电站建设的自然条件要从河流流量大、落差大,及筑坝的工程条件和易于集水的地形条件说明。此次黄河乌海河段的洪水发生在12月,入冬季节,属于冰凌洪水灾害。灾害发生的原因从冰坝堵塞河道、排水不畅的角度分析。能否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说明理由,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只要理由充分。答赞同的理由要从当地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角度分析;答不赞同的理由要从当地限制农业条件分析。。‎ ‎【详解】(1)源于内陆并在内陆消失的是内流河,甲河没有流向大海属于内流河。该河流源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该河流域气候干旱,流出源地后,沿途蒸发、下渗量大,径流量沿程逐渐减少。‎ ‎(2)水电站建设自然条件要从河流流量大、落差大,及筑坝的工程条件和易于集水的地形条件说明;图示区域是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该河段流经区域高原、峡谷,落差大,水能集中,便于水电梯级开发;多峡谷,利于筑坝,工程建设量较小。‎ ‎(3)此次黄河乌海河段的洪水发生在12月,入冬季节,属于冰凌洪水灾害。灾害发生的原因从冰坝堵塞河道、排水不畅的角度分析;该河段12月份有结冰现象;该河段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或大致由南向北流);较高纬度河段封冻早,容易形成冰坝;低纬度的河段无结冰,低纬流向高纬时,冰坝阻塞较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水位升高漫溢泛滥,河堤决口,形成洪灾。‎ ‎(4)能否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说明理由,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只要理由充分。‎ 答赞同的理由要从当地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角度分析:①该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日较差大,稻米质量好;②邻近黄河,有充足的黄河水源,满足其灌溉条件。‎ 答不赞同的理由要从当地限制农业条件分析:①该地本身气候干旱,水稻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②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③过度引水灌溉,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13.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西北—东南 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2)湖泊 台田鱼塘 ‎(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设用地占用沼泽。‎ ‎【解析】‎ ‎【详解】(1)结合图示经纬网,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流域内降水较少,沿岸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2)根据材料二图,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湖泊。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鱼塘台田。‎ ‎(3) 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主要人为原因是对沼泽区开发,材料二图中,水稻田面积增加,应是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图中台田鱼塘面积增加,是因地制宜改造沼泽,发展台田鱼塘,增加经济收入。修建水库,使沼泽区变成人工湖泊。图中建设用地增加,占用沼泽,导致沼泽面积减少。‎ ‎14.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识别图中所示地形区:A 、 B 、C 。‎ ‎(2)简述B地形区的形成原因。‎ ‎(3)列举经过C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 ‎【答案】(1):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山地。‎ ‎(2)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断块下降形成谷地;渭河流经,携带大量泥沙堆积而成河流冲积平原。‎ ‎(3)冬季一月0°C等温线经过,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是黄河水 ‎【解析】‎ ‎【详解】(1)结合图示地理事物及等高线特征判断:A海拔高、等高线稀疏,是黄土高原;B海拔低,沿河分布是渭河平原;C海拔高、等高骊密集,地形起伏大,是秦岭山地。‎ ‎(2)B是渭河平原,是地堑构造上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断块下降形成谷地;渭河流经,携带大量泥沙堆积而成河流冲积平原。‎ ‎(3)C是秦岭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冬季一月0°C等温线经过,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