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 地理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1.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②是软流层 C.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D.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即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故C项正确。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在海洋底部缺失,但硅镁层并不缺失,故A项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而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因此其应在莫霍面之下,故B项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莫霍面以下的③层(地幔)传播速度增加, 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 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由上地幔经过莫霍界面进入地壳时,P波和 S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2014 年5月5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5日晚发生里氏6.1级地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3. 地震时,位于地震附近海域船只中的人应感到( )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摇晃 C. 无感觉 D.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摆 4. 地震、海啸的发生,对下列哪一圈层影响最小( ) A. 水圈 B. 大气圈 C. 生物圈 D. 岩石圈 【答案】3. A 4. B 【解析】 本题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5日晚发生里氏6.1级地震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及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3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会让人感到左右摇晃,纵波是上下摇晃。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所以坐在船上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摇晃,A正确,B、C、D错。故选A。 【4题详解】 地震发生于岩石圈,对生物圈具有重要影响,引发的海啸是对水圈的影响,B正确,A、C、D错。故选B。 5.下图中A、B、C、D四圈层中连续但不规则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地球的各个圈层分布规律可知,由图可知,图中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故B正确,ACD错误。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0日,太平洋某海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座新岛屿,如下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 组成该岛屿的岩石最可能是( )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页岩 D. 石灰岩 7. 大规模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蔓延会使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由“太平洋某海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座新岛屿”可知,该岛屿属于火山岛,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玄武岩堆积而成,故其岩石最有可能是玄武岩,B项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故ACD项错误。 【7题详解】 火山喷发时火山灰随着气体向上运动进入大气圈,进入大气圈后随着降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进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在地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由上分析可知四个选项中A为正确选项。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 岩浆岩→岩浆 B. 沉积岩→变质岩 C. 岩浆→岩浆岩 D. 变质岩→岩浆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变质岩要先重熔成岩浆,再由岩浆形成岩浆岩,所以变质岩无法直接形成岩浆岩。故D项正确。岩浆岩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沉积岩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可经过喷发冷却或侵入作用形成岩浆岩。故ABC项不符合选择要求。故选D。 9.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以下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岩石多孔是玄武岩的特征,长白山天池是火口湖,火山活动形成。浮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凝形成。岩浆中气体在向外挥发过程中,气体的通道凝结成气孔。 【详解】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有火山活动。浮石多孔,多孔是玄武岩的特征,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岩浆冷却较快,①对,②错。浮石是在地表形成,即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③对。在地下冷凝形成的是花岗岩,④错。A对,B、C、D错。 10.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 表面有大量气孔 B. 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 含有动植物化石 D. 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答案】D 【解析】 【详解】玄武岩表面具有大量气孔,属于岩浆岩;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动植物化石;故ABC项错误。因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了重结晶,形成一定的结构和构造,即为矿物颗粒出现了定向排列,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因在广东丹霞山发育典型而得名。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所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有关图中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能发现化石 b.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d.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A. ac B. ad C. bc D. bd 12. 形成图示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 ) A. 风力堆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意,丹霞山岩层为红色砂岩,是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该岩石是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可能存在化石,煤炭就是地质时期的森林树木化石,可能埋藏有煤层等。故A项正确。 【12题详解】 该丹霞地貌位于我国广东省季风气候区,温度高,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所以是流水侵蚀造成的,故B项正确。 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一般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冰川侵蚀一般出现在高山高原地区和高纬地区,故ACD项错误。故选B。 内力作用使地球表面隆起或凹陷,形成了地表形态“粗毛坯”,而外力作用不断“精雕细琢”,最终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4.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是由于( ) A.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 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C. 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 D.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13. A 14. A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塑造的地貌形态的判断。 【13题详解】 图①岩层发生弯曲,是内力作用塑造的褶皱地貌;图②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图③是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地貌;图④两侧相同层位岩层发生错动,是内力地壳运动造成的断层构造地貌;所以①、④是内力作用,②、③是外力作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题详解】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植被覆盖差,所以在雨水冲刷之下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泰山的形成原因是断层上升的一侧形成的断块山,图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山,图B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山,图C两侧岩层不连续是断块山,C正确;图D是火山。 考点:山地的形成 【知识拓展】山地成因主要有三大类,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有两个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上图中A为背斜山、B为向斜山;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层形成的,如上图中的C图;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如D图。 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回答下面小题。 16. 宏观地形M是 A. 巨大裂谷 B. 低缓高原 C. 岛弧—海沟 D. 山脉—海沟 17. 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海底岩层 D. 板块内部 【答案】16. C 17. B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M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向亚欧板块,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故选C。 【17题详解】 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故选B。 考点:板块运动与地形、地球的圈层结构 【名师点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2015年12月16日晚抵达西南印度洋中脊目标海域——“亚特兰蒂斯浅滩”,开展旨在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下图为局部板块边界图。 完成下面小题。 18. 选择在大洋中脊进行大洋钻探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地壳厚度较薄 B. 海域风浪较小 C. 海水深度较浅 D. 板块比较活跃 19. 能正确表示“亚特兰蒂斯浅滩”所在区域板块边界类型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8. C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大洋中脊也被称为海底山脉,因此相对于周围地区,海水深度较浅,利于钻探。故C正确。大洋中地壳较薄的地方应为海沟;大洋中脊位于海洋中部海域,海面摩擦力小,风浪较大;. 板块比较活跃不利于钻探。故A、B、D错误。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特兰蒂斯浅滩”位于生长边界处,板块张裂,岩浆上涌,海水冷却凝结形成海底山脉故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洋中脊的位置与成因。 20.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下列属于趋利避害的是( ) 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②澳门人民填海造陆 ③湖南人民围湖造田 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荷兰的围海造田、澳门人民填海造陆,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的,利大于弊。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环境,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分析地表形态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即可判断。 21.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该小组在花岗岩面淋上具有一定温度的水,从而使岩石表面和岩石内的温度发生变化,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但没有对地表构成侵蚀,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正确。风蚀作用、水蚀作用、溶蚀作用强调对地表的侵蚀。故A、B、C错误。 【点睛】风化的结果是使岩石破碎,不强调对地表的侵蚀。 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3. 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 地壳张裂作用 B. 地层沉陷作用 C. 流水溶蚀作用 D. 风力侵蚀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地质剖面图,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岩层状态如图,后发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岩层总是把先形成的岩层切断。由此可以分析,褶皱形成后,有火山活动,岩浆喷出,然后才有沉积岩形成,将火山锥埋起来。喷出岩及其后形成的沉积岩又被切断或侵入,说明又有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形成了侵入岩。图中后形成的侵入岩发生了错动位移,说明其后有过断层活动,所以A项符合地质作用过程,A项正确。 【23题详解】 根据图中岩层种类,洞穴位于石灰岩沉积层,地下洞穴应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所以C项正确。地壳张裂形成的是裂谷,沉陷作用应该形成的是显露地表的坑,而不是洞穴,风力侵蚀形成的是雅丹地貌。故ABD项错误。 【点睛】同一组岩层出现不同地质活动时,出现越早地质构造,越易被后出现的地质活动所破坏。 24.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岩层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岩层易受张力,岩层较松散,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图中①——⑧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C对,D错。故答案选C项。 25.下列地貌与形成因素连线正确的是( ) A. 云南的路南石林——风力侵蚀 B. 长江三峡——流水侵蚀 C. 珠江三角洲——风力堆积 D. 挪威的峡湾海岸——冰川堆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云南的路南石林是因为石灰岩物质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长江三峡是长江水在流经第二、第三阶梯分界线时,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巫山形成的,故B项正确。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水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C项错误。挪威的峡湾海岸地貌是因为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故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 【点睛】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下图为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岱崮地貌”的景观图。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该山区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 玄武岩 B. 大理岩 C. 石灰岩 D. 花岗岩 27.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沉积→岩层断裂 B. 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 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 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答案】26. C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化石一般只存在于沉积岩中,由题可知,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岩石为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它们都属于岩浆岩(或火成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7题详解】 化石一般只存在于沉积岩中,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岩石为沉积岩,而沉积岩由沉积作用形成。三叶虫属于海洋生物,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本来应该位于海底,现在出露地表,形成山体,表明岩层受到构造抬升。方山的形成,表明山体在构造抬升之后遭受过流水的侵蚀切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8.下面左图为大金石,是缅甸一处著名的佛教朝拜圣地;它是一块耸立在悬崖边的花岗岩巨石,石头表面贴有金箔,石上建有一座7.3 m的佛塔。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数字序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大金石所属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A、① B. B、② C. C、④ D. D、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①②为冷却凝固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⑥为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高温重熔再生作用。此大金石为花岗岩巨石,是岩浆侵入到上部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9.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 奥陶纪 B. 下石炭统 C. 五通组 D. 下二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般来讲,沉积岩岩层在形成过程中,先沉积的位于岩层下部,后沉积的位于岩层上部,位置越靠上其形成的时间越晚。结合图例可知,位于图中最上层的岩层形成时间最晚,属于下二叠统岩层,或直接根据向斜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新到老进行判断,图中P1位于向斜槽部,岩层最新,属于下二叠统岩层。故D项正确。 30.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 Q地可能贮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B. Q地地下可能由大理岩矿分布 C. 在P地向下钻探可以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 P地地下水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岩层分析可知Q处为向斜,而石油天然气主要贮藏在背斜中,故A错。从图中可知Q处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在Q处下方有花岗岩存在,而花岗岩是岩浆活动上升形成的,说明此处存在岩浆上升活动。沉积岩将受岩浆上升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等),故有可能在Q的下方存在变质大理岩,故B正确。从图中可知P处为背斜,中间老,两翼新,故不可能在较老的岩层下方找到较新的④岩层所含的资源,C错。由于P处是背斜,而水资源则汇聚在向斜,故D错。综合分析,选B正确。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裕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的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上海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由于( )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纬度偏低,晴日较多 C. 地形不易散热 D. 绿地较少,地表升温快 32.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地理背景是( ) A. 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 B. 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 C. 太阳能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发电成本低 D. 太阳能发电稳定 【答案】31. B 32.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太阳能的分布及利用等。(1)德国、日本受海洋的影响大于上海,雨日多于上海。(2)上海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当地太阳能开发潜力较大。 【31题详解】 德国纬度高,受西风影响大,降水天数多,太阳能少于上海;日本为海岛国家,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较多,太阳能少于上海;上海纬度相对低于德国和日本,且受大陆的影响大于德国和日本,晴天相对多些,故太阳能较为丰富,选D。 【32题详解】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地理背景是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拉萨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能清洁、可再生、能量较为分散,发电成本较高;太阳能受天气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选A. 33.“火星冲日”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火星、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火星与太阳形成“此升彼落”(相对于地球)奇观。下列能反映“火星冲日”现象中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关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火星、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火星与地球位于同一侧,火星与太阳形成“此升彼落”的奇观,可以判断地球位于太阳与火星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 A对。B、C、D错。 考点:太阳系天体结构。 34.近日科学家拍摄到一个位于太阳系周围、距离地球大约25光年的“北落师门”的恒星系统,关于该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河外星系 B. 属于银河系 C. 比太阳系高一级别 D. 系统中核心是行星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恒星系统位于太阳系周围,距离地球大约25光年,还在银河系范围,故该系统属于银河系,故答案选B项。 35.对跖点是地球直径的两个端点,它们关于地心成中心对称。如(45°W,30°N)的对跖点为(135°E,30°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对趾点所在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B. 北极和南极就是一对对趾点 C. 两个对趾点在同一天昼、夜长短相同 D. 两个对趾点的地方时相差12小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45°W,30°N)的对跖点为(135°E,30°S)分析, 两个对趾点所在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直径的两个端点,它们关于地心成中心对称就是一对对趾点;两个对趾点的经度相差1800,所以地方时相差12小时;故ABD项说法正确。因两个对趾点中一个在北半球时,另一个一定在南半球,所以在同一天昼、夜长短往往出现相反的现象,故C项说法错误,选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计30分) 36.图是地球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坐标为_______,日期是___月____日前后,节气是______。 (2)图中AB是____线(填“晨”或“昏”);A,C,D三点线速度比较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______。 (3)此日北纬40°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A点昼长为_____小时,B点昼长为______小时。 【答案】 (1). (120°W, 23°26′N) (2). 6 (3). 22 (4). 夏至 (5). 晨 (6). CDA (7). 73.5°(73°26′) (8). 24 (9). 0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北半球夏至日的太阳光照图,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能力和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详解】(1)从图中晨昏线分析,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并且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所以此日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赤道与晨线的交点计算,东经1500为6:00,所以正午12:00的经度是120°W,故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坐标为(120°W, 23°26′N)。(2)图中AB线以西为夜半球,以东为昼半球,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AB线是晨线;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A,C,D三点线速度比较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是CDA。(3)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此日太阳直射23°26′N,北纬40°与直射纬度的纬度差是16°34′,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A点出现极昼,所以昼长为24小时,B点出现极夜,所以昼长为0小时。 3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以及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③过程表示________作用,其能量来源自地球____(填“内部”或“外部”)。 (2)沉积岩两个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其“玉颈”变细主要是受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甲________,乙________。 【答案】 (1). 岩浆岩 (2). 变质岩 (3). 变质 (4). 内部 (5). ①有层理构造 (6). ②常含有化石 (7). 海水侵蚀 (8). ② (9). 花岗岩 (10). 大理岩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地质循环示意图和台湾“女王”头像岩石地貌,考查地质循环过程及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④为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高温重熔再生作用。③过程表示变质作用为内力作用,其能量来源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沉积岩在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其沉积层是在外力搬运、沉积下逐渐积累的,所以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是有层理构造及常含古生物化石。(3)从题目中可知,“女王头”为一群海岸怪石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所以其“玉颈”形成及变细主要是受海浪的侵蚀作用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外力侵蚀作用,对应于图中的②。(4)因为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所以许多家庭房屋装潢中,人们常用岩浆岩中的花岗岩和变质岩中的大理岩作为材料,这两种岩石质地坚硬,并且有特殊的花纹和色泽。 38.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成谷的是________。具备良好的储水构造是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华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_____处一致。 (4)简析图中C、D两处中,何处宜修建地下隧道________。 【答案】 (1). D (2). C (3). 山岭 (4).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5). A (6). D D处为背斜构造,其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盖岩层的作用,又能使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某地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能力及其对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地表形态,图中A为断层形成的地垒断块山;B为地堑裂谷;C为向斜山;D为背斜谷地;E为断层。所以属背斜成谷的是D处。具备良好的储水构造是向斜,C处。(2)从地势起伏上看,C处是山岭,岩层地质构造为向斜,初期为谷地,但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岭, 在外力作用下出现了地形倒置。(3)华山是断层形成是断块山,其成因类型与图中A处一致。(4)图中C为向斜,D为背斜。修建地下隧道适宜选背斜修建,因为背斜构造,其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盖岩层的作用,较为坚固,又能使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保持隧道内干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