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热量 B. 海拔 C. 水分 D. 土壤 ‎2.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 广泛种植水稻 B. 水运发达 C. 冬季河流结冰 D. 雨热同期 ‎3.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河流流向 B. 纬度位置 C. 海陆位置 D. 盛行风向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甲纬度高,乙纬度低,乙地热量比甲地丰富,乙地一年两到三熟,甲地两年三熟。据此分析选D正确。‎ ‎【2题详解】‎ 甲、乙两地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D正确;甲地种植小麦,乙地种植水稻,A错;甲地水运不发达,乙地水运发达,B错;甲地在北方冬季河流结冰,乙地在南方冬季河流不结冰,C错。据此分析选D。‎ ‎【3题详解】‎ 甲位于北方,甲的纬度较乙地高,甲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如乙大,为了获得较好的光照条件,甲地的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据此分析选B。‎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 ②③⑥ B. ③④⑥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5. 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⑥‎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遥感技术主要是从较远的地方用电磁波获得信息,图中可以获取信息的是居民点、水系和地形。土壤、岩层和地下水靠电磁波从远处不易获取,据此分析选C。‎ ‎【5题详解】‎ 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源、土壤、地形等因素,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一般不考虑居民和岩层。‎ ‎【点睛】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反映出( )‎ A. 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B. 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 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 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7. 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 合理利用水资源 B. 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 设置沙障固沙 D. 小流域综合治理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根据曲线分析,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A对;在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正相关,B错;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大,C错。图中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明显,D错。据此分析选A。‎ ‎【7题详解】‎ 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B对。图中不能显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影响,A错。设置沙障固沙与图示信息关系不大,C错;图示信息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无关,D错。‎ ‎【点睛】1、在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中,在一个因素确定的条件下,比较另两个因素的关系。根据曲线的形态,容易做出判断。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很多,要选择图示信息能体现出的防治措施,与图示信息无关,或关系不明显的,不是符合条件的有效措施。‎ ‎2、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右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林外风速较小 B. 林外降雪较多 C. 林内郁闭度 D. 大林内气温较高 ‎9. 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 )‎ A. 慢,风速较小 B. 快,太阳辐射较强 C. 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D. 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10. 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 融雪速度降低 B. 春季融雪量增加 C. 融雪时长缩短 D. 河流汛期提前 ‎【答案】8. C 9. B 10. A ‎【解析】‎ ‎【8题详解】‎ 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区森林郁闭度大,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故C正确。材料“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说明林内与林外空地气温、降水和风速相差不大, A、B、D错,选C。‎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落叶松人工林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透气性好,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融雪速度快;落叶松人工林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风速大,融雪速度快,据此分析选B。‎ ‎【10题详解】‎ 图片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春季融雪速度降低,因此融雪时间长,河流汛期滞后,利于水的下渗,所以生态效益高,故A正确,C、D错。云冷杉常绿原始林郁闭度高,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春季融雪量减少,B错。据此分析选A。‎ ‎2017年6月17-23日,国家电网在青海省首次尝试以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100%清洁能源供电一周。此次尝试为国家电网首次在省级范国的清洁电力供应尝试,这标志我国在新能源电力供应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下图示意青海省电力生产结构.‎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青海省发展水电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①地域广,土地辽阔 ‎②冰川积雪广布,为河流补给水源 ‎③人口增长快,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④河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 ‎⑤峡谷发育,多良好坝址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12. 与青海省相比,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实现全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 电力需求量大,能源资源不足 B. 人口众多,人均耗电量大 C. 开发条件差,清洁能源利用率低 D. 火力发电量大,消费比重高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水电站的建设对于土地面积的要求不高,而主要从水能蕴藏量及开发条件进行考虑,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在阶梯交集处,落差大,且冰川积雪面积广,河流流量较大,峡谷地带适宜修建水电站,据此分析选D。‎ ‎【12题详解】‎ 青海省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电力需求量小,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电力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不足,全部实现清洁能源的困难较大。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人口众多,人均耗电量大使得电力缺口大,但不是本题原因;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开发条件好,清洁能源利用率高;火力发电不是清洁能源。据此分析选A。‎ ‎【点睛】水电站一般选择在水量丰富、水能丰富的地区,选择峡谷部位建设。我国能源问题产生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快,能源生产与需求不平衡,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不够高、浪费现象较严重;三是能源消费与生产地区不平衡。目前我国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a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b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c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关于图中A支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河流结冰期较长 B. 流量季节变化大 C. 汛期河流含沙量大 D. 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14. 下列关于B、C两支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B支流可重点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B. 对于B支流可重点发展航运 C. B、C两支流相比,C支流更易开发水能 D. C支流流域可发展山地探险旅游 ‎15. 下列不属于图b中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是( )‎ A. 土地肥力增加 B. 生物多样性减少 C. 下游洪灾威胁加重 D. 湖泊面积缩小 ‎【答案】13. A 14. A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c推知A支流所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该地最冷月气温高于0℃,河流无结冰期;河流上游为裸岩,且水流速度较快,故汛期含沙量大;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地形落差大,水流急,据此分析选A。‎ ‎【14题详解】‎ B、C两支流相比,B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适宜开发水能,也可发展山地探险旅游。C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缓,且沿线居民点较多,适宜开发航运。据此分析选A。‎ ‎【15题详解】‎ 图b中显示,该地陡坡垦荒,林地被变成了耕地,而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多,林地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流失的水土进入江河,会使下游洪灾威胁加重,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据此分析选A。‎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 1-3月 B. 3-6月 C. 6-9月 D. 9-12月 ‎17.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 径流量增大 B. 河床展宽 C. 流速加快 D. 河道淤积 ‎18. 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B.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D.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16. D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甲时河床最低,应为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乙时河床抬高,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由甲到乙,由汛期到枯水期的过程。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6-8月),夏季后为枯水期,即9-12月河床由侵蚀转为淤积。据此分析选D。‎ ‎【17题详解】‎ 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A错;河流流速慢,淤积严重,河床不易展宽,B错;流速减慢,C错;河水的冲刷力减小,河道淤积加重,D对,据此分析选D。‎ ‎【18题详解】‎ 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河口泥沙淤积。在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可拦截枯水期的潮流,防止泥沙的沉积,C对。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沖淤作用,A错。水闸在河口,能加速汛期洪水下泄,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B错。河口拦截河流入海泥沙,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D错。据此分析选C。‎ ‎【点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步骤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3)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 ‎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 ‎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读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表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扇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 东北地区 B. 东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20. 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土壤肥活,便于农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1. 影响该地区粮食作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土壤 C. 光照 D. 农业科技 ‎22.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不属于该地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 )‎ A.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B. 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 C.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D. 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答案】19. B 20. B 21. A 22.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该地区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判断位于我国东南地区,选B。‎ ‎【20题详解】‎ 该地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大,是因为该区水热充足,开发历史悠久,加上人多地少,过度垦殖,在低山、丘陵开辟梯田等,增加了耕地面积。据此分析选B。‎ ‎【21题详解】‎ 由表中可知,随地势增高其粮食由水稻成为水稻、冬小麦既而又成为春小麦、马铃薯、其作物的分布与我国由南向北作物分布相似,也就表示这些作物需要的热量相对越来越少,也就是影响该地区粮食作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A项正确;B项土壤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状况及产量,不影响粮食作物垂直分布;C项光照影响植被的营养成分和产量;D项农业科技影响粮食作物的分布和产量等。据此分析选A。‎ ‎【22题详解】‎ 该地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后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农业产值。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且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所以D项措施错,选D。‎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础设施较完善 B. 更易招募劳动力 C. 资金供应较充裕 D. 更接近消费市场 ‎24. 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 兼顾务工务农 B. 扩大种田规模 C. 从事商业活动 D. 留守子女上学 ‎25.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23. B 24. A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B正确。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D错,据此分析选B。‎ ‎【24题详解】‎ ‎“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据此分析选A。‎ ‎【25题详解】‎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据此分析选C。‎ ‎【点睛】第1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第2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第3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 回答下列各题。‎ ‎26. 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 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D.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27. 下列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 A. 德国鲁尔区 B. 美国硅谷 C.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D.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28. 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 环境质量下降 B. 农产品供应不足 C. 资源短缺 D. 劳动力短缺 ‎【答案】26. D 27. A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结合中国各区域发展特征,对应模式①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对外开放政策,利用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促使其发展,可知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模式②是小商品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推知是浙江温州地区;模式③是大城市的扩散发展乡镇企业,为江苏的南部,即苏南地区;模式④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东北地区。据此分析选D。‎ ‎3.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快,而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故出现了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则需要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故选B项。‎ ‎【27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④模式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属于矿产资源开发基础上、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其发展状况与鲁尔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A-德国鲁尔区。‎ ‎【28题详解】‎ 四个区域分别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在其城市化过程中都要发展工业,都会有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都会出现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农产品供应不足、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不是四区域的共性问题。据此分析选A。‎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完成下列各题。‎ ‎29. 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30. 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 农贸批发业 B. 房地产业 C. 休闲旅游业 D. 高端金融业 ‎【答案】29. D 30. C ‎【解析】‎ 本题组以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9题详解】‎ 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2012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也快速增加,就业人口会增加。据此分析选D。‎ ‎【30题详解】‎ 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休闲旅游,选C。‎ 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1.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B. 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C. 全线可以自流引水 D. 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32. 南水北调工程能给受水区带来( )‎ A. 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 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 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D. 环境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答案】31. B 32. C ‎【解析】‎ ‎【31题详解】‎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缓解华北和京津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不可能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东线工程自北向南依次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水系。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借助动力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以自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并不能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据此分析选B。‎ ‎【32题详解】‎ 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生态效益。B项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效益。D项南水北调不能治理工业“三废”。据此分析本题正确选项为C。‎ ‎【点睛】南水北调 ‎1. 方案比较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从扬州建水泵,修大运河至天津(华北)‎ 从三峡、丹江口水库修运河至郑州、石家庄、北京(华北)‎ 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经隧道至黄河上游(西北)‎ 水源区 长江下游 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区 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解决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缺水的问题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调水量大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调水量较大;丹江口水库主要承纳山区来水,水质良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最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沿线污染严重,水质差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需穿越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工程量巨大;长江上游水量有限,调水量较小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积极意义 效益类型 表现 社会效益 进一步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大大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生态效益 缓解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江的年径流量大,南水北调的调水量有限,从总体来看,调水对长江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讲,调水对调出区(即水源区)有一定影响。应该采取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等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 完成下列各题。‎ ‎33. 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 A. 终年炎热 B. 酷寒干燥 C. 干旱少雨 D. 温和多雨 ‎34. 中亚天然气输往长三角江、浙一带,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促进煤炭资源开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3. C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所经地区位于中亚,属于内陆地区,终年干旱少雨,这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据此分析选C。‎ ‎【34题详解】‎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对输入地可以起到缓解能源紧张、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江、浙一带常规能源缺乏,虽然输入天然气可以增加一定就业,但输入有限且受当地产业发展方向限制,天然气的调入不会大幅度缓解就业压力,天然气的调入会减弱煤炭资源开发。据此分析选A。‎ ‎【点睛】1、中国能源问题的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 ‎2、近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5.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地提高能够( )‎ A. 减少河流含沙量 B. 减少降水变率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36. 第5次降水量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强度大 ②历史长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留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7.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 植被覆盖坡面 B. 河床 C. 河谷 D. 裸露坡面 ‎【答案】35. A 36. B 37.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5题详解】‎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据此分析选A。‎ ‎【36题详解】‎ 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①对;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②错;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据此分析选B。‎ ‎【37题详解】‎ 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把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据此分析选A。‎ ‎【点睛】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 ‎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 ‎④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8. 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9. 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分 B. 光照 C. 坡度 D. 温度 ‎40.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 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丙地区荒漠化 C. 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38. D 39. A 40. B ‎【解析】‎ ‎【38题详解】‎ 根据图例可知,图中地区有时令河分布,据此判断图示区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是内流湖,丁区域蒸发旺盛,水分蒸发,盐分在湖泊处积累,导致湖区周围土壤盐渍化严重。甲、乙、丙处水流向下游区,盐分积累少。据此分析选D。‎ ‎【39题详解】‎ 据图可知,丙地区距离山麓较远,与山麓之间有时令河相通,水量小,水源不足,A对。干旱区降水少,光照充足。坡度、温度对该地农业影响较小,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能出现绿洲,进行农业生产,据此分析选A。‎ ‎【40题详解】‎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丙地水量减少,荒漠化加重,B对。乙地位于甲地的下游,故乙地区大规模引水对甲地影响不明显,A错。乙地可能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丁地区水分更少,荒漠化更严重,植被状况更差,D错。据此分析选B。‎ ‎【点睛】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二、综合题(3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的风沙灾害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防治沿线风沙灾害,铁路管护部门在其两侧布设了风沙防护措施,主要有砾石方格,导沙墙,阻沙水死栅栏等,下图为北麓河路段的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1)简述图示地区风沙灾害严重的原因。‎ ‎(2)描述图中北麓河南侧路段风沙防护体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分别说明水泥栅栏阻沙与砾石阻沙的基本原理。‎ ‎【答案】(1)降水少,千旱范围大:沙源广;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2)特点:设置了多种防护措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措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少危害程度。‎ ‎(3)栅栏阻沙原理:水泥栅栏能大大降低近地面的风速,风力减弱,风挟带的粒便沉积下来。‎ 砾石方格阻沙原理:砾石铺盖在沙地表层,阻隔了风力对颗粒较小沙粒的起动砾石重,风难以吹动,达到固沙效果。‎ ‎【解析】‎ ‎(1)从地理位置可知此地处于大陆内部,降水少,再结合图可以看出沙源广;从风向图可知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同时本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2)读图可知设置了多种防护措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主要从防风沙的方面分析,因为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措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少危害程度。‎ ‎(3)主要从降低风速方面减少对沙的搬运能力,阻挡沙子移动。栅栏和砾石方格都是降低风速,阻隔了风力对颗粒较小沙粒搬运作用。‎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解析】‎ ‎(1)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风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移民少。‎ ‎(2)本题考查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瓜州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建设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回答。‎ ‎(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只有建设热电站等作为调节电站,才能保障电网输电的稳定性。‎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名师点睛】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重要话题,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人教必修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隔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其中第(2)问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出回答,则不仅浪费宝贵的考场时间,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从而导致失分。因此,沉着认真的审题,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的组织语言,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 ‎4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性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 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成活率较低的原因。‎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降低的原因。‎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难以适应当地环境。‎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暴雨频率较高,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冬春季风力削弱,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塞罕坝的植树造林为材料背景,考查荒漠化的防治、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植被的生态效应,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从孟家岗林场引进苗木,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运输过程中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成活率下降;此外,生长环境不同,苗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影响成活率。‎ ‎(2)读图可知,高床育苗能够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3)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差;南坡是夏季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冲涮侵蚀较强,土层较薄。 ‎ ‎(4)根据材料,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冬春季风力削弱,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减少,所以霜冻发生频率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