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A卷)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A卷)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8时15分,遨游太空6年多的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完成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在预测的时间和范围内准确再入大气层,化作流星坠落于(14°S,163°W)的南太平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 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 B. 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 C. 天空中的飞鸟 D. 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 ‎2. 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的区时是 A. ‎4月1日13:23 B. ‎4月2日13:15‎ C. ‎4月1日13:15 D. ‎4月2日13:23‎ ‎3. 天宫一号坠落时,关于呼和浩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昼长短于北京 B. 已经进入夏季 C. 昼长长于坠落点且昼逐渐变短 D.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天体是指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天空中的飞鸟、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和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内,故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天体,只有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存在于宇宙中,属于天体。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天宫一号坠落点为(14°S,163°W),经过计算可知,坠落点所在的时区为西11 区,与东八区相差 19 个时区,即比北京时间晚19小时,“早加晚减”。此时北京时间为 ‎4 月 ‎2 日 8 时 15 分,因此落点的时间=‎4 月 ‎2 日 8 时 15分—19 小时=‎4 月 ‎1 日 13 时 15 分。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此时为 ‎4 月 ‎2 ‎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呼和浩特的纬度高于北京纬度,因此昼长比北京长,A错误; 4月份应为北半球的春季,B错误;‎4 月 ‎2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长,坠落点位于南半球,应昼短夜长,因此呼和浩特白昼长长于坠落点且白昼逐渐变长,C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呼和浩特纬度高于北京,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D 正确。故选D。‎ ‎【点睛】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4.“×”代表河水自外向里流入,“·”代表河水自里向外流出,下面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右岸冲刷严重,坡度较陡,南半球相反,然后再根据流水的运动方向判断,北半球由外向里的河流图中右岸侵蚀,B错,D对;南半球由外向里的河流图中左岸侵蚀,A错误;南半球由里向外的河流图中右岸侵蚀,C错误。故选D。‎ ‎10月中旬,小明错峰出国旅游,随身携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因旅游目的地使用的时间也为东八区的区时,所以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然显示的是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小明发现正午时当地物体都没有影子,则当地的纬度可能是 A 6°N B. 6°S C. 0° D. 15°N ‎6. 该地正午时,小明手机上的时间为12时52分,则该地的经度为 A. 107°E B. 129°E C. 113°E D. 133°E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该地正午时物体没有影子,表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所在纬线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秋分日(约为‎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到10月中旬大约经过24‎ 天。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的周期,可大体推算出太阳直射点大约每4天移动1°(每天移动的纬度数=23.5°×4/365),24天向南移动6°左右。(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秋分日(约为‎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10月中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四个选项中,只有6°S符合题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当地为正午时,其地方时为12时,而手机上显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其时间为12时52分,说明小明旅游所在地比120°E的地方时晚52分钟。再根据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以计算出该地位于120°E以西13°处,因此该地的经度为107°E,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 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地属于 A. 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8. 下列地貌单元,与图示板块边界和受力情况相似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日本群岛 C. 冰岛 D. 安第斯山脉 ‎【答案】7. A 8.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地貌对影响。‎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M表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的一部分,A正确。阿拉伯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示板块边界和受力情况及移动方向可知,该处是由板块的张裂形成生长边界。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处常常形成裂谷或海岭,新的大洋中脊是由板块张裂所形成的,‎ 冰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正确;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常形成海沟、岛弧和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日本群岛、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消亡边界,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丁丙甲乙 D. 甲丙乙丁 ‎10. 当天可能是(  )‎ A. ‎‎4月28日 B. ‎‎6月28日 C. ‎‎9月2日 D. ‎‎11月2日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四人所发状态,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B、C错。甲处在夏季来临前,海风温暖,应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乙处冬临近,应是秋季落叶,位于温带地区。丙处入秋不明显,可能在亚热带。四人所在地从低纬到高纬的排列顺序是甲丙乙丁,D对,A错。‎ ‎【10题详解】‎ 乙地秋季落叶,可能是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丙地四季分明,也是季风气候。丁夜长。乙丙丁同在北半球。甲夏季将到,在南半球。某日最可能是北半球秋末景观,可能是‎11月4日,D对。A、B、C错。‎ 点睛:四地中,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乙秋季落叶,位于温带。丙四季分明,入秋失败,应是亚热带。三地都在北半球,正值秋末季节,甲处夏季将到,应在南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某日最可能是秋末的日期。‎ ‎1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②为地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③为风蚀蘑菇,为外力作用形成,④为火山地貌,是内力作用,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①③,C正确。故选C。‎ ‎12.2036年,人类也许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这就是被命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代表了古埃及神话中的邪恶和毁灭之神,它很有可能让地球陷入永久的黑暗中。请问“阿波菲斯”目前运行轨道位于( )‎ A 地球和火星之间 B. 地球和木星之间 C. 火星和木星之间 D. 火星和土星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 ‎【详解】小行星带是一个相当宽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地带。“阿波菲斯”属于一个名为“阿登型”的小行星群,“阿波菲斯”等首先被发现的小行星都是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故“阿波菲斯”位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轨道之间。C正确。故选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与甲处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A. 玄武岩 B. 页岩 C. 大理岩 D. 砾岩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⑤岩层年龄变老 B. P为背斜构造 C. ⑥岩层年龄比③岩层老 D. 甲处可能存在化石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岩石分布在侵入岩附近。侵入岩由高温岩浆冷凝而成,因此侵入岩附近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页岩、砾岩属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岩层P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构造岩层中部向两翼由新到老,因此①→⑤岩层年龄由新变老,A正确、B错误;⑥岩层侵入到③岩层里,说明⑥岩层年龄在③岩层后形成,⑥岩层年龄比③岩层新,C错误;由上题结论可知,甲处为变质岩,只有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D错误。故选A。‎ ‎15.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生物的活动 B. 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 煤、石油的形成 D. 火山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AB有关;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而生物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C有关;而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D无关。本题要求选择无关选项,故选D。‎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图中的各岩层中,其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 D层)页岩 B. 花岗岩 C. (N层)砂岩 D. (0层)石灰岩 ‎17. 图示断层现象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化侵蚀 B. 搬运沉积 C. 岩浆活动 D. 地壳运动 ‎18. 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则图中从E层到G层地壳升降的变化过程是 A. 先降后升 B. 先升后降 C. 一直上升 D. 一直下降 ‎【答案】16. B 17. D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据图可知,DNO均属于沉积岩层,而花岗岩均穿过它们,因此花岗岩形成最晚。B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现象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E代表石灰岩,F代表砂岩,G代表页岩。据材料可知,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则从E到F即从深海变为河湖沉积,说明地壳抬升;从F到G即从河湖沉积到浅海,说明地壳下降,因此图中从E层到G层地壳升降的变化过程是先升后降。B正确。故选B。‎ 下图中的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丁、甲、丙 C. 丙、甲、丁、乙 D. 丁、丙、乙、甲 ‎20. 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 B. 乙地位于丙地的东南方 C. 丙地位于丁地的东北方 D. 丁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甲地太阳光线都从北射入,且没有直射现象,甲在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丙地太阳光线都从南射入,没有直射现象,丙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二分二至时,甲地的太阳高度角比丙地大,说明甲地纬度低;乙地①③相等,一南一北,②有太阳直射,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丁地②③阳光南射入,①太阳直射,说明丁地位于北回归线;所以纬度由低到高为:乙、丁、甲、丙,线速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乙、丁、甲、丙。选B正确。‎ ‎【20题详解】‎ 甲在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乙地位于赤道,丙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丁地位于北回归线;结合图示经度,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A错;乙地位于丙地的东南方,B正确;丙地位于丁地的东北方,C正确;丁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D正确。选A。‎ 中国的黄土沉积被称为自然环境变化的一本“历史书”。有地质学家猜想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演变经历过由巨大湖泊到林木茂密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1. 根据上述猜想推断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经历过( )‎ A. 风力搬运---风力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 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 地壳下陷---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 D. 风力侵蚀---地壳下陷---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土 ‎22. 人们发现在黄土部分分布区出现了泥层中夹杂砾石层的现象,关于其成因推断可信的是( )‎ A. 某些年份气温升高,冰川搬运砾石沉降 B. 某些年份风力强劲,搬运颗粒较大的石块 C. 某些年份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 D. 某些年份暴雨季节,山洪携带粗砂石沉降 ‎【答案】21. A 22. D ‎【解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21题详解】‎ 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变化先是由风力携带岩石碎屑物质(风力搬运),遇地形阻挡风速降低将细砂、碎屑等物质沉降在湖底,形成深厚的湖底淤泥沉积(风力沉积);后由于重力作用逐渐固结成黄土层(固结成土);然后地壳抬升,形成黄土高原;再进一步经过流水侵蚀,形成沟壑纵横地表形态。A正确。故选A。‎ ‎【22题详解】‎ 黄土沉积是由风力携带细砂等物质长期沉积而成,层理现象明显。而砾石岩层颗粒较大并夹杂在其中,应为在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携带大的砂砾堆积而成。D正确。故选D。‎ 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回答下面小题。‎ ‎23. 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 1月 B. 60° 7月 C. 60° 1月 D. 30° 7月 ‎24. 中国国庆节到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A. 位于南半球,向南移 B. 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C. 位于南半球,先南移后北移 D. 位于北半球,先北移后南移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M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837千米/小时,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应当位于60°纬线上,N点位地球公转最慢点,应当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B正确。故选B。‎ ‎【24题详解】‎ 国庆节(‎10月1日)到元旦(‎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从‎10月1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1月1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C正确。故选C。‎ ‎25.下列地形地貌,在地垒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是 A. 日本富士山 B. 华山西峰 C. 东非大裂谷 D. 渭河谷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地垒是断层的一种形态,在地貌上会形成块状山,华山西峰符合题意,选B;日本富士山为火山喷发形成;东非大裂谷为断裂下陷而成;渭河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为地堑;故A、C、D都不对。‎ ‎2015年当地时间‎1月8日 下午5时,位于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烟柱高达2 ‎000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27.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 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 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 图中④为软流层 ‎【答案】26. B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它位于上地幔的顶部。火山喷发时,岩浆活动频繁,故B正确。故选B。‎ ‎【27题详解】‎ 图中④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为软流层,D正确。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组成;图中①②③合为岩石圈。A、B、C错误。故选D。‎ ‎【点睛】注意岩石圈的范围--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B. MO为晨线 C.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 NO为晨线 ‎29. 这一天,呼和浩特(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 73°26′ B. 26°34′ C. 27°34′ D. 74°26′‎ ‎30.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6日12时 B. 7日12时 C. 6日24时 D. 5日12时 ‎【答案】28. D 29. A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MON表示晨昏线,O为切点,所以O点的时间为0点或正午12点。O点是晨昏线的平分线,因此O、P所在经线分别位于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间,地方时为12时或0时。根据自转方向,图示地区为南半球,极点是S。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所以SP与SQ是两个日期分界线。SQ没有位于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间,不可能是0点的经线,所以SP是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SQ为180°经线,MON右侧为夜,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慢;顺着自转方向过NO线,是由夜进入昼,所以NO为晨线。故D正确,A、B、C错误。‎ ‎【29题详解】‎ 由上一小题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 ,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可求得呼和浩特(40°N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故A正确,B、C、D错误。‎ ‎【30题详解】‎ 第一小题分析可知,SP是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SQ为180°经线(人为日界线),顺自转方向过180°经线(人为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所以非阴影部分表示7日。SQ是180°经线(人为日界线),所以SP为60°W经线,时刻为0点。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是7日12时,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日界线和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甲在乙的_______方向。‎ ‎(2)图中晨线是_______,昏线是_______。‎ ‎(3)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 ‎(4)此时北京正午影子朝向为_______,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小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 ‎(6)此日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 ‎(7)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________‎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 (1). 南极 (2). 23°26′S, 90°W (3). 东北 (4). AB (5). BC (6). D﹥A﹥E (7). 正北 (8). 6 (9).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0).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11).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应包括纬度位置和经度位置。图中地球按顺时针方向自转,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即昼半球的平分线,根据图示可知为90°W,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S, 90°W)。‎ 甲乙两点相比,乙更靠近南极点,因此甲位于乙的北侧;依据劣弧定向原则,甲位于乙以东。故甲位于乙的东北方向。‎ ‎(2)图中顺着自转方向,过AB线后,地球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过BC线后,地球即将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为昏线。‎ ‎(3)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即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由第一小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23°26′S,结合图中三点的纬度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D﹥A﹥E。‎ ‎(4)太阳直射23°26′S,位于北京以南,因此北京正午影子朝向为正北。读图可知,乙点所在纬线夜弧所占比例为2/8,故乙点夜长为2/8*24=6小时。‎ ‎(5)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读图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7)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地方时为的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由180°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为旧的一天。图中0时经线对应的是90°E,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为180°经线向东到90°E,占全球范围的3/4,故D正确,A、B、C错误。‎ ‎32.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分析说明。‎ ‎(1)判断A、C两地的地质构造:A为_____,C为_____。‎ ‎(2)B的地貌是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A、B两地中,选择_____地比较好。‎ ‎(4)在A、B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地。‎ ‎(5)下列地区的形成中,与A地的地质构造有关的是_____,与D地的地质构造有关的是_____ 。(选择填空)‎ A. 东非大裂谷    B. 华山     C. 渭河谷地     D. 喜马拉雅山 ‎【答案】 (1). 背斜 (2). 断层 (3). 山岭 (4). 向斜中心受到挤压,物质变得致密,不易被侵蚀 (5). A (6). B (7). A (8). D (9).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基础知识,较容易。‎ ‎【详解】(1)图示A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C处岩层发生断裂且同一岩层错开,为断层。‎ ‎(2)B处地势比两侧高,为山岭。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成山的原因为:向斜中心受到挤压,物质变得致密,不易被侵蚀。‎ ‎(3)地下隧道适宜建在背斜结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图中A为背斜构造,B为向斜构造,故选A。‎ ‎(4)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利于储水;背斜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封闭性好,利于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故B适合打水井,A适合钻探石油。‎ ‎(5)A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属褶皱构造,因板块碰撞挤压而成;D 处两侧为断层,中间岩块下降,为地堑。喜马拉雅山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渭河谷地发育在地堑上。因此与A地质构造有关的是喜马拉雅山(D选项),与D地的地质构造有关的是渭河谷地(C选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