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冲刺05地壳的运动规律-《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冲刺5 地壳的运动规律 考点 考查频次 考法分析 命题预测 内外力作用 与地貌 Ⅰ卷,5年4考 Ⅱ卷,5年2考 III卷,3年1考 中等难度 选择题,4分 “过程→变化→影响”成为主要命题线索。预测2019年高考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Ⅰ卷,5年0考 Ⅱ卷,5年0考 III卷,3年0考 —— 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 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 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横剖面形成“V”型谷 发育期(b) 侧蚀为主,下蚀减弱,泥沙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提醒】 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 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三、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四、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蚀常形成山。 ③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特别提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②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3.火山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2)组成 4.地质构造 (1)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考点2 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及用途 不同岩石由于形成过程、物质来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 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岩石,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其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地壳物质循环 方法1 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1.C 2.B 3.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冲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流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故选B。 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 方法2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I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018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1.C 【解析】1.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读陕西省地形坡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陕西省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B.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C.北部高原为黄土高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南部山地为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陕西省地形坡度大小及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北部坡度小 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 B.北部高原坡度较大 风力侵蚀作用强 C.渭河谷地坡度小 风力堆积作用强 D.南部山区坡度大 地处板块边界 【答案】1.D 2.A 2.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对地形坡度的影响。陕西西北部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地势平坦,坡度小,A项正确;北部高原是黄土高原,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形坡度大,B项错误;渭河谷地地形坡度小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流水的沉积作用,C项错误;南部山地位于板块内部,D项错误。故选A。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4.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 【答案】3.C 4.B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6.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陡崖的垂直高度可能是1190米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河流 D.丁处为天然大理石最佳开采点 【答案】5.D 6.A 6.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垂直高度计算公式(n-1)×d≤ΔH<(n+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米,1200米),可能是1190米,A项正确;由图可知,乙处是玄武岩,玄武岩是岩浆岩的一种,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B项错误;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发育,C项错误;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D项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其余为沉积岩),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8.图中区域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7.D 8.D 【解析】7.图中地层②也出现了断层,因此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由材料“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可知,形成③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作用为岩浆活动,内力作用不相同;由材料可知⑤是岩浆岩,因此是岩浆喷出形成的山地;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故选D。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段被称为河曲或蛇曲,通常形成于地势相对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草原、湿地等区域。下图为长江上游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了另类的蛇曲之美。目前通天河已经规划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枢纽——侧方水库,该水库位于青海省称多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上。据此回答16—18题。 16.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A.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B.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C.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更强 D.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17.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持续抬升——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B.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稳定——通天河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垂直下切 D.通天河河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 18.侧方水库的建成蓄水对通天河流域的影响是 A.库区水位的季节变化变大 B.玉树以下河段的河流输沙量明显上升 C.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破坏蛇曲景观 D.库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减少 【答案】16.C 17.B 18.C 成因,B错;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体现的不是蛇曲美,D错。故选C。 17.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后因地壳抬升、流水下切,深嵌山谷中,B对、A错;地壳稳定能形成蛇曲,不能深嵌岩石中,C错;通天河河谷地带地壳被抬升,不是断裂下陷,D错。故选B。 18.侧方水库的建成蓄水,导致库区水位的季节变化变小,A错;玉树位于水库下游,玉树以下河段的河流输沙量明显下降,B错;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破坏水库上游的蛇曲景观,C对;库区水位抬高,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多,D错。故选C。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岩反应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水溶液与岩石间物质成分的相互交换作用。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示意某翡翠产区,其所在地矿床的水岩反应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风化作用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翡翠中存在的微裂隙及其中微细矿物在水溶液作用下的溶解和蚀变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该产区翡翠中裂隙发育的原因及对水岩反应的影响。 (2)简述当地气候条件在水岩反应中的作用。 (3)说明该产区开采翡翠的时间及原因。 19.【答案】(1)原因:该产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岩层断裂发育,使翡翠产生破碎裂隙;当地降水较多,翡翠砾石在被搬运过程中发生碰撞,使得翡翠中裂隙发育。 影响:翡翠中的各种裂隙有利于水向翡翠内部渗透,为水岩反应提供了作用空间。 (2)当地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为水岩反应提供了较好的水动力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当地植被茂密,地下水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微生物,有利于发生蚀变反应。 (3)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旱季)。 原因:产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搬运玉矿碎块并堆积在河床上;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解析】(1)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缅甸,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从而导致岩石破碎;当地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翡翠砾石在被搬运过程中也会碰撞破裂。裂隙发育对水岩反应的影响从利于水的渗透方面分析。 【备注】地理原理、规律类综合题的解题步骤 ①感知材料,明确核心。在阅读、分析、比较试题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核心,明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②根据核心信息展开联想,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扩展,建立起以核心信息为中心的事物间的联系,发现和挖掘出隐含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③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指导下综合分析设问内容,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试题。分析材料,明确试题的来龙去脉并还原成基本模式。 ④针对问题特点,选择解题策略与方法,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 材料三 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 (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20.【答案】(1)1990—2000年黄河下游径流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 (2)变化特点:海岸线整体向海(或东南)推进;1987—1989年向海推进较快;1989—1992年向海推进速度变慢。 原因:黄河由中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海水的顶托导致流速变缓,泥沙堆积强于海水侵蚀,导致海岸线向海推进;1987—1989年上游来沙较1989—1992年多,因此堆积作用更强,海岸线向海推进速度更快。 (3)退耕还林、还牧,恢复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入海泥沙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退缩。 (3)据已有知识可知,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地区退耕还林、还牧,恢复了植被,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入海泥沙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减弱,河口处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退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