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分,共50分)。‎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 下列地理分界线不经过秦岭—淮河的是( )‎ A.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B.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C.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D. 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2. 制约四大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错误的是( )‎ A. a——洪涝灾害 B. b——夏季低温 C. c——灌溉水源 D. d——低温 ‎3. 有关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的错误判断是( )‎ A. a——水稻、柑橘 B. b——小麦、大豆 C. c——棉花、葡萄 D. d——青稞、油菜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1题详解】‎ 我国内外河流域分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不经过秦岭淮河。C正确。‎ ‎【2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我国南方地区,b为我国北方地区,c为我国西北地区,d 为我国青藏地区.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制约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制约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多旱涝灾害;制约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B正确。‎ ‎【3题详解】‎ d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作物为青稞、小麦和豌豆,油菜不适宜种植。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已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出现诸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这里今后不再垦荒。‎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4. 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河流,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 A. 嫩江 B. 松花江 C. 鸭绿江 D. 图们江 ‎5. 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B. 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 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两年三熟 D. 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4. B 5.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基本情况。‎ ‎【4题详解】‎ 本小题主要考察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分布特点。流经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主要河流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故B选项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三江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其粮食生产的商品率高,故A选项错误;三江平原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昼长长气温高,水热条件较好,是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的主要种植区之一,故B选项错误;三江平原纬度高,高温期短,作物一年一熟,故C选项错误;三江平原地区的沼泽湿地对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故D选项正确。故选D。‎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其中①为大东湖水系;②为武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各题。‎ ‎6. 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 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B. 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 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 缓解城区热岛效应 ‎7. 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 ‎ ‎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 ‎ ‎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 ‎ ‎④土地后备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是( )‎ A. 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 修建道路桥梁 C. 给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空间 D. 兴建防洪设施 ‎【答案】6. D 7. A 8.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湿地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6题详解】‎ 根据题干意思,打通绿色生态走廊,主要是加快空气流通,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武汉规划,以绿色生态功能为主,并不是发展城区旅游,该生态规划以湖水系为主的湿地无法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武汉属于我国湿润地区,降水多,城市用水充足,故选D。‎ ‎【7题详解】‎ 武汉是我国长江中游重要城市,工业发达,湖泊的功能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洪灾频发,湖泊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长江径流量,为防洪减灾做贡献,武汉位于湿润地区,用水充足,且长江流经本身水运发达,无需人工故意改造水运环境,武汉主要是平原区土地后备资源较多,无需湖泊充当土地后备资源,故选A。‎ ‎【8题详解】‎ 丰富的河滩地资源是武汉市宝贵的湿地资源,应科学保护和开发,避免出现污染和破坏。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会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出现大量环境污染问题,A错;修建道路、桥梁会破坏河滩地,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失衡,不符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B错;开发城市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C对;河滩地不适合兴建防洪设施,D错,故选C。‎ 田纳西河源自阿巴拉契亚山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 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 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 ②流域内降水丰沛 ③下游河谷较开阔 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 夏秋 B. 秋冬 C. 冬春 D. 春夏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分析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从水量大小和落差大小分析。从题中田纳西河源自阿巴拉契亚山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得出结论: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从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 800立方米/秒可以确定:②流域内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较大。所以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①②,选A。③下游河谷较开阔说明下游落差较小;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说明水能资源季节分布不均,与水力资源丰富无关联,故③④错误。‎ ‎【10题详解】‎ 因为田纳西河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流向中部平原,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为西北风的迎风坡,西北风在此爬升,形成降水。所以冬春季节,田纳西河域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大,为汛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该图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1. 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的位置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2. 该流域的洪水危害最易发生的河段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3. 该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 防风固沙 B. 调节气候 C.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 美化环境 ‎【答案】11. C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该河流的剖面图可知,c处河流的落差大,因此该处水力资源丰富,是修建大坝的理想位置。所以选C。‎ ‎【12题详解】‎ d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泄洪能力差;上游有多条支流汇入,流量较大。故选D。‎ ‎【13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M河流域的上、中游位于山地、丘陵区,落差较大,故在该河流域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选C。‎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表示畜牧和灌溉农业带的序号是(  )‎ A. ⑥ B. ⑦ C. ⑧ D. ⑨‎ ‎15. ①农业带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温暖湿润 B. 无霜期短 C. 土地贫瘠 D. 市场广阔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图示⑦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故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⑥是棉花带,⑧是亚热带作物带,⑨是水果生产和灌溉农业区。故选B。‎ ‎【15题详解】‎ ‎①位于五大湖沿岸为乳畜带,纬度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故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发展乳畜业。故选C。‎ 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 1993 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大风 ‎ ‎②过度垦荒 ‎ ‎③破坏植被 ‎ ‎④气候干旱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17. 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描述现象的区域是 A. 塔里木盆地 B. 河西走廊 C. 河套平原 D. 青藏高原 ‎【答案】16. A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黑风暴”为强沙尘暴,是风吹起大量沙石、泥土的现象,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因此“黑风暴”的形成主要是人为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用水等原因造成的,大风和干旱的气候是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故为②③,选A。‎ ‎【17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多大风天气,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土地沙漠化现象在四地中最严重,最容易出现“黑风暴”现象;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地区水源条件较好,荒漠化现象相对较少;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且海拔高,来自西北的大风难以吹到青藏高原地区,没有“黑风暴”,故选A。‎ ‎【点睛】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风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其中自然原因是土地荒漠化的基础条件,而人为原因才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8.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 A. 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 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 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 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由太阳能、作物、饲料、牲畜、沼气、食用菌、蚯蚓等组成的一个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圈。其中“牲畜——沼气——食用菌”是核心,太阳能、沼气为动力。解此题的关键是沼气池的适用地区,青藏高寒区种植饲料、发展沼气都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种植饲料也不可取,且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均以游牧业为主;东北地区发展沼气必须建造玻璃温室,才能为冬季沼气池的运行提供温度;而“猪——沼——果(菜、菌、药、花)”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有代表性,沼气一年四季均可运行。故选C 读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高科技力量雄厚 B. 水陆交通便利 C. 水资源丰富 D. 矿产资源丰富 ‎20. 上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存在生产协作联系 B. 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 共用劳动力 D. 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21. 不符合鞍山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 A. 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B.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C. 积极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 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案】19. D 20. A 21.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的工业区。‎ ‎【19题详解】‎ 鞍山为我国著名的铁矿基地,故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故选D。‎ ‎【20题详解】‎ 图示的各企业之间有密切的工业联系,且原料产品运量大,故集聚布局可减低运费,便于开展生产协作,提高经济效益。故选A。‎ ‎【21题详解】‎ 鞍山为主要的传统产业基地,故“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故选C。‎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一 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建成投产,大量自中亚的天然气将陆续输入国内各 省区市,“西气东输”的年输气能力将增加百亿立方米,相当于原先的近一半。‎ ‎22. 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类型 B. 城市分布 C. 河流状况 D. 人口 ‎23.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有助于解决( )‎ ‎①资浪费严重 ②能消费结构的改善 ③自然资的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④ 加强环境资的管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 B 23. 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22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经过多个城市,城市对天然气需求量大,B正确。‎ ‎【23题详解】‎ ‎“西气东输”可改善东部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的情况,B正确。‎ ‎【点睛】西气东输的原因:一是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二是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近100年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转移至日本,然后到韩国,现在中国已成为造船业第一大国。‎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导致造船业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A. 发达科技 B. 投入要素的比较优势 C. 承接国的优惠政策 D. 国际贸易的发展 ‎25. 关于当前造船业转移对我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沿海地区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 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C. 有利于东部轻工业基地建设 D. 促进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答案】24. A 25.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造船业转移方向是由英国为主的欧洲转移至日本然后到韩国再到中国,而四国的造船技术水平是由高至低的,不应是造船业发生迁移的原因,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25题详解】‎ 造船业属重工业,迁入我国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监管治理措施得当并不一定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A选项错误;造船业一般应分布于沿海地区,所以对我国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造船业的相关配套产业考虑交通条件也会尽量布局于沿海地区),故B选项错误;造船业及其附属产业均为重工业,与轻工业基地的建设无关,故C选项错误;造船产业迁入我国必然会促进我国造船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进一步发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地区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其各因素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图:‎ 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 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 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27.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华南地区 D. 东北地区 ‎【答案】26. C 27.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6题详解】‎ 土壤盐渍化是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结果,故A选项错误;同理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也是南方地区石漠化(荒漠化现象之一)的原因而不是危害,故B选项错误;由荒漠化的定义即可知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就是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与人类向大气层排放的氟氯烃等耗臭氧物质有关,与荒漠化无关,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27题详解】‎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较广,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北地区以沙漠化和盐渍化为主,华北地区则以盐渍化为主,南方低山丘陵区则以石漠化为主,故A选项正确。故选A。‎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图中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汛期分别是 A. 雨水,夏季 B. 冰雪融水,春季 C. 冰雪融水,夏季 D. 地下水,秋季 ‎29. 图中阴影部分为绿洲,是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势平坦 B. 土壤肥沃 C. 水源充足 D. 热量丰富 ‎30. 图中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 C. 土壤酸化 D. 水资源遭受污染 ‎31. 图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 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等农业 B.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生产 C. 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D. 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28. C 29. C 30. B 31. B ‎【解析】‎ 由图中注记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地区,据此即可作答。‎ ‎【28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河流水量大小受气温高低影响,所以汛期会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夏季,故C选项符合题意。‎ ‎【29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是其农业发展主要有限制因素,而山麓绿洲区高山冰雪融水丰富,适合种植业发展,故C选项符合题意。‎ ‎【30题详解】‎ 山麓绿洲区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加之过度樵柴和过度开垦等行为易加剧土地荒漠化现象,故B选项正确。故选B。‎ ‎【31题详解】‎ 瓜果、蔬菜、花卉行业的农产品的保鲜时间短,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广人稀本地市场小,且距东部经济发达区远,运输距离远,生产成本高,故不适合发展,故A选项错误;新疆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优质商品棉产区,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生产有利于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属于改良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并不会加大水资源的消耗量),故B选项正确;扩大草场,发展畜牧业,意味着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消耗量,会加剧当地的荒漠化,故C选项错误;水稻种植业需水量大,而当地水资源不足,发展水稻种植业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选项错误;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32.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大的 A. 电力能源基地 B. 电子工业基地 C. 汽车工业基地 D. 宇航工业基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田纳西河流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力资源,经开发以后,修建了一些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故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关于R河(松花江)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气温影响,流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 B. 有比较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C. 含沙量较大 D. 有冰期,但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34. P平原(三江平原)的根本问题在于 A. 地温较低 B. 通气不良 C. 有机质难于分解吸收 D. 土壤内水分过多 ‎【答案】33. B 34. D ‎【解析】‎ 由图中的经纬度特点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据此即可做答。‎ ‎【33题详解】‎ 松花江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所以流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而这一特征与气温高低并不直接相关,故A选项错误;松花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于零度,地表积雪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季风降水集中形成夏汛,故一年有两个汛期,所以B选项正确;松花江流域地形较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故河流含沙量小,所以C选项错误;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河流冬季结冰,但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期长,冰期要超过一个月,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34题详解】‎ 由图可知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广布,对当地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限制较大,所以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故D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所示是一个为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中呈现的径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5. 假如在该河的上游修建一座水库,则曲线 ‎①变化不大 ‎②流量曲线将变得和缓 ‎ ‎③含沙量曲线将没有变化 ‎④含沙量曲线的最高值将降低 ‎ ‎⑤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的最高值均会提高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②③ D. ②④‎ ‎36. 假如暴雨发生时该河流域的森林早已被砍伐,下图中河流径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应为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答案】35. D 36.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变化特点。‎ ‎【35题详解】‎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下游径流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削洪补枯),故①错误;同理则②项正确;修建水库后河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库区沉积,故库区下游河流的含沙量会减少,故③项错误;同理④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上游水库对下游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均有调节作用,故其最大值均会降低,所以⑤项错误;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36题详解】‎ 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保持水土,二是促进地表水下渗,调节径流;根据题意若流域森林被砍伐,则一方面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发生暴雨时河流含沙量会迅速增大;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发生暴雨时大量地表径流会迅速进入河流使河流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但由于下渗的地下水量变小故后续入河水量会变小导致河流汛期持续时间变短;综合以上两项即可知C图符合题意。故选C。‎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50年来平均每1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 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 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 海水的堆积作用 D. 河流的堆积作用 ‎38. 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 ‎②渤海海区下沉增快 ‎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37. D 38.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7题详解】‎ 河口湿地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所形成的,所以河流堆积作用是是黄河口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38题详解】‎ 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最主要原因是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减少所致。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水量和流速成正比,而河口地区受地形和海水顶托力的影响,流速较缓,搬运能力弱,且近年来黄河入海流量有减少的趋势,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故①项错误;近年来我国渤海地区并无明显下沉的现象,故②项错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而小浪底枢纽工程位于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处,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会使中游泥沙在库区沉积,而库区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而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引水灌溉也会使下游黄河水量减少,故③项正确;近年来黄河下游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导致下游地区引用黄河的水量增加,相应的入海水量会减少,④项正确;随着近年来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中游水土流失现象减少,导致黄河含沙量减少,所以下游入海泥沙量随之减少,故⑤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③④⑤项,B选项正确。故选B。‎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9. 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 A. 黄土高原地区 B. 华北平原地区 C. 西北内陆地区 D. 南方低山丘陵区 ‎40. 为避免该区域土地的进一步退化,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  (  )‎ A.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乱砍滥伐 D. 广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39. C 40. C ‎【解析】‎ 试题分析:‎ ‎【39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土地退化类型以风蚀为主,判断应位于我国降水少的西北内陆地区,C对。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以流水的侵蚀占比重大,A、B、D错。‎ ‎【40题详解】‎ 避免土地的进一步退化,该地应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乱砍滥伐,C对。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会加重环境问题,A错。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会加快土地退化,B错。干旱地区水源不足,不适宜广泛植树造林,D错。‎ 考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预防措施。‎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41.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 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地区用电量减少 B. 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境质量 ‎42. 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地区,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 A B. B C. C D. D ‎43. 水能资源得到梯级开发的是 A. DE B. AC C. AB D. BE ‎【答案】41. C 42. A 43.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源和跨区域调配。‎ ‎【41题详解】‎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从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西电东送的实质是由变输煤为输电,以减少东部地区的煤炭使用量,达到减少东部地区因煤炭使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故C选项符合题意。‎ ‎【42题详解】‎ 所谓“坑口电站”是指建立在煤矿附近的火力发电站。所以坑口电站的分布与煤炭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而图中A区域是我国山西省北部,是主要的煤炭分布区之一,故A选项符合题意;B(黄河上游)、C(长江上游)、D(长江中游)区域均是我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区水能资源丰富,与题意不符;所以A选项正确,故选A。‎ ‎【43题详解】‎ 河流水能梯级开发就是在河流的干支流上像梯子一样,一级一级的开发,也就是一个水电站接着一个水电站的开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河流水能和水运资源,而我国河流水能开发中,只有黄河上游地区和珠江上游红水河地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梯级开发,故D选项正确。故选D。‎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4. 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从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5. TV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区、风景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44. A 45.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44题详解】‎ 河流流域的梯级开发就是在河流的干支流上像梯子一样,一级一级的开发,也就是一个水电站接着一个水电站的开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河流水能和水运资源,所以梯级开发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但由于水库的建设会使库区水流速变缓,水体污染物会在库区积累,造成水体污染加剧,必需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所以④选项与题意不符,故①②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A选项。‎ ‎【45题详解】‎ 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其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有: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而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区、风景区并不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以①②③项正确,故本题选择A选项。‎ 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下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46. 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 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 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D. 园艺业比重增大 ‎47. 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 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 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 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答案】46. B 47. D ‎【解析】‎ 此题考查工业区的治理措施。‎ ‎【46题详解】‎ 读三角坐标图分析,①第三产业比例18%,化学工业比例20%,钢铁工业比例62%;②第三产业比例31%,化学工业比例30%,钢铁工业比例39%;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化学工业比重上升,钢铁工业比重下降。故选B。‎ ‎【47题详解】‎ 注意措施目的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所以鲁尔区应采取发展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优化鲁尔区经济结构。故选D。‎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8. 该地形区的自然景观有石质戈壁、砂质戈壁、绿洲和盐化戈壁,其分布位置与图中数字配对正确的是 (  )‎ ‎①a——石质戈壁 ②b——盐化戈壁 ③c——绿洲 ④d——砂质戈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9. 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 ‎①气象灾害少 ②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③水源较丰富 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50.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漠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酸雨危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48. B 49. C 50. C ‎【解析】‎ 试题分析:‎ ‎【48题详解】‎ 读图,地形区的自然景观从山地到沙漠低效是石质戈壁、砂质戈壁、绿洲和盐化戈壁。根据图下部的注记判断, a是冲积扇地区,景观对应的是石质戈壁,①对。 b为沙丘隔壁,是砂质戈壁,② 对。 c 是地下水露出地带,容易形成绿洲,③ 对。d 是沙漠、不是戈壁。 ④ 错。所以B对。‎ ‎【49题详解】‎ 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干旱、风沙灾害,①错。热量充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②错。位于山麓地带,冰雪融水多,水源较丰富,③对。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④对。所以C对。‎ ‎【50题详解】‎ 该地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土流失少,①错。降水少,蒸发量大,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②对。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③对。该地降水少,酸雨危害少,④错。所以C对。‎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农业发展的条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综合分析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51.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及其产业转移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较周围的广东其他地区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广泛升级,当地一部分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远地区转移,转移的大部分是________型产业和________型产业。‎ ‎(4)接受产业转移的广东边远地区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1)改革开放时间早,首先得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毗邻港澳。‎ ‎(2)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生产成本(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3)粤东;粤北;粤西;劳动密集;资源密集。‎ ‎(4)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详解】(1)珠江三角洲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区位优势(地处珠江口,毗邻港澳);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最早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历史原因(改革开放时间早,首先得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后期导致该类企业迁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的逐渐下降。而具体原因分析则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二是生产成本上升(自然资源不足、土地价格上涨、交通拥挤);三是其它因素(资本过剩、污染严重);据此即可组织答案。‎ ‎(3)当地产业转移的具体目的地由图中箭头即可得出答案是粤东;粤北;粤西地区;而由上题的分析即可得知首先迁出的就应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4)同样由小题(3)的结论可知迁出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广东边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所以有利于该类企业入驻的优势条件就应是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等。‎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市分布图。‎ 材料2 洞庭湖年输沙量和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演变。‎ 表1 洞庭湖年输沙量(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水系。)‎ 年输沙量(108 m3)‎ 占入湖总沙量(%)‎ 长江来沙 ‎1.094‎ ‎82.0‎ 四水来沙 ‎0.241‎ ‎18.0‎ 入湖总沙量 ‎1.335‎ ‎100‎ 出湖总沙量 ‎0.351‎ ‎26.3‎ 湖内沉积量 ‎0.984‎ ‎73.7‎ 时间(年)‎ ‎1949‎ ‎1958‎ ‎1974‎ ‎1977‎ ‎1984‎ 湖泊面积(km2)‎ ‎4350‎ ‎3141‎ ‎2820‎ ‎2740‎ ‎2691‎ 湖泊容积(103m3)‎ ‎293‎ ‎228‎ ‎188‎ ‎178‎ ‎174‎ 表2 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演变 ‎(1)试分析为什么长江带给洞庭湖的泥沙比其他四条支流的泥沙多。‎ ‎(2)长江在 季节输入洞庭湖的泥沙最多,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及其在长江丰水期造成的主要危害。‎ ‎(4)试分析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的有利条件。‎ ‎【答案】(1)长江的水量、含沙量比其他四条水系大得多。‎ ‎(2)夏秋;原因:此时长江流域降水量大,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内并沉积下来。‎ ‎(3)主要原因: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危害:洞庭湖面积与库容缩小,使其调蓄洪水功能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及湘江水系洪涝灾害出现次数和强度增加。‎ ‎(4)江汉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湖泊众多,灌溉便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详解】(1)长江流域面积大,中游含沙量较大,且洞庭湖离长江干流近,主要负责调蓄长江水量,所以长江对它的输沙量较多,其他支流多源自南方低山丘陵区,含沙量较小,距洞庭湖较远,有的不与之直接相连,故总体输沙量较小。‎ ‎(2)洞庭湖为长江干流湖,与长江水量呈互补关系(二者水位的高低决定了江、湖间水的流动方向)根据题意,长江向洞庭湖输入的泥沙的时期应是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的时期(长江水流入洞庭湖),据此即可判断此时应是夏秋季节,因为此时长江处于汛期,水位高于湖区故长江水流入洞庭湖,会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内并沉积下来。‎ ‎(3)造成洞庭湖区面积缩小的原因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泥沙淤积,二是围湖造田。洞庭湖为长江干流湖,与长江水量呈互补关系(二者水位的高低决定江、湖间水的流向)据此可知洞庭湖对长江干流水量具有调节作用;而长江丰水期由于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缩小而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及湘江水系(湖区容积减少,丰水期湖区水位升高,湘江洪水排泄不畅)洪涝灾害出现次数和强度增加。‎ ‎(4)本题主要考查江汉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按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答题即可: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地势平坦);水源(河流、湖泊众多,灌溉便利);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3.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下左图是我国南方某流域某一时期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右图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解析】‎ 试题分析:(1)读图,图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A支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图中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侵蚀能力强,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南方河流无结冰期。‎ ‎(2)读图,B支流位于较开阔的山谷中,适宜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所在区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航运。 ‎ ‎(3)读右图,根据图例分析,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有坡地开垦为耕地,有围湖造田等。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是导致湖泊淤积,湖面缩小。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 考点: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开发方向,区域不合理活动及影响。‎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简述三个区域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___________。‎ ‎(2)试分析与长三角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________。‎ ‎(3)分别写出甲、乙、丙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甲_______乙_________丙 ‎ ______。‎ ‎【答案】(1)政策优惠、临海位置 (2)优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 (3)甲:能源不足  乙:能源不足  丙:水资源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三地的位置,结合区域经济区位条件分析一般从位置、水源、土地等自然条件,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方面入手。“三大极点”都位于临海位置,位置优越、海运便利;有优惠的政策;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具备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工农业基础好;社会生产与协助条件好等。‎ ‎(2)结合“新东北”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条件可知,“新东北”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主要劣势是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水平较低、经济落后。‎ ‎(3)甲、乙、丙图示地区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结合三地的工业发展条件可知,甲、乙两地都是能源不足;丙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降水较少,因而水源不足。‎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工业区位因素、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