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作业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 一、选择题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m以上的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据此完成1-3题。 1.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 ) A.浅海山 B.中等深度海山 C.深海山 D.难以确定 2.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受人类干扰小 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周围养分充足 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3.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A 2.D 3.A 【解析】 1.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A。 2.生特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答案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3.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①②③正确,故选A。 干旱荒漠地区退耕地的植被演替日益为科学研究所重视。地理科考队调查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甘肃省民勤)某退耕地时发现,在退耕初期,由于原来耕作措施的影响,退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该地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之后退耕地的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复杂变化(见图1),最终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结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和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相辅相成。不同植被的根系深度影响土壤水分的吸收。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含水量如图2所示。读图回答4-5题。 4.假定该地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读图,推测退耕6-8年地表主要的植被群落类型( ) A.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 B.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 C.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 D.以灌木为主的群落为主 5.退耕14年以后的统计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4年土壤中有机质增多,适宜生存的物种数量增多 B.第14年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多是土壤水分条件改善的结果 C.植物多样性导致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退耕地水分含量稳升 D.植物多样性指数与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 【答案】4.B 5.A 【解析】 4.读图可知,退耕6~8年地表植被多样性开始增加,主要的植被群落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B正确;之后才依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类型增加。 5.读图1可知,退耕第14年生物多样性最多,可推测出第14年土壤中有机质增多,适宜生存的物种数量增多,A正确;读图2可知,土壤水分条件变差,水分含量少;植物多样性导致植被吸收土壤水分量大,退耕地水分含量减少;植物多样性指数与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之间是负相关。 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若带嵌入其间。在安大略省,荒地很军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稀土示意切尔膝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土层薄 B.纬度高,气候干冷 C.花岗岩石,质地致密 D.地势陡峭,水源短缺 7.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方侵蚀 D.风力沉积 8.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 A.3月 B.6月 C.10月 D.12月 【答案】6.A 7.A 8.C 【解析】 6.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选A。 7.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流水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C、D错误。故选A。 8.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10度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10ºN或10ºS,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6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A、B、D错误;10月太阳直射点在10º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选C。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图3示意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的年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 A.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 B.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 C.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呈负相关 D.与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呈正相关 10.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其主要成因可能是( ) ①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 ②海拔高,高原风力强 ③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 ④高原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9.B 10.A 【解析】 9.根据图示信息,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在一年之内出现两次明显峰值,故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错误;根据地表反照率在一年周期内的变化,第一次峰值出现在3月初,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0月中旬,故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正确;地表反照率变化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呈负相关错误;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变化与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相反,呈正相关错误。故选B。 10.根据材料信息,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积雪覆盖率正相关,故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①正确;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负相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④正确。地表反照率与海拔高,高原风力强关系不大,②错误;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不影响地表反照率,③错误。故选A。 近年来,我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上建设了大量光伏发电场。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营期会对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下图示意河西走廊某地光伏发电场景观。 据此完成11-13题。 11.光伏发电场选址在河西走廊的原因是 ①太阳能资源丰富②用地条件好 ③技术先进 ④协作条件好 A.①② B.②⑧ C.①④ D.⑧④ 12.关于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期土壤风蚀减弱 B.运行期耐阴性植物减少 C.建设期局地气候改善 D.运行期地表输沙率降低 13.太阳能电池板下植物生长良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答案】11.A 12.D 13.A 【解析】 11.河西走廊位于中国半干旱地区,太阳能丰富,是光伏发电的首要条件,①对;河西走廊有大片的荒漠区可供利用,土地条件好,②对;河西走廊的工业不发达,协作条件和科技水平不高,③④不对。故选A。 12.建设期,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风蚀增强,局部气候恶化,AC不对;运行期,减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耐阴植被增多,风蚀作用减弱,地表输沙率减少,C错,D对。故选D。 13.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辐射,则电池板下方的光照很少,光照减少,对热量、水分、土壤都会有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因素,故选A。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具有供肥、保肥和缓冲等功效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还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及其退化进程,下图示意我国某沿海岛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含水率,仝氦含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该岛为一无人岛屿,面积为0.229平方公里。 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岛屿位于 A.南沙海域 B.舟山群岛 C.山东沿海 D.环渤海湾 15.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 A.有机质分解减缓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有机质来源增加 D.水体富营养加重 16.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表明该地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气温年较差不断扩大 C.地表水土流失加重 D.冬季植被处于落叶高峰期 【答案】14.B 15.A 16.D 【解析】 14.读图可知该岛屿上的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偏少,7、8月份长江中下游一带遭受伏旱天气的影响,降水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舟山群岛是分布在长江口偏南位置的即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其夏季会遭受伏旱天气的影响,故该地的土壤夏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含水率是偏少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15.读图可知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时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时随着升高的,可知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减缓,故A正确;生物生产量提高、有机质来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加重这些从材料和图中都无法得知,故BCD错误。 16.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不能说明该岛屿冬春季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原因,故A错误;该岛屿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无法证明其年温差大小的问题,故B错误;该岛屿冬春季节降水比较少,此时,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故C错误;舟山群岛冬季降水较少且气温比较低,许多植被处在落叶时期,此时地表的有机质积累量比较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比较大,故D正确。 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据图完成17-19题。 17.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 A.12-2月 B.4-5月 C.6-7月 D.8-10月 19.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A.风化作用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 【答案】17.A 18.C 19.B 【解析】 17.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18.6 -7月为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的受暖湿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C正确。 19. 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A.风力作用,春季 B.流水作用,夏季 C.海浪作用,秋季 D.冰川作用,冬季 21.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20.A 21.D 【解析】 20.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泥沙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故选A。 21.可知,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故选D。 煤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沉积矿产和能源,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不同的植物会形成不同的煤。 植物的演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菌类藻类时期、蕨类植物时期和裸子被子植物时期,三个阶段均为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时期。菌类藻类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成煤期,藻类大量繁殖,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煤,该时期形成的煤主要分布在南方寒武纪地层。 据此回答22-23题。 22.推断地球菌类藻类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 A.温暖广阔的浅海 B.寒冷干燥的陆地 C.平坦开阔的陆地 D.水深较大的海域 23.关于植物的演化对煤炭形成和聚积的重要意义,错误的说法是 A.植物的生长繁殖是煤炭形成的物质基础 B.有机物被泥沙和水与空气隔绝,有利于煤炭形成 C.植物进化使得成煤环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D.菌类藻类时期形成的煤层厚度大,质量好 【答案】22.A 23.D 【解析】 22.根据材料信息,菌类藻类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成煤期,菌类藻类是地球上比较原始的生物,主要在海洋生存;并且菌类的生长需要良好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故推断地球菌类藻类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温暖广阔的浅海。选A。 23.根据材料信息,煤炭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判断植物的生长繁殖是煤炭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中的煤化作用,泥炭腐泥沉入地下经变质作用形成煤炭,故有机物被泥沙和水与空气隔绝,有利于煤炭形成,B正确;植物的进化史,由菌类藻类到蕨类植物到裸子被子植物,植物生存环境由海洋到陆地扩展,成煤环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C正确;菌类藻类时期植物量少,形成的煤层厚度大,质量好错误,D错误。故选D。 寒冷地区城市排水管道的铺设受季节性冻土影响。下图示意内蒙古海拉尔市季节性冻土层(0℃为冻层边界)温度随时间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24-26题。 24.海拉尔市季节性冻土层厚度最大的时间在( ) A.1月末 B.4月中 C.6月初 D.8月中 25.地下3米内,土层越深( ) A.冬、夏季温度变化越快 B.冬、夏季温度变化越慢 C.冬季降温越快,夏季升温越慢 D.冬季降温越慢,夏季升温越快 26.为防止该地排水管内水流冻结,可以( ) A.减少排水水量 B.减小水管埋深 C.提高管线坡度 D.调整排水时间 【答案】24.B 25.B 26.C 【解析】24.季节性冻土,是指冬季冻结、春季融化的土壤或疏松岩石层。自地表面至冻结层底面的厚度称冻结深度。0℃为冻层边界,也就是0℃等温线是土壤冰冻线,该线以下温度是大于零摄氏度的,该线以上出现低于零摄氏度的地温——即冻土。因此在4月中旬,0℃的冻层边界,是季节性冻土最后的时间,仍为地表面至冻结层底面,对照题中图片得知这个时候的厚度最厚。故正确答案选择B。 25.从图中得知,地下3米内,土层越深,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温度变化的等值线变化越疏松。所以可以判断出冬、夏季温度变化越慢的分布规律。故正确答案选择B。 26.排水管内水流在外界温度0度以下,容易冻结。减少排水水量,会导致排水压力变小、流速变缓,更易冻结,A错;减小水管埋深,受到外界地表气候影响的力度就更大,温度低更容易冻结,B错;坡度的变化直接会带来水流流速的变化,提高管线坡度,会增加水流流速,可以有效防止水流在管内冻结,C正确;内蒙古海拉尔市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全天气温在零度以下、土壤中全天存在季节性冻土,调整排水时间,达不到防冻结效果。D错。故正确答案选择C。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下图为某山体两个坡向气温垂直分布理论模式。 读图完成27-28题。 27.关于图中的判读正确的是:( ) A.曲线a反映的是湿绝热变化规律 B.曲线b现象一般会出现焚风效应 C.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12℃ D.曲线b②至③区间的变化是因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28.下列地理现象是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 ) A.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 B.大分水岭西侧草原植被 C.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侧出现温带荒漠 D.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疏草原 【答案】27.D 28.A 【解析】 27.湿绝热会使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图中a曲线反映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6℃每千米,故A错误。b曲线显示随着高度从3000米下降到500米气温只升高了10℃,不符合焚风气温高于迎风坡的特点,B错误。A曲线垂直递减率大致是8℃/千米,④处气温应为23℃,①处气温为15℃,故C错误。②至③区间海拔上升了3500米,气温只升高了10℃,气温垂直变化率较低,根据材料描述应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导致出现湿绝热。D正确。 28.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荒漠的原因是位于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高控制干燥少雨导致的,与焚风无关,A正确。大分水岭西侧的草原植被出现原因是山地阻挡了东南信风在山地背风坡的雨影区出现焚风导致气候干燥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出现温带荒漠的原因是山地阻挡了盛行西风导致背风坡出现焚风形成的;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草原是因为西南季风被阻挡形成的焚风导致的。故选择A。 二、综合题 (2019年天津卷•节选)2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6分) 29.【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解析】本题通过吉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为背景,分析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等知识点。该题属于特征描述类题,关键词“植被的恢复”,解题方向“水文特征”。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水能等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2019年海南卷)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8分)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4分)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8分) 30.【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解析】 (1)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可从降水增多、湖水外溢、湖泊联通等角度分析。 (2)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可从湖水面积增大、湿地扩大、加剧冲刷、形成新河道等角度分析。 (3)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可从内外流区变化引起水系变化、湖水性质尤其是盐度变化、湖水生态系统变化等角度分析。 (2018年海南卷•节选)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答案】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中甲岛屿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且水质好,河流上游冰川湖和沼泽湿地广布。首府乌斯怀亚 常住人口仅3万余人。 材料二 达尔文蒲包花属多年生宿根植物,四季常绿、色彩鲜艳,是甲岛屿内特有的植物。达尔文蒲包花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 集中分布在坡度为20°~40°的山坡上,且大多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或半山低洼避风处。近些年来,新西兰和一些北欧国家将达尔文蒲包花引进国内并栽培成功,主要用于城市家 庭装饰。 (1)简述甲岛屿内河流水质好的原因。(6分) (2)据图文信息推断适合达尔文蒲包花生长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新西兰和一些北欧国家积极引种栽培达尔文蒲包花的原因。(6分) 【答案】(1)植被覆盖好,河流泥沙含量少;湿地净化水质: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不易繁殖受冰川融水补给:人口少,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少 (2)光照较少,气候冷(温)凉、湿润,地表排水通畅,相对避风的环境 (3)气候条件相似,且技术先进,引种栽培成功率高;城市化水平高,对室内装饰有较大需求;达尔文蒲包花四季常绿,色彩鲜艳,装饰效果好 【解析】 (1)甲岛屿内河流水质好的原因,主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从植被、气温、人口等角度作答。如该地区森林茂密,所以含沙量小;沼泽湿地广布,能够净化水质;纬度高,气温低,且受冰川融水补给,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人口少,生产、生活污水少等。 (2)达尔文蒲包花生长的自然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中“集中分布在坡度20°~40°的山坡上,且大多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或半山低洼避风处”这一叙述,从气温、光照、排水、避风等角度作答。 (3)新西兰和一些北欧国家积极引种栽培达尔文蒲包花的原因,主要结合蒲包花的生长条件以及蒲包花用于城市家庭装饰这一特点,从气候条件、市场、蒲包花开花特点三个角度作答。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早速生,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维多利亚州常因雷电引发森林大火。2009年2月7日该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灾害,大火过后桉树林迅速恢复。下图示意维多利亚州位置。 (1)从气候角度分析维多利亚州2月份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6分) (2)分析火灾过后桉树林恢复较快的原因。 (8分) (3)有人认为应在维多利亚大力种植其它树种。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1)该地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 (2)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 桉树耐火,受火灾影响小,且大火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大火过后,其它植物数量减少,桉树生存空间扩大;火灾后的草木灰提高土壤肥力;大火高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答出其中4点即可) (3)赞同。生物的多样性增加,利于生态稳定;物种多样,可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可满足人们对不同林木产品的需求;自然景观更加丰富。(答出其中3点即可) 不赞同。其它树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不易成活;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经济效益较差;相对桉树其它树种生长周期较长,成材慢;树干不如桉树高大笔直,加工不便。(答出其中3点)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该第二月份为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该地大致位于南纬30度到40度之间,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受地形影响,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雷电容易引发火灾。 (2)有材料可知,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早速生,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较强的耐火性,受火灾影响小。且同时大火高温,杀死病虫害,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生产力的功能,温度升高,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大火过后,其它植物容易被烧死,进而数量减少,对于桉树来说,有利于生存空间扩大,有利于物种繁衍,为进一步成为优势树种奠定条件;火灾后的草木灰是无机盐,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3)该题是开放性试题。赞同主要从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以及自然景观的丰富等方面去谈。多种树种进行混种,丰富生态系统的层次,可以减少病虫害,发挥树种生态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不赞同,主要考虑桉树是当地的优势树种,结合该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桉树有可能会抢夺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其他物种难以存活或者繁衍,种植其他树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以及资金,而且其他的树种成活率也不一点定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