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下列经纬网图,回答下列1~2题。 1.上三幅经纬网示意图中,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⑤ 2.图中①地位于⑤地的 ( ) A.东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读右图回答第3题。 3.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 A.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D.一直向正南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图回答4~5题。 甲 乙 海 4.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5.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读大陆、海洋分布模式图,回答6~8题。 6.图中大陆可能是( ) A.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B.南美大陆、北美大陆 C.南极洲大陆、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7.图中四个地区所在沿海海域的海水温度分布不正确的是( ) A.a>c B.b>d C.a>b D.d>c 8.字母附近地区可能为荒漠的是( ) A.d B.c C.b D.a 下图为北极航道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由中国走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要依次经过( ) A.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 B.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C.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D.东南亚沿岸-西亚沿岸-南亚沿岸 10.北极航道是( ) A.亚洲东部联系欧洲西部的捷径 B.太平洋联系大西洋、印度洋的捷径 C.北非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捷径 D.大洋洲联系南美洲、北美洲的捷径 读中哈输油管线建设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12.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 ) 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 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 读东南亚局部图,回答13~14题。 13.苏门答腊岛地震活动频繁,原因是( ) A.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台风活动频繁 C.频繁的火山爆发 D.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4.巴厘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图示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这里东西之间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阴影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生产特点有( ) ①商品率高 ②劳动密集型农业 ③生产规模大 ④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方式 ⑤机械化水平较低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16.甲、乙、丙位于同一纬线,三地气候特征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 ①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盛行风的方向 ④雾天的多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濒临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B.两河流域是指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C.地形以平原为主 D.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 18.从①运输石油到意大利,走水路依次要经过( ) A.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红海 B.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 C.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 D.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 下图表示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据此完成19~20题。 19.正确表示棉花、水稻、小麦三种作物的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0.关于印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热条件丰富,水旱灾害少 B.高科技工业中心位于该国东北地区 C.耕地面积亚洲最大 D.是佛教发源地,居民多信奉佛教 叙利亚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出口棉花与小麦,但工业落后。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国种植棉花的优势是( ) ①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②距海近,降水丰富 ③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④距海近,便于棉花的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沿海地区,冬季降水较多 B.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人口密度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D.工业落后主要是因为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 2007年12月28日,中国与马拉维共和国政府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读马拉维及周边国家政区图(图9),回答23~25题。 23.东非大裂谷附近的马拉维湖的成因是( ) A.火口湖 B.泻湖 C.构造湖 D.冰川湖 24.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潘帕斯地区草木繁盛 C.墨累—达令盆地正在剪羊毛 D.正值北极考察最佳季节 25.马拉维湖南北距离约为( )Km A.550 B.660 C.880 D.300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6~28题。 甲 乙 北 海 里 海 2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 2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碱化 D. 洪涝灾害 28.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图中Ⅰ、Ⅱ、Ⅲ、Ⅳ表示自然带类型)。读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Ⅰ、Ⅱ、Ⅲ、Ⅳ自然带更替的规律体现出(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30.导致Ⅲ与Ⅴ自然带类型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甲 乙 丙 丁 图1 图2 (1)(3分)根据图2中的风向判断,图示是 半球 季,乙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 (2)(4分)根据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图2中与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是(填写代表字母) 、 、 、 。 (3)(4分)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图1这四图中的 图,其名称是 ,特点是 。 (4)(4分)C、D同为30°N—40°N之间的大陆,但气候类型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1)。 材料二: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图2)。 材料三: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 侧,其原因是 。(3分) (2)大不列颠岛该月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影响因素主要有 和 。(3分)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 。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 、 资源均较丰富。(3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8分) (2)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3)有人认为,与现在的位置相比,厄勒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在A处更合理。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BDCCD 6—10:DCBBA 11—15:CADAB 16—20:BACDC 21—25:CACBA 26—30:BCCBD 二、综合题(共40分) 31.(1) 北 冬 终年温和湿润 (3分) (2)C A B D (4分) (3)甲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前两空各1分第三空2分。共4分) (4)C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D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4分) 32.(1)日本海(或西)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在岛屿西侧受到地形抬升影响(3分) (2)西南高东北低 纬度 洋流(暖流)(3分) (3)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 水能(水力) 水(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33.(1)(8分)高校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答对一点得2分) (2)(4分)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4分)赞成。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位于海峡最窄处,工程量小,节约建设成本。 或答不赞成。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两岸的城市规模小,交通需求量小。(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