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达州市2020届高三一诊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达州一诊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每年7、8月多火灾,其余时间少。2019年8月15日至22日,下图中甲区域火灾发生的数量和面积都比8月15日前大幅度增加,且从公路线向两侧扩散。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一年中多数月份,亚马逊雨林火灾发生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潮湿 B. 植被常绿 C. 河网密布 D. 雷雨天气少 2. 与2019年8月15日以前相比,导致8月15日至22日图1甲区域火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 节日燃放烟花 B. 从事农事活动 C. 雷电天气多发 D. 气候异常干旱 3. 该地区森林大火对生态环境短期内的影响表现为( ) A. 土壤肥力下降 B. 河流径流量减小 C. 降水明显增加 D. 物种多样性减少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亚马逊雨林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该区域全年高温多雨,气候较为湿热,不易发生森林火灾,因此可知亚马逊雨林火灾发生较少主要原因是气候潮湿,故A正确;植被常绿、河网密布等是亚马孙雨林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可知BC错误;亚马孙雨林全年高温多雨,该区域的雷雨天气是比较多的,故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 11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区域并无节日燃放烟花的习俗,故A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的甲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该区域迁移农业的农业活动量比较大,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人为纵火是甲区域火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故B正确;雷电天气往往伴随着阴雨天气,若8月15日至22日雷电天气多发,那么该时段的火灾幅度会有所降低,故C正确;在该区域的气候比较湿热,故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该区域森林火灾的发生短期内不会导致该区域的土地肥力下降,故A错误;森林火灾会导致该区域的植被遭到破坏,该区域的地表径流在短期内会增加,短期内该区域的河流的径流量会有所增加,故B错误;该区域的森林火灾在短期内不会使得其降水明显增加,甚至会导致该区域内的降水有所减少,故C错误;该地区森林大火会使得大量的动植物死于大火,因此可知该地区森林大火在短期内会使得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故D正确。故选D。 【点睛】第2题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比较明显。 睢县地处豫东平原,面积926平方+米,人口约86万,是传统农区。2012年,该县从福建省晋江市引进第一家制鞋企业。目前,当地的制鞋企业已达80多家,生产多种畅销品牌,鞋材本地配套率超过90%,年产鞋上亿双,产值上百亿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2012年,第一家制鞋企业入驻雅县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可能是( ) A. 资金不足 B. 订单减少 C. 配套率低 D. 运输不便 5. 与晋江市相比,睢县发展制鞋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 交通较便利 B. 劳动力丰富 C. 当地市场广 D. 原料较充足 6. 如今,睢县制鞋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其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原料消耗 B. 缩减工厂用地 C. 改善生产环境 D. 提高产品利润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 11 - 【4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睢县属于传统的农耕区,产业基础以及相关的配套的行业极度缺乏,因此2012年,第一家制鞋企业入驻雅县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可能是配套率低,资金不足、订单减少、运输不便等这些结论从所给的材料中无法体现,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晋江属于沿海城市,其海运便利,而睢县属于内陆城市,其交通条件不如晋江,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豫东平原本身就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区域,由材料信息可知睢县本县就有86万人口且该县属于传统的农业区,经济比较落后,可知与晋江市相比,睢县发展制鞋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但是其消费市场不如晋江,可知C错误,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可知制鞋行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的工业,其对原料的依赖性比差,睢县发展制鞋业本地原料对其影响比较小,故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几乎不会减少原料的消耗,故A错误;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对工厂用地规模的影响较小,故B错误;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几乎不能起到改善生产环境的作用,故C错误;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利于提高产品的利润,因此可知睢县制鞋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利润,故D正确。故选D。 【点睛】第2题晋江属于我国沿海城市,其经济比较发达,而睢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区,其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可知睢县本地的鞋类消费市场大不如晋江。 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其高度在距今35000年以来增加不超过100米。末次冰期(距今约7万年)以来,太白山经历了数次冰川发育。下图为距今35000年以来七个时段太白山理论雪线(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测算值。位于太白山西北方向的贺兰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724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时段中,太白山有冰川发育的时段是( ) - 11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导致太白山不同时期实际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是( ) A. 地壳抬升 B. 外力侵蚀 C. 气候变化 D. 人为活动 9. 贺兰山现代雪线不同于太白山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小 B. 气温较低 C. 太阳辐射强 D. 冬季风力大 【答案】7. B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太白山经历了数次冰川活动,当太白山的冰川比较发育时,其山区的温度是比较低的,其雪线下限也是比较低的,读图可知太白山的理论雪线下限较低的时期总共有3个,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尤其是早期的人类活动)对雪线的高低不会产生影响,可知ABD错误,降水及气温的变化即气候的变化才是导致太白山不同时期实际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故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太白山现代雪线高度约为4400米,低于贺兰山的现代雪线高度,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且其山体的海拔低于太白山,气候更加干旱,降水量更小,因此其雪线的海拔高度更高,故A正确;气温较低其雪线较低才对即应当贺兰山的现代雪线应当低于太白山才对,故B错误;太阳辐射强几乎不会影响到贺兰山和太白山的现代雪线高度差异,故C错误;冬季风力大贺兰山的温度会更低,若是这样贺太白山的现代雪线应当低于太白山,故D错误。故选A。 【点睛】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水条件和纬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气温越高其雪线越高。 下图a所示Z半岛附近海域的流冰景观(冰块在风、浪、水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R河径流量大,对其沿海流冰影响很大。在2019年9月下旬,一只印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双层气球(下图b)在Z半岛被游客发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1 - 10. R河对Z半岛附近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影响是( ) A. 河水大量吸收海水热量 B. 为流冰南下提供动力 C. 汇入的淡水易凝固成冰 D. 增强流动性避免封冻 11. 使国庆气球到达Z半岛的主要动力是( ) A. 沿海洋流 B. 海陆风 C. 冬季风 D. 高空西风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河水的体量较小,不会大量吸收海洋的热量,故A错误;R河的河水并不能为流冰南下提供动力,故B错误;由于河流水体属于淡水,其含盐量比较低,其水体的冰点较高,R河的河水汇入Z半岛附近海域,容易导致该海域的海水更容易结冰,故C正确,可知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气球是从我国放飞的气球主要是在高空运行的,促使该气球到达Z半岛附近的主要动力显然不是沿海洋流,故A错误;海陆风夜晚和白天的风向不一样,可知该气球能够到达Z岛附近,其主要动力显然不是海陆风,故B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气球到达Z岛附近时正值9月下旬,此时东亚地区还没冬季风,故C错误;读图可知Z半岛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和我国东北以及华北的部分地区的纬度范围大致一致,同处于西风带内,放飞到高空的气球在可以随着高空的西风飞到Z岛附近,因此可知使国庆气球到达Z半岛的主要动力是高空西风,故D正确。故选D。 【点睛】第2题9月下旬北半球正值秋季,此时北半球尤其是东亚一带尚无冬季风。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11 -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玉米供大于求,大豆需求缺口扩大,进口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根基地,2015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6%和36.2%,外调粮食量占全国60%以上。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优化全国粮食生产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下图为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图。 (1)简述东北地区分区种植粮食作物优点。 (2)指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 (3)分析东北地区粮食大量外调的原因。 (4)说明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的问题。 【答案】(1)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扩大生产规模;利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2)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3)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生产规模大;(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本地消费量小,商品率高,本地余粮多;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4)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种子等)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挫伤种粮积极性;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传统种植观念难以改变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 11 - 【详解】(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地区不同的粮食种植区的自然条件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自然优势; 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便于大型机械化的耕作,利于扩大各地的粮食的生产规模; 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利于该区域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且利于提高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2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是比较大的,而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小,因此东北地区未来应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进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地区的地形比较平坦,且耕地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大,其机械化水平较高,粮食生产规模大;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该区域人均耕地较多,本地对粮食的消费量较小,商品率比较高,本地余粮较多;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4) 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农业机械、种子等可能供应不足;可能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农民收入下降,进而挫伤种粮积极性; 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粮食总产量下降以及传统种植观念难以改变等问题。 【点睛】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本题答案可以从地形、机械化水平、人均耕地以及市场等方面去组织。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段由山口流向山前冲积平原,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消失。下图为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的河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 (1)简述图示克里雅河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推测近百万年来克里雅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比较甲河床与现代河床形成过程的差异。 - 11 - 【答案】(1)随时间变化河床宽度变小,河床深度增加,河床海拔降低。 (2)早期流域内降水量大,理由早期河床宽阔,说明当时降水补给量大,河流流量大;后来流域内气候变干,降水量逐渐减少,理由是之后河床逐渐变窄,说明降水补给量减少,河流流量逐渐变小。 (3)甲河床形成时期,该河段落差小,流速较小,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宽阔河谷;现代河床因长期的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强烈,河床变得深而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变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1)据图可知,以现代河床进行参照,随时间变化河床宽度变小,古河床与现代河床相对高度比较,古河床海拔更高,现代河床海拔更低,海拔呈现降低趋势,表明河流下切导致河床深度增加。 (2)降水量变化从河床的宽度和相对高度来推断,可以明显看出,该流域降水量变化是由多到少,所以论述的时候要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河床宽而浅,表明早期气候更湿润,降水量较大,流量更大,且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沉积,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作用更为显著。后期,河道窄而深,表明下切侵蚀发育且河流水量较小,对河岸冲刷侵蚀作用减弱,因此可以推断后期气候变的干旱,降水量较小。 (3)要研究两河床的差异,先观察两河床的特点,甲河床宽阔,现代河床狭窄,深度大,宽阔河床一般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形成,主要是由于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以侧向侵蚀为主,现代河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推理,要想有这样深而窄的河床,必须要有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切侵蚀必须要有较高的高度落差,这种高度落差只能来源于地壳抬升地壳运动形成的。 【点睛】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与河床受侵蚀密切相关,降雨量大而集中易加剧了河床的侵蚀。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旅游景区交通规划设计时,要合理布设线路,以方便游客,促进旅游发展。下图为浙江天目山景区主要景点分布图。 - 11 - 说明天目山景区交通规划的合理性。 【答案】有通往大城市和其他景区的公路,方便游客分散进出景区;道路连接主要景点,方便游客游览;线路呈环网状,方便游客游览且避免拥堵;设置步道等多种道路,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线路连接各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天目山的景区交通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读图可知景区交通规划有通往大城市和其他景区的公路,这样可以方便游客分散进出景区; 景区交通规划的道路连接了天目山的主要景点,方便游客游览;读图可知该交通规划线路呈环网状分布,方便游客游览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拥堵;读图可知该景区内设置有步道等多种道路,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读图可知该景区的交通规划线路连接了各处服务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 【点睛】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中右下角的各种图例,这些图例对于解答本题来说比较重要。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870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人口约14.8万,耕地面积约12万公项。之后的60年间,该区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增长了近60倍。1934年5月,该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风暴所到之处庄稼枯死、溪流干涸、土地龟裂、牲畜死亡,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和居民健康威胁。下图为美国本土中西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 11 - 分析图示甲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答案】气候干旱,降水少且不稳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人口快速增加,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过度垦殖与超载放牧使表土裸露且疏松,提供沙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本题美国沙尘暴的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读图可知美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其中西部地带,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量比较少且不稳定;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回升速度比较快,蒸发较为旺盛;且春季多大风天气。美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此外,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的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过度垦殖与超载放牧使得该区域的表土裸露且该区域的土质较为疏松,为该区域沙尘暴的爆发提供了沙源。 【点睛】读美国本土中西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可知,美国沙尘暴爆发的区域的降水量是比较少的。 - 11 -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