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2月,海水淹没了有11万人口的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这个1978年才独立、2001年9月才成为联合国第189个成员国的国家,将不得不放弃家园,举国迁往新西兰。图瓦卢的前总理佩鲁悲壮地说,他们是“全球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洪水灾害 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 C. 全球性干旱造成水资源供给不平衡 D. 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发展使海水污染严重 2.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 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 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 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1. B 2. C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1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海水淹没了有11万人口的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他们是“全球化的第一个受害者”。说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其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但是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的原因是全球变化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其它选项和这个无关,故本题选择B。 【2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其基本原因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而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存在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还有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吸收导致的,③④正确。全球变暖和太阳辐射没有太多关系,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是温室气体不是废热,也不是制冷家电排放的热量,故排除①②⑤。故本题选择C。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 A. 甲→乙→丁→丙 B. 丙→乙→丁→甲 C. 甲→乙→丙→丁 D. 丙→乙→甲→丁 4. 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3. D 4. 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过程是从原始型到传统型再到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是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丙时期出生率最高,自然增长率最低,可以判断死亡率也比较高,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乙时期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自然增长率却比较高,说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甲时期出生率继续下降,而自然增长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死亡率仍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丁时期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故选D。 【4题详解】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实施如计划生育可以使人口的出生率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国内移民属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资源丰富与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无关。故选B。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5.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A. 人口出生率的高低 B. 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高低变化,归根结底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考点:人口数量变化。 “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6. 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 B. 家庭原因 C. 自然空巢 D. 个人原因 【答案】6. D 7. A 【解析】 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图中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丁,表明“空巢老人”现象可能较为普遍,甲、乙、丙三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相对于丁小,“空巢老人”现象较为普遍可能性小;大多数“空巢老人”现象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经济外出工作造成的。 【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丁,表明“空巢老人”现象可能较为普遍,故D选项正确。甲、乙、丙三国的65 岁以上老年人比重相对于丁小,甲、乙、丙三国“空巢老人”现象较为普遍可能性小,故A、B、C选项错误。 【7题详解】 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空巢老人”现象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经济外出工作造成的,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经济外出工作是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故A选项正确;家庭原因、自然空巢、个人原因造成“空巢老人”现象在社会中占的比例较小,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故B、C、D选项错误。 8.人口合理容量 A.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越来越大 C.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D. 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因此环境的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佳人口规模,A错;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越来越小,B错;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C对;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环境的人口合理容量较小,D错。故本题选择C。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据此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 B. 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 北京、上海对跨省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大 D. 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10. 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A. 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 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 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 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11.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是 A. 增加农民的收入 B. 加快城市化进程 C.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D. 加快农村地区观念更新 【答案】9. C 10. B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以“80后”为主,A错;而且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B错D错;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故本题选择C。 【10题详解】 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城市教育费用较高,限制了农村学龄前儿童流入城市。故本题选择B。 【11题详解】 对流入地来说,人口流入能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餐饮、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B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加快农村地区观念更新不是对流入地的影响,是对流出地的影响;人口流入加重了流入地的生态环境负担,故排除ACD。故本题选择B。 椐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人来自农村。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人。回答下列各题。 12. 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省区是( ) A. 安徽 B. 四川 C. 黑龙江 D. 江西 13. 东南沿海是我国民工迁入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自然条件 B. 文化习俗 C. 政策导向 D. 经济水平 14. 我国这种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有( ) A. 阻碍迁入区的经济发展 B. 缓解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C. 降低迁出区的生活水平 D. 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 【答案】12. B 13. D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左图图例及省区轮廓,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四川,流出人口超过350万人,B对。安徽流出人口300-350万人,A错。黑龙江流出人口小于100万人,江西流出人口250-300万人,C、D错。 【13题详解】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是自发的人口迁移,自然条件、文化习俗、政策导向不是主要因素,A、B、C错。东南沿海是我国民工迁入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 多,D对。 【14题详解】 我国人口从内陆经济落后地区向沿海经济发达区迁移,这种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促进迁入区的经济发展,A错。大量劳动力迁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B错。增加迁出区经济收入,提高迁出区的生活水平,C错。大量人口迁出,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D对。 【点睛】根据左图图例及省区轮廓,我国民工迁出最多的省区是四川,流出人口超过350万人。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是自发的人口迁移,自然条件、文化习俗、政策导向不是主要因素。 15.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 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 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 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 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水稻也是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 ②正确;地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地域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③错误;地域文化需要长期的形成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变化是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④正确。故BCD错误,选A。 考点:地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点评:该题目考查了基础性知识,难度较低。解题关键在于对于地域文化概念理解透彻。 读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图中A、B、C分别是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17. 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中的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通达度③土地利用方式④企业的支付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6. B 17. A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图中A区商业区的付租意愿最高,所以为商业区,同理,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 【17题详解】 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离市中心越近,交通条件越好,地租水平越高。 考点:城市功能分区。 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朝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问题。 18. 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 位置优越 B. 地形平坦 C. 气候温和 D. 劳动力充足 19. 下列不属于上海的区位优势的是( ) A. 广阔的经济腹地 B. 高素质的劳动力 C. 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 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8. A 19. D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河运和海运相联系,故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上海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19题详解】 上海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地处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 20.有关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邻的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显 B. 大城市所具备的职能小城市也具备 C. 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 D. 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不一定明确;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是“城市内部某区域不同时段地铁运输人数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 工业区 B. 高级住宅区 C. 中心商务区 D. 低级住宅区 22. 该功能区 A.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B. 随着城市发展,位置逐渐向城市外缘移动 C. 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区 D. 多分布在市区边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功能区的人口昼夜变化较大,且在上午时间段以进入本区的人口较多,而夜晚以离开的人数最多,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其他功能区不符合这个特点。故本题选C。 【22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功能区为中心商务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为住宅区,A错。分布在市区边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和随着城市发展,位置逐渐向城市外缘移动的主要为工业区,BD错。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区,C对。故本题选择C。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3. 图5反映出 A. 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起步时间晚 B. 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正相关 D. 欧洲、北美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4. 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①生物多样性增多 ②土地质量下降 ③出现“热岛”现象 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3. B 24. B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图示显示是城市化水平和平均城市化速度,观察不出城市化起步早晚,故A错;亚洲和非洲城市化速度超过超过80﹪,城市化速度较快,B正确;观察图发现,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应为负相关,C错;欧洲和北美洲城市化速度为正值,没有出现逆城市化,D错。 【24题详解】 城市化使城市用地增加、水泥路面增多、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减少、水体面积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温度上升而出现“热岛”现象,城市地表径流增加而是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质量下降,综合上述应选B项。 考点: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影响 下图为“世界咖啡主要产地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影响咖啡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土壤 26.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国,其咖啡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 混合农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地中海水果园艺业 D. 热带种植园农业 【答案】25. A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咖啡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热带地区,而且咖啡是热带地区的经济作物,所以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无法从图中推断出,故本题选择A。 【26题详解】 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其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以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商品率高,为热带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地中海水果园艺业主要是葡萄和无花果为代表的农作物,排除ABC,故本题选择D。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27. 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区为乳畜业 B. ②地区为商品谷物农业 C. ③地区为大牧场放牧业 D. 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 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草场面积 C. 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D. 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答案】27. C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商品率高,应当为混合农业,A错。②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B错。③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应当为大牧场放牧业或者乳畜业,C对。季风水田农业为传统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与混合农业均属于现代农业,D错。故选C。 【28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商品率高,应当为混合农业,A错。②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A错。②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与草场面积无关,B错。③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应当为大牧场放牧业或者乳畜业,不是种植业,C错。③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应当为大牧场放牧业或者乳畜业,应当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提高载畜量,D对。故选D。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左)和农业产值构成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大牧场放牧业 B. 种植园农业 C. 混合农业 D. 商品谷物农业 30.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 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 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低 C. 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 生产灵活性强,市场适应性强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从图中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看,该区域主要有两大农业部门,畜牧业和种植业,两者比重相当,应该属于混合农业。故本题选择C。 【30题详解】 这种混合农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机械化高,商品率高,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的生产选择。故本题选择D。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 有关图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种植青稞 B. b地种植花卉 C. c地饲养水牛 D. d地发展林果 32. 图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 地广人稀 B. 大牧场放牧业 雨热同期 C. 乳畜业 市场广阔 D. 季风水田农业 劳动力丰富 【答案】31. D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d位于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果业,D正确;a地地形平坦,可发展水稻种植,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不适宜种植青稞,A错;b地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可以发展乳畜业,养殖奶牛,B错;c地靠近城市,水源充足,可发展花卉业,C错。故选D。 【32题详解】 该地位于东南沿海,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适宜种植水稻,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给自足型农业,商品率低,D正确。故选D。 【点睛】农业生产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业占地面积广,一般分布在远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奶牛场对交通运输要求高,应位于交通干线附近,同时应接近市场,距离城区交近;花卉需水量大,要求保鲜,应位于城市近郊;丘陵地区适宜种植果树。 读表“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比较”,完成下列问题。 工厂 原料 能源 运费 科技 工资 其它 ① 41% 17% 2% 5% 14% 21% ② 4% 8% 5% 50% 13% 20% ③ 17% 10% 11% 3% 39% 20% 33. ①类工厂最有可能是 A. 汽车制造厂 B. 面包厂 C. 电子元件厂 D. 甜菜榨糖厂 34. 进入21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投入构成转变的进程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② D. ③→① 【答案】33. D 34. C 【解析】 试题分析: 【33题详解】 从工厂的投入来看,①类工厂投入最多的要素是原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最有可能是甜菜榨糖厂。 【34题详解】 进入21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逐渐外迁,技术导向型工业逐渐得到发展,因此工业投入构成中的主要转变是③→②。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 35. 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 A. 汽车厂——化纤厂 B. 钢铁厂——印染厂 C. 印染厂——织布厂 D. 自行车厂——电视机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有生产工序上投入——产出关系的工业集聚能减少交易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获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选项中具有生产工序上投入——产出联系的一组是印染厂和织布厂。 考点: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 36.根据图示,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A. 东北方 B. 西南方 C. 东南方 D. 西北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火力发电厂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读图,该地盛行风是东北风,所以工厂应布局在西南方向,B对。 考点:工业区布局的原则,影响城市工业布局的因素。 37. 下图是“有关工业与其污染”示意图,正确的排序是 A. ①电镀厂②冶炼厂③飞机场④水泥厂 B. ①冶炼厂②电镀厂③水泥厂④飞机场 C. ①电镀厂②水泥厂③冶炼厂④飞机场 D. ①水泥厂②冶炼厂③飞机场④电镀厂 【答案】C 【解析】 ①只有大气污染,符合的工业是电镀厂;②既有大气污染、又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符合的工业是水泥厂;③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符合的工业是冶炼厂;④只有噪声污染,符合的是飞机场。正确答案选C。 38.如图为某地示意图,计划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建设钢铁厂、化工厂、自来水厂和普通服装厂,则①、②、③、④四地的工厂分别是 A. 自来水厂、化工厂、普通服装厂、钢铁厂 B. 钢铁厂、普通服装厂、化工厂、自来水厂 C. 钢铁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化工厂 D. 钢铁厂、普通服装厂、自来水厂、化工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详解】图中①处适合布局钢铁厂,因为这里邻近铁矿石产地,可就地获得原料供应;邻近铁路线,交通运输便利;位于河流下游,既可就地取得工业用水,又不会对市区造成水源污染;这里又地处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可减轻钢铁厂排放的粉尘、有害气体对市区的污染。图中②处适合布局自来水厂,因为自来水厂要求有洁净的水源。②处位于河流上游,可就地获得洁净的水源。③处适合布局普通服装厂,因为普通服装厂基本属于无污染的工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邻近市区可以方便职工上下班。④处适合布局化工厂,因为位于河流下游,可减少对市区的水源污染;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地带的郊外,可减少对市区的空气污染。故C正确。 【点睛】工业区的布局要求: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等。 “工业4.0”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下图是德国制造业进步的四个阶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有关德国制造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市场信息的依赖度提高 B. 对交通运输条件要求下降 C. 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变大 D. 对资源的配置要求将降低 40. “工业4.0”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提高工业生产的整体成本 B. 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C. 可实现工业的个性化生产 D. 扩大传统制造业生产规模 【答案】39. A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根据材料,德国制造业目前已经实现了消费者与产业之间的智能联系,手机、网络信息将直接影响生产。因此,产业对市场信息的依赖度提高;制造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以及产品的输出等,都对交通需求较高,运输条件始终是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智能制造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变小,对资源的配置要求将提高。据此分析选A。 【40题详解】 “工业4.0” 实现了消费者与产业之间的智能联系,可能会促进实现工业的个性化生产,C对;随着技术的成熟,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工业生产的整体成本将会下降;工业生产发展成流水线生产,将会由集中走向分散;将实现编程序生产、精准生产,使得传统制造业生产规模减小。据此分析A、B、D错,本题选C。 【点睛】“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大势所趋。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41. 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 A. 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B. 良好的生态环境 C. 充足的原料供应 D. 良好的工业基础 42. 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 A. 能耗降低 B. 产品价格提高 C. 污染排放减少 D. 运输成本增加 43. 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 A. 交通线 B. 输电线 C. 绿洲 D. 荒漠 【答案】41. A 42. D 43. C 【解析】 试题分析: 【41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 【42题详解】 电解铝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资源、向大气中排放较多的废气,这主要是受到其生产过程的影响,和该工业分布位置无关,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不会导致能耗降低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将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43题详解】 电解铝厂污染较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为较少对该地的污染,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绿洲。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优势条件分析、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等。 下图表示某产业部门转移方向。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44. 该产业部门属于( ) A. 技术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资源密集型产业 45. 这种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 A. 该产业迁入地区的区位条件具有比较优势 B. ①国家出现经济衰退 C. ②③④地区经济发展超过①国家 D. 占领更多国家的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答案】44. B 45. A 【解析】 【4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读图中箭头可知该产业的转移方向是:先由日本现转向韩国、台湾、新加坡,然后再转向我国东部沿海、东南亚地区,也就是从经济发达区转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欠发达地区,所以此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B。 考点: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类型,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从图中读取产业转移的方向,然后再判断产业的性质类型。 【45题详解】 试题分析:①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并没有出现衰退,而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而②③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①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又因转移的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工资在生产成本占较大比重,所以这种产业转移使②③④地区生产成本低于①国,经济效益增加。故选A。 考点: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劳动力的工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较大比重。 46.下图为某地区城镇及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计划建设两个商贸中心,较为合理的设置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贸中心应布局在交通便利、集散能力强、来货便利地点。①④均位于铁路和多条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故本题选择B。 47.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A. 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 商人大量外迁 C. 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 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期城市的发展是依靠便利的水运,当更方便的公路运输和速度更快的铁路运输方式出现后,运河的运输价值和交通地位大幅度下降,沿线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变慢,C对。和矿产资源、商人外迁和人口增长速度无直接关联,主要是交通引起的城市区位变化。故本题选择C。 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8. 下列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依赖环境,崇拜自然 B. 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 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 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9. 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48. C 49. A 【解析】 【48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景观图显示了农业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该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C正确;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A错误;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是工业文明时期,B错误;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后工业化时期,D错误。故选C。 【49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是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图,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A正确;酸雨危害和环境污染是工业社会时期出现的,BCD错误。故选A。 50. 下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 A. 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B. 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C. 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增多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植被锐减是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考点:环境问题 51.《孟子•公孙丑》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人定胜天论 C. 可持续发展论 D. 天人相关论 【答案】B 【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地理环境并不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 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故答案选B项。 52. 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清洁生产始终是工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B. 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产所需的资料和能源都来自于外部环境,同时又把产品废弃物归还给外部环境 D.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答案】D 【解析】 同“可持续发展”一样,“清洁生产”也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的一种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思维方式,A错误;对于生产过程来说,清洁生产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及它们的有害性,C错误;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B错误,D正确,故选D项。 53. 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略 盐城的王先生登录了总部位于广州的某交通导航设备公司网站,为自己的爱车订购了一套GPS导航设备,两天后在家收到了货。下图为该公司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生产组织、经营网络与传统商业流通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54. 图中生产企业属于( ) A. 劳动力指向型 B. 技术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市场指向型 55. 图中显示该公司产品销售主要是依靠( ) A. 乡村零售店 B. 大型便民超市 C. 代理销售商 D. 信息交流平台 56. 与传统商业流通相比,网购的优点不包括( ) A. 效率高 B. 成本低 C. 风险小 D. 结算简便 【答案】54. B 55. D 56. C 【解析】 【54题详解】 GPS导航设备的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为技术指向型工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55题详解】 根据图示,该公司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经营模式,该公司产品销售主要是依靠信息交流平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56题详解】 与传统商业流通相比,网购的优点不包括的是风险小。因为网购为虚拟交易,距离远,风险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称:“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500千米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 “7·23”温州动车事故后,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在高速列车运营初期,中国将全面下调运行时速。这是铁路系统对中国高速列车的一次“补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7. 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 A. 改善城市的景观 B. 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58. 图中轻轨穿行地区都采用高架线路,其目的主要是 A. 保证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 B. 减少噪音污染 C. 节省成本 D. 列车排放尾气容易扩散 【答案】57. C 58. A 【解析】 【57题详解】 因为题干中提出轻轨铁路的修建是在《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指出的,所以肯定和中国的环境有关。 【58题详解】 因为轻轨列车运行速度很快,采用高架线路,与地面交通分开,可以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点话题。据此回答问题。 59. 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 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60.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③④ 【答案】59. A 60. B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59题详解】 “绿色消费”主要指在生活消费中主要保护环境,而非购买绿色的物品。 【60题详解】 ①使用低毒农药还是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③添加防腐剂造成食品污染,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故选B项。 二、综合题 61.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见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时期距今_____年以前。 (2)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_____纪、_____纪和_____纪大冰期; (3)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_____,寒冷期偏_____; (4)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_____期为主。 【答案】 (1). 1万 (2). 震旦 (3). 石炭-二叠 (4). 第四 (5). 长 (6). 短 (7). 湿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历史。 【详解】(1)地质时期是只能用地质学方法来测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时代,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所以地质时期距今约为一万年前。 (2)图中气温明显低于现代的时期为冰期,在图中共有三次,即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的第四纪,它们分别距今大约6亿年、2.5亿年和二三百万年。 (3)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4)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62.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________。 (2)简要说明该城市工业区分布的位置特征。 (3)图中F、G两地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________,A、B、C、D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并说明高级住宅区在该地发展的原因。 【答案】(1)偏南风 (2)①趋向于交通干线,靠近铁路, 公路,河流;②分布在城市外缘;③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隔离带 (3)G、A;远离市区,远离污染,地势较高,空气较好,在河流上游,水质好 【解析】 (1) 工业区应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故该地的盛行风为偏南风。 (2)由图可知,工业区分布的位置特征从其与周边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分析,如图,工业区沿交通干线分布,靠近铁路、公路、河流;分布在河流以北;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河面作为卫生防护隔离带。 (3) 商业区应选择在市场、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带,G位于市中心,市场最优,适合发展商业区。四地中,A地地势高,位于河流上游(或盛行风上风向),靠近风景区 ,远离工业区,污染小,环境优美,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点睛】 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主要原因是这里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上风上水位置,环境好。 63.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 区,其外围主要是 区。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 。 (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 ,理由是 。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 【详解】(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6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 ;② 。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 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4)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① ;② ;③ 。 【答案】(1)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2)8 (3)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工业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 (4)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详解】(1)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2)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一共8种。 (3)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等)。 【点睛】循环经济亦称“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