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68分)
1. 读下图,回答上面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b、c、d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A. a=b=c=d B. a>c>d>b
C. b>d>c>a D. c>b>a>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大小比较;等高线的判读。根据四幅图图幅大小相当,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四幅图比例尺分别为:1:50000,1:500000,1:100000,1:200000由大到小为:a>c>d>b,所以表示的实地距离为a
c>d>b。所以选择B选项。本题需要将各比例尺形式统一后比较。
2. 下图中①地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
A. 发展立体农业 B. 发展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C. 小流域综合治理 D. 低湿地、盐碱地综合治理
【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图中①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地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发展立体农业,A对。鱼塘—台田模式农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B错。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在黄土高原,C错。低湿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是指华北地区,D错。
点睛: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农业综合开发的措施不同。江南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需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3. 读我国某区域7月等温线图和各河段落差比例图,图中a、b、c三处,气温大致相当的是( )
A. a和b B. b和c
C. a和c D. a、b、c都一样
【答案】B
【解析】根据区域7月等温线数值及递变规律,图中a地气温大于28℃,b地气温24-26℃之间,c地气温24-26℃之间,三处气温大致相当的是b和c,B对。A、C、D错。
4. 读下图,回答与图②地区相比,图①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 雨热同期 B. 热量充足 C. 土壤肥沃 D. 地势平坦
【答案】B
【解析】读图,根据经纬度,图①位于江南丘陵地区,图②位于东北平原。与图②地区相比,图①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纬度低,热量充足,B对。两地都是雨热同期,A错。图②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C、D错。
5. 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 宜农荒地多
C. 土壤肥沃
D. 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答案】D
【解析】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粮食商品率高,D对。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是粮食产量高的条件,不是商品率高的原因,A错。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不是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B、C错。
点睛: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商品率高。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作为商品销售的粮食多。粮食产量高,不一定商品率高。
6. 下图是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示意的L河,流向与注入地分别是
A. 由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 B. 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太平洋
C. 由西南流向东北,注入大西洋 D. 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印度洋
【答案】B
【解析】根据地形剖面图中的经纬度,结合海拔高度变化,水往低处流,图中示意的L河,流向是由西北流向东南,A、C错。下游经度是101°-102°E之间,纬度是26°N,注入地是太平洋,B对,D错。
7. 若要使图示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应建立保护区并着重
A. 防治河水污染 B. 保护森林资源
C. 防止土壤盐碱化 D. 治理酸雨危害
【答案】B
【解析】根据经纬度,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西南林区,若要使图示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应建立保护区并着重保护森林资源,B对。该地位于西南林区,降水丰富,工业活动少,水污染问题较轻,A错。没有土壤盐碱化问题,C错。该地酸雨问题少,D错。
8.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对外开放政策推动外资企业建立,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珠三角模式;小商品经营带动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是温州模式;大城市的扩散带动的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是苏南模式;资源开发,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是东北模式。选C正确。
9. 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B. 较高的科技水平
C. 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 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江苏省矿产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省都有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侨乡,而江苏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优于珠江三角洲,所以科技水平高于珠江三角洲。故选B。
考点:产业转移
10. 下为“我国西南某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图层”。
该区域( )
A. ①地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B. ②地适宜种植小麦
C. 高级住宅区集中在③地 D. 钢铁厂布局在④地
【答案】C
【解析】①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错。②地为湿地,适合种植水稻,B错。③地地势较高,林区空气清新,环境幽美,适宜作为高级住宅区,C对。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④地位于居民区的东南部,是盛行风的上风向,钢铁厂大气污染严重,不合适,D错。
点睛:我国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热充足,适合种植水稻。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钢铁厂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高级住宅区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空气清新,环境幽美地区适宜。
11. 四界线中最能体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 )
A. a界线 B. b界线 C. c界线 D. d界线
【答案】D
【解析】根据四条界线经过的地区可知,四条界线分别为a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b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是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d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最能体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b界线,B对。A、C、D错。
12. 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
B. 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 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
D. ①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经纬度,①区域是德国,②区域是湖南省,两区域人口稠密,①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②区域位于发展中国家内陆,南部以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为主,B错。②区域北部是洞庭湖平原,为重要的粮棉产区,C对。①区域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群目前发展缓慢,D错。
13.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材料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故选C项。
14. 读GPS手机界面图,界面上的时间为北京时间。如果此日全球昼夜平分,那么此地离日落还约有 ( )
A. 56分钟 B. 1小时
C. 1小时1分钟 D. 1小时5分钟
【答案】D
【解析】读GPS手机界面图,界面上的时间为北京时间。如果此日全球昼夜平分,则为二分日,各地18点日落。该地日落时,地方时18点,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该地与120°E相差1°15′,此时北京时间是18:05,那么此地离日落还约有1小时5分钟,D对。A、B、C错。
点睛:全球昼夜平分,为二分日,各地地方时18点日落。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每差1′,时间相差4秒钟。该地与120°E相差1°15′,该地18点日落时,北京时间是18:05,现在北京时间约16:59:11,距日落还差约1小时5分钟。
15. 该图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
A. 南坡海拔400米以下 B. 南坡海拔800~1 600米
C. 南坡海拔400~1 600米 D. 北坡海拔700米
【答案】C
【解析】读图,该图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与山顶水平距离0-4千米,位于山地背风坡一侧。从该段两个端点做垂线,与高度曲线相交,读出对应的海拔高度分别是1600米,400米,C对。A、B、D错。
16. 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它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也是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川菜、湘菜、粤菜、浙菜、闽菜、苏菜、徽菜、鲁菜),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风味组成。菜品大方朴实,适应性强。粤菜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和滋润,着重传承,又不固于传统,在统一中显出灵活、清新和年轻,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据此回答,下列因素中,与我国八大菜系形成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 地理环境 B. 经济条件 C. 风俗习惯 D. 交通条件
【答案】D
【解析】各菜系都具有地方风味,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A错。粤菜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与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B、C错。与我国八大菜系形成关系最不密切的是交通条件,D对。
17. 造成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 气候 B. 经济 C. 地形 D. 技术
【答案】D
【解析】 浙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蔬菜瓜果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蔬菜瓜果种植面积比较大,B正确;气候 、地形、技术差异比较小不是造成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
18. 读我国两区域图,对图中甲、乙所在地区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光照、热量丰富;乙地风能资源丰富
B. 甲地水能资源丰富;乙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C. 甲地农业用地中耕地丰富;乙地草场面积广大
D. 甲乙两地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答案】D
【解析】两地都位于我国,结合经纬度,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云雾天气多,光照不足,A错。甲地水能资源丰富;乙地位于准噶尔盆地,有“聚宝盆”之称的是柴达木盆地,B错。 乙地沙漠面积广,草场主要分布在山区,C错。甲乙两地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D对。
点睛: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云雾天气多,光照不足。“聚宝盆”之称的是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有成都平原,灌溉便利,耕地是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准噶尔盆地沙漠面积广,水资源短缺,草场主要分布在山区。两地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19. 松嫩平原的肥沃土壤是
A. 水稻土 B. 黄土 C. 紫色土 D. 黑土
【答案】D
【解析】松嫩平原的肥沃土壤是黑土,D对。水稻土是耕作土壤,不是地带性土壤,是长期种植水稻形成,分布在南方地区,A错。 黄土分布在华北地区,B错。紫色土分布在四川盆地,C错。
20. 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东部经济带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南方地区④雨热同期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松嫩平原属于东北地区,北方地区。故B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成A答案。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但这种划分方法显然不适应与当今,现在为四大地区。
21. 读图回答,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福建土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B. 陕西窑洞受建筑水平影响
C. 四合院反映聚落受交通影响 D. 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A错。陕西窑洞主要受高原地形影响,B错。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气候影响,C错。云南竹楼主要是适应于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D对。
【考点定位】建筑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2. 下图为我国某省的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该省自东向西排列地形的依次应该是
A. 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 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 山地、平原、丘陵、湿地 D. 湿地、平原、丘陵、山地
【答案】A
【解析】根据等高线数值及图例分析,该省东部海拔在500米以上,是山地。向西海拔200-500米是丘陵,海拔小于200米是平原。最西部是湿地。自东向西排列地形的依次应该是山地、丘陵、平原、湿地,A对。B、C、D错。
23. 下列关于南北方民居建筑差异的说法,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A. 南方因为全年平均太阳高度角较大,所以,南方的民居建筑正南正北,方向感较强
B. 在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成本等因素的情况下,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南方的建筑成本较北方要高
C. 北方因为多冰雹,所以,住房墙体较厚,而南方多雨所以墙体较薄
D. 从北到南,民居的房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答案】D
【解析】南方因为全年平均太阳高度角较大,不考虑向阳问题,所以南方的民居建筑依山面河,方向不定,方向感较差,A错。在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成本等因素的情况下,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南方的建筑就地取材,成本较北方要低,B错。北方因为冬季寒冷,住房墙体较厚,而南方冬季温和,所以墙体较薄,C错。从北到南,降水增多,民居的房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D对。
点睛:区域建筑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反映自然环境的特点。北方因为冬季寒冷,住房墙体较厚。南方的建筑就地取材,成本较北方要低。从北到南,降水增多,民居的房顶坡度逐渐增大。
24. 读“我国两区域示意图”,两区域农业生产相似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
①雨热同期 ②地势低平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两区域分别辽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相似的有利自然条件有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①对。辽东半岛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②错。土壤肥沃,③对。辽宁降水较少,河网密度小,④错。C对。A、B、D错。
25.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东北平原组成部分的是
A. 三江平原 B. 松嫩平原 C. 辽河平原 D. 牡丹江平原
【答案】D
【解析】属于东北平原组成部分的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A、B、C属于。牡丹江平原不属于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D不属于,选D。
26. 我国幅员辽阔,下面四图及区域景观差异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一时代,我国东、西部不同民居
B. 乙――同一季节,我国南、北方不同衣着
C. 丙――同一时刻,我国东、西部不同景象
D. 丁――同处于平原,我国东、西部不同耕作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砖瓦房是尖顶,与平顶房在同一时代,是我国南、北部不同民居,A错。乙是我国南方、北方两个省,同一季节,我国南、北方不同气候,B错。丙帕米尔高原黑夜,乌苏里江是白天,同一时刻,我国东、西部不同景象,C对。丁是水田、旱地,同处于平原,我国南、北方不同耕作,D错。
点睛: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东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大,南北跨纬度大,南方 、北方的气候类型、耕作制度、耕地类型不同,建筑特点不同。东西跨时区多,东西时间差异明显。
27. 下图是地处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欲对该岛进行开发。该岛盛行较强的东南风,有流速较大的河流及森林。据此并结合下图,关于该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B. 该岛降水类型主要为地形雨和对流雨
C. 该岛淡水资源丰富
D. 该岛森林分布的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B
28. 8月,从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开始燃起170多场森林大火,形成空前灾难,希腊火灾被列为150年来世界最严重森林火灾之一。奥运圣火火种采集地奥林匹亚遗址曾一度受到威胁,但幸未受到重创。读伯罗奔尼撒半岛图,要监测伯罗奔尼撒半岛森林大火面积的变化,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A
【解析】读伯罗奔尼撒半岛图,要监测伯罗奔尼撒半岛森林大火面积的变化,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遥感技术,通过拍摄遥感图像监测火灾面积的变化,A错。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数字地球主要功能是将信息转化数字,不能监测火灾面积变化,B、C、D错。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完成下列各题。
29. 上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0. 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 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 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 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29. C 30. B
【解析】试题分析:
29. 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
30. “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
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考点:产业转移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农业用地构成(%)表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31. 对三种方案的评价准确的是 ( )
A. 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 B方案3~8年内的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
C. 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 C方案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
A. 黄土高原 B. 江汉平原
C. 四川盆地 D. 两广丘陵
【答案】31. D 32. A
【解析】
31. 根据表格数据,三种方案中,A方案环境效益最差,侵蚀最严重,A错。B方案3~8年内的土地利用总收入不如A方案高,B错。C方案经济效益3-8年内最低,C错。C方案8年之后收益最高,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对。
32. 该地侵蚀严重,适宜种植苹果,苹果是温带水果,该地应位于温带地区,最有可能位于黄土高原,A对。江汉平原、四川盆地 、两广丘陵都位于亚热带,且植被条件较好,侵蚀较弱,B、C、D错。
点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看多年后的土地利用收入,不是当年或短时间的收益。苹果是温带水果,该地应位于温带地区,最有可能位于黄土高原。四个选项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严重。
33. 关于松嫩平原与其他区域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松嫩平原属于三江平原 B. 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
C. 松嫩平原和东北平原相邻 D. 松嫩平原属于干旱地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地理。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34. 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 同属温带地区 B. 气候的大陆性强
C. 同属东部季风区 D. 都是平原地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两者气候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故C项正确;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地区,故A项错误;长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气候的海洋性强于松嫩平原,故B项错误;D项的表述不属于气候的共同点,故排除。
考点:气候类型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32分)
35. 读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如下图)。
材料二 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mm)月分配资料图。
材料三 该地区农村土利利用构成(%)变化表。
(1)根据材料二信息,说明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利用材料二信息,描述该地6月份与7月份降水量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推断,10年来,该地人们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4)为解决图示区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人提出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1)径流量较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等 (2)6月份降水量大,7月份降水减少。6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阴雨天较多。7月份,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变小 (4)赞同。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该山区人们赚取劳务输出费,提高生活水平。不赞同。引起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问题、就业困难;使山区人才流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二,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所以河流水文特征是径流量较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
(2)该地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有连续性阴雨天,所以6月份降水量大。7月份,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所以7月份降水减少。
(3)根据材料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10年来,该地耕地减少,林地、草地、湖泊面积增大,说明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变小。
36.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莱、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解析】(1)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是东北平原的两大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高,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两地农作物种植的差异主要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2)
C是松嫩平原、D是三江平原;两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易出现低温冷害。解决的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提高作物的抗冻害能力;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甲较乙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优越;靠近中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总体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影响。甲乙两地农作物的差异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种植喜温喜湿的作物;乙是东北平原的两大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高,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种植耐寒作物。东北平原农业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解决的措施一是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从技术上入手;另一是改造自然环境,增加热量。
37. 读我国甲、乙两地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①外流河 ②内流河 ③放射状水系
④辐合状水系 ⑤冰川融水补给 ⑥雨水补给
(2)甲、乙两地的城市多分布于图示边缘地带。试分析其成因有何不同?
(3)根据“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简述甲、乙两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4)试分别说明甲、乙两地在发展中应注意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甲——②④⑤ 乙——①③⑥
(2)甲地区:塔里木盆地边缘为山麓冲积扇,水源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乙地区:海南岛沿海地区多为平原,海运便利,经济发达 (3)甲地区:充分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瓜果、长绒棉生产;
乙地区:利用丰富光热资源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建设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4)甲地区防止土地荒漠化,绿洲萎缩,乙地区保护海洋环境、防海浪侵蚀,减少台风损失
【解析】整体分析: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辐合状水系,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海南岛是外流河,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是放射状水系。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形、水源、热量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甲地气候资源优势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乙地水热资源充足。
(1)读图,根据经纬度,甲区域是塔里木盆地,位于内流区域,以内流河为主,呈辐合状水系,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要水源,②④⑤对。乙区域是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是外流河。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特征是放射状水系。雨水补给是主要水源。①③⑥对。
(2)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形、水源、热量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甲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边缘为山麓冲积扇,水源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乙地区是海南岛,沿海地区多为平原,海运便利,经济发达。
(3)甲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农业发展方向是充分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瓜果、长绒棉生产。乙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充足。农业发展方向是利用丰富水热资源,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值。如建设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4)甲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中要防止土地荒漠化,绿洲萎缩。乙地区四面临海,发展中要保护海洋环境、防海浪侵蚀。该地台风活动多,要注意加强监测预报,减少台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