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章末整合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章末整合 专题一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国家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整治生态环境。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1)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2)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3)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4)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5)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的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1.水土流失的成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如下表所示: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3)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任选其一即可) (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植树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区土地复垦等。 (3)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解析:第(1)题,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的成因从自然原因(地形、土质、降水)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方面回答。第(3)题,河流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使河流泄洪、蓄洪能力增强,减轻洪涝灾害;使河流径流量更稳定,水位平稳,利于航运。 专题二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开发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开发条件优劣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开发的早晚、规模以及区域发展的周期。评价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①资源状况,包括分布范围、种类、储量、质量、开采条件等;②市场条件;③位置与交通。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以及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②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③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④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2)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①区域资源不断减少或枯竭,区域空间不断加大,资源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导致区域经济衰落,这是此类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③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应对市场变化困难,逐渐失去竞争优势;④能源、资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世界性重工业产品过剩导致的传统产业衰落;⑤内部经营与管理体制落后,技术更新缓慢,导致企业竞争能力降低等。 (3)实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首先,要提高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其次,应针对区域条件和存在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烟尘等污染,可通过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装置做无害化处理。对于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应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青海“十二五”规划目标,青海将加快推进柴达木2 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努力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助推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 材料二:柴达木号称“聚宝盆”,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验区。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和探索,柴达木资源开发将由过去的单一挖资源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方向提升。下图为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青海柴达木盆地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主要自然优势是什么?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太阳能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适合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2)下列不属于“聚宝盆”所包括区域优势产业的是( D ) A.石油工业 B.电力工业 C.化学工业 D.电子工业 (3)填出“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电力工业;乙建材工业。 (4)简述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多样化,实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土地面积广大,利于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第(2)题,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和有色金属资源,为能源、化工和冶金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甲为其他工业提供能源,因此为电力工业;乙是利用废弃物发展的建筑材料生产,为建材工业。第(4)题,从节约资源、防治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专题三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及水源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上述四个条件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面对不同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如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光热及水分条件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源缺乏,尤其是春旱严重;(2)旱涝灾害、寒潮、虫害等较频繁;(3)盐碱地面积大。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读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类型看,“南大荒”位于丘陵,“北大荒”位于平原。 (2)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主要是热量条件不足,“西大荒”主要是水源条件不足。 (3)“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技术。 (4)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5)简要说明“北大荒”地区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答案:(4)“南大荒”: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5)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广人稀,利于机械化耕作;国家政策扶持。(任答四点) 解析:第(1)题,从图上看,“北大荒” 位于东部地区,地形类型为平原;“南大荒”位于两广丘陵和海南岛,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第(2)题,“北大荒”纬度高,热量不足;“西大荒”地处内陆,降水少,水源不足。第(3)题,天然橡胶种植界线的北移与栽培技术有关。第(4)题,主要从光照、热量、水分、昼夜温差等角度分析。第(5)题,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机械化程度和政策等角度归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