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地理(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16课标Ⅰ,7~9题,12分 2015课标Ⅰ,10~11题,8分 2014课标Ⅰ,36(1)题,6分 2013课标Ⅱ,36(1)(3)题,14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命题重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度系数在0.55左右,分值为4~8分。 热点探究:外力作用地貌,虚拟地质剖面图。 山地的形成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4课标Ⅰ,4~6题,12分 选择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 -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 1.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 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解析 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①地为贺兰山,地势较高,无法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A项错。②地位于山口地区,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形成沙砾洪积,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B项错误。③ 地有黄河干流流经,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C项正确。④地地势较高,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D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二 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 2.(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 B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 侵蚀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 、风蚀城堡等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沉积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解析 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 (1)A (2)D 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1.(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 C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 (1)C (2)B (3)D 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 (1)C (2)A 考向二 风化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 因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 花岗岩(最常见)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玄武岩和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 沉积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审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答案 (1)C (2)C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三)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6·江苏地理,21)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 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 AD 考向二 岩石的特征分析与判断 2.(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 (1)D (2)D 3.(2014·上海地理,11)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片岩 C.板岩 D.石英砂岩 解析 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形成深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板岩是变质岩,分别有片理和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 的景观。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易被风化剥蚀,形成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侵蚀破坏的能力较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 答案 D 考向二 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4.(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Ⅱ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Ⅰ,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Ⅰ、Ⅱ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层Ⅰ。 答案 D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2.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考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 态上 背 斜 向 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 新老关 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图所示: 2.断块山 结合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断层 ①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②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吗? 提示 不一定。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一要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要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不是有明显的位移。 3.火山 结合火山示意图,归纳总结。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审题指导】 从图示中获取信息 “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说明具有层理构造,此地为沉积岩,另一方面也知道各岩层的新老关系。 [尝试自解] ________ 答案 C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高考卷多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考查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等。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 (1)沉积岩的判读:下老上新,如下图①②③④岩层越来越老。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判读:被侵入的先形成;即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下图中⑤晚于所有的沉积岩。 (3)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判读:侵入岩附近高温高压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晚于侵入岩。 2.地质构造(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的判读 (1)背斜与向斜 方法一:通过岩层形态判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上图中a处),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上图中b处)。 方法二: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时,以方法二为准。 (2)断层的判读 判读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①岩体受力断裂;②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有明显的错断及位移。 3.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读 原则:被断层切断的岩层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岩层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先于侵蚀作用形成。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1.(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 (1)C (2)B 2.(2014·山东文综,11)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图(a) 图(b) 上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故选B。 答案 B 考向二 地质构造地貌的判断 3.(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解析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答案 A 【借题发挥】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考向三 断块山地形的形成 4.(2012·四川文综,1)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两种边界与地形 安第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提示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上海青浦质量调研)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 第(1)题,考查板块的判读。根据图中轮廓和红海位置可知,M为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故M小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板块边界的判读。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知,图示区域板块相背运动,说明图示区域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如果板块相向运动,则为板块的消亡边界。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D 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特别提醒】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板块分布的判断 1.(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图中K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2.(2014·海南地理,17)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答案 A 考向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2016·上海地理,9~10)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第(2)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答案 (1)A (2)A 考点三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结合山区交通图,归纳总结。 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交通线路选线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 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P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解析 第(1)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项正确;A项中KLO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第(2)题,因为KST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D项正确;A项中KRQ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KMNQPT线KM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PT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C项KLO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1)B (2)D 山区交通线选择的原则及原因 影 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 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 路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走 向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 网 密 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 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分布的影响 1.(2014·课标Ⅰ,4~6)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第(3)题,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答案 (1)D (2)B (3)B 2.[2012·北京文综,36(1),6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解析 读图可看出,图中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和高原,平原地区城镇的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而山地和高原地区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答案 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掌握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特点。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能够结合示意图,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变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提示 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较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山西太原模拟)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1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2)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第(2)题,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这种过程持续反复就形成了河流阶地。据此推断,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说明形成年代最晚。 答案 (1)A (2)C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及分布 形成机制及图示 洪积—冲积 平原(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河流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6)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河床形态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质构造体现了内力作用,故C选项内容对河床形态有较大影响;外力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大小与河床岩石性质(岩石软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而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两项对河床形态影响较大;通航里程是指河流适宜通航的长度,对河床形态影响很小,故选B。 答案 B 考向二 河谷岩层结构分析与洪水对河谷的影响 2.(2014·北京文综,6~7)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 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答案 (1)A (2)D 考向三 对河流弯曲段地貌的分析 3.(2013·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岩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右侧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10分) 解析 河流在弯曲河段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圣贝内泽桥修建于河流弯曲处,右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甚至在洪水期冲毁桥墩;而左岸堆积作用强,河水较浅、流速较缓,河流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所以断桥得以保存至今。 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考点二 河流流向的判断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下图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 ) A.此时降水较多 B.受信风控制 C.沿岸暖流经过 D.地处北半球 (2)图中的河流( )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秋冬发生凌汛 C.此时接受湖泊补给 D.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 第(1)题,依据气温判读的“高高低低”规律,图中最冷月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度凸出,则此图区域位于南半球30°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冬季降水较多,故A正确。第(2)题,图中显示河流甲、乙处之间有一个湖泊,湖泊对下游的水量有调节作用,下游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则乙位于湖泊的下游,故河流由甲流向乙,即由西北流向东南。由上题知,该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河流无结冰期,故不会发生凌汛。此时为冬季,降水多,河流补给湖泊。 答案 (1)A (2)D 河流流向的判定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根据等高线特征描述河流流向 1.[2015·安徽文综,35(1),10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 解析 河流发育在山谷之中,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 答案 (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考向二 河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2.(经典高考题)结合下图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6分)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地形、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图可知,该地西北部海拔高,东南部海拔低。第(2)题,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广西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大。且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 右江流域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2)夏半年径流量大,冬半年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半年降水量多,冬半年降水量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考点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聚落规模与河流的关系 地区 河流地貌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 破碎 较小 华北平原 河网稀疏 连片 较大 3.河流对聚落选点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常成为聚落密集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还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平原也是聚落稀少,如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人烟稀少,聚落极少。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 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河流堆积地貌与皇家陵墓选址 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仔细读图,①为侵蚀山地,土层薄。② 地洪积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③为冲积平原,土层深厚,但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浅。④为沙丘覆盖的平原,土层较薄。对比四个地点,②地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符合皇家修建陵墓的选址条件,B项正确。 答案 B 考向二 河口三角洲对港口建设的不利影响 2.[2014·山东文综, 36(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9分)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知,塞内加尔河下游流经沙地,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为沙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这也是沙洲能够不断向南延伸的条件之一;沙洲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与“陆地条件”有关,还需要考虑“海洋条件”,即沿海洋流对其影响,洋流自北向南流;沿海沙洲的形成阻碍了船只进出港口,对圣路易港的发展极为不利。 答案 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河道),不利于航行。 主观题常考的15题型之五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2.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 角度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典 题 示 例] [2014·新课标Ⅰ,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解题流程】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材料中“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青藏铁路……”说明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 (2)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地起沙”说明沙源不是大风从外地刮来的,而是本地产生。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 2.从设问材料中获取信息 设问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答 题 模 板] 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答题模板 侵 蚀 地 貌 流水 侵蚀 地貌 河谷、沟 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 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 积 地 貌 流水 沉积 地貌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实 践 应 用] [2016·新课标全国Ⅲ,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解析 河水的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均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图内经纬度和亚马孙河等信息可知,该区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受气候特征的影响,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为腐殖质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和温度、水分条件。根据“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知,地形和沼泽对于水流速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腐殖质、泥沙含量。 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