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业
课时规范练1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018浙江嘉兴模拟)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腐烂会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选A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应位于半干旱区, 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Ⅰ线,故选D项。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 ℃或0 ℃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4.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项正确。第4题,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三项错。 (2018广东肇庆模拟)“无尽夏”(右图)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完成5~6题。 5.“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变化性 6.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项。第6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偏碱性,花色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地区的土壤偏酸性,花色以蓝色花为主。故选B项。 (2018湖南衡阳三模)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下图为拉斯曼丘陵的气温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 7.拉斯曼丘陵( ) A.终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 B.冬半年月均温变化较小 C.冬季气温均在0 ℃以下 D.最冷月一般出现在8月 8.拉斯曼丘陵地区沙堆和沙地等风积地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B.风力搬运能力微弱 C.风化物被冰川侵蚀 D.岩石风化物非常少 9.推测可在拉斯曼丘陵上生长的植物是( ) A.草类 B.灌木 C.苔藓地衣 D.针叶树木 答案7.B 8.D 9.C 解析第7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并非全年受冷高压控制;由图可知,冬半年各月均温差异较小,一年中每个月极端最高温都高于0 ℃,极端最低温出现在8月,但最冷月(月均温最低)是9月,故B项正确。第8题,根据材料提示,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常年多大风,难以形成规模大的沙堆、沙地等风积地貌,故D项正确。第9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冰川边缘,气候极端寒冷,热量不足,只有夏季有少量苔藓、地衣生长,草类、灌木和针叶树木都没法生长,故C项正确。 (2018福建福州模拟)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能量后剩余的部分。下图中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0~11题。 甲 乙 10.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 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 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D.最大值在25 ℃左右 11.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 ) A.温带沼泽湿地 B.针叶林 C.中纬度草地 D.荒漠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C项正确。第11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净初级生产量随湿度增加而增加。四个选项中温带沼泽湿地的湿度大于针叶林、中纬度草地、荒漠,所以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温带沼泽湿地。故选A项。 孢粉是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器官,能大量完好地保存在沉积层中。下图示意从青海湖沉积层钻孔中获取的距今不同年代的孢粉浓度变化。研究人员通过与青海湖流域外其他地区孢粉成分的对比,确定该钻孔获取的孢粉主要反映青海湖流域的植被数量与构成。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由青海湖沉积层钻孔获取的( ) A.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 B.草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 C.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木本孢粉浓度 D.木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 13.距今12 000~10 000年期间,青海湖流域( ) A.气候湿润,趋于温暖 B.气候干燥,趋于温暖 C.气候干燥,趋于寒冷 D.气候湿润,趋于寒冷 14.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据图推断下列时期中雪线最低的是( ) A.距今1 500年前后 B.距今7 500年前后 C.距今8 500年前后 D.距今12 500年前后 答案12.C 13.B 14.A 解析第12题,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图中Ⅰ代表孢粉总浓度,数值最大。在植物孢粉浓度比较中,草本孢粉浓度高于木本孢粉浓度,图Ⅱ曲线代表草本孢粉浓度,Ⅲ代表木本孢粉浓度。C项对。第13题,读图,距今12 000~10 000年期间,青海湖流域植物孢粉浓度低,说明气候干燥。该时段后期孢粉浓度迅速上升,说明气候趋于温暖。B项对。第14题,孢粉浓度变化与气温相关,温暖期孢粉浓度大,寒冷期孢粉浓度小。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据图推断雪线最低的时期是距今1 500年前后,此时孢粉总浓度最低,A项对。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3 196米。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生活在咸水中,每年春夏之交,洄游到淡水河中产卵繁衍。湟鱼洄游距离越远,幼苗在淡水中生存时间越长,其成活率就越高。近些年来,由于在布哈河、沙柳河上建坝影响了湟鱼的生存环境。下图为青海湖流域水系分布图。 (1)根据图示水系特征,推测青海湖流域降水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简述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原因。 (3)分析在布哈河、沙柳河上建坝对湟鱼生存的不利影响。 答案(1)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原因:该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北部祁连山脉山体高大,夏季风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南部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2)因地壳抬升,倒淌河流向发生改变,青海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气候变干,蒸发加剧,湖水补给减少。 (3)建坝阻挡湟鱼春夏季洄游产卵;建坝拦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青海湖萎缩,湟鱼生存空间缩小;入湖泥沙减少,湖泊养分减少,浮游生物减少,导致湟鱼饵料缺乏。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抓住“地形—降水—水系”的链条进行推理判断。第(2)题,结合文字材料,从气候和倒淌河流向变化两方面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原因。第(3)题,从生存空间、饵料、洄游通道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在布哈河、沙柳河上建坝对湟鱼生存的不利影响。 16.(2018山东临沂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茎短。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 000万年的历史,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1 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植物广布于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占全世界多肉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下图为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1)指出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月份,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3)图中甲地的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的肥厚,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8—10月(答9—11月可以)。条件: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沿岸寒流影响,多雾。 (2)纳马夸兰地区南北跨纬度较广,地势起伏大,水热条件多样,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全年干旱少雨,水分条件较差。 解析第(1)题,根据纳马夸兰的水热条件判断多肉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月份。结合图文材料从“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少量雾气和露水”等角度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第(2)题,从水热条件多样性、进化时间长、人类活动等方面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注意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沙漠有着5 000万年的历史、广布于这片狭长的土地上”等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判断推理。第(3)题,从光热水的差异,分析甲地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肥厚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