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作业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 一、选择题。‎ ‎(2017年天津卷)读下图,回答第1题。‎ ‎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1.B ‎【解析】1.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 ‎(2017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2.B 3.B ‎【解析】2.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故选B。‎ ‎3.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选B。‎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19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岱崮地貌(下图)是寒武纪石灰岩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山顶平展开阔,周边峭壁,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以临沂市岱崮地貌为代表,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据此完成下列4-6题。‎ ‎4.与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抬升 ②风化侵蚀 ③重力崩塌 ④热融滑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形成岱崮地貌的岩石的说法,可信的是 A.含有大量金属矿 B.岩石内部气孔多 C.含有三叶虫化石 D.形成于于旱环境 ‎6.据考证发现有崮顶山寨文化遗存的多达22座,多为一崮一寨。古代将寨建在崮顶,其主要原因是 A.防潮湿,夏季降水较多 B.通风散热,夏季高温 C.防积雪,冬季降雪量大 D.军事防御,易守难攻 ‎ 【答案】4.A 5.C 6.D ‎【解析】‎ ‎4.石灰岩属沉积岩,形成于浅海环境。由图中信息可知“崮”地貌的形成应属于地垒结构,因此岱崮地貌是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经历了断裂和抬升运动后,再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后形成。热融滑塌最早发现于青藏高原风火山:养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边斜坡下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暴露的冰层融化,上覆草皮和土层失去支撑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了塌落的物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缓缓下滑,应属于冻土地貌。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 ‎5.石灰岩属沉积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可能含有化石;三叶虫生活在古代浅海环境中,故C正确、D错误。金属矿多为内生矿,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而石灰岩的形成为外力作用,故A错误。岩石内部气孔多为岩浆岩中喷出岩的特征,故D错误。‎ ‎6.岱崮地貌山顶平展开阔,周边峭壁,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故D正确。将寨建在崮顶有防潮湿、通风散热、防积雪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项。‎ ‎【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读图,完成下面7-8题。‎ ‎7.图中“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 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 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 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 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 ‎8.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A 8.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7.根据图示的方向可以看出在其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发生位移。A正确。‎ ‎8.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乙、丁河段没有发生变化。乙原为华莱士溪的一条支流,地震后其径流进入华莱士溪故道,华莱士溪的丙河段支流减少,流域面积减小,因此流量减小。答案为C。‎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如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9-11题。‎ ‎9.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 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 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人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 ‎10.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 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 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白垩纪(14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 ‎10.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为褶皱。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背斜,其中丁处岩层由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D正确。‎ ‎11.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故B正确。‎ ‎【江苏省金陵中学、海安市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地质学家冯景兰曾对某地地理景观作如下表述:“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真岭南之奇观也”。下图为该地植被垂直分异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12-13题。‎ ‎12.该地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 ( )‎ A.岩石受风化作用的结果 B.变质岩在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的结果 C.地壳抬升后风力作用的结果 D.沉积岩在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的结果 ‎13.与谷地相比,图中山顶植被的生长环境主要表现为 ( )‎ A.光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 D.土壤贫瘠 ‎【答案】12.D 13.C ‎【解析】‎ ‎12.砂岩与砾岩为沉积岩,B错误;材料提到“真岭南之奇观也”,可知该地为岭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地区,山地抬升后多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C错误;沉积岩在地壳演变的缓慢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该地的地貌景观,D正确。‎ ‎13.底部植被为阔叶林,山顶植被是硬叶林,硬叶叶片较小,是为了较少水分蒸发;山顶坡度较陡、面积较小不易存水,因此山顶植被的生长环境主要表现为干旱,而不是因为的光照条件差、热量条件差、土壤贫瘠,正确答案选C。山顶光照条件好,A错误;南方多低山丘陵,山体相对高度不大,且山顶、谷地均为常绿植被说明热量条件差别不大,B错误;南方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山顶、谷地均较贫瘠,D错误。‎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 ‎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历史上流城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城内的气候变迁。下面图a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14-16题。‎ ‎14.图a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A.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地売上升,流水沉积 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15.图a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 A.逐渐变粗 B.逐渐变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16.图示地区1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A.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B.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C.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D.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答案】14.D 15.B 16.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包括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通过沉积颗粒物的粒径判断气候变化,难度比较大。‎ ‎14.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说明西侧岩石相对东侧上升,或者说东侧岩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作用不断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平原地形。故D正确。如果地壳上升,应该形成块状山或高地,而不会是平原,故AC错。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故B错。‎ ‎15.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随着流水流速变慢,携带能力会逐渐变低,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所以ACD都不对,正确答案为B。‎ ‎16.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1300年-150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500年-17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1700年-185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又变湿,1850年-20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所以答案为C,ABD错误。‎ ‎【点睛】第一题,可以反过来分析,平原一般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排除AB;能沉积的地方肯定是地势低洼的地方,所以一定是地壳下沉形成低洼地,排除地壳上升的C。答案为D。‎ ‎【湖南省长望浏宁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17-18题。‎ ‎17.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18.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 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 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 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答案】17.A 18.B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7.由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为沉积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②‎ 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由丁变成,则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喷出冷凝,⑤代表熔融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故选择①②④,A正确。‎ ‎18.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故B正确。‎ ‎【河北省唐山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 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国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19-20题。‎ ‎19.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A.植物分布更连续 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 D.径流流动遭阻隔 ‎20.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排除水分 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 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19.C 20.D ‎【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9.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即通道,地下径流不受阻碍,故排除A、B、D,选择C项。‎ ‎20.由材料知“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 ‎,故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输入水分,A错误;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错误;岩石比热容小,会增大昼夜温差,对气温没有调节作用,C错误;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正确。‎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 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下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公斤。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然露于地表。‎ 据此完成下面21-22题。‎ ‎21.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22.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堆积 ‎【答案】21.C 22.A ‎ ‎【解析】‎ ‎21.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是中生代,也不会有恐龙,据此选C。‎ ‎22.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贵州的风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D错,选A。‎ ‎【陕西省黄陵县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 A.煤层形成于砾岩层中 B.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 C.煤层由变质作用形成 D.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 ‎24.图示区域P—K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 A.沉积—挤压—侵蚀—沉积 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C.沉积—断裂—下沉—沉积 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 ‎25.为了突出图示区域地势的起伏特征,绘制地形剖面图时应 A.扩大垂直和水平比例尺 B.水平比例尺不变,扩大垂直比例尺 C.缩小垂直和水平比例尺 D.水平比例尺不变,缩小垂直比例尺 ‎【答案】23.D 24.A 25.B ‎【解析】‎ ‎23.从图中得知,煤炭分布位置附近没有砾岩层,A错,煤层位于C1,对照下面的时间表,距今时间最长,B错;煤层是由沉积作用而成,C错;皮家处岩层地质稳定,离煤层近,适合开采煤炭D正确。故答案选择D。‎ ‎24.P1是泥灰岩,P2是页岩,K1是砾岩,从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得知该地区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有弯曲变形和原有岩层方向不平行,说明经历了内力的挤压;露出的岩石又经历的外力侵蚀,并且经过沉积作用又形成了沉积岩。故答案选择A。‎ ‎25.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为了突出地势起伏较大的效果,只需要图在垂直方向上表示地更详细一些。所以,需要扩大垂直比例尺,而水平比例尺不需要改变。故答案选择B。‎ ‎【点睛】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 ‎1.砾岩 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 ‎2.砂岩 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 ‎3.页岩 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 ‎4.石灰岩 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 ‎ ‎【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 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下列26-27题。‎ ‎26.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 (  )‎ 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 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27.据图推断 (  )‎ 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 ‎【答案】26.C 27.D ‎【解析】‎ ‎26.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 ‎27.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 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所以D正确。‎ 二、综合题 ‎28.【黑龙江省大庆市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第(1)、(2)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题考查贺兰山对气候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态。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处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贺兰山大致南北走向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阻挡冬季西北寒冷气流,使银川平原冬季温度不至于过低,同时阻止沙漠入侵;夏季东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29.【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简图。钦查群岛位于秘鲁的西南部,主要由3个花岗岩岛屿组成,地表植被少,表层分岩石进似圆球状,呈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岛上的悬崖和洞穴中生活着至少600万只海鸟,号称“飞禽王国”,它们是岛上唯一的常住居民,在群岛上生活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19世纪后,岛上开始种植葡萄。目前,该岛葡萄以品种多、品质好、味道甜馳名世界。‎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钦查群岛圆球状岩石的形成过程。‎ ‎(2)分析饮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的主要原因。‎ ‎(3)分析饮查群岛葡萄品质优良的有利区位条件。‎ ‎(4)有人认为钦查群岛应继续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钦查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之后,地壳隆起,花岗岩出露地表;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球状风化),使花岗岩出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因而呈圆球状。‎ ‎(2)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鸟类的理想越冬地;附近海域盛行上升补偿流(或秘鲁寒流流经),鱼类丰富,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岛上人类活动少,对鸟类干扰少(秘鲁政府的保护);生存空间较大,岛上栖息环境多样;天敌少。‎ ‎(3)该岛降水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鸟粪作为肥料,土壤肥沃,避免了化肥的滥用;气候干热,病虫害少,施用农药少;人类活动少,环境优良。‎ ‎(4)赞成:葡萄品质好,消费市场广阔;增加收入(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或不赞成:当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扩大种植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易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对鸟类干扰大,破坏鸟类的栖息环境。‎ ‎【解析】‎ ‎(1)地表形态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钦查群岛位于秘鲁的西南部,由花岗岩岛屿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沉积岩。而钦查群岛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后有在地表出现,说明后来地壳隆起,花岗岩出露地表;再经外力的修饰即长期的风化作用,使花岗岩出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因而呈圆球状。‎ ‎(2)饮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说明生物种类多样,因此应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据图可知,该群岛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气温高,鸟类的理想越冬地;附近海域为秘鲁寒流经过,盛行上升补偿流,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至表层,鱼类丰富,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且岛上人类活动少,对鸟类干扰少;岛屿面积大,鸟类生存空间较大,岛上栖息环境多样;且天敌少。‎ ‎(3)农业区位条件应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据材料可知,有厚厚的鸟粪层,鸟粪作为肥料,土壤肥沃,避免了化肥的滥用;气候干热,病虫害少,施用农药少;人类活动少,环境优良,因此葡萄品质好。‎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赞成应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角度分析,该地区葡萄品质好,消费市场广阔,扩大种植规模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扩大就业机会。不赞成应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当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扩大种植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易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对鸟类干扰大,破坏鸟类的栖息环境。‎ ‎30.【广东省揭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云南乌蒙山主峰之一的大山包(下图左),海拔 3100 米左右,这里夏季芳草遍野,草原一望无际,冬 季则山舞银蛇,雪雾弥漫。大山包山上分布着众多的海眼(出露地表的泉眼),即使在冬季也不干涸(下图右)。黑颈鹤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水藻和小鱼为食,主要繁殖在青藏高原,每年 9 月黑颈鹤便会成群结队地南迁到大山包越冬。大山包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 ‎(1)根据“海眼形成示意图”,描述海眼形成的过程。‎ ‎(2)分析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及海眼冬季不干涸的原因。‎ ‎(3)分析黑颈鹤迁徙至大山包越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大山包的岩层由两层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上层玄武岩孔隙多,能够储存地下水,下层花岗岩 紧致坚固,能够阻隔水分流失,地下水受重力作用下降,并通过岩石裂隙出露地表,形成海眼 ‎(2)冬季,北半球的西风气流在南移的过程中遇到了青藏高原的阻隔,其中的南支西风气流沿着青藏高原的 南缘向东移动,沿途携带大量水汽,在云贵高原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容易产生降雪,每年冬季黑颈鹤正是 借助这支西南风从青藏高原一路乘风而来,伴随着暖湿气流抵达大山包,因此人们把黑颈鹤视为带来瑞雪 的神鸟;正是因为这里冬季的降水比较丰沛,为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给,海眼冬季也不干涸 ‎(3)大山包冬季温度较高,草场宽阔,草甸沼泽星落棋布,水草丰盛,有充足的食物;海眼为其提供充足且 优质的水源;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任答其中三点得)‎ ‎【解析】‎ 试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动物迁徙的原因 ‎(1)从“海眼形成示意图”中可看出,大山包的上层岩石为玄武岩,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特点是有气孔,能储存地下水;大山包的下层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质地细密紧致,是不透水层;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渗,受花岗岩的阻隔,在岩石裂隙处出露地形表,形成海眼。‎ ‎(2)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的原因考查的是影响降水的因素,应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分析;冬季北半球的西风气流在南移的过程中遇到了青藏高原的阻隔,其中的南支西风气流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向东移动,沿途携带大量水汽,在云贵高原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容易产生降雪;由材料“黑颈鹤主要繁殖在青藏高原,每年9月黑颈鹤便会成群结队地南迁到大山包越冬”可知,每年冬季黑颈鹤正是借助这支西南风从青藏高原一路乘风而来,伴随着暖湿气流抵达大山包,因此人们把黑颈鹤视为带来瑞雪的神鸟;由材料“冬季则山舞银蛇,雪雾弥漫”可知,该地冬季的降水多,地下水补给多,因此海眼冬季不干涸。‎ ‎(3)黑颈鹤迁徙至大山包越冬的原因可从气候、食物、水源、人类活动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大山包纬度较青藏高原低,海拔也较青藏高原低,因此冬季温度较高;由材料可知大山包草场宽阔,有充足的食物;海眼冬季不枯,为其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水源;且大山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