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常见自然灾害(5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常见自然灾害(56张)

专题六 常见自然灾害 [ 明确选考要求 ]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 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合格考 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2 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内容标准 学业 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命题调研报告 1. 命题规律:从考查内容看,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是考查重点。从考查形式看,以现实重大灾害为背景,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命题趋势:鉴于本专题知识为合格考层级的要求,可能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某一设问的形式出现。可能会弱化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重点考查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3. 备考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基本知识;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成就。 [ 构建知识体系 ] [ 典题领悟 ] 【典例 1 】   (2018· 全国卷 Ⅱ , 37 , 22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 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 “ 追风人 ” ,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考点一 气象灾害 (1) 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8 分 ) (2) 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 分 ) (3) 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 分 ) (4) 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4 分 ) 解析  第 (1) 题,据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 “ 湿 ” 说明该气团可能来自海洋, “ 热 ” 说明该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地区,综合判断,形成龙卷风的湿热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海洋,而图中大西洋沿岸龙卷风发生频次少,且有山脉阻挡,不利于龙卷风的形成,故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且来自南部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干气流 ( 气团 ) 在此交汇,空气受热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促使空气抬升。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 (2) 题,主要从广阔平坦的地形对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及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形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 (3) 题,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第 (4) 题,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罕见性 ( 历时短 ) 以及危害性三个角度作答。 答案  (1) 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 ( 气团 ) 交汇,湿热空气抬升; ( 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 ) 下垫面温度较高, ( 湿热 ) 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 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 ( 摩擦力小 ) ;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 ( 南北向 ) 冷暖气团交汇。 (3) 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 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龙卷风的形成过程以及春季高发的原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认识龙卷风的发源地与美国的关联 地理 实践力 结合对台风过境的关注,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 1. 海南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多发的省份,下图示意海南省台风灾害分级示意图。 分析 Ⅰ 、 Ⅱ 、 Ⅲ 区受台风危害程度的大小及原因。 解析  台风主要生成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形成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西北 ( 西 ) 方向移动,海南岛地处台风中心的西侧,台风多由海南东部登陆;且海南中部是山地,西部处于背风坡,所以东部受台风危害大,西部受台风影响小。 答案  危害程度: Ⅰ < Ⅱ < Ⅲ 。原因:台风在西北太平洋 ( 菲律宾海附近 ) 洋面首先在海南东部登陆,东部受台风影响大,西部处于背风坡,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小。 [ 通关攻 略 ] 1 .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的比较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主要防御方法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大 加强预报,及早准备 暴雨 锋面、低气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 连续性的暴雨,短时间的大暴雨:来势迅猛,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灾害 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水少、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 2. 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 1) 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 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通过示意图考查台风的成因及危害 1.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读下图 “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 (1981 ~ 2010 年 ) ”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据图可知 (    ) A. 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形成 B. 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C. 我国全年各地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D. 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 (2) 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 降水 B . 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 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 聚集 D . 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3) 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 ① 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 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 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④ 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⑤ 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 ③④⑤ D. ②③⑤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夏秋季生成台风个数多,登录个数也多,这两个季节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B 正确;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形成,春季也有, A 错;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C 错;夏季台风生成和登录个数都多, D 错。故选 B 。第 (2) 题,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D 正确;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不是损失, A 错;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洪涝灾害, B 错;台风造成的翻江倒海不是鱼群聚集的原因, C 错。故选 D 。第 (3) 题,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和预报,以降低损失,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等,利于减轻灾害, B 正确;台风天气不易乘飞机,乘飞机也不能预防台风灾害,农田夜间防御霜冻与寒潮有关,与台风无关。故选 B 。 答案   (1)B   (2)D   (3)B   考法二 我国干旱灾害的成因 2. 下图为 “ 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分布图 ” 。 读图完成问题。 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干旱灾害发生频率的高低,并分析原因。 解析  根据图例,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东部高于西部。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较大。灾害必然有人员的伤亡或财产的损失,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答案  东部高于西部;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较大;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 典题领悟 ] 【典例 2 】   (2019· 浙江选考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1 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 2 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 (2) 题。 考点二 水文灾害 (1) 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    ) ① 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 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 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 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 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 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 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 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解析  第 (1) 题,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 ① 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 ② 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 ③ 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 ④ 对。故选 D 。第 (2) 题,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 B 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 A 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 C 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 D 错。故选 B 。 答案   (1)D   (2)B 人地协调观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知道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的危害 综合思维 从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风暴潮的成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角度认识黄浦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地势特征 2. 下图为 1969 ~ 2004 年我国东部 H 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1990 年以来, H 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 A. 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 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 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 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2) 造成 H 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 降水强度大 B. 冰川消融快 C. 湖泊面积广 D. 植被覆盖好 解析  第 (1) 题,该题关键是看图,从图中找到 H 省洪涝灾害的变化特点,结合图例可知, 1990 年来, H 省平均受灾面积在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即选 D 。第 (2) 题,由题干中提到是我国东部 H 省,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所以造成 H 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强度大,即选 A 。 答案   (1)D   (2)A [ 通关攻 略 ] 1. 我国主要水文灾害的对比分析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布 影响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4 ~ 9 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 ,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易导致洪灾发生 融雪洪水 4 ~ 5 月融雪洪水, 7 ~ 8 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最为严重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布 影响   洪水灾害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影响城市、交通、工业等 风暴潮灾害 台风风暴潮  7 ~ 10 月 (8 月、 9 月最为 集 中 ) ;东南沿海 台风 ( 热带气旋 ) 引起 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河沿岸地区 温带气旋和冬季风引起 2.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 1) 来水大。影响因素:气候 —— 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 ——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 —— 植被覆盖率低。 ( 2) 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 —— 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 3) 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3. 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 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 ( 1) 淮河的治理:上游修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新河,分流排泄洪水。 ( 2) 黄河的治理:上游兴建水库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 3) 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4. 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 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 具体如下: (2) 洪水应急 (3) 洪水中的救助 [ 过关 演练 ] 考法 结合区域图考查风暴潮的分布及防治措施 1. 某年 4 月 14 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完成 (1) ~ (2) 题。 4 月 14 日 20 时海平面 等 压线 分布图 ( 单位:百帕 ) (1) 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 甲 B. 乙 C . 丙 D. 丁 (2) 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 A. 完善预警系统 B. 围海造田 C.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解析  第 (1) 题,由材料可知 “ 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 ”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乙地位于低压槽处;且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乙地受东南风的影响,即向岸风的吹拂,因此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第 (2) 题, “ 围海造田 ” 将加大风暴潮的威胁,排除 B 选项; A 、 D 选项能缓解风暴潮带来的危害,但只有 “ 修筑沿海堤坝 ” 才能有效地抵御风暴潮。 答案   (1)B   (2)C 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 年 12 月至 2015 年 2 月,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已造成至少 158 人死亡,约 20 万人受到影响,其中赞比西亚省受灾情况最严重。 分析赞比西亚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指出莫桑比克应对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赞比西亚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从降水、地势、防洪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莫桑比克应对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从灾害预警和监测、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多;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该国经济落后,防洪设施不够完善。做好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 ( 任答 2 点 ) 。 [ 典题领悟 ] 【典例 3 】   (2019· 北京文综, 36(1) , 8 分 ) 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三 地质灾害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8 分 ) 解析  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答案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综合思维 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对区域进行定位,图示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南部的边境处 3. (2019· 浙江选考 ) 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有大中小型铜矿一百多处。 读云南省略图, 完 成问题 。 泥石流是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铜矿开采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指出铜矿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 解析  铜矿区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主要从破坏植被、废渣等角度考虑。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源。 答案  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 [ 通关攻 略 ] 1.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灾情 的大小是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程度,灾情的分析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确定。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因素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因素 影响 孕灾环境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灾害频发,灾情加重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强度越大,灾情越大;强度越小,灾情越小 受灾体特性 防灾意识 防灾意识强,能减小灾情 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强,灾情小 经济密度 经济发展水平高,密度大,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易损程度 受灾体不易受损,能减小灾情;易受损的受灾体灾情重 人对灾情的 “ 放大 ” 和 “ 缩小 ” 进入自然灾害高风险区 “ 放大 ” 灾情,退出高风险区则 “ 缩小 ” 灾情 2. 世界两大灾害带 3.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法 ( 1) 自然灾害的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 ________ 地区,由 ________ 向 ________ 减少 ( 或增加 )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 ________ 季节, ________ 季节多发, ________ 季节较少 (2) 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 ( 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 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非工程 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结合示意图考查地质灾害的判读 1. 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 ①②③④ 依次是 (    ) A. 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 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  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 ① 、 ② 、 ③ 、 ④ 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 ②③ 可互换。 答案   C 考法二 结合图表考查地震成因 2. (2015· 天津文综, 13(3) , 8 分 ) 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 2014 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 __________ 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深度 地形 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产 损失 甲 8 月 6 日 16 : 30 6.5 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 月 17 日 21 : 49 6.6 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解析  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 答案  滑坡 ( 崩塌、泥石流 ) A 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 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 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 8 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 ABC 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 AB 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 C 必答, AB 任答一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