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地理
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选择题(2×25=5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2.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3-4题。 3.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比较适宜发展畜牧业 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A.冬季 B.秋季C.春季 D.夏季 6.现阶段,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对 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加大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河流径流量开始增大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在河流上游地区开荒种地,发展粮食生产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7-8题: 7.“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8.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9.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10.在西部开发过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 ①对国土整治实施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为西部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 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1-14题。 1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渡放牧 1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地表水缺乏 1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4.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裸岩 D. 次生盐渍化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 片原始森林。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15-20题。 15.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是 A.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6.下列不属于原始森林免遭大规模破坏的原因的是 A.地广人稀 B.自然条件严酷 C.难以通行 D.技术条件落后 17.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位于 A.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 B.南亚、南美洲、欧洲 C.北美洲、非洲、南美洲 D.东亚、非洲、南美洲 18.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 B. 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 C. 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D. 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19.亚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亚马孙河 D.亚马孙平原 20.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原因是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21.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技术 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回答22-23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22.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3.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24-25题: 24.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5.针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该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畜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Ⅱ卷 二、填空题(1×18=18分)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单位,它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 、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 、 、 等。 3.荒漠化指生在 、 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 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4.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雨林中土壤一般很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体内。 5、山西省能源资源除储量丰富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分布范围广; ;煤质优良,具有 、 、 、发热量高的特点。 三、综合题(共32分) 1.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共5分)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 ,这种运载工具技术采用的是 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的分辨率是较 (高或低)的。 (2)在B图中,传感器接受到的是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 (2分) 2.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并回答问题。(10分)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 0C,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 0C。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 ,风速日变化幅度 。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 ,风速比荒漠 。 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 ,风速比荒漠 。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 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 风速。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3.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模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叶 (1)上图中的1~7各表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的哪些环节? 1. 2. 3. 4. 5. 6. 7. 。 (2)雨林生态系统中,由于有机质分解和 再循环旺盛, 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 (3)雨林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 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 就会陷于崩溃。 4.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答题卡 第Ⅰ卷 一、选择题(2×25=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填空题(1×18=18分) 1. 2. 3. 4. 5. 三、综合题(共32分) 1.(1) (3分) (2) 。(2分) 2.(1) (2分) (2) (2分) (3) (4分) (4) (2分) 3.(1) (7分) (2) (2分) (3) (2分) 4.(1) 。(2分) (2) 。(2分) (3) 。(2分) 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2×25=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C D D C C A D A A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A D B B D D B D D 第Ⅱ卷 二、填空题(1×18=18分) 1.空间 地理差异 指标 2.管理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填写全称或英文缩写均可得分。) 3.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气候变异 经济 4.贫瘠 植物 5.煤种齐全(储量大 开采条件好均可) 低灰 低硫 低磷 三、综合题(共32分) 1.(1)飞机 航空遥感 高(3分) (2)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环境条件,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具有识别这种电磁波的能力。(2分) 2.(1)12.5(11.5---13.5之间均可) 16(15---17之间均可) (2分) (2)低(或小) 小(2分) (3)高 小 低 小(4分) (4)减小(或降低) 减缓(或降低)(2分) 3.(1)供给养分 养分脱离植物 释出养分 岩石风化释出养分 淋溶作用流失养分 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 地表径流带走养分(7分) (2)养分 土壤(2分) (3)淋洗 雨林生态系统(2分) 4.(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 (2分) 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严重 (2)自然原因:暴雨致使长江洪水进入,泥沙淤积(2分) 人为原因: 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 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3)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