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二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 二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1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标解读细化】‎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构建知识网络】‎ ‎【思维发散训练】‎ ‎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3.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4.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5.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6.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请说出各蕴含了森林的哪一种环境功能:A.天然“净化器”;B.天然“吸尘器”;C.天然“蓄水池”;D.天然“绿色卫士”;E.天然“消声器”;F.天然“美容师”。‎ ‎7.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8.如果你是当地农民或伐木工人、当地政府官员、跨国公司木材供应商、欧洲发达国家首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巴西环保部门官员,你认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巴西热带雨林?‎ ‎【参考答案】‎ ‎1.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为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相结合。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6.A.净化空气;B.吸烟滞尘;C.涵养水源;D.保护农田;E.减弱噪声;F.美化环境。‎ ‎7.(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8.发散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自主梳理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 及一些 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石质荒漠化和 。‎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 ,地表水贫乏, 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 ‎【答案】干旱 流水作用 戈壁和沙漠 ‎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 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灌溉。‎ ‎【答案】人口激增 土地资源 水资源 ‎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 ‎ 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 , ,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 近代 ‎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 现代 ‎ 迫于 和 ,荒漠化趋于严重 ‎ ‎【答案】过度开垦 破坏固沙植被 ‎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压力 管理失误 ‎ ‎【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 ‎ 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其主要特点为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治理难度大。次生荒漠: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主要包括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其主要特点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较小。‎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 ,影响西北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 。‎ ‎(2)扭转 的退化。‎ ‎(3)恢复 。‎ ‎【答案】日渐丧失 经济和社会 ‎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答案】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 ‎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 ‎(2)利用 和 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 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 ‎(5)控制 。‎ ‎【答案】水资源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农、林、牧 能源问题 人口增长 ‎ 六、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 ,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答案】自然资源 环境资源 ‎2.森林分布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 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 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答案】减少 热带原始林 ‎ ‎【注意提示】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得以大面积保存。‎ 七、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 ,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 ,调节全球 。‎ ‎3.世界 宝库。‎ ‎【答案】碳氧平衡 水循环 水平衡 生物基因 ‎ ‎【注意提示】世界最大雨林——亚马孙雨林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①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②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③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④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八、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势: 强烈, 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脆弱性的表现 ‎(1) 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 ,土壤一般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 最容易遭受破坏。‎ ‎【答案】光合作用 生物循环 有机质分解 淋洗 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 ‎ ‎【注意提示】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 在茂密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相同的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九、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 ‎(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 ,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开发计划 ‎(1)修建 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政策“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包袱。‎ ‎【答案】人类的开发 人口增长和贫困 亚马孙横贯 ‎ 十、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当前背景下,应该把 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 ‎(1)鼓励 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 。‎ ‎(3)加强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 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答案】保护 保护性 选择性采伐 自然保护区 ‎ ‎【剖析高考真题】‎ ‎(2016•上海卷)(十六)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3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分)‎ ‎3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分)‎ ‎3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分)‎ ‎3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4分)‎ ‎3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分)‎ ‎【答案】‎ ‎3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3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考查荒漠带成因。‎ ‎33.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34.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名师点晴】这道题以北非的荒漠-草原过度带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及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处副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旱少雨;它分布在纬度20°-30°的大陆西岸和内陆。看图时,该地区北部就是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10°-20°纬度间,结合两个气候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长城就是两个气候带的过度带。‎ ‎ 北非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治理措施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 根据自然环境分析适应当地环境强的树种的特性,要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 荒漠化的治理,是多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需进行国际合作。‎ ‎(2016•新课标Ⅲ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标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量小;(2分)水网稠密,水运便利;(2分)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分)对雨林环境破坏大。(2分)‎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2分)旅游开发与营运成本低,经济效益好;(2分)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2分)‎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2分)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2分)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不得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河流水文特征、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文字材料构建真实情景,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同时也切合了中学地理应贴近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标准理念。以地球上某一区域为切入点,分别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考生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图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可推断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平原丘陵地形、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区域环境特征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该地区是否应该拓展旅游观光业,考生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因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含盐量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水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了大量耕地,导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 ‎3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考点归纳总结】‎ 一、土地荒漠化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3.具体成因 ‎ ‎4.治理措施 ‎【学以致用】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据此回答(1)~(2)题。 ‎ ‎(1)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 (  ) ‎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草原牧区 ⑥高山地区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 ‎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影响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 ‎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 ‎ ‎ ‎ ‎【答案】(1)D (2)A ‎ 二、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 ‎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 ‎③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2.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 ‎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 ‎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学以致用】‎ ‎1.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答案】(1)D (2)D ‎2.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 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D (3)B ‎ 三、湿地 ‎1.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学以致用】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D (2)D ‎【针对强化训练】‎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2.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近300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形成该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生存压力增大,大面积过度开垦牧场和大面积砍伐森林。第2题,草原和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加剧。‎ ‎【答案】 1.B 2.D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读我国部分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指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林产品与土壤含碳量比例图,回答3~4题。‎ ‎3.森林生态系统中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例小,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因素 B.政策因素 C.人为改造 D.树种原因 ‎4.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的森林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落叶灌木丛 ‎【答案】 3.A 4.B ‎5.下图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水土流失分布区。①②两区域中(  )‎ A.①区域陆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②区域为热带雨林带 B.①区域土壤肥沃,②区域土壤贫瘠 C.①区域水稻种植业发达,②区域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D.①区域丘陵面积比重大,②区域平原面积比重大 ‎【解析】 ①是我国的东北地区,②是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东南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①区域为温带森林,是我国商品农业基地,平原面积广阔。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丘陵面积大。‎ ‎【答案】 B 台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特殊耕作模式,堆土成台在上耕作,挖沟为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农场盐碱荒地修台田时先在底部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然后堆土成台田。试验利用海冰水(海水结冰,含盐量变小,可用于灌溉,不会加大土壤含盐量)在作物春季干旱的关键期进行灌溉,并在台田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的措施以提高洗盐和排盐的效果。结合水盐运动示意图,回答6~7题。‎ ‎6.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区的(  )‎ A.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B.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C.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D.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7.下列对于台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台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B.该农场盐碱荒地试验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危机 C.下铺塑膜主要起到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 D.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 ‎【答案】 6.B 7.D 鄱阳湖被称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下图为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时间统计情况,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位低于12米天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B.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也是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 C.丰水期总体呈现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D.枯水期总体呈现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9.若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其作用主要是(  )‎ A.提高发电能力 B.增加灌溉水源 C.改善航运条件 D.调节河湖水量 ‎【答案】 8.C 9.D 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的通辽市附近,历史上曾经为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景观,但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下图为科尔沁沙地重心变迁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B.过度垦殖导致沙地向草原腹地推进 C.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11.科尔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  )‎ A.扩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答案】 10.B 11.D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曼扎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15条溪流汇入,从1972年至今通过挖渠排水等措施改良沼泽增加草地8 000多公顷,载畜率为158.1%。‎ ‎(1)试分析曼扎塘湿地的形成原因。‎ ‎(2)近几十年来,曼扎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严重。请列举造成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 ‎(3)可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地保护曼扎塘湿地?‎ ‎【解析】 第(1)题,湿地的形成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分析。“来水”有降水、冰雪融水、‎ 径流输送和地下水补给等;“去水”主要有径流排出以及蒸发、下渗。图示曼扎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寒区,结合其自然条件分析湿地的成因。第(2)题,高原湿地的人为破坏,主要是过度利用和人为改变湿地功能。如文字材料所示的挖渠排水,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载畜率高达158.1%等。第(3)题,湿地的有效保护,要针对破坏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多条河流汇聚;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2)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过度放牧;排水渠道截断了进入湿地的水源。(3)停止沼泽排水,逐步退草还湿;保证周围河流对湿地的水源补给;控制载畜量。‎ ‎13.石漠化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贵州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图甲为贵州石漠化面积百分比图,表为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图乙为贵州某小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新颖模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表 坡度 ‎10°~15°‎ ‎15°~25°‎ ‎25°~35°‎ ‎>35°‎ 有机质厚度(cm)‎ ‎20‎ ‎16‎ ‎13‎ ‎6‎ 土层厚度(cm)‎ ‎100‎ ‎82‎ ‎74‎ ‎<30‎ 土壤侵蚀量 ‎(t/km2 a-1)‎ ‎285‎ ‎3 150‎ ‎11 700‎ ‎>32 000‎ ‎(1)依据图甲和表中信息,归纳石漠化与地形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图乙中显示该地区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说明该地农村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图乙中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 ‎【答案】 (1)海拔大于1 000米的地区,石漠化比例大于海拔小于1 000米的地区;地形坡度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少,土层越薄,越容易发生石漠化。因为随着海拔升高,降雨强度和风蚀能力增强;地形坡度越大,土层厚度越薄,地表径流速度越快,地表径流量越大,对地表冲刷越大,越容易石漠化。‎ ‎(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植被砍伐,可以减少石漠化;沼渣沼液恢复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能源利用率。‎ ‎(3)地形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容易渗漏;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弱;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