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第23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第23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重点)‎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重点)‎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发展途径。(重点)‎ ‎4.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难点)‎ ‎ ‎ 考点一 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170]‎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和原因 ‎(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全球变暖 过量排放CO2,毁林 海平面上升 臭氧层破坏 使用氟氯烃 南极臭氧空洞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 简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区别: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主 过度消耗资源,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      环境问题的分析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要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4.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1)环境污染指由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短缺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资源短缺可导致生态破坏,同时,生态破坏也会引起资源短缺。‎ 例如,赤潮和水华等,破坏了水体原有的成分和结构,使得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属于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植被破坏直接导致依赖其生存的动植物失去活动场所和食物来源,因此属于生态破坏;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的短缺等属于资源短缺。‎ ‎ (2015·高考上海卷)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1)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2)根据材料中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3)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 ‎[答案] (1)A (2)D (3)D ‎      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 ‎(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T7~T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温高。第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第2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C项。第3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答案:1.B 2.C 3.C ‎      生态问题的分析 ‎(2016·黑龙江绥化三校期中联考)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5题。‎ ‎4.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5.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第4题,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根据与C相关的“秸秆”“广种薄收”等可判断C为“农业减产”。第5题,图中显示该地区主要问题是因破坏森林、草皮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导致的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因此解决办法有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或积蓄肥料、发展沼气,或开发新能源以解决燃料问题,从而减少植被破坏,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作用。根据该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和产生的环境问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答案:4.D 5.C ‎6.(2016·浙江温州期中检测)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2)说出乙所示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可知,甲位于新疆,属于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第(2)题,乙所示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高温多雨,多河谷和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人为原因是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 答案:(1)荒漠化。 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草原退化。‎ ‎(2)酸雨。 气候高温多雨;多河谷和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学生用书P173]‎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质、内涵、原则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质 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 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提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清洁生产方式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示: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②‎ 发展科技,贯彻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2.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看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2016·广州执信中学期中考试)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2)题。‎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2)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采掘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第(2)题,由发展模式图可知,煤炭的利用有发电、焦化、化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答案] (1)B (2)D ‎      清洁生产 ‎(2016·湖北七州市二模)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1~2题。‎ ‎1.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 A.市场导向型 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2.该生态工业园区 (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解析:第1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造纸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第2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既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1.B 2.D ‎      生态农业 ‎(2013·高考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 ‎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正确理解关联图中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3题,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从图上看,该地区种植甘蔗、水稻,还能养鱼,应位于较低纬度的水乡。选项中的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热量不能满足甘蔗种植的需求,只有D项闽浙丘陵符合题目要求。第4题,解答本题时要看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图示的意思,图中各要素间的循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图中有沼气提供能源,而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②和④的意思没有蕴含在图中,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答案:3.D 4.B ‎(2016·江苏淮安模拟)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5~6题。‎ ‎5.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 B.琼 C.鄂 D.新 ‎6.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③提高了土壤肥力 ‎④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条件较好,故排除热量条件不足以发展棉花生产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过多,也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据此排除海南省;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适合,而位于内陆干旱缺水区域的新疆不适合,选C项。第6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生物质发电只是对工业生产用电起到补充作用。该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可以使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选C项。‎ 答案:5.C 6.C 扫一扫 进入91导学网(www.91daoxue.com)‎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生用书P174]‎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图1 自然原理关联图 图2 人类生产流程关联图 图3 环境问题和循环经济关联图 关联图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问题情境。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图1);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如图2);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图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基本判读步骤是: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1.问题探究 ‎(1)怎样从生产对象方面区分农业地域类型?‎ 提示:‎ 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 大牧场放牧业 牛、马、羊 乳畜业 奶牛 混合农业 作物、牲畜 ‎(2)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绿色、无公害、无污染。‎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D (2)C 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__。‎ ‎(2)简述发展这种农业经济模式的好处。‎ 解析:‎ ‎(1)图中底泥、粪便、沼渣、沼液可以作为农田的肥料,沼渣、沼液、秸秆糠皮可以为饲养场提供饲料,沼渣、沼液可以作为养鱼塘的饲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为生产、生活提供燃料,由此得出答案。(2)图示农业经济模式缓解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等。‎ 答案:(1)肥料 饲料 饲养场 沼气 ‎(2)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为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燃料;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减少了农业的投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自然环境等。‎ ‎[学生用书P176]‎ ‎(2016·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武汉市某年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  )‎ 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 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 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 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 ‎2.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的浓度低,原因可能是(  )‎ A.秋季降水少        B.大气流动性强 C.工业粉尘排放少 D.交通流量小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区域在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大,说明污染严重,应该为交通干道旁;乙区域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小,说明环境质量较高,应该位于居民生活区。由此可判断A正确。第2题,降水少不利于降低PM10污染物浓度,故A错;大气流动性强,污染物容易扩散,因而污染较轻,B正确;工业粉尘排放和交通流量一般没有季节差异,C、D错。‎ 答案:1.A 2.B ‎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其中的主要议程就是研究关于制定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即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据此,完成3~4题。‎ ‎3.为建设美丽中国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  )‎ A.条件 B.基础 C.目的 D.核心 ‎4.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宜(  )‎ A.在丘陵、山区有计划地退耕还林 B.在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在南方地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各城市的污染性工业 解析:第3题,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的管理调控是核心。第4题,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缺水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面下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易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增加;不可能关停所有污染性的工业,否则会造成经济衰退。‎ 答案:3.B 4.A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蕴藏着丰富的高铝煤炭。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 C.能源充足 D.交通便利 ‎6.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带动煤矿发展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第5题,电解铝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产业链建立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因此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主要优势条件是能源充足。选C。第6题,该生产模式建立在当地高铝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工业,另一方面,又对煤渣进行利用,建立了水泥厂、建材厂,充分利用伴生的铝矿发展电解铝及废弃物处理工业,属于清洁生产。选D。‎ 答案:5.C 6.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