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调研(二)地理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二)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月球背面影像图。下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区影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月球属于 A. 卫星 B. 行星 C. 彗星 D. 恒星 2. 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主要原因是 A. 距离太阳太远 B. 没有昼夜交替 C. 宇宙环境不安全 D. 没有适宜的大气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月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和地球相差不大,这不是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主要原因,A错误。昼夜交替周期适中对生命存在有影响,昼夜交替现象对生命存在影响较小,B错误。月球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同,比较安全,C错误。月球体积质量较小,不能形成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因而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D正确。故选D。 科学家预测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白太阳”现象,预示着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白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无黑子的现象。下图为“太阳系局部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的层次有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4. “白太阳”现象期间 ①全球降水增多,洪涝灾害频繁 ②“白太阳”将持续76年时间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受干扰减弱 ④太阳活动对电离层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中心天体是太阳,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因此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的层次有2级,即太阳系、地月系,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白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无黑子的现象。黑子数目和地球降水有相关性,有些纬度是正相关、有些纬度是负相关,因此“白太阳”现象期间,有些纬度降水增多、有些纬度降水减少,①错误。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不是76年,②错误。黑子数目增多、耀斑也会频繁出现,“白太阳”现象期间,耀斑减少,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受干扰减弱、太阳活动对电离层干扰减弱,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A. 软流层 B. 地核 C. 岩石圈 D. 地幔 6.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大气圈全部由各种气体组成 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外核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C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A错误;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B正确。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外部圈层,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内部圈层,C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 A. 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B. 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C.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D. 整体分布较为均衡 8. 造成Ⅰ区域比Ⅱ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地面性质 C. 天气状况 D. 纬度位置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重庆往北整体是增加的,重庆向南整体是增加的,重庆附近是最少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不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A错误。Ⅰ区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因此不是北多南少,C错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看是由东南向西北增加,整体分布不均衡,B正确,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图中Ⅰ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Ⅱ区域海拔低,大气层厚度大,大气削弱能力强,年太阳辐射总量小。A正确。Ⅰ区域比Ⅱ区域相比,Ⅱ区域植被较少,受地面性质影响Ⅱ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应该大,B错误。据所学知识判断,Ⅱ区域日照时数最大,天气状况更有利于到太阳辐射,C错误。Ⅱ区域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和Ⅰ区域相同,两者纬度位置导致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与成都相比,拉萨 A. 白天大气辐射较强 B. 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 C. 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D. 夜晚地面辐射较强 10. 下列现象的形成主要与大气散射作用有关的是 A. 白天的气温较夜晚气温高 B. 青藏高原气温较同纬度低 C.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D. 白天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与成都相比,拉萨所处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由于大气稀薄白天大气辐射较弱;夜晚由于大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夜晚地面辐射较弱。因此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白天的气温较夜晚气温高原因是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多,导致气温高,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比太阳辐射弱,大气得到的热量少,气温比白天低,A错误。青藏高原气温较同纬度低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所致,B错误。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C错误。白天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太阳辐射中的蓝色光所致,D正确。故选D。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爆炸高度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大气层以外 12. 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A. 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B. 提供地球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 保持地表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 减少宇宙天体对地球表面撞击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已经进入大气层,D错误。对流层厚度到达不到37千米,小行星爆炸不可能发生在对流层的,A错误;由材料中小行星发生爆炸的高度可以推知,该高度属于平流层的范围,不属于高层大气的范围,可知C错误,B正确。故选B。 【12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小行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圈层时与地球的大气层发生了剧烈的摩擦作用,使得该星体的体积变得非常小,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小行星残体对地球表面几乎没有破坏作用了,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是臭氧层的作用,该过程并不能反映地球大气圈具有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的作用,故A错误;也不能反映地球圈层可以为地球上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空气,B错误;该事件也无法反映地球大气圈层具有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故C错误;该事件反映了地球大气圈具有减轻宇宙中天体对地表的撞击的作用, 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图中四个箭头中,表示对流层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北方农民制造人工烟雾来预防冻害的原理是烟雾可以 A. 增强①辐射强度 B. 减弱②辐射强度 C. 增强③辐射强度 D. 减弱④辐射强度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热源,④是地面长波辐射,应为④。故选D。 【14题详解】 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北方农民制造人工烟雾来预防冻害的原理是烟雾可以增强③辐射强度,C正确。故选C。 湖陆风是由热力因素引起的一种局地环流。经研究发现太湖与其周边地区之间湖陆风现象明显。下图为“太湖及其周边四市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据统计数据分析,某市8:30-18:30以偏东风为主,18:30-次日8:30以偏西风为主。该市最可能为 A. 宜兴市 B. 无锡市 C. 苏州市 D. 湖州市 16. 影响太湖地区湖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湖陆气压差异 B. 受地转偏向力 C. 湖陆热力差异 D. 空气垂直运动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8:30-18:30多数时间白天,湖面气温低、气压高,周围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此时吹湖风,该市以偏东风为主,说明该市位于湖西岸;18:30-次日8:30多数时间是黑夜,湖面气温高、气压低,周围陆地气温低、气压高,该市以偏西风为主,此时吹陆风,说明该市位于湖西岸;图中宜兴市位置符合题意,A正确。无锡市位于北岸、苏州市位于东岸、湖州市位于南岸,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所谓湖陆风类似海陆风的形成,属于基本的热力环流原理。由于陆地(岩石)与湖泊(水)的比热差异,造成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夜间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气温热力差异造成了气压差异,形成了昼夜变化的风。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气温低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湖陆热力差异是影响太湖地区湖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时刻东亚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此时,郑州的风向为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18. 下列四城市中,风力最大的是 A. 东京 B. 合肥 C. 北京 D. 乌兰巴托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中郑州附近等压线位置及其大小分布判断,郑州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北指向东南,北半球向右偏,形成的风应该是西北风,A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北京是四城市中等压线最密集的,因此其风力最大。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0. 水循环 A. 促进水体流动,使淡水资源分布趋于均衡 B. 促进水体更新,形成取之不尽的淡水资源 C. 沟通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 塑造地表形态,使地球表面趋于崎岖不平 【答案】19. A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甲圈向内指为蒸发、蒸腾,向外指为降水,所以甲圈为大气圈;乙圈能吸收丙、丁圈的水分,所以乙为生物圈;丙圈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到丁圈,所以丁圈为水圈,丙圈为岩石圈。A正确。故选A。 【20题详解】 水循环是“调节器”,它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并影响干湿、冷暖的气候要素的变化和组合,但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不可能实现淡水资源分布趋于均衡,A错误。水循环促进水体更新,是否形成取之不尽的淡水资源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是否合理,B错误。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水体的“纽带”,它使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正确。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D错误。故选C。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用水矛盾突出,政府提出“藏水入疆”的设想。下图为“藏水入疆”工程路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藏水入疆”起止地区的水体分别主要参与 A.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 B. 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 C. 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D. 陆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22. “藏水入疆”工程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降水、下渗 B. 蒸发、蒸腾 C. 水汽输送 D. 地表径流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藏水主要来自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源头,这些河流都是外流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藏水入疆”的终点主要是中国内陆干旱地区,河流主要参与陆上内循环,因此A正确。故选A。 【22题详解】 “藏水入疆”工程是将西藏的河流水调往新疆,因此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日光蒸馏’法集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该模拟示意图反映了水循环的动力是 ①大气运动 ②重力能 ③太阳辐射 ④地球内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4. 该方法模拟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径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辐射、重力能,②、③对。与大气运动、地球内能关系不大,①、④错。B正确。故选B。 【24题详解】 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①对。没有水汽输送环节,②错。水汽的凝结、滴落,类似于大气降水过程,③对。水滴直接滴落在容器之中,没有径流,④错。A正确。故选A。 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下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形成仙安石林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是 A. 流水溶蚀 B. 海浪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26. 图中 A. 仙安岭上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B. 五指山岩石中存生物化石 C. 仙安岭上球状风化地貌广布 D. 五指山上冰川侵蚀地貌广布 【答案】25. A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仙安石林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因为是喀斯特地形,则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为石灰岩,该地区降水多,位于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因此形成了针状、剑状形态。A正确。位于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不受海浪、冰川侵蚀,BD错误。该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较弱,C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仙安岭上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A正确。五指山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没有化石,B错误。球状风化地貌主要形成于花岗岩分布区,仙安岭上岩石为石灰岩,C错误。五指山位于热带,海拔不足2000米,没有冰川地貌,D错误。故选A。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27. D 28. C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故选D。 【28题详解】 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C正确。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地震发生后,九寨沟景区内许多著名景点不同程度受损,下图为“漳扎镇九寨宋城旅游区震前震后航拍影像对比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快速获取灾情及灾情评估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和GPS B. RS和GIS C. GPS和GIS D. RS、GPS和GIS 30. 飞机准确定点投放救援物资,需要借助 A. 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系统 C. 北斗导航系统 D. 互联网 31. 有关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A. 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灾害 B. 地震破坏程度与人口经济相关 C. 震后应该预防次生灾害 D. 地震时乘电梯撤离至空旷地区 【答案】29. B 30. C 31. D 【解析】 【29题详解】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快速获取灾情及灾情评估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和GIS。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0题详解】 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广泛,精确度较高,飞机能将救援物资准确投放到灾民手中,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北斗导航系统。C正确。故选C。 【31题详解】 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灾害,A正确。地震破坏程度与人口经济相关,经济越发达,破坏程度越大,B正确。地震、滑坡、泥石流常相伴而生,因此震后应该预防次生灾害,C正确。地震时建筑物倾斜、倒塌,电梯一般不能运行,乘电梯比较危险,D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区域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近地面两点及与其对应高空两点的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该地热力环流空气运动的方向为 A. M→N→P→O→M B. P→O→M→N→P C. O→P→M→N→O D. N→M→O→P→N 33. 该热力环流四地 A. O地昼夜温差小于P地 B. P地多阴雨天气 C. M地气温低于N地 D. OP间摩擦力小于MN 34. 下列四幅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32. C 33. B 34. D 【解析】 【32题详解】 图示横轴是海拔高度,纵轴是气压值,可知OP位于近地面,O点气压大于P点。MN位于高空,M点气压大于N点。近地面及其对应的高空气压状况相反,即O点气压高,对应的高空气压低,O点对应的高空是N点,P点对应的高空是M点。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若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空气运动的方向为O→P→M→N→O,C对。A、B、D错。 【33题详解】 O地、P地位于近地面,O地气压高、气温低、天气晴朗,P地气压低、气温高、易出现阴雨天气,因此O地昼夜温差大于P地,A错误,B正确。O地气温低、P地气温高,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C,因此M地气温高于N地,C错误。OP位于近地面,摩擦力大,MN位于高空,摩擦力小,OP间摩擦力大于MN,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白天山坡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A错误。选项BC为海陆风示意图,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BC错误。城市人口多、工业集中,排放的热量多,气温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下沉气流,D正确。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高空与近地面相反)。 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如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的正确说法是 A. 第1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B. 第1年流速峰值较小 C. 第6年河流含沙量较大 D. 第6年流量峰值出现时间较早 36.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答案】35. A 36. B 【解析】 【35题详解】 森林火灾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相同降雨条件下,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两次径流过程中第1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第1年流量峰值较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较大,A对,B错。第6年时,植被已经恢复很多,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流量峰值较小且出现时间较晚,植被恢复,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小,CD错。故选A。 【36题详解】 图示径流差异取决于植被的变化,植被增加,流速减慢,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流量峰值较小;森林火灾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流速变快,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渗是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B正确。蒸发、蒸腾、地下径流对图示径流差异影响较小。故选B。 【点睛】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森林火灾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相同降雨条件下,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下渗。 2019年1月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极寒天气,其元凶是一种被称为“极地漩涡”的气旋。它发生在极地上空,解体后内部寒冷空气南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北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会干扰极地上空大气层,影响极地漩涡稳定性,使其解体,冷空气溢出南下。下图为“美国中西部极寒天气下湖岸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7. 受“极地漩涡”影响,美国中西部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 干旱 B. 洪涝 C. 寒潮 D. 飓风 38. 材料信息表明 A. 近年来出现全球气候变冷现象 B. 全球气候变暖致极端天气增多 C. 美国处于极地漩涡中心地区 D. 极寒天气有百害而无一利 【答案】37. C 38. B 【解析】 【37题详解】 “极地漩涡”发生在极地上空,解体后内部寒冷空气南下,据图可以看出寒冷空气南下,导致湖岸地物大面积结冰。因此受“极地漩涡”影响,美国中西部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寒潮,C正确。图中发生结冰现象,不能是干旱,洪涝、飓风一般出现在夏季,ABD错误。故选C。 【38题详解】 据材料“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北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会干扰极地上空大气层,影响极地漩涡稳定性,使其解体,冷空气溢出南下”判断,极地漩涡和全球气候变暖有极大关系,因此是全球气候变暖致极端天气增多,A错误,B正确。极地漩涡发生在极地上空,美国不是极地漩涡中心地区,C错误。极寒天气可以杀死害虫,对农作物等有利,D错误。故选B。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读“2017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图表”,回答下面小题。 39. 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 A. 干旱 B. 风雹 C. 洪涝 D. 低温冷冻 40. 为缓解该省旱情,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 B. 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C. 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 D.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39. A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几种气象灾害中,干旱受灾人口最多,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最大,同时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所以干旱是河北2017年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故该题选A。 【40题详解】 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故A错误;海水淡化成本较高,不合理,故B错误;关闭所有高耗水的企业,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应对该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水的消耗,故C错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的部门是缓解旱情的合理措施,故D正确。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20分。 41.下图甲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乙为“某区域气压等值线及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我国东部沿海____季节,A、B、C、D四地的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图乙表示甲图四地中____地的气压分布状况。 (2)甲图中,A、B、C、D四地间的气流的流向是____(字母顺序表示),导致该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该季节我国东部沿海的主导风向是____风。 (3)甲图中,C、D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 【答案】 (1). 夏季 (2). DCAB (3). B (4). 顺时针 (5). 冷热不均(海陆热力差异) (6). 东南风 (7). C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海陆风、高空风的形成知识。需要学生熟悉教材知识,并掌握地理学科获取信息能力。 【详解】(1)据甲图分析,A等压线向上凸出,是高气压,则B处是低气压,对应地面上的C是低压、D是高压。近地面陆地出现低压、海洋出现高压,说明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甲图表示我国东部沿海夏季,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水平方向高气压气压大于低气压气压,因此A、B、C、D四地的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CAB。图乙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中心,是中心是低气压,图中风不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说明该图为北半球高空的风,图乙表示甲图四地中B地的气压分布状况。 (2)据上题分析,地面上的C是低压、气温高,D是高压、气温低,则近地面风由D吹向C,垂直方向C是上升气流,D是下沉气流,风由A吹向B。甲图中,A、B、C、D四地间的气流的流向是DCABD。导致该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夏季我国东部沿海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 (3)据以上两题分析,地面上的C是低压,是夏季陆地升温快所致,C气温高,D是高压,是夏季海洋升温慢所致,D气温低。甲图中,C、D两地气温较高的是C。 【点睛】高空风风向应平行于等压线。 42.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和两种流水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环节a的名称是 ,目前,人类主要通过 、 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2)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图中峡谷地貌和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 (3)简述地面坡度、植被覆盖率对下渗的影响。 【答案】(1)水汽输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2)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3)地面坡度越大下渗越少;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越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貌的成因及下渗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详解】(1)据图判断,水循环环节a是海洋水蒸发后,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a的的名称是水汽输送,目前,人类主要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修建水库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跨流域调水是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2)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图中峡谷地貌的地质作用是山区坡度大,水流速快,侵蚀强,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因河口处地势平坦,流速慢导致泥沙沉积。 (3)地面坡度越大,流速越快,水迅速流走,导致下渗少,反之下渗多;植被覆盖率越高,流速越慢,利于下渗,下渗多,反之下渗少。 43.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人为原因 。 (2)可以运用 地理信息技术对洪涝灾害加以监测。 (3)请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两方面,简述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1)降水地形;围湖造田、破坏植被,泥沙淤积、侵占河道排水不畅等。 (2)遥感(RS) (3)工程措施:兴修水库、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植树造林、设立分洪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荆江河段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治理措施。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解题信息,理解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详解】(1 )自然因素就是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流域内降水丰沛,中下游地势低平,支流众多,一遇雨天洪水一并涌入长江干流,因此长江在暴雨季节来临之时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下泄不畅。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的调蓄作用。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破坏植被,泥沙淤积、侵占河道排水不畅等。 (2)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可以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技术对洪涝灾害加以监测。 (3)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退田还湖、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分洪区、上游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等。 【点睛】治理该河段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河段叙述: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退田还湖、裁弯取直、加固大堤);下游(建分洪区、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