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省前中2021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读下面两幅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北京时间16时20分一架飞机经过图中甲地,恰好日落,则这一天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晚观测到日落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上右图是某同学在丁地拍摄的太阳照片(太阳位于海平面上),照片拍摄当天,太阳直射点最有可能位于 A. 北回归线 B. 赤道 C. 南回归线 D. 南极圈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北京时间16时20分,东经145度的地方时恰好为18时,恰好日落,表明该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均地方时6点日出,18时日落,则甲乙丙丁中位于最西侧的甲地该日最晚观测到日落。A正确。‎ 故选A。‎ ‎【2题详解】‎ 某同学在丁地拍摄的太阳照片为太阳在海平面上,日出或日落时分,据左图可知,丁地西南为海域,则可判断日落方位为西南方位;则可判断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C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该地日落方位应该在西北方位,A不对;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该地日落在西方,B不对;太阳直射点不可能在南极圈,D不对。‎ 故选C。‎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甲地进行天文观测。下图为某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甲地测得的太阳高度和夜晚测得的北极星高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甲地位于北京的 A 东南方 B. 东北方 C. 西南方 D. 西北方 ‎4. 当太阳高度出现在图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日为春分日 B. 该日晨昏线为南北走向 C. 该日当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 图中太阳高度和北极星高度测量时间间隔为12小时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北极星高度是45度,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即北纬45度;且北极星方向为正北方向,则甲地测得的太阳高度为太阳在正南方向时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北京时间已经12时20分,北京位于北纬40度,则可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 故选D。‎ ‎【4题详解】‎ 北极星高度是45度,正午太阳高度也为45度,可判断出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可能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地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大值,故AC错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南北走向,B正确;图中太阳高度为正午测得,但北极星高度测量时间为夜晚,不一定就是0点,故D错误。‎ 故选B。‎ ‎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等极端罕见险情,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安全返航。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3U8633航班从重庆正常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达9800米时突发事故,此时 A. 飞机正飞行在平流层的顶部 B. 驾驶舱内温度出现急剧下降 C. 机外气压明显高于机内气压 D. 飞机周围大气臭氧浓度很高 ‎6. 影片中3U8633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飞机剧烈颠簸,这是由于此时所处大气层 A. 太阳辐射过强 B. 空气电离程度高 C.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处于对流层顶部,A错;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会导致驾驶舱内温度急剧下降,B正确;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机外气压明显低于机内气压,C错;飞机还处于对流层,臭氧浓度较低,D错。故选B。‎ ‎【6题详解】‎ 雷暴云导致飞机剧烈颠簸,且雷暴云天气发生在对流层,表明此时大气层空气垂直运动显著,D正确,C错误(平流层空气才以水平运动为主);出现雷暴云天气,太阳辐射弱,A错;飞机在对流层,高层大气的空气电离程度才高,B错。故选D。‎ ‎【点睛】对流层主要有以下个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域、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④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有所差别: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东亚季风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不同地质时期,由于夏季风强弱程度不同,锋面雨带界线的位置存在相应变化。下图为地质时期末次冰盛期(距今2.65~1.9万年)和全新世(距今1.17万年以来)锋面雨带北界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东亚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B.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 D.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8. 末次冰盛期以来,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表现为 A. 夏季风呈减弱趋势 B. 冬季风呈增强趋势 C. 气候呈变湿趋势 D. 气候呈变冷趋势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但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在不同的季节海洋和陆地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B正确,AC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南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之一,不是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D错。故选B。‎ ‎【8题详解】‎ 读图,自末次冰期以来,锋面雨带北界向北推移,表明夏季风呈增强趋势,冬季风呈减弱趋势,AB错;图示区域锋面雨带北界北移,表明受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变大,气候呈变湿趋势,但不能表明气候呈变冷趋势(锋面雨带北界北移,表明南方暖湿气团势力增强,能间接推断气候应呈变暖的趋势),C正确,D错。故选C。‎ 下图中曲线表示等压线,虚线表示槽(脊)线,带箭头直线表示甲乙两地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9. 甲、乙、丙三地的气压大小关系为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丙 D. 甲=乙=丙 ‎10. 此时丙地 A. 可能受冷锋影响 B. 可能受暖锋影响 C. 出现晴朗天气 D. 出现沙暴天气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甲乙在同一条等压线上,气压值相等,读图,根据图中风向可知,虚线代表槽线,所以甲乙气压大于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可知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在甲乙两处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可以看出风向向右偏转),因此在丙槽线处,冷暖空气交汇,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主动移向来自南方的暖空气,丙地可能受冷锋的影响,可能出现降雨天气,A正确,BC错;受冷锋的影响,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但并非一定出现沙尘暴天气,且沙尘暴的发生频次还有地域差异,D选项缺少限定词,排除。故选A。‎ ‎【点睛】该题本质是在考查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首先,锋面气旋结构图中,锋面的位置出现在低压槽附近;其次,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的锋面气旋,其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如下图:‎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1100米以下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原因是 A. 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 B. 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C.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D.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抬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②④正确。D正确。位于板块挤压处,不是板块张裂处,此地风力侵蚀较弱,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①③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印度低压中心位置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北部,甲山地南坡1100米以下不是印度低压,A错误。大陆西岸40°-60°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B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遇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此地位于热带地区,因此形成了热带季雨林,C 正确。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误。故选C。‎ 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13. T1、T2在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 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 ‎【14题详解】‎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河涌是广东方言中对河流的称谓,在广州地区主要指除珠江干流以外的河道水系。广州的河涌纵横交错,景色优美,曾经是城区居民的生活水源(下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污水不断排入城区内的河涌,污水易在涌内迂回往复,消散缓慢,污染严重。1997年广州开始采取“两闸联控”、“抽水补水”等措施整治河涌。其中,“两闸联控”指通过河涌两端闸门的调控,提高涌内水位,实现涌内水的单向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主要由于( )‎ A. 潮汐涨落的影响 B. 流域降水集中 C. 城区地形起伏小 D. 河涌纵横交错 ‎16. 适宜采用“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的河涌是( )‎ A. 乌涌 B. 猎德涌 C. 海珠涌 D. 大冲口涌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据材料中“河涌是在广州地区主要指除珠江干流以外的河道水系”分析可知,“河涌”主要是指“支流”,污水在“支流”中“往复”。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使得江河下游发生潮汐。涨潮下游干流河水流入支流,落潮时支流水汇入干流,从而导致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A正确。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多数河流流域降水均较集中,这不是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的主要原因,B错误。据图中河涌分布分析可知,城区地形北部发育多条河流,地势较高,南部河道密集、河道较宽,地势较低,城区地势起伏大,C错误。我国南方河网密集,河涌纵横交错,这不是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知,“两闸联控”指通过河涌两端闸门的调控,提高涌内水位,实现涌内水的单向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由图知,乌涌、猎德涌自北向南流动、大冲口涌自西向东流动,均具有一定落差,是单向涌,除河口局部受潮汐影响外,大多数水流顺畅,污水迂回往复范围小,ABD不需要建;只有海珠涌与珠江相连,联通两个河道,地势较低洼,河网密集,受潮汐涨落影响较大,最适合通过“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C正确。故选C。‎ ‎【点睛】广州市地形地貌特征为:以山地为主的东北部区域;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的中部区域;以平原为主的南部区域。‎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 T1 B. T2 C. T3 D. T4‎ ‎18.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 Q1减少,Q2增加 B. Q2减少,Q3增加 C. Q1增加,Q2减少 D. Q2增加,Q3减少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代表“地表径流”的是Q1。由图可知,从图最左段至T1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至最大,T1-T2之间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T2时刻地表径流为0,T2时刻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T3时刻是壤中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T4时刻是浅层地下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径流流速变慢,植被截留、下渗增加,Q1减少,Q2增加;降落到地面上水量向土中入渗,除补充土壤含水量外,逐步向下层渗透,如能达到地下水面,则成为地下径流,植被覆盖率提高后,下渗增加,Q3增加。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在林、灌地植物群落中,降雨时部分水量会被林冠层截留,而通过林冠层间隙或从枝条叶片上滴落的水量称为“穿透雨”,还有一部分则沿叶片、枝条、茎干向下运动,最终直达植物根部,被称为“树干茎流”。林冠层降雨截留再分配的过程改变了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尤其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生存和生长具有深远影响。下图为林灌区降雨截留收集测量装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乙量筒是用来测量 A. 截留水量 B. 降雨量 C. 穿透雨量 D. 树干茎流量 ‎20. 研究发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其树干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养分集聚,形成“肥岛效应”。这主要得益于树干根区附近 A. 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分解旺盛 B. 土壤湿度大,腐殖质积累更快 C. 植物根系广,汇聚林间空地土壤养分 D. 树干茎流强,淋洗林冠层大气沉降物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乙量筒连接乙集水接口,乙集水接口置于林冠层下部,应测量通过林冠层间隙或从枝叶片上滴落的水量,即是测量穿透雨量,C正确;图中甲量筒测量树干径流量,量雨筒测量降雨量,截留水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故选C。‎ ‎【20题详解】‎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灌木丛能有效降低风速,截获和聚集粉粒、尘埃等大气沉降物,降雨后,这些大气沉降物被树干径流淋洗,带至树干根部附近,使得养分集聚形成“肥岛效应”,D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枯枝落叶较少,且微生物相对较少,有机质分解不会旺盛,A错;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湿度相对较小,B错;林间空地上土壤养分少,C错。故选D。‎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8%,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所吸收。下图是北大西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0.484w/m)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最主要方式是 A. 海面短波辐射 B. 海气之间对流 C. 蒸发潜热输送 D. 洋流热量输送 ‎22. 影响20°N沿线数值分布差异的是 A. 太阳辐射 B. 洋流分布 C. 陆地面积 D. 大气运动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海洋增温后发出的辐射应为长波辐射,A错;BD选项不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最主要的方式,排除;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蒸发水汽,当水汽在空中受冷而凝结(凝华)时,会释放热量,从而提高空气温度,这个过程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C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北大西洋沿20°N沿线,其大洋东岸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少,大洋西岸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主要原因在于该纬度大洋东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少,大洋西岸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其数值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分布,B正确;纬度相同,太阳辐射差别不大(至少该纬度大部分海区太阳辐射差别不大,沿岸地区略有差别),A错;图中数值表示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与陆地面积关系不大,C错;该纬度海区大气运动状况相似,D错。故选B。‎ 某地质队在我国华北一个沉积岩山地勘探(如等高线图),在①②③④⑤五地向下垂直钻探,得到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即该沉积岩顶部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00米、290米、538米、270米和60米。‎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 该沉积岩层 A. 东高西低 B. 西高东低 C. 北高南低 D. 南高北低 ‎24. 经地质队考察,该山地自然生长的树木以柏树为主,关于该山地的土壤特点,最可能的是 A. 页岩发育的土壤,呈酸性 B. 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呈碱性 C.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呈酸性 D. 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呈碱性 ‎【答案】23. D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距和山峰的高度,可以判断出①⑤的海拔约为200米,②④的海拔约为400米,③的位置基本为山峰,结合题干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计算出①②③④⑤处该岩层顶部的海拔分别为:100米、110米、120米、130米和140米,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该沉积岩层南高北低。故D正确。‎ 故选D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山地岩石为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故CD错误;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多呈碱性,多生长柏树,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 岩溶槽谷(谷地),指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岩溶洼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影响。下图为重庆某地岩溶槽谷地质剖面图。‎ 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地质剖面显示存在的地质构造有 ‎①背斜 ②向斜 ③断层 ④地堑 ⑤地垒 A. ①③ B. ②⑤ C. ①⑤ D. ③④‎ ‎26. 目前,该岩溶槽谷遭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沉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风化沉积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图中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地质构造,图中有两处断层构造,①③正确;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无地堑与地垒构造(图中断层两侧的岩体相比而言,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地垒地堑的特点,具体见点睛)。故选A。‎ ‎【26题详解】‎ 图中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谷地,主要受外力侵蚀作用,排除AD;根据材料:岩溶槽谷是流水作用下参与形成的长条形洼地,因此该岩溶槽谷遭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错,B正确。故选B。‎ ‎【点睛】地垒是两个同性质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如下图:‎ 海岸地理学家Pilkey 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就有障壁岛的存在”。下图为障壁岛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最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 ②大湖湖口 ③波涛汹涌的海岸 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8. 图示障壁岛属于 A. 海水侵蚀而成 B. 泥沙沉积而成 C. 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 D. 火山喷发形成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沙丘广布的沙滩,沙源充足,地势平坦,且有海浪;大湖湖口的湖底较平坦,有一定的底泥和湖浪,均可能形成障壁岛,①②正确;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沉积,③错;珊瑚礁众多的远洋,缺少平整的陆地与充足的沙子供应(且障壁岛多靠近海岸地区),④错。故选C。‎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障壁岛是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且图示信息显示,该障壁岛靠近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泥沙充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土壤潜在蒸发量是指土壤在供水充分条件下,由蒸发作用所消耗的水量。下图是某地土壤水量平衡各月收支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 )‎ A. 等于降水量 B. 大于降水量 C 大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D. 等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30. 符合该地水平衡状况的是( )‎ A. 森林带 B. 草原带 C. 荒漠带 D. 苔原带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线重合,即二者相等,故A对,B错;实际蒸发量应小于降水量、径流量之和,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A。‎ ‎30题详解】‎ 读图该地土壤潜在蒸发量在3月-11月大于降水量(实际蒸发量=降水量)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作用强,对应荒漠带,故C正确;森林带应降水量大于实际蒸发量,故A错误;草原带理论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差不大,故B错误;苔原带气温低,潜在蒸发量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 气候和地形 B. 气候和生物 C. 母质和生物 D. 地形和母质 ‎32. 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 自然植被茂密 B. 有机质积累多 C. 生物残体分解快 D. 矿物养分流失快 ‎【答案】31. B 32. B ‎【解析】‎ ‎【31题详解】‎ 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32题详解】‎ 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故选B。‎ 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甲自然带是 A. 高山草甸带 B. 常绿硬叶林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34. 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①根系浅而发达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④植株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3. D 34. B ‎【解析】‎ ‎【33题详解】‎ 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位于东北平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上是山地针叶林带,则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正确。高山草甸带海拔高度高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BC错误。故选D。‎ ‎【34题详解】‎ 长白山高山环境山地土层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浅;山顶风力大,灌丛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确。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高山灌丛生长慢,植株低矮,②④错误。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生长环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确。B正确。故选B。‎ 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并种植于河口海岸。‎ 完成问题。‎ ‎35. 我国引进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滩护岸 B. 消除海滩污染 C. 增加鱼饵 D. 防止航道阻塞 ‎36. 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 ‎③海水质量下降④滩涂养殖条件改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5. A 36. C ‎【解析】‎ ‎【3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据材料分析,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污染,B错误。互花米草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繁殖快,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鱼类饵料减少,C错误。互花米草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会导致航道阻塞,D错误。故选A。‎ ‎【36题详解】‎ 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成为优势植物,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会导致植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互花米草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滩涂会大量增加,②错误。互花米草会影响到海水的交换能力,让周边的海水质量下降并引发赤潮,③正确。互花米草在沿海滩涂的蔓延扩张,侵占了贝类等水产的养殖地,为当地渔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④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互花米草滩涂地扩张,具有强大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占据大面积光滩,从而改变了淤泥质光滩的景观和本土物种的栖息环境,排挤和替代了一些本土物种,对我国沿海淤泥质滩涂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 福建山地多,平地少,西部为武夷山脉,境内河流多独流入海,地方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 图中A地的年降水量是 A. 1200~1400mm B. 1800~2000mm C. 2000~2200mm D. 2200~2400mm ‎38. 关于福建省城市布局的特征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海分布,自然灾害少 ‎②沿海分布,水资源充足 ‎③河海交汇处,利于带动内陆经济发展 ‎④河海交汇处,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7. C 38. D ‎【解析】‎ ‎【37题详解】‎ A地位于两条闭合曲线范围内,是夏季风迎风坡,为一个高值中心;与这两条闭合曲线相邻的等值线分别为1600mm和1800mm,则两条闭合曲线分别为1800mm和2000mm,则A地年降水量为2000~2200mm。‎ 故选C。‎ ‎【38题详解】‎ 福建省主要城市大多位于河海交汇处,既利于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又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③④正确;但我国东南沿海有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①错误;另外,福建沿海地区受到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不是其突出的优势特点,②错误。综上,D③④正确。‎ 故选D。‎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为世界自然遗产,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下图为神农架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9. 图中,甲自然带为 A. 草原带 B. 荒漠带 C. 季雨林带 D. 针叶林带 ‎40. 导致同一自然带南北坡高度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 水热状况 B. 土壤性状 C. 坡度大小 D. 基带海拔 ‎【答案】39. D 40. A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甲自然带下部自然带为针阔混交林带,上部自然带为山地灌丛草甸带,所以甲自然带为针叶林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读图,图中显示,神龙架山地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神龙架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较北坡充足,水分条件较北坡更好,水热条件更好,所以南坡自然带上限的分布海拔更高,A正确,相比于水热状况,其他选项的因素南北坡差异较小。故选A。‎ 二、综合题 ‎41.“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在作家郁达夫眼中是美好的,但近些年来北京的秋冬季常常有雾霾“光顾”,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北京市某中学同学展开了对雾霾的探究性学习。‎ 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北京的污染物除了本地排放,还有来自哪里的,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北京的?‎ 同学们搜集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 1:外地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廊坊等地。‎ 资料 2:空气质量状况划分表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资料3:某年,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气压图(单位 hpa)‎ ‎(1)同学们根据以上资料得到了如下结论:‎ ‎9日08时,北京以 (上升、下沉)气流为主,空气稳定,开始出现污染;10日08时,北京吹 风,将沧州、廊坊等地的污染物带来,空气质量指数开始升高;10日20时,北京吹西南风,将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的污染物带来,空气质量状况达到 。12日08时,北京吹 风,与10日20时相比,此时风速较 ,判断理由是 。污染物逐渐消散,空气质量好转。‎ ‎(2)同学们是从 和风速、风向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总结的。‎ 探究问题二:地形对北京污染状况的影响。‎ 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地区的污染与局地大气运动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山谷风等局地环流对污染物的输送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3)请根据白天山顶与同海拔平原上空气温差异,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状况。‎ 据图可知,此时段对北京近地面污染物传输方向有直接影响的是 (填图中序号),其将污染物从 带到 。‎ 探究问题三:除了控制污染物,北京市还采取了哪些有效缓解雾霾的措施。‎ 同学们查阅到了北京市针对这一问题的规划布局方案(如下图所示):建设500米、80米等不同宽度多条通风廊道,廊道串起多家公园,区域内建设大面积绿地并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 ‎(4)请你试着解释以上措施对缓解雾霾的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下沉 偏南 严重污染 西北 大 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此风速更大 ‎(2)污染物来源 ‎(3)④ 平原 山区 ‎(4)廊道与盛行风走向一致,且廊道加大风速,有利于污染物消散;绿地缓解城市热岛,净化空气;限制楼高,减少建筑阻挡。‎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热力环流的应用、大气污染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材料相关信息,灵活分析作答。‎ ‎【详解】(1)读图,9日08时,北京受高气压中心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空气稳定;10日8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所以北京吹偏南风;10日20点,北京得空气质量指数达到365,空气质量指数越大,污染程度越高,根据资料二的表格信息,此时北京空气质量状况达到严重污染;12日8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所以北京吹西北风,相比于10日20点,此时北京风速更大,因为图中显示,此时(12日8时)北京附近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越大。‎ ‎(2)根据小题(1)的分析可知,同学们是从污染物来源、风速、风向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3)白天,相比于同海拔平原上空,山顶气温更高,空气上升,平原上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空气由平原向山顶流动,如下图:‎ 根据上图可知,对北京近地面污染物传输方向有直接影响的是④,将污染物由平原带至山区。‎ ‎(4)读图,图中廊道的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或南北走向,与当地盛行风的走向一致,且廊道对盛行风有一定的加速作用,风速加大,有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消散;同时,廊道串起多家公园,以及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均有利于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从而缓解雾霾对城市的影响;通过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可以减少建筑物对风的阻挡,进而有利于污染物的消散。‎ ‎【点睛】在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定地转偏向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下图1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 ‎ ‎(1)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 (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 (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 ‎【答案】(1)乙 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2)乙 高 使用节水技术;实行跨区域调水;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种植耐旱作物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河湖之间的补给关系及减轻旱灾危害的措施等知识点。注意读图,提取有用信息解题。‎ ‎【详解】(1)据图分析,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是4-6月份,4-6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4-6月份副热带高压脊位于乙位置,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此时长江干流没有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因此是鄱阳湖补给长江。‎ ‎(2)华北春旱出现在春季,华北春季是3-5月份,据图2分析,此时是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此时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时间一般是7、8月份,从图2‎ 分析,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高。农业抗旱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可以使用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采取技术措施减少蒸发;实行跨区域调水,增加水源供给量;利用利用的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因地制宜种植耐旱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点睛】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甲位置),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亚地区略图。‎ 材料二: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所产棉花大部分出口到俄罗斯、中国,已发展成为重要棉花输出基地。‎ ‎(1)指出甲地径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分析城镇沿甲河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地是重要棉花输出基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冰雪融水补给 降水量小,气候较干旱;靠近河流,用水方便;灌溉农业发达;人口密度大。‎ ‎(2)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棉花优质;棉花产量大,供过于求;棉花宜采用铁路运输,运输便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亚区域河流补给类型、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棉花输出基地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详解】(1)根据材料,甲地径流是锡尔河,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小,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城镇沿甲河分布比较明显,原因是该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大气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限制量当地的生产、生活;河流附近水源较充足,临河布局城市方便就近取水;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河流沿岸人口密度大,因此形成的城镇较多。‎ ‎(2)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棉花产量大,当地消费量小,供过于求,需要大量出口。据图可知,该地临近铁路,铁路运量大,交通条件优越。临近俄罗斯、中国,距离市场近。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良。‎ ‎【点睛】中亚地区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靠近河流,灌溉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棉花生长。‎ ‎4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沿途经过干旱的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景色,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下左图),李老师介绍,这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抗旱耕作形式-砂田。砂田也叫“铺砂地”、“压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cm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下左图),同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 ‎(1)与当地瓜农交谈中,师生们了解到营建一亩砂田竟然需要500-800吨砂石。推测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 ‎(2)李老师告诉同学们,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 ‎(3)与瓜农进一步交谈后,同学们了解到中卫市的压砂西瓜主要种植在环香山地区以及中宁县、海原县等地(上右图),同站查到,2018年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87.9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惠及全市干旱山区141个村28万人。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砂田却存在撂荒现象。借鉴中卫市的经验,为砂田撂荒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现代河道、古河道、洪积扇。‎ ‎(2)能有效接纳自然降水;土壤的透气性好;砂田气温的日较差大;对环境的污染小。‎ ‎(3)突出砂田作物持色,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砂田发展的区位因素、砂田相对于地膜覆盖的优点及推广砂田模式的措施等知识点,学生要注重结合材料信息,提取有用信息。‎ ‎【详解】(1)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cm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卵石主要来源于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宁夏中卫市沙坡头附近沙漠面积较大,粗砂砾、粗砂主要来自周边沙漠化土地。附近洪积扇也有大量砂砾或卵石。‎ ‎(2)在以旱作栽培为主或灌溉用水不足的地方,砂田兼具接纳雨水、增温保墒、压碱稳水的效应,效果优于地膜覆盖。砂田用于瓜类和果菜类等成行稀植的作物生产,砾石卵石吸热效应明显,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砂田栽培更具有早熟、优质和施肥便利的优势。两种覆盖栽培不同之处在于砂田的土壤渗水力高于地膜覆盖。砂田土壤的透气性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发展农业的主要矛盾是水,而砂田有接纳自然降水、保水、稳水的功能,且地下盐分又不易上升,故有明显的压碱作用。而地膜覆盖则不能直接接纳自然降雨,而且水分的蒸发损失很大,还由于盐分随土壤水分上升而造成土壤盐渍化。与地膜覆盖相比,卵石覆盖对土壤的污染小,残留地膜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阻隔水肥运动。‎ ‎(3)以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突出砂田作物持色,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加速土地流转;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点睛】砂田与地膜覆盖都是覆盖栽培,其相似之处都具有增温效应。但“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大于砂田”,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高地温,所以增温效应比砂田快而高。但地膜覆盖操作简便,省工、增温效果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