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以上划分是按( )‎ A. 单一指标划分的 B. 自然指标划分的 C. 综合指标划分的 D. 地理位置划分的 ‎2. 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 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 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阶段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四类主体功能区是结合了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划分,不是单一指标,是综合指标;是人为划定的,不是自然形成;没有考虑地理位置差异。选C正确。‎ ‎【2题详解】‎ 区域是地理的空间单位,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A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一致,B错;各区域间不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界线,C错;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不完全一样,D错。选A正确。‎ ‎【3题详解】‎ 利用综合指标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考虑了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不能以一概全;整体性是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开放性是区域间的联系;阶段性是区域发展过程的体现。选B正确。‎ ‎【点睛】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区域特点:(1)有界性:边界有明确的,也的过渡性;(2)层次性:区域内等级有高低;(3)差异性:区域间有差异;(4)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有相对的一致性。‎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通过自己的卫星,它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对全球范围内的4 500多家分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销售量全部盘点一次,为高效的配送系统提供保证。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任何一家商场的配送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使它可以维持极少的库存甚至零库存,但可以保证正常销售,节约了大量的储物空间和费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目前,沃尔玛在中国53个城市开设了102家商场。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其商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 B. GIS C. GPS D. WPS ‎5. 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合作密切,他们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4. B 5. C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具有查询、分析、管理功能的是GIS,B正确。‎ ‎【5题详解】‎ 对物流配送中心和车队需要跟踪、定位(定位系统)和查询、分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C正确。‎ 考点:3S技术 ‎2010年9月22日 网易探索栏目记者在巴西牧场采访,看到牛群正在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吃草,这里曾是茂密的亚马孙雨林,放牧导致巴西亚马孙流域的森林采伐每年吞噬掉数千平方英里不可替代的林地。据此完成下列题:‎ ‎6.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雨林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 ‎③生物生长迅速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植物体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7.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6. B 7. A 8. B ‎【解析】‎ ‎【6题详解】‎ 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但其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故④不是优势。故选B。‎ ‎【7题详解】‎ 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故选A。‎ ‎【8题详解】‎ 组合选择可采取排除法,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逊雨林,对亚马逊雨林造成破坏,故④不符合保护性开发。故选B。‎ ‎9.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 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高原上多大风,不利于作物生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是影响作物生长的次要因素,AD错误。河谷是高原上海拔较低的地方,气温较高,热量相对较多,风力较小,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B正确。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不是自然因素,C错误。故选B。‎ 我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 ‎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 ‎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 ‎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 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②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 ‎ ‎③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④多投入,多产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当前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题详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②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③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⑤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回答下列小题。‎ ‎12. 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13.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①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 ‎②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 ‎③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 ‎④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12. D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建设坑口火电站,以火电为主;乙处是山西、陕西等地的火电调往东部,以火电为主;丙是长江三峡的水电调往东部,以水电为主;丁是主要是把红水河的水电调往东部,以水电为主。因此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甲、乙,①②正确,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所以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据图可以看出西电东送的电力不是来自新疆地区,所以不会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增加电能输送,可以减少东部化石燃料的使用,减轻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西电东送主要意义是改善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①③正确。A正确。故选A。‎ 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图,回答下列小题。‎ ‎14.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 从根本上解决华北缺水问题 C. 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D. 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其经济发展 ‎15.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可以改变调入区气候类型 ‎ ‎②调水对调出区和调入区都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 ‎③可以减少调入区地表水的使用 ‎ ‎④有利于受水区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6.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主要是因为( )‎ A.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不平衡 B. 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 C. 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D. 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大 ‎【答案】14. D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将长江水调往北方,减少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A错误。东线工程缓解了华北缺水问题,不是解决华北缺水问题,B错误。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在中游荆江河段,东线工程对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作用不大,C错误。东线工程缓解了华北缺水问题,可以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其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变化,气候类型反映地区常年、大范围的特征,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不能改变调入区的气候类型,①错误。调水后调出区水资源减少,泥沙淤积加重、水质可能变差,调入区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加剧盐碱化问题,因此调水对调出区和调入区都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②正确。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只能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仍然存在缺口,减少调入区地表水的使用可能性不大,③错误。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使调入区水量增加,有利于受水区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④正确。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华北缺水限制了该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水资源丰富,大量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就流入大海,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主要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不平衡,A正确。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浪费严重、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大不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阅读西气东输简图,回答下列小题。‎ ‎17. 影响“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线路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 地形因素 B. 城市分布 C. 河流状态 D. 人口分布 ‎18. 下列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西向东沿途的热量带都在北温带 ‎ ‎②自西向东年降水量分布为多-少-多 ‎ ‎③自西向东沿途植被类型依次为寒带-温带-热带 ‎ ‎④自西向东依次穿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 “西气东输”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促进西部开发,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②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 ‎③初步解决西部水源缺乏问题 ‎ ‎④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将得以改善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西气东输”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同时尽可能照顾沿线重要城市,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B正确。地形因素、河流状态不是经济因素,A、C错误。人口分布不是管线走向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B。‎ ‎【18题详解】‎ 图示主干线经过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与60°N之间,自西向东沿途的热量带都在北温带,①正确;西气东输的西端位于塔里木盆地,降水量最少,自西向东年降水量分布为少-多,②错误;自西向东降水增加,沿途的植被类型应是从荒漠—草原—森林,寒带、温带、热带是热量带,不是植被类型变化,③错误;主干线经过地区没有穿越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主要经过二、三阶梯,④错误。A正确。故选A。‎ ‎【19题详解】‎ 西气东输可以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开发,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①正确。西气东输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减少西部对植被的破坏,缓解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②正确。西气东输是将西部的天然气资源调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水源缺乏问题无关,③错误。长三角地区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大气环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正确。故选C。‎ ‎【点睛】西气东输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市场,而市场较大的是城市。‎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矿产等状况,决定了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式。据此回答问题。‎ ‎20. 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 河流及其开发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 A. 发源地——保护植被生态 B. 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C. 河谷平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D. 河口——矿产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 ‎22. 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 长期高强度地棉花种植→土地退化 B. 矿产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物→酸雨污染 D. 氯氟氢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答案】20. A 21. A 22.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的理解。‎ ‎【20题详解】‎ 矿产资源丰富不属于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21题详解】‎ 河流指整个流域应综合开发,河谷是水资源开发,河口不一定是矿产资源丰富地区。故选A项。‎ ‎【22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而棉花对地力的消耗较大,所以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会造成土地退化、肥力下降;田纳河流域资源丰富,故开矿过程中,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植被破坏严重,结合本地区的地形(多山地、丘陵)、气候(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本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当时该地的工业主要是炼铜,也就 ‎ C选项的内容;而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导致的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两极和地势较高的地区。故D项不符合。‎ ‎2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森林破坏严重不属于自然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直立性和吸湿性强以及当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等有关。故选C。‎ ‎24.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贸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中,不属于外商提供的是( )‎ A. 资金 B. 劳动力 C. 生产设备 D. 技术指导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的优势即当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故选B项。‎ ‎25. 下列几种经济发展模式,正确的是( )‎ A. 追求利润-快速发展-再积累 B. 先积累-后发展-再治理 C. 先发展-后治理-再积累 D. 边发展-边积累-边治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追求利润-快速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先积累-后发展-再治理,会使发展缓慢,且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先发展-后治理-再积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难以治理;而边发展-边积累-边治理,能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故选D。‎ 考点:可持续发展 ‎26.近几十年来,地区内劳动力就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最大的是 ( )‎ A. 北美洲 B. 非洲 C. 东亚 D. 西欧 ‎【答案】C ‎【解析】‎ ‎【详解】产业转移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近几十年来,国际上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东亚地区如中国凭借国家的政策、自身的良好区位等优势条件吸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迁入,从而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因此是劳动力就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最大的地区,C正确。北美洲、西欧将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迁出,劳动力就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不大;非洲各方面条件比东亚差,吸引力较小,因此劳动力就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小,ABD错误。故选C。‎ ‎27. 符合图中所述产业转移的工业类型是( )‎ A. 技术指向型产业 B. 资源密集型产业 C. 劳动密集型产业 D. 动力指向型产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产业转移最先进行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读图,根据图中时间,该工业转移的早,结合图示产业转移方向,判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C对。‎ 考点:世界、中国产业转移的类型、方向。‎ ‎28.关于世界产业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 B. 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 C. 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D. 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和人口迁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国内外产业转移发生发展的现实看,产业转入区产业结构,随着转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沿着自然资源密集、普通劳动密集、技能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产业转移也从以普遗劳动密集产业为内容,逐步向着以技能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为内容的方向演化。产业转移往拄是由经济发达区域指向欠发达区域。 即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A是正确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是发展机遇,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B错误。从产业转移的产业升级过程看,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因产业升级,环境好转,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随着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入,环境污染会加重,人口也会有相应迁移,D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入区、转出区的影响。‎ ‎29.产业转移的最高形式是(  )‎ A. 直接投资 B. 投资建厂 C. 设立营销网络 D. 设立研发机构 ‎【答案】D ‎【解析】‎ 根据教材结论,可知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最高形式,该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书上记忆的知识点。‎ ‎30. 有关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大但分散 B. 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 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 ‎【详解】‎ 东北耕地面积广大,集中连片,约占全国耕地的1/5,A错误;宜农荒地多,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有大面积的黑土地,是我国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B、C错误;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D正确。故选D。‎ ‎31. 导致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 燃烧煤、石油,排放二氧化碳 B. 大量堆放工业废弃物 C. 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 D. 海洋资源开采和赤潮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导致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C对。燃烧煤、石油,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错。大量堆放工业废弃物是固体垃圾污染的原因,B错。海洋资源开采和赤潮现象是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D错。‎ ‎【考点定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湿地破坏的原因。‎ ‎【名师点睛】湿地是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稻田、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破坏,主要是围垦和开发。要分清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差异。‎ ‎32.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 )‎ A. 限制工业的发展,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B. 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C. 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D. 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限制工业的发展,A错误。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社会、生态效益,还要实现区域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BC错误。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努力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D正确。故选D。‎ ‎【点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而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3.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 B. 铁矿和石油资源丰富 C. 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缺乏 D. 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是长江三角洲;铁矿和石油资源贫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而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故选D。‎ 考点:珠江三角洲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4.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5. 目前国家已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荒地,其主要原因是( )‎ A. 粮食大量过剩 B. 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 劳动力缺乏 D. 转向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36. 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及农作物叙述,正确的是( )‎ A. 春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辽宁南部 B. 冬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 C. 大兴安岭北部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D. 农作物多为喜冷凉作物,耕作制度多为二年三熟 ‎【答案】34. D 35. B 36. C ‎【解析】‎ ‎【34题详解】‎ 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故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①正确。湿地能吸收和消纳部分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但不可能是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②错误;吸收紫外线是臭氧的主要功能,不是湿地的功能,③错误。湿地具有广阔的水域面积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涝灾害,④正确。D正确。故选D。‎ ‎【35题详解】‎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粮食没有大量过剩,AC错误。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主要为了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三江平原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较少,D错误。故选B。‎ ‎【36题详解】‎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辽宁南部,A错误。春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B错误。大兴安岭北部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C正确。农作物多为喜冷凉作物,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D错误。故选C。‎ ‎【点睛】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问题。‎ ‎37. 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商品粮基地是(  )‎ A. 三江平原 B. 松嫩平原 C. 辽河平原 D. 松辽平原 ‎38. 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③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④大规模国家经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9.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迁移农业 D. 混合农业 ‎【答案】37. A 38. A 39. 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 ‎【37题详解】‎ 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产量多,故粮食商品率最高。所以选A。‎ ‎【38题详解】‎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地区土地连片,地形平坦,故商品粮基地的机械化和区域化程度高。所以选A。‎ ‎【39题详解】‎ 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小麦、大豆等,地广人稀,农作物商品率高,按农业地域类型划分要求,这里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所以选A。‎ ‎40.GIS处理的对象是(  )‎ A. 硬件 B. 软件 C 数据 D. 人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GIS是对由遥感、GPS等技术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表达的一种综合性地理信息技术,所以GIS处理的对象是数据,C正确。故选C。‎ 第II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4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什么。‎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有哪些?‎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请说出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 ‎(2)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荒漠化防治措施及珠三角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变化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考查。‎ ‎【详解】(1)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草场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的较大压力是其根源。解决的措施主要从控制人口,保护、恢复植被和合理用水等方面考虑。荒漠化的治理包括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已沙化土地采取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釆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措施。‎ ‎(3)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价格较低等优势,积极引进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主要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在这里没有了发展优势,于是进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 ‎【点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是接授外资企业产业转移,主导产业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0年以后的第二阶段,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金基础,注重发展层次高的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与国内环境和国际大环境有关;国际上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环境包括国家的政策、自身的良好区位、历史因素侨乡。‎ ‎42.读我国煤炭及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2)“长三角”地区需要调入大量能源的原因有哪些? ‎ ‎(3)西气东输工程还不能彻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请你从开源方面提出两条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 ‎(4)山西省除了通过公路、铁路运输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何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答案】(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 ‎(3)从国外进口油气产品;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核电、风能、海洋能等其他替代能源等。‎ ‎(4)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 减轻对交通运输的压力;减轻对电能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高。‎ ‎【解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资源赋存和资源需求的空间分布不一致,二是大多数资源不可自行流动。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既与我国资源东少西多、资源需求东多西少的现状有关,也是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我国环境质量下降),且今后我国油气开发的重点在西部地区。‎ ‎(2)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的需求量大,然而,从资源地区分布来看,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3)开源指寻找新的能源,包括多元化油气的来源,如从国外进口油气产品;还包括开发附近地(海)区的油气资源;还可以从开发其他类型资源入手进行分析。‎ ‎(4)除煤炭外运外,山西煤炭的输出还采用了变输煤为输电的方式,即在山西建设火力发电站,然后将电力资源向我国东部电力需求较大的地区输送。这种方式减少了煤炭的运输量,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还减轻了电力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