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揭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文科地理 第一卷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2. 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泥石流、滑坡监测和预报 B. 大地高程测量 C. 地震监测和预报 D. 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答案】1. B 2. C 【解析】 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则需要用到GPS技术。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4. 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P、Q分别位于贺兰山东西两侧。与Q地相比,P地由于贺兰山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年大风日数较少;由于距海相对较近,加之位于贺兰山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年降水量较多;Q地位于沙漠地区,气候更加干旱,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沙尘暴日数多。故选A。 【4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故选C项。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5. 该流域 A. 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 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6. 【小题2】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地面沉降 7. 【小题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 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 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答案】5. A 6. B 7. C 【解析】 【5题详解】 通过读图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流域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故选A。 【6题详解】 河流的含沙量较大,且与河流径流量关系密切,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下游地区水库泥沙淤积,故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 开垦平原首先应该 A. 引入灌溉水源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平整土地 D. 排水 9. 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热量条件 B. 土壤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 10.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 天然林 B. 水源林 C. 湿地 D. 草场 【答案】8. D 9. A 10. C 【解析】 本题考查东北湿地保护 【8题详解】 根据此题经度是130°、135°,纬度是45°、50°。可以确定这是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可通过图中所示区域以及河流、沼泽、纬度等信息,确定沼泽多是开垦该平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所以开垦平原首先应该排水,疏干沼泽。该平原水源充足,无须引入灌溉水源,黑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无须平整土地。故选D。 【9题详解】 纬度是45°、50°,纬度高地区,热量条件不足,所以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条件。黑土土壤肥沃,夏季降水多,白昼长光照条件好。故选A。 【10题详解】 沼泽多,三江平原开垦湿地,国家决定停止在平原上开垦荒地是退耕还湿政策,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资源。天然林、水源林在山区,草场在内蒙古高原。故选C。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1. 图中甲区域有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产区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①夏季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12. 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A. 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 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 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 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13. 图中丙处要治理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 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 实施环境移民 C. 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 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11. B 12. B 13. C 【解析】 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1题详解】 甲区域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当地气候干旱,受大陆影响显著。夏季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冰川融水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B正确。新疆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消费市场狭小。 【12题详解】 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B正确。乙处为农耕区,黄河断流主要在下游山东境内,A错误。不合理的灌溉加剧土地盐碱化,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降水不一定减少,D错误 【13题详解】 丙处为河西走廊,灌溉农业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河流中上游大量调水导致下游水源减少,绿洲萎缩,荒漠化加剧,故C正确。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是艾比湖的主要水源。 读艾比湖湖泊演化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20世纪80年代,艾比湖的面积大约是 A. 70km2 B. 700km2 C. 1700km2 D. 2700km2 15. 据图判断精河河口三角洲的推移方向是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14. B 15. B 【解析】 本题组以准噶尔盆地艾比湖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比例尺、面积、河流沉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利用地图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4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艾比湖面积可用比例尺进行估算,图中显示,艾比湖东西长约30千米,南北长不到30千米,由此估算,湖泊面积应略小于900平方千米,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70平方千米、1700平方千米、2700平方千米离估算值相差太大,不可能是艾比湖的面积,排除A、C、D。 【15题详解】 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湖口处沉积而成的,图中显示,从古湖岸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的海岸变化可知,精河的入湖口不断向东北方向推进,因而其河口三角洲的推移方向为东北,选项B符合题意。图中没有信息表明,精河的入湖口没有向东南、西南、西北方向推进,排除A、C、D。 第二卷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会离开青海湖,沿着湖泊周围的河流逆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湟鱼以水生生物刚毛藻和无隔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1斤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沿青海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营农场和新兴城镇相继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2002年之前青海湟鱼的数量一度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湟鱼的数量逐渐上升。下图示意青海湖水系。 (1)分析青海湖湟鱼生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2)分析近年来青海湖湟鱼资源减少的原因。 (3)针对青海湖湟鱼资源减少的现状,提出解决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青海湖海拔高,水温低;青海湖属于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数量少,饵料不足。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湖泊水域萎缩;人类干活生产生活用水量加大,导入湖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盐度上升;河流上修建的水坝阻碍湟鱼徊游;人类过度捕捞;污水排放,导致湖泊污染。 (3)制定封湖育鱼政策,禁止捕捞;修建洄游通道;人工投放鱼苗;逐步拆除拦水河坝;制定保护措施;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解析】 【详解】(1)生物的生长环境主要受生存区自然环境影响。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水温低,鱼类生长缓慢,且青海湖为咸水湖,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导致鱼类饵料较少生长较慢。 (2)鱼类数量减少应主要从其生长环境改变角度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影响了湟鱼的生存。气候变暖后导致湖水蒸发量增大,湟鱼的生存区域缩小是自然原因。 (3)对保护湟鱼的措施回答应主要从其主要原因入手。禁止人类的一些不合理活动如禁止捕捞、拆除水坝疏通湟鱼洄游通道等。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以及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等。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下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读图完成(1)—(3)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表植被破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出露;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大量泥沙出露;近海上升流携带泥沙向海岸输送; 沿海土壤受风蚀作用逐渐沙化。 (2)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半年降水稀少;纬度低,全年气温高,蒸发强;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且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温较高,蒸发强。 (3)是。木麻黄适应当地炎热干旱,沙土贫瘠的自然条件;木麻黄生长快,抗风力强,防风固沙生态效益显著;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 否。木麻黄寿命短,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不完善,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 【解析】 (1)根据材料,该地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古风成沙。地表植被破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出露,成为沙源。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大量泥沙出露。近海上升流携带泥沙向海岸输送。沿海土壤受风蚀作用逐渐沙化,也是图示沙漠化区的沙物质的来源。 (2)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是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半年降水稀少。岛屿纬度低,全年气温高,蒸发强。从地形角度分析,西部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且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温较高,蒸发强。 (3)根据材料,木麻黄适应当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沙土贫瘠的自然条件。木麻黄生长快,抗风力强,防风固沙生态效益显著。该地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所以认为是继续采用。木麻黄寿命短30-50年,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不完善,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经济效益低,该地人地矛盾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认为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