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018-2019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学期 高二地理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苏轼《前赤壁赋》中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诗人与友人泛舟游玩,举杯诵文的时间大致是( ) A. 0 点 B. 21 点 C. 18 点 D. 6 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轼《前赤壁赋》中表明,诗人与友人泛舟游玩的日期是“七月既望”,即农历十六,接近满月。诗人与友人泛舟游玩的时刻是“月出于东山之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月与太阳具有“此升彼落”的特征,满月东升时,即太阳西落时,赤壁纬度较低,日落时刻接近18点,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新月与太阳同升同落,正午位于上中天,上弦月正午升子夜落,18时位于上中天,满月与太阳此升彼落,子夜位于上中天,下弦月子夜升正午落,6时位于上中天。 2.2018 年 6 月 14 日至 7 月 15 日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上海和北京相比较 A. 北京昼比上海长 B. 上海正午人影先朝北再朝南 C. 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始终小于北京 D. 两城市都昼长夜短, 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昼夜长短及变化、日影朝向、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2018 年 6 月 14 日至 7 月 15 日期间,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昼长越向北越长,北京位于上海以北,因此北京昼比上海长,A正确。上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始终位于上海以南,上海的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因此上海正午人影始终朝北,B错误。上海纬度比北京低,一年中上海始终比北京离直射纬线近,正午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北京,C错误。6 月 14 日至 7 月 15 日期间,直射点先向北运动,后向南运动,向北运动时,两城市昼渐长夜渐短,向南运动时,两城市昼渐短夜渐长,D错误。 3.2017年2月,一些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称,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Zealandia),该大洲94%的面积都浸没在海水中。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西兰蒂亚跨越了 A.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B.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D 【解析】 图中图例反映该地区为新西兰南北二岛附近;根据六大板块的分布,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故答案选D项。 4.如图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题。 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 990 m、301 m B. 950 m、201 m C. 850 m、299 m D. 799 m、501 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详解】 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米,A山峰外圈的等高线数值为900,A的高度范围是900-1000米。陡崖由4条等高线重合,依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h≤H<(n+1)*h可得:(4-1)*100≤H<(4+1)*100,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可得答案A。 5.页岩气是蕴藏在页岩中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用途广泛,而关于页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页岩是由岩浆在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岩石 B. 页岩岩性致密,其颗粒定向排列 C. 在页岩可能会发现化石 D. 页岩表面多气孔,颜色较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页岩沉积的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不是由岩浆在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岩石,A错误。页岩岩性致密,它属于物理沉积作用,其颗粒不具有定向排列结构,只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使矿物发生重熔、重结晶,才会出现定向排列现象,B错误。页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可能形成化石,C正确。页岩结构比较致密的,页岩颜色因含矿物成分不同表现出有深有浅,喷出岩表面多气孔,颜色较深,D错误。 6.2018年3月17-19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天气,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成因不包括( ) A. 新雪反射地面辐射,地温低 B. 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 C. 气温低湿度大,体感温度低 D. 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雪反射的是太阳辐射,导致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导致地温低,新雪反射的不是地面辐射,A符合题意。融雪吸收热量,导致地面热量和大气热量被消耗,导致气温低,B不符合题意。刚下过雪,空气中湿度较大,冷空气控制,气温低,导致体感温度低,C不符合题意。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导致地温和气温低,D不符合题意。 7.该某区域某时刻地面天气形势简图,此时各地的天气状况表现为 A. 丙地的风向为东北风 B. 丁地风力比丙地更大 C. A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D. B地降水区位于暖锋锋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天气系统知识 【详解】丙地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侧,低压中心的西侧。风从高压指向低压,所以风向为西北风;丙地等压线稠密,丁地等压线稀疏,所以丁地风力比丙地小;图示低压中心出应为锋面气旋系统,特征为左侧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右侧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而A地位于冷锋锋后,冷锋应出现阵性降雨还不是连续性降水,连续性降水多为暖锋;B地位于暖锋锋前,暖锋锋前是降水区,冷锋锋后是降水区。故选D。 8.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①显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0℃,为亚热带气候,高温时少雨,低温时多雨,由此判断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A符合题意。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判断,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B不符合题意。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判断,③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影响形成,C不符合题意。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判断,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影响形成,D不符合题意。 【点睛】由不同性质的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前者由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具有干湿季明显气候特征;后者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9.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黄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B. 我国上海地区盛行东南风 C.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D. 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印度半岛附近的洋流应向西流,说明此时盛行东北季风,由此推断,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冬季,我国黄河流域降水少、冰雪融水少,河流水量小,不是丰水期,A错误。北半球冬季,主要被亚洲高压控制,我国上海地区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B错误。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的时间为每年的7~8月,而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C错误。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控制,D正确。 【点睛】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地区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吹拂着海水向西流,陆地形态影响,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吹拂着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10.“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这是《水经注》中关于“河水”的一条描述。“ 三月”出现河水决堤的原因是( ) A. 高山冰川融水量大 B. 泥沙沉积,水流不畅 C. 冰凌消融,阻塞河道 D. 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意表明,河水决堤出现在农历三月,属于我国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未到;此时气温回升,但气温不高,冰川融水量不大,由冰川融水量导致河水决堤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此时大部分流域内降水不多,补给水量不大,带来的泥沙不多,此时出现泥沙沉积导致河水决堤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此时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上游河流中冰凌消融速度较快,而下游河冰消融速度较慢,则流冰阻塞河道,河流水位上涨,导致河水决堤,C符合题意。 地形平坦不具有季节性,不是导致“三月”河水决堤的原因,排除D。 【点睛】凌汛发生的条件为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时间在初冬(低纬度未结冰而高纬度结冰时期)和初春(高纬度未融化低纬度已经融化),我国东北的河流和黄河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11.下图所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地形 D. 降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苗寨位于谷地地形中,结合图中指向标,谷地大致呈南北走向,没没明显的迎风坡、阴阳坡的差异,因此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不大,不是影响吊脚楼两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B、D。图中显示,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谷地,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可知吊脚楼的修建与地形有关;根据图中河流两岸的测量点的海拔高度变化可以判断,河流东侧坡度缓,容易建设吊脚楼,吊脚楼数量多,而西侧坡度陡,建设难度大,吊脚楼数量少,C符合题意。 12.下列城市中, 服务辐射范围及影响力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巴黎 B. 东京 C. 纽约 D. 伦敦 【答案】A 【解析】 【详解】纽约、伦敦和东京为居五位的世界金融中心,其商业环境、金融部门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望等综合指数居世界前列,服务辐射范围广,经济影响力强,而巴黎服务辐射范围及影响力不及纽约、伦敦和东京,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13.2016年3月,上海公布的《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 27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减少近15万,关于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海经济的低迷 B. 上海工资的降低 C. 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D. 上海就业岗位的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中还有外来人口1000多万,就业规模非常庞大,因此上海经济并不低迷,A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工资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不会降低,B错误。为了上海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上海进行着产业升级,原来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上海对低端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外来人口有所减少,因此外来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选项C符合题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上海后,其它高端产业迅速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因此上海总就业岗位并没有减少,只是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D错误。 14.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生产国。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美国主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月14日正值美国冬季,温度较低,不是玫瑰开花时期;图中显示,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四季均适合玫瑰开花,因此气温较高哥伦比亚生产鲜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美国的平原面积比哥伦比亚大得多,哥伦比亚位于安第斯山区,因此地形较平不是其优势条件,排除A。此时美国的西海岸降水也较丰富,因此降水较丰沛不是哥伦比亚在此期间生产鲜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排除B。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多黑土,土壤肥沃,哥伦比亚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的土壤相对较贫瘠,排除D。 15.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 运费低 B. 热量足 C. 技术高 D. 品种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与美国接壤,而哥伦比亚远离美国,鲜花需要及时投放市场,墨西哥可以通过陆上交通即可迅速投放到美国市场,而哥伦比亚可能更多依赖空运,因此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花市场的优势在于运费低,选项A符合题意,哥伦比亚纬度更低,墨西哥不具有热量条件优势,排除B。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当,排除C。哥伦比亚热量条件更好,山区环境条件复杂,种植历史较久,因此种植品种更全,排除D。 16.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先后开展了防护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建设,主要作用是() A. 减小坡度 B. 贮水拦沙 C. 固结土壤 D. 提高农业产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先后开展了防护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贮水拦沙,保持水土的作用,选项B符合题意。防护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建设,并不能减少坡度,排除A。植被覆盖率增多,植被根系的活动会使得土壤疏松,而不是固结土壤,排除C。提高农业产值并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排除D。 17.直接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的是 A. 航空拍照 B. 卫星云图看天气 C. 电子地图查路线 D. 无人驾驶汽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斗卫星导航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航空拍照应用的是遥感系统,不应用北斗卫星导航,排除A。卫星云图看天气,主要应用的是遥感系统,不直接运用北斗卫星导航,排除B。电子地图查路线直接应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不直接应用北斗卫星导航,排除C。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定位导航,因此直接应用的是北斗卫星导航,选项D符合题意。 【点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目前,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服务。 18.“快时尚”起源于美国零售商将时尚走秀舞台上的设计产品快速模仿制造进而在市场销售的一种方式。日本优衣库就是“快时尚”企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优衣库在中国快速发展,上海成为其店铺落脚的首选城市主要是因为 A. 技术精湛 B. 政策优惠 C. 交通便利 D. 市场广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日本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优衣库道选上海作为店铺落脚地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原因。 【详解】题中信息表明,“快时尚”属于快速模仿制造,不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精湛不是优衣库首选上海落脚的主要原因,排除A。没有信息表明,优衣库落脚上海享受了特殊政策优惠,排除B。优衣库的运输量不大,因此交通便利不是优衣库首选上海落脚的主要原因,排除C。上海市及周边城市群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购买力强,使优衣库落脚上海后,消费市场广大,发展前景较好,选项D符合题意。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20. 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 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 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 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 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图中民居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低,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所以正房的房屋应该是坐北朝南。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0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北方地区,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该地位于暖温带,小麦的品种为冬小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二、综合分析题(60 分) 21.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我国唐古拉山东北坡,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干流全长 4909 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 材料二:湄公河上游地区矿产、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物产富饶,盛产水稻、各种蔬菜和水果。不过,当地农业极易受干旱天气影响。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湄公河流域五国自 2015 年底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持续干旱使得灾情持续恶化。2016 年 3 月,应越南请求,我国云南开闸放水 27 天以缓解下游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旱情。 材料三:尼罗河流域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全貌 (1)尼罗河从河源到河口的自然景观差异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说明其主导因素。并说出从河源到河口的植被类型变化。 (2)受不同区域环境影响,流域形态各有差别。尼罗河中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澜沧江—湄公河则上游流域面积狭窄,试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两河这一水系特征差异的原因。 (3)从气候和厄尔尼诺影响的角度,分析 2016 年 3 月湄公河下游丁地干旱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4)为了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河源到河口依次: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尼罗河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河流流量小,流域面积小;湄公河上游流经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河流两岸多高大山脉,河谷深而狭窄,流域面积狭小。 (3)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季明显。3 月份,为当地的旱季, 降水少,容易形成干旱灾害;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亚水温降低,多下沉气流,降水少,加剧了干旱。 (4)我国位于河流上游,应该封山育林,保持河流上游水土,保护水源地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湄公河和尼罗河流域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自然带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植被类型、流域面积的影响因素、干旱灾害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尼罗河从河源在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中下游流经撒哈拉沙漠,为热带荒漠带,河口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这些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发生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或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2)根据所学知识,尼罗河中下游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支流少,为其汇水的流域面积小,导致尼罗河中下游流域面积狭窄;图中显示,湄公河上游流经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河流两岸多高大山脉,受两岸高山的限制,使得河谷深而狭窄,旁边河流很难汇入,导致湄公河上游流域面积狭小。 (3)题意表明,2016年3月湄公河下游丁地干旱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应从气候和厄尔尼诺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6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因此3月份,为当地的旱季,降水少,此时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容易形成干旱灾害;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大洋的东西部温差减小,东南亚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加剧了此时干旱状况。 (4)为了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由于该流域在我国境内属于河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流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在该流域应该封山育林,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保持河流上游水土,保护水源地。 22.阅读贵州省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都在 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 22℃~25℃,为典型的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材料二:贵州省地质灾害损失严重,仅“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先后发生地质灾害1606起,其中滑坡1029起,崩塌 338 起,泥石流37起,地面塌陷 89 起,地裂113起,共造成33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7亿元。 材料三:贵州省略图 (1)推断贵州省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从农业生产、交通及工程建设、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貌对云贵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防灾减灾是贵州省脱贫的关键,当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频发的滑坡、泥石流。 【答案】(1)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为夏秋季。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加剧了地表崎岖;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质不稳定,岩层破碎。 (2)该地区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广布。地表起伏大,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和交通建设;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有利于旅游业发展;西南地区,由于多山地地形,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3)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沼气等。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贵州省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地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防治滑坡、泥石流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贵州省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应根据该类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的季节变化进行推断。当地的滑坡、泥石流主要是暴雨诱发,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地形、地质等条件进行分析。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材料信息表明,贵州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当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活跃,多断裂构造,岩层破碎,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 (2)题意表明,该地区地貌对云贵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农业生产、交通及工程建设、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为石灰岩分布地区,其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从地貌带来的不利影响来看,该地貌地表崎岖,平地少,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下多溶洞,地表水容易渗漏,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容易坍塌,地表起伏大,对大型工程建设和交通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技术难度加大,成本升高。从地貌带来的有利影响来看,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独特性强,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旅游业发展;西南地区,由于多山地地形,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外来文化的干扰少,保持着许多原汁原味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承。 (3)防止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可以护坡工程和保护植被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地区利用护坡工程减少发生的频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沼气,减少当地居民因樵采而破坏植被;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 2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碳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一。因此,如何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是山东省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较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始终是碳排放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家的研究: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高到低适中保持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消费、第一产业”的格局,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9%左右的高水平。 材料二: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设日照大型精品钢基地,是山东钢铁工业区域布局调整的重点。重组后的日照钢铁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已建成了煤气综合利用电厂、高炉余压发电,实现了高炉转煤气全部回收利用发电;从德国引进技术,建设超级微粉项目,对水渣进行深加工,产品全部出口。 2000~2012 年山东省三大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及碳排放量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城市化水平 (%) 碳排放量(万 吨) 2000 15.2 50.0 34.8 26.8 3405.0 2002 13.5 50.3 36.0 29.0 4052.7 2004 11.8 56.5 31.7 32.2 5734.0 2006 9.8 57.4 32.8 34.4 9708.8 2008 9.7 56.8 33.5 37.6 11120.7 2010 9.2 54.2 36.6 40.3 12966.6 2012 8.6 51.4 40.0 42.0 14454.2 (1)简述2000年到2012年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 (2)简述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因素。 (3)山东省日照钢铁基地重组建设大型精品钢基地,分析日照发展精品钢基地区位条件。 (4)根据上述分析,从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能源供应三方面提出节能减排措施。 【答案】(1)三大产业结构特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最少,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持平,为主导产业。 (2)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过程。随着城市化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碳排放量会逐渐增加。 (3)日照位于山东东南部东临黄海,有铁路和港口,海陆交通便利;靠近煤炭产地,且实现了高炉转煤气回收发电,能源丰富;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国际市场广阔;日照多滩涂和盐田,土地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4)工业部门: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交通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更加大型还、专业化、高速化。能源供应: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山东省为背景,通过多组图文和表格信息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工业区位、节能减排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从2000~2012 年山东省三大产业比重统计表中获知,从2000 年到 2012 年山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有起有伏,但始终保持比重第一,因此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表中信息表明,从2000年到2012年,山东的第一产业比重由15.2%逐渐下降到8.6%;第三产业比重由34.8%逐渐上升到40.0%;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2006年前上升,2006年后下降。 (2)从2000~2012 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及碳排放量统计表中数据归纳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表中信息表明,2000~2012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由26.8%上升至42.0%,碳排放量由3405.0万吨上升至14454.2万吨,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生产规模扩大(特别是第二产业规模),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耗的能量不断增加,导致生产生活中碳排放量会逐渐增加。 (3)日照发展精品钢基地的区位条件应从能源、交通、市场、土地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日照建成了煤气综合利用电厂、高炉余压发电,实现了高炉转煤气全部回收利用发电,能源丰富;日照位于东临黄海,图中显示,设有港口,且有铁路与华北铁路网相连,海陆交通便利;材料信息表明,日照许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国际市场广阔;日照临海多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较低;材料信息显示,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说明政府政策支持。 (4)题意表明,节能减排措施从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能源供应三方面提出。工业部门方面,材料信息表明,重组后的日照钢铁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说明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从工业生产角度做节能减排。交通部门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更加大型还、专业化、高速化,从而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能源供应方面,应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的新能源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