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
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试题 地理(文科)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共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试卷请妥善保存。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题。 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下图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据此回答2~3题。 2.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水污染严重 B.大气污染加剧 C.土壤污染严重 D.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②追求绿色GDP ④禁止碳的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泾河、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呈现出一清一浊界限分明的奇特景观,成语“泾渭分明”由此而来。历史上曾经“泾清渭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出现了“泾黄渭黑”的现象。据此完成4~6题。 4.历史上出现“泾清渭浊”现象主要因为渭河比泾河 A.结冰期长 B.含沙量大 C.流速慢 D.流量小 5.从“泾清渭浊”到“泾黄渭黑”的变化反映出河流流经地区 ①气候变湿变暖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污水排放增多 ④煤炭储量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为缓解“泾黄渭黑”,河流流经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采煤炭 ②清洁生产 ③加固堤坝 ④植树种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8年南海伏季休渔于5月16日12时正式启动,整个休渔期至8月1日12时,为期两个半月。据此完成第7题。 7.休渔政策的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循环性原则 下图是我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A.环境危机 B.生活贫困 C.人口素质过低 D.资源短缺 9.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3题。 10.下列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依次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 C.降水量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 11.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降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12.下列排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的是 A.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 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1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东向西自然带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 B.水分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14.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1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地势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17.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18.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19.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众多的人口 B.稠密的水系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地理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研究,而且越来越走近普通人的生活。据此回答20~21题。 20.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星球 D.全球定位系统 21.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三维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数字星球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下图为卫星拍摄的冰山照片。图片显示R冰山(69°24′S,100°12′E)已经从南极大陆边缘厚冰层中解体出来,它东西最宽处约13千米,南北长约24千米。目前,R冰山正在向该地区的东部海域缓缓移动。据此完成22~23题。 22.监测R冰山移动方向和速度最好采用 A.实地考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23.对冰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移动的方向进行预测主要依靠 A.GIS B.GPS C.RS D.电子地图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24~25题。 24.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5.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比较,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26.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的是 A.沙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27.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西北气候干旱成因的是 A.远离大西洋 B.远离太平洋 C.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高大地形阻挡海洋水汽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28~29题。 28.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有[]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信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导致亚马孙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包括 ①为了伐木而实施迁移农业 ②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 ④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第30题。 3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林土壤枯枝落叶多因而有机质含量高 B.此循环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C.雨林生长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D.雨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下图示意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的发展变化。据此回答31~32题。 31.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放牧的绵羊总数扩大约3倍 B.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一半 C.人口密度约变为原来的2倍 D.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约3倍 3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耕地面积的变化 B.人口数量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农业结构的变化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北,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 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据此完成33~34题。 33.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上游修建拦水坝导致入湖径流减少 ②过度开采地下水 ③湖区周边森林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保护红碱淖有利于 ①调节气候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调节河流径流量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④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据此完成35~36题。 35.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涵养水源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37~38题。 37.图中B点土壤肥力较高的原因是 A.焚烧开荒 B.连续耕作 C.森林再生 D.耕地废弃 38.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这说明了 A.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B.雨林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雨林的群落生产力高 D.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39~40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39.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40.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第Ⅱ卷 综合题 4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24分)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见下图)在开发早期,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据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并随着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南移,这里变为“鱼米之乡”。而今,随着工商业发展,这里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4分) (2)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12分) (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的有利条件。(4分) (4)简述工商业社会长江三角洲地区机械化水平低于东北平原的原因。(4分) 4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26分) 下图所示的Q地因黄河贯穿,灌溉农业发达,盛产稻米,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R地的人们为了保护铁路不受沙漠侵袭,设置了一种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8分) (2)分析贺兰山西侧沙漠地区降水少的原因。(4分) (3)说出人们在R地设置的沙障工程的名称,并分析其作用。(6分) (4)简述Q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4分) (5)简析Q地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对Q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地理答案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D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C D A B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A C D C B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A D A C A B D D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41.(共24分) (1)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质黏重,开垦困难。(4分) (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系稠密,灌溉水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需求量大。(任答6点即可)(12分) (3)河湖众多,发展淡水养殖的水域广阔;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4分) (4)水系稠密,耕地破碎;人口与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推广。(4分) 42.(共26分) (1)过度樵采(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8分) (2)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地处夏季风在贺兰山的背风坡)。(4分) (3)草方格。削减风力;截留水分。(6分)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4分) (5)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