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图中的直线均为经纬线,数字为经纬度,表示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山脉。完成 47-48题。 1. 图中的①~④所代表的山脉分别是( ) A. 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B. 天山阴山昆仑山南岭 C. 昆仑山天山阴山秦岭 D. 天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 关于图中的⑤~⑧所代表的山脉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⑤山脉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B. ⑥山脉大致是我国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 ⑦山脉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D. ⑧山脉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答案】1. D 2.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1题详解】 据图中的经纬度范围可得,图中的①~④所代表的山脉分别是天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该些山脉都属于东西走向的山脉,故选D。 【2题详解】 山脉依次是横断山脉、贺兰山、巫山、大兴安岭。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南北向山脉构成,山高谷深,山河相间,A正确。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B正确。巫山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界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界线是太行山。C不正确。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D正确。故选C。 【点睛】我国西北-东南走向的 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小兴安岭等.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为: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横断山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 ②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 ③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 ④图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4. 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①山脉是雪峰山,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不包括雪峰山,A错误。②是贺兰山,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贺兰山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组成部分,B正确。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③是巴颜喀拉山,不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C错误。④是秦岭,是我国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①是雪峰山,A正确。②是贺兰山,③是巴颜喀拉山,④是秦岭,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 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 5月 B. 6月 C. 9月 D. 10月 6. 该水库可能位于( ) A. 松花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答案】5. D 6.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河流与水库的有关知识。 【5题详解】 从该水库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比,流入量最多的时候是6月和9月,从流出量和流入量来看,在10份时两条线是相交的,说明此时注入的与流出的水正好抵消,此时是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时候,故选D。 【6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水库夏季时注入水量是最多的,说明汛期是在夏季,而在夏季时的7、8两月注入的水量突然减少,说明此时是江南地区遇到了伏旱天气,降水减少,使得注入河流的水减少,故选C。 下图是“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7. 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位于 A. 山顶2900米处 B. 南坡海拔2200米处 C. 南坡海拔2500米处 D. 北坡海拔2100米处 8. 图中①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 10 ℃ B. 20 ℃ C. 30 ℃ D. 40 ℃ 9. 1月,④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④地 A. 海拔较高 B. 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C. 森林覆盖率高 D. 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10. 图中④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A. 热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答案】7. B 8. C 9. D 10.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状况判断:②山脉降水量最多出现在南坡,海拔大约在2200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8题详解】 从图中看,可以判断7月和1月气温,可以计算出其气温年较差大约在30℃,故选C。 【9题详解】 根据判断:图中②山脉为秦岭,秦岭对冬季具有阻挡作用,冬季风对④地影响小,对①地影响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0题详解】 ④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谚语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如“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左右)。 据此完成下题。 11. 此谚语反映的气候特征最适合于我国的地区是( ) A. 珠江三角洲 B. 江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12. 此谚语反映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是( ) A. 旱涝灾害频繁 B. 雨热同期 C. 夏季高温多雨 D. 冬季寒冷干燥 13. “处暑无雨干断江”是由于( ) A. 夏季风势力弱 B. 夏季风势力强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拉尼娜现象 【答案】11. C 12. A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我国的锋面雨带推移决定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左右,8月份锋面雨带位于东北、华北地区,所以该谚语反映的应该是东北、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故答案选C。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气候特点。“处暑有雨十八江”,即有降水时会形成洪涝灾害,“处暑无雨干断江”即无降水时会形成干旱;我国是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选A正确。 【13题详解】 “处暑无雨干断江”即无降水时会形成干旱;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选A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10℃的年等积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M处有一瀑布,此瀑布“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场面极为壮观”。判断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5. 图中N处≥10℃的年等积温线明显向北凸的原因是 A. 位于河谷地带,气温高 B. 位于黄土高原,太阳辐射强 C. 河流的调节作用 D. 冬季风影响小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M地位于华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根据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该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故形成最为壮观的瀑布景观。正确答案是B。 【15题详解】 M地位于汾河谷地,地势较东西两侧海拔低,形成气温比东西两侧高的现象,所以年等积温线比两侧高,故向北凸。正确答案是A。 流域内各点的雨水汇流速度有快有慢,汇流时间有长有短。等流时线是流域内汇流到出口断面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下图为“某河流等流时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流域的地势为 A. 西南高,东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东北高,西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17. 图中所示地区河流侵蚀作用最显著的地段为 A. S1 B. S2 C. S3 D. S4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从图和材料的描述可知,数值越大,降水汇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越长;等流时线数值越小,离河口越近,等流时线数值逐渐向河流上游递增,S4等流时线数值最小,S1等流时线数值最大。图示等流时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由此判断河流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结合指向标,所以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D对。故选D。 【17题详解】 根据等流时线的疏密变化,等流时线稀疏说明单位时间流过的距离远,表示流速快,坡度大。等流时线密集表示单位时间流过的距离短,流速慢,表示地形平坦,所以图示地区地形最陡地段为S1,A对。B、C、D错。故选A。 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已经被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1629千米,全线贯通后由成都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川藏铁路起止地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地形、水源 B. 水源、热量 C. 光照、热量 D. 土壤、地形 19. 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将 A. 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 B. 促进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香格里拉、桂林地区旅游发展 C. 加快沿线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沿线工业走廊 D. 促进川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东盟陆路经贸通道 【答案】18. C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川藏铁路起止地分别是四川和西藏,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失,多阴雨雾日天气,是中国太阳辐射最差的地方,光照不足,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光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晴天多,光照充足,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热量,C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川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完善进藏通道,通过四川交通线可以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强西藏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A正确;桂林位于广西,不在川藏铁路沿线,B错误;川藏铁路位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工业落后,地形复杂,一旦破坏难以恢复,不能建设沿线工业走廊,C错误;川藏地区没有连接东盟地区,D错误。故选A。 20.黑龙江生产的粳稻质量要好于我国南方生产的粳稻,其主要原因是 A. 土壤比南方肥沃 B. 水热条件比南方产区充足 C. 生长期比南方产区长 D. 机械化水平比南方产区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黑龙江纬度高,热量比南方少,生长期长,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积累,因此粳稻质量要好于我国南方生产的粳稻,C正确。黑龙江的黑土、南方的水稻土均较肥沃,A错误。水热条件比南方产区少,B错误。机械化水平对作物品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读钓鱼岛三维效果图和航空遥感影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和制作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和GIS B. GIS和GPS C. GPS和GIS D. 数字地球 22. 如果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不同时期的钓鱼岛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钓鱼岛图片,可以获得 ①钓鱼岛面积的变化 ②钓鱼岛上植被的变化 ③钓鱼岛的地理坐标 ④钓鱼岛地形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和制作主要是利用了RS和GIS技术。故选A. 【22题详解】 钓鱼岛地理坐标的获得应用GPS技术,排除③。故选D。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3.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4. 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3. B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乙地位于坡度较陡的河流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甲、丙、丁三地地形相对平坦,且丙地为梯田,水蚀作用较弱。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乙地。故选择B项。 【24题详解】 丁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故选D。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25. 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B. 河流春汛、夏汛明显 C. 湖泊均为咸水湖,且面积不断增大 D. 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 26. 对区域内众多湖泊成因的解释,可信的是( ) ①冰川侵蚀形成冰蚀洼地,冰雪融化,形成湖泊 ②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 ③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 ④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⑤洼地积水融化其下冻土层中的冰,使得洼地越来越深,积水越来越多,形成湖泊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④⑤ 【答案】25. D 26. A 【解析】 该题考查中国的青藏地区。 【25题详解】 读图中的经度和海拔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区,河流流量少,水能资源不丰富;湖泊为咸水湖,但冰雪融量减少,其面积会减小;春季气温低,河流没有春汛现象;但海拔高,气温低,寒冻风化作用强;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气温日较差大,由于海拔高,则全年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故选D。 【26题详解】 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侵蚀形成冰蚀洼地,冰雪融化后,形成湖泊;位于板块交接地,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有冻土层,洼地积水融化其下冻土层中的冰,使得洼地越来越深,积水越来越多,形成湖泊;但是没有火山喷发,不存在火山口休眠以后积水;河流流量小,没有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湖泊。故选A。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下列小题。 省区 省区面积(万km2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万kg) 浙江 10.18 可满足两个月 380.6 江苏 10.26 可满足一个月 14.2 新疆 166 严重缺乏区 79.9 27. 下列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燃料 ②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 ③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 ④提倡燃烧秸秆,以防止蔬菜遭受冻害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28. 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 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 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 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 省区面积差异较大 29. 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 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 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 【答案】27. B 28. A 29. B 【解析】 考查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差异及原因,能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27题详解】 发展沼气,即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解决农村燃料,①对。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②对。新疆气候干旱,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薪炭林,也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③错。 提倡燃烧秸秆,会增加大气污染,破坏土壤结构,④错。故B正确。 【28题详解】 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浙江丘陵多,适宜林业发展,江苏平原多,主要是耕地,A对。根据表中数据,两省面积相近,D错。人口多少对薪柴总量无影响,水势条件差异不大,B、C错。 【29题详解】 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是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物产量低,B对。新疆矿物能源丰富,如石油资源,A错。根据材料,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主要指的是薪柴,与交通状况无关,C错。新疆雪山面积较大,D错。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农业植保作业,而我国每年因打药过程中中毒以及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有10万之众。植保无人机(图2)使用专用药剂,利用专用喷头和机翼向下的气流将药液雾化成更加细小的颗粒。借助遥感获取的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植保可实现近距离、精准作业,避免漏喷、重喷,还能在夜间作业。无人机植保每小时的作业面积可达100亩,每亩的喷洒药量仅需800毫升,耗水量减少约90%。2017年9月,农业部发文,在我国部分省区开展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0. 下列作物特点中,最适宜推广无人机植保喷洒除虫的是 A. 密集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 B. 稀疏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 C. 密集种植、叶片较大的高秆作物 D. 稀疏种植、叶片较大的高秆作物 31. 夏季,新疆棉田无人机植保选择在夜间喷洒作业,主要目的是 A. 减少农药对田间务农人员的误伤 B. 减少农药挥发,杀虫效果更佳 C. 降低无人机植保人员的工作强度 D. 避免大风天气,减少药液飘移 32. 农业部加大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扶持力度,主要是考虑到植保无人机 A. 能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B. 作业时间不受昼夜限制 C. 能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D. 作业效率高于传统植保 【答案】30. A 31. B 32. C 【解析】 【30题详解】 图片中植物为密集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故A正确。 【31题详解】 由于新疆的气候原因,农药、化学药剂喷洒几乎都在夜间进行。植保无人机是利用专用喷头和机翼向下的气流将药液雾化成更加细小的颗粒;新疆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影响,夜晚气温急剧下降,因此低温有利于减少农药挥发,故B正确。减少农药对田间务农人员的误伤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植保无人机作业可降低劳动强度,但夜间喷洒作业不会降低无人机植保人员的工作强度;新疆各地大风严重时间是在春季,而且夜晚作业并不能避免大风天气,故C、D错误。 【32题详解】 由材料“我国每年因打药过程中中毒以及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有10万之众”可推知农业部加大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扶持力度,主要是考虑到植保无人机能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故C正确。A、B、D项正确,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点睛】植保无人机作业的优点:1、喷洒精准,节水节药效果明显。植保无人机喷洒系统采用德国雾化和超低容量变量喷洒技术,保证所有植株都能均匀覆盖,杜绝漏喷重喷现象,至少节省90%的水和50%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在35%以上;2、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大。药剂喷洒实行的是远距离遥感作业和自动精准灌药技术,摆脱了人为操作和农药侵害的失误。农用植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还可以夜间作业,大大减少了事故苗头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3、操控便利,作业可控 。可在田间地头垂直起降,起降需要的场地小,自动规划最佳作业航线,自主适应不规整地形。而且通过搭载视频器件,对农作物病虫害可进行实时监控,可远程监控植保作业进度和作业面积,做到每一亩地块的飞防作业都有据可查;4、适应性强,应用广泛。携带方便,使用优势突出,既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又满足不同作物品种及不同种植模式需求,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上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 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34. 关于上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 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 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 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35. 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上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 从①到② B. 从②到④ C. 从③到⑤ D. 从⑤到⑥ 【答案】33. D 34. B 35. B 【解析】 【33题详解】 据图中经纬度可知,①为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没有水稻种植,主要为灌溉农业;②地为黄土高原,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小;③为华北地区,翠竹主要生长在南方;④为四川盆地地区,有茶树的种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4题详解】 ①为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为温带荒漠区;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③区为华北平原地形,泥石流、滑坡灾害少;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多发生于较干旱的地区。B正确。故选B。 【35题详解】 深秋时节,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表示位于北方地区;穿越隧道后,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表示进入南方常绿阔叶林带,说明穿越秦岭。据图,②是黄土高原,④是四川盆地地区,火车从北方黄土高原穿越秦岭的重重隧道到达四川盆地,从②到④符合题中自然带变化,B正确。从①到②全在北方,从③到⑤经过淮河,可能没有重重隧道,从⑤到⑥全在南方,ACD错误。据此分析选B。 【点睛】结合经纬度及区域范围判定出各自的大体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①为西北②为黄土高原;③位于华北平原,④是西南(四川盆地),⑤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⑥是东南沿海地区,据此解答。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下列各题。 地 区 ① ② ③ ④ 年平均气温(℃) 8.1 23.5 2.6 18.3 ≥lO℃积温(℃) 3900 8200 2800 6500 年降水量(mm) 62l 1980 538 1350 36. 表中①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A. 针阔混交林,春小麦 B. 落叶阔叶林,棉花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 D. 针叶林,甜菜 37. 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水位变化最小 B. ②地含沙量最大 C. ③地冰期最长 D. ④地汛期最长 38. 关于四地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③铁矿资源丰富 B. ②、④煤炭资源丰富 C ①、④有色金属矿丰富 D. ①、③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36. B 37. C 38. D 【解析】 【36题详解】 根据①的积温和降水量判断,①地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的农作物是棉花。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据表格数据,②地水位变化最小,汛期最长;①地河流含沙量较大,③地区平均气温最低,所以结冰期最长。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8题详解】 ②位于南方地区,煤炭、铁矿资源贫乏;①、③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在干旱荒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下图是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区 B.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 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40. 在乙地区,该地区大面积土地沙化的原因是 A. 沙尘暴频度增加 B. 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 人口和牲畜增加,大规模掘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 D. 生物生产能力降低 41.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林体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39. D 40. C 41. D 【解析】 【39题详解】 在干旱荒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由于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通常集中了大群牲畜,过牧现象尤其严重,D正确;地下漏斗区与沙地的形成无直接联系,A错误;以井为中心形成的沙地,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与地下水含盐量高无关,B错误;沙地的形成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无关,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乙地区是干旱荒漠地区和草原地区,图中井数目较多,沙地面积大,应该是由于当地人口增长快,牲畜数量大量增加,为满足人畜用水,大量打井,导致水资源减少,草场因过度放牧出现了沙化,C正确。沙尘暴频度增加和井关系不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一般不会出现沙化现象,沙化导致生物生产能力降低,而不是生物生产能力降低导致沙化,ABD错误。故选C。 【41题详解】 人口大量外迁,会增加另一地区环境压力,而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不切实际,①错误。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可以缓解、防止土地荒漠化,②正确。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不能完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大力开发水能,可能影响到区域的水循环,③错误。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可以导致荒漠化加重,④错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⑤对。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林体系,可以减少荒漠化,⑥对。②⑤⑥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为了加快亚马孙流域的大规模开发,巴西政府建成了全长达5500多千米的亚马孙横贯公路。下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 关于修建亚马孙公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而修建 B. 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 C. 促进了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 D. 修建雨林公路有利于热带雨林的保护 43. 关于亚马孙流域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 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 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主要方式 D. 巴西政府为偿还外债将雨林出售给发达国家 44. 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这是因为 A. 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 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 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林来源 D. 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45. 为移民进入亚马孙平原提供方便的人为因素是 A.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 “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 C. 巴西东北部气候干旱 D. 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 【答案】42. D 43. A 44. B 45. D 【解析】 【42题详解】 修建亚马孙公路是为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而修建,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促进了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在亚马逊地区,雨林的破坏的人为原因之一即公路建设,公路建设加快了雨林地区的人类开发活动,不利于雨林的保护。D符合题意,故选D。 【43题详解】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A正确;在亚马逊地区,破坏雨林的人为活动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迁移农业不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而这些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故B、C错;为了偿还外债巴西政府大量出口木材,要砍伐大面积雨林,不是出售雨林,D错。故选A。 【44题详解】 由于亚马逊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规模庞大,雨林破坏会引起全球环境变化。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B正确。故选B。 【45题详解】 为移民进入亚马孙平原提供方便的因素是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随之出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6.山西省煤产量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其重要原因是 A. 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 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较小 C. 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D. 煤质量不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资源丰富,煤质量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说明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故主要是由于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经济效益低,故C项正确。 47.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注意调整农、林、牧结构,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B. 积极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 C. 缩小林、草比重,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 D.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减小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扩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绿化方法。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8. 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较,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 A. 防治滑坡 B. 恢复植被 C. 美化环境 D. 成本低廉 49. 南方地区边坡喷播草种后,需在上方覆盖无纺布,主要目是 A. 加大昼夜温差 B. 减少士壤板结 C. 防止雨水冲刷 D. 增加水分下渗 【答案】48. B 49.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边坡绿化客土法为背景材料,考查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第1题解答要求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注意“最显著的优勢”。第2题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明确无纺布的特点,并且注意覆盖时间是“边坡喷播草种后”,因此可推测目的是保护不侵蚀,而不是促生长等。 【48题详解】 传统的混凝土工程护坡法与边坡绿化的措施相比较,都有防治滑坡的效果,A不对;根据材料,“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因此,比传统工程措施更有利于植被恢复,B对;根据材料,边坡绿化客土法要“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效果”,不是为了美化环境,C不对;边坡绿化客土法在投入上比传统的工程护坡投入更多,成本更高,D不对。 故答案选B。 【4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无纺布是一种不经过织纺的布,质轻、透水、易降解等。比自然坡面比,铺上无纺布的坡面,不能加大昼夜温差,A不对;无纺布铺在土壤表面,不能影响士壤板结,B不对;根据材料,“边坡客土绿化”在刚完成坡面喷播草种后,植被还未长出,没有固土作用,因此要用无纺布铺在坡面上,减缓雨水对坡面的侵蚀作用,保护土壤、草籽等不流失,C对;无纺布透水性好,但是与无布的坡面相比,对水分下渗没有增加作用, D不对。故选C。 【点睛】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工程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岩坡防护与绿化问题。其具体措施为:将植被混凝土原料经搅拌后由常规喷锚设备喷射到岩石坡面,形成近10cm厚度的植被混凝土。喷射完毕后,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晒保墒,使植被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层。经过一段时间洒水养护,青草就会覆盖坡面,茂密的青草自然生长,达到自然生长植被的效果。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农业生产模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0. 基塘生产充分利用了哪个区位因素? A. 水热丰富 B. 地势低洼 C. 广阔市场 D. 政府政策 51. 如果在图中A、B、C三处建制糖厂、食品厂和造纸厂,最佳方案是 A. A-食品厂;B-造纸厂;C-制糖厂 B. A-造纸厂;B-食品厂;C-制糖厂 C. A-制糖厂; B-造纸厂;C-食品厂 D. A-制糖厂; B-食品厂;C-造纸厂 【答案】50. B 51. B 【解析】 【50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基于当地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低洼,降水多,河水丰富,利用洼地存水、塘泥肥基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多种生产、立体农业模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B正确。故选B。 【51题详解】 利用甘蔗为原料发展制糖厂,C表示制糖厂;制糖厂的废料可以发展造纸厂,A表示造纸厂;养鱼业的产品—鱼等水产品可以发展食品厂,B表示食品厂。故选B。 52.关于“城中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现在城市的郊区 B. 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C. 属于卫星城,为高级白领居住区 D. 出现在老城市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中村”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中村”出现在城市的郊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读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53.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可能原因是( )。 ①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③劳动力缺乏 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⑤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54.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55. 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 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 ④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 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53. D 54. C 55. D 【解析】 【53题详解】 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加之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①②④⑤对,故D项正确。 【5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1995年10年间,工业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故C项正确。 【55题详解】 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加大环保投入、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均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②④⑤对,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56.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m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说出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要概括C河水文特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针对该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提出你的建议。 (3)简述D地粮食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商品粮供应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地降水量大。原因:A地距海更近,受海洋影响更大;A地地处山地迎风坡。B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 (2)流量大,有两个汛期;含沙量小;结冰期长;水位变化大。开发措施:保护上游山区的植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在上游开展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不断加大全流域的开发力度;防治水污染。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灌溉便利等。 (4)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良土壤,增加肥力;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改善耕作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化肥和农药;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东北农业生产特点,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详解】(1)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南部地区,结合中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由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图示区域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且A地降水量(大于1000mm)大于B地(500mm-750mm);影响降水分布的差异主要从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方面分析。A点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丰富;B点距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A点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丰富,B点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背风坡位置,降水较少。 (2)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C河为松花江,该流域年降水量在500-750mm之间,降水量丰富,河流流量大;受季风影响大,河流补给不稳定,导致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含沙量较小;位于40°N以北,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故河流的结冰期较长。河流开发治理借鉴长江、田纳西河开发治理模式,结合辽河实际,其开发措施可以采取:保护上游山区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地质灾害威胁;成立专门的河流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全流域协调管理;在上游开展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为周边地区提供能源,为经济、生态发展提供充足能源供应;不断加大全流域的开发力度;防治水污染,保证水源供应。 (3)D点位于东北松嫩平原地区,松嫩平原粮食生产的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影响粮食生产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松嫩平原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黑土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等。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可开垦荒地已经不多,要保证商品粮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提高科技水平,注重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提高土壤肥力,注意土地用养结合,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灾防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点睛】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A、 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 B、 热量:自南向北递减:(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无霜期80~180天(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中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地。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类型:由于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此为森林草甸草原 分布:三个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与科尔沁草原——发展畜牧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