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特别提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土壤是多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 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 大气中的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2.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该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变化,并将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 ‎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 规范审答                 ‎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B (2)C ‎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海洋浮游植物可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影响全球气温变化,故A项正确;臭氧层空洞的大小变化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烃浓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酸雨形成与大气中SO2和氮氧化合物浓度有关,故C项错误;洋流流速主要由盛行风驱动,故D项错误。‎ 答案:A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2~3题。‎ ‎2.“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3.“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解析:第2题,古文描述的是群山环绕的疏朗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第3题,通过题意可知,“桃花源”这种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与其所处的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答案:2.C 3.A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南美洲南部海洋)。“冷”是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且受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 理环境 具有统 一的演 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 素的变 化会“牵 一发而 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 化不可 避免地 影响到 其他地 区  ‎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 规范审答                 ‎ 从材料和图像中获取信息 信息 来源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材 料信息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原产地降水丰富,且各月均多雨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 图A中 信息 该地山坡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灌丛”为主,山前平缓地带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 山坡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图B中 信息 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位下降,原有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植被因缺水而退化,沼泽的补给水源减少 我的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石灰岩广布地区容易发生岩石溶蚀;该区域溶洞、地下暗河发育,地表水缺乏,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还会加剧这一现象。‎ 答案:C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2~3题。‎ ‎2.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3.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3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答案:2.C 3.B ‎(2017届泰安模拟)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4~5题。‎ ‎4.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  )‎ ‎①流水作用 ②冰川作用 ③风力作用 ④地面蒸发 ‎⑤水汽输送 ⑥地面径流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⑥‎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 B.植被覆盖率增大 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 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说明地区干燥度上升,则风力作用、地面蒸发作用增强,与降水相关的要素会减弱,则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水汽输送、地面径流等减弱。第5题,由图可知,风尘沉积通量与干燥度呈正相关,说明气候更干旱,故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答案:4.C 5.D 一、选择题 ‎(2016·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1.A 2.D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3.A 4.D ‎(2017届浙江联考)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5.“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 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 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 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 解析:根据材料,“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A项对。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是氟氯烃,是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气体,B项错。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增温关系不大,C项错。释放巨量热能,对直接增加大气温度影响小,D项错。‎ 答案:A ‎(2016·北京东城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7.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8.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第6题,图中演示的是湖泊生物的生长、死亡沉积于湖底,导致湖泊萎缩,最终湖泊消失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第7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主要原因是湖泊生物的死亡沉积。第8题,图中演示的是生物生长对水文的影响,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6.A 7.D 8.B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据此回答9~10题。‎ ‎9.“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B.缘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10.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 A.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解析:第9题,图示地区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又由于此处吹离岸风,风力搬运流沙,故而形成“倒沙入海”的奇景,A项正确。沿海地区多为沙漠,降水少,河流稀少,输沙量极小,B项错误;“倒沙入海”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不大,C项错误;“倒沙入海”不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D项错误。第10题,该处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涌,饵料丰富,鱼类众多,火烈鸟聚集于此便于捕食,C项正确。该地受上升流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A项错误;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附近没有雨林,B项错误;附近浅滩地势低平,可能会被潮水淹没,不利于筑巢,D项错误。‎ 答案:9.A 10.C ‎(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12.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解析:第11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12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和地形。‎ 答案:11.C 12.A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15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3.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15.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13题,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第14题,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第15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 答案:13.A 14.D 15.D 二、非选择题 ‎16.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7.(2017届株洲质检)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其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补给水源的判读。根据材料一图可知,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但是周边有高大山脉(天山),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补给形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该地的湖水深度适合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湖泊、飞鸟、鱼群、芦苇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第(3)题,考查运用水循环的过程原理分析盐池的成因。注意湖泊、地下含水层、盐池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图,博斯腾湖湖水水位高,盐池水位低。通过与盐池之间的含水层渗透,或经过地下径流将湖水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第(4)题,可从发展多种经营、进行产品深加工、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判断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业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特别提示 自然带体现的是空间上的差异,带内多表现为整体性,带际之间体现了差异性。‎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 基础 影响 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 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 分布 中纬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 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1.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温度的关系 ‎ ‎ 纬度增高,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 ‎ ‎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 ‎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 ‎ 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如图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示意图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下图为❶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❸(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 规范审答                 ‎ 我的答案:C ‎〉〉 命题角度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 右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答案:1.A 2.C ‎3.(2015·高考安徽卷)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 答案:A ‎〉〉 命题角度二 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2015·高考广东卷)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 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项。B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项表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6.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第6题,大兴安岭以东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贺兰山以西则为温带荒漠。②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贺兰山以东,处于森林向荒漠的过渡地带,典型植被为草原。第7题,我国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自南向北由宽变窄,与季风区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从而发育森林植被。‎ 答案:6.A 7.D 考点二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 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 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015·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 规范审答                 ‎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2016·高考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量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 答案:1.A 2.C ‎(2016·高考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第3题,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4题,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B项正确;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比末次冰期时更低,D项错误;日照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A项错误;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C项错误。‎ 答案:3.B 4.B ‎(2015·高考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5.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由“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可知其北麓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项错误;由北麓到山体中部,树木增多,可知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B项错误;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往上又密又高的树木应是针叶林带,C项正确;“稀树草原”为热带植被类型,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右图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 规范审答                 ‎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A ‎(2016·郑州质量预测)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风 D.东南季风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D项。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项。‎ 答案:1.D 2.C ‎(2017届东北四校联考)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垂直地带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判断甲坡坡向及图例①代表的景观类型(  )‎ A.东坡 常绿阔叶林 B.西坡 常绿硬叶林 C.东坡 亚热带草原 D.西坡 落叶阔叶林 ‎4.导致20°S附近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高差 解析:第3题,该山海拔较高,延绵于10°N~50°S之间,由此可判断,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甲坡南北向纬度地带性变化明显,其中荒漠带从30°S附近一直延伸到5°S附近,应表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图例①表示的自然带位于30°S~37°S的大陆西岸,应是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4题,由图中可看出,20°S附近的东坡是热带雨林景观,西坡是热带荒漠带,两地降水差异较大。‎ 答案:3.B 4.C 考点四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1.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 布(理想 状况)‎ 非地带性 分布(现实 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 中高纬 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40°S~50°S安第斯山的东侧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2015·高考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规范审答                 ‎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D (2)C ‎1.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解析:由题干可知,丙地气候特点应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结合丙地的位置,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即可回答。‎ 答案: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2.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地处东南迎风海岸,且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从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地处安第斯山地,气温和降水随海拔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化,造成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变化。‎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 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 ‎ 一、选择题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①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2题,③—⑥—⑦—⑧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①—②—③—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 答案:1.A 2.D ‎(2016·泰州模拟)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红叶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4.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地是(  )‎ A.五指山 B.栖霞山 C.红叶谷 D.香山 解析:第3题,九寨沟与栖霞山的纬度位置大体相近,但九寨沟的地势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秋天来得较早,造成九寨沟观赏红叶的时间较栖霞山早。第4题,图中斜线部分为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9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地的秋天应来得比斜线区早、热量条件差,应该位于纬度或海拔更高的地区,故最可能是红叶谷。‎ 答案:3.D 4.C ‎(2015·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5.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系不但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而地形地势不符合地带性规律,因此A和B项错误;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内、外力作用有关,不具备地带性特点,D项错误;澳大利亚热带荒漠的形成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规律,故C项正确。‎ 答案:C ‎(2016·高考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7.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6题,依材料可知,教授位于森林与积雪带之间,且眼前花草相映,故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7题,阿尔泰山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则D项正确。因该地纬度高,故森林多为针叶林,则A项错误;此处山地的森林带位于山地中部,在森林带上、下部均有草场分布,故B项错误;此时高山草甸花草相映,说明是夏季,故C项错误。‎ 答案:6.B 7.D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8~10题。‎ ‎8.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9.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10.该山可能位于(  )‎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解析:第8题,该山3 ‎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第9题,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影响降雨。第10题,我国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西的山脉没有高山冰雪带,新疆的山脉没有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8.B 9.D 10.A ‎(2016·岳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12.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1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 解析:第11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 ‎900米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 ‎。第12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13题,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答案:11.A 12.C 13.D ‎(2016·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因素。第15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原资源面积广、质优、种类全,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面积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过程: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17.(2016·上海十二校联考)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2)比较甲图和乙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雪线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差异。第(2)题,垂直自然带带谱的比较主要从丰富程度、基带差异、同一类型自然带海拔高低差异等方面进行。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高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差异。‎ 答案:(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